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浮生悠悠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2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荷兰九年的田园种植生活。其中包含了酸、甜、苦、乐,让读者领略不一样的异国(荷兰)风土人情。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51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4 13:52:16 | 只看该作者
         在荷兰呆了差不多快两年,一直苦于此地寒冷的气候和绿色食物的匮乏(相对中国而言)。也曾动了心思自己种植,不过居住在城市公寓,只能弄花盆种点东西,种花还成,蔬菜却是别想了。
         也许田园情节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了吧,像我这样的一辈子没触摸过土地的人也想自己种地了。看完这本书才发现荷兰的确是个实现田园之梦的好地方,土地平坦肥沃,乡村距离城市也不远,往来方便。只是天气有些寒冷,冬季太长了。
         最喜欢这本书的前半部在在舒斯特种菜的部分,朴素而有生活气息。虽然书里偶尔会有一种“台湾式”的矫情,但大部分还是朴实而清新的。另外发现作者是硕士毕业之后去比利时学油画。学习艺术一直是我的梦想,如今硕士即将毕业,希望以后在工作时也有机会去学校学习绘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5 08:43:10 | 只看该作者
  《荷兰牧歌》主要讲她怎么买房子,装修房子,照片多,虽然美,我还是喜欢她的勾线。而《在荷兰过日子》是生活的点滴,但是觉得好玩的段子也写得差不多了,价格更是从《浮生悠悠》的18涨到《在荷兰过日子》的39.8元。希望她能写出更好的作品,还有为什么没要宝宝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4 00:32:5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来之不易。在6月底毕业典礼之后与友人上街游逛,带她去弘文书局(成都),她仔细的在找王小波、李银河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我纯属瞎逛,突然在“三联”的区域看到丘彦明的《荷兰牧歌》,赶紧拽在手上,她的书我已经在网上等了好久,因为与《浮生悠悠》一样是好几年前出版的,所以已很难买到。又看了好久,真的又发现了《浮生悠悠》,比起《荷兰牧歌》更中意这一本。在网购图书如此方便、划算的时代之下,逛书店最大的乐趣大概就是寻访到网上买不到却心仪已久的书吧。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自己心仪之书相遇,这就是人与书的缘分吧,至少我一直这样认为。
  
  丘彦明与唐效夫妇真是幸福之人,在荷兰拥有一块“居民农园”,春种秋收,打理花园,过的简单充实,真是羡煞旁人。彦明种地布局安排自由随意,但也打理的精细,于耕种来说或许有些斤斤计较,有些痴著;不过,彦明既然是文人,所种之地也就非仅为那入口填腹之物,她耕耘的是她的心灵之田地。
  
  这本书作为睡前略读几篇的读物是很好的,愉快,清静,能让我以轻松地心态结束一天的生活。可是,读过一半,又心心念念希望快些读完才好,想要看彦明唐效还有多少种花种地之事。以功利之心快速地读完后半本,自然比不上细嚼慢咽读的那样有一股回味悠悠之感。
  
  彦明夫妇两人种茶花之事,折腾许久才摸清养茶花的方法,最后写道:“我们期盼奇迹发生,未来的两年都能有暖冬,让茶花们能够存活,与我们相伴共度红尘。”这话说得真的太好了,足见其深情。我也是在今年夏天养起了碗莲以后才得以体会彦明的这种感情,种下一种植物也就把自己的心一并种下了,搜集、尝试各种护养它的方法,日日观察它的变化。见到它茁壮生长能给予自己极大地信心,如若长势不好,日渐衰落,不免自责哀怨。可谓是爱花之人之“癖”,爱植物之人之“疵”,见之深情,见之真气。
  
  成都作家洁尘有一段话我一直很喜欢,摘录于下:
  有一个院子,或者一个庭院,植物的静谧和丰饶,对应着女人的丰饶和静谧,这中间又一种同质的气息交流和能量交换。在这种交流和互换中,有一种很深的东西在滋长。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个深,可以不用理解为是一种景观感觉,它更多是内心的东西。这个深,是才智的深。
  
  或许现在我们很少人有能力可以拥有一块能够供自己耕种的土地,更不必奢望能像荷兰居民那样可以承租一块“居民农园”,如大家看到的中国就像温州出事的那辆动车,在高速前进的同时会失去很多很多美好如生命般的东西。但是,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可以为之努力与营造的。工作之余,于家中可供利用之处养一些喜欢的花草植物,每日为他们除草、浇水,适时给他们换换土,翻翻盆。不管是走到户外去接近大自然,还是查阅认识更多的花草名目,这样的休息方式才能让我们真正的感到放松,把平日积压在体内的疲惫释放出来。每当走在路上,看到路旁的花草树木,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而不是说那是“一朵不知名的小花”,难道不会感到她们就像朋友一般与自己亲近吗?
  
  彦明在书中说,从土地里,她不仅得到了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还获得更多的关于对待生命的态度以及自在安然的性情。日本电影《海鸥食堂》里曾探问为何芬兰的人民生活的那样恬静自由,而芬兰人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有森林。把自己融入大地自然之中,才能获得一份心境的安适。
  
  我向往的正是蒋勋在讲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时所引苏轼语,最重要是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君臣一梦,今古虚名最后不过是梦一场罢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8 01:45:12 | 只看该作者
         彦明姐姐在风车王国的荷兰,过着种地、养花、种菜的田园生活,以及在自家的后花园或租地里画素描,收获亲手种的蔬菜瓜果,并将之烹制成美味,空闲之余将吃不完的菜来点DIY,用各种方法如腌制等做成泡菜以便于储存,然后将这等人间美味赠送朋友,将地里的鲜花采回家做瓶插妆扮住家。种地不为生计,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热爱花草的小小愿望,不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发愁,还经常有机会和老公去各国度假,此等神仙似的桃源生活真是羡煞我等凡人。
      我也是一个喜爱“沾花惹草”的人,在家里的小小阳台种了些花花草草。其实我早就有养花的打算了。等到完婚后稍作休息几天,便开始我们的养花计划了。我们买来花盆,取网购来花种或花苗,后来直接去花鸟市场买了。万事俱备,只欠泥土了。为了去山上挖点有“营养”的泥土,我们前前后后去了4次。前两次是骑着电瓶车到山脚下,然后两人步行上山,嫌泥土太重,又想一劳永逸,所以后两次还劳师动众开着汽车去取泥土呢。原本第三次在山上找到了一块农田,打算在农作物旁边没有种菜的地里挖点泥土,可是菜地的主人像防贼一样防我们,好几次在距离这块地几十米远的小平房前朝我们大声说话,却听不清他在说什么。我问老公,他是不是以为我们在他的地里偷东西呢?我们极力解释只是取点泥土,取完后会很快离开的。后来禁不住那个老伯的再三催促,我们很自知之明地离开了,本想再多弄点泥土的,呵呵。
      我记得第一盆种的花是马蹄莲,那是网购其他东西时店家送我的。我把只有两片叶子的马蹄莲花苗埋在一个浅浅的花盆里,然后再上网搜了点养护知识。一开始只是把它放在靠近阳台的光线充足的室内,那时还是早春,怕大风把马蹄莲柔弱的叶子吹倒。老公也会经常给它浇水。慢慢地新的叶子抽出来了,植株也越长越高,后来老公把它移到稍微大的高高的花盆里了。随同马蹄莲同时种下的还有三颗牡丹种子,我不知道店家为什么要送我牡丹种子,我曾经一再强调送我好养的花种。可惜我每天好几次地去看那个种有牡丹种子的花盆,它始终没有发芽。我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知道牡丹种子是很难发芽的,于是决定放弃。后又网购了月季的扦插枝条,插在原先种牡丹的花盆里,可是还是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让我失去信心,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小区对面的超市门口看到有一辆卖花草的车子,买了盆结了很多花苞即将开化的小月季,种在那个连续失败两次的花盆里,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大概过了一个多礼拜,第一朵月季开了,是黄色的小月季,直径只有2-3厘米大,我们很兴奋,闻上去还有一阵清香呢。
      在此之前我们去超市买了一盆土培的绿萝,然后连根从泥土里拔起来养在各式各样的装满水的玻璃花瓶里,一盆大的摆放在客厅的茶几上,几盆小点的放在靠近阳台的小房间里(我们把这个小房间取名为休闲室)。绿萝可以吸收甲醛,净化空气,养在室内非常环保。绿萝真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没过几天就发现抽出新叶子了,而且长得飞快,相当之好养。过不了几个月,每个玻璃器皿中的绿萝就长得相当之茂密,我们从中分出一些养在另外的玻璃器皿中,还分出一部分种在泥土里。现在那盆最先种在泥土里的绿萝已经垂下了4条长长的枝条了,其中一条最长了。休闲室里也因此摆满了用各式不同形状的玻璃器皿水培的绿萝和瓷盆土养的绿萝,还送了一些给朋友呢。除了养得最多的是绿萝外,我们家还种了吊兰、宝石花、白掌、青砖、紫茉莉、牵牛花等等。老公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人,用家中闲置的木板材料做成一个三层花架,摆放在阳台靠墙的一边。花架上的一盆盆花也逐渐多起来。这个小阳台和休闲室就像一个小小植物园。我们每天一起床就急着去小阳台看看植物有没有开花,或者有没有新的叶子抽出来,下班以后我们总会在那里给花花草草浇水,然后陶醉其间。(关于我们家的花花草草以后有机会再详细介绍吧。)
      在自己的小阳台里养花,然后回想彦明姐姐的《浮生悠悠》,享受阳光,享受大自然,别有一番情趣和味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9 00:31:59 | 只看该作者
  摘自:荷兰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网
  
  以《浮生悠悠》与《荷兰牧歌》为华人读者所熟悉的台湾女作家丘彦明隐遁在荷兰东部的小村庄里。一如其书中恬淡的风格,丘彦明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个谦逊平实又细腻多姿的人。她懂得生活,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知道如何在客乡与故乡之间活得安逸坦然。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丘家二楼的画室有片视野开阔的大窗,窗外丘峦绵延,河水泠泠,牛羊安详。丈夫唐效称之为“荷兰第一景”,被妻子笑。他辩,荷兰哪里还找得到如此有山有水的开阔灵秀之地?确实,在这拥挤狭小的低地之国,丘家窗外的风景实属罕见。
  
  坐拥“荷兰第一景”,丘彦明长年累月悉心作画、写字。大部分人只了解她的文字,却不熟悉她的画。其实,她的画作并不少于她的书作。丘家的书房里收藏着几十幅大小油画和丝画。问卖吗?她不假思索便答,“不卖,舍不得。”彦明画画也写画。她用数年走访梵高到过的地方,将其生命和艺术历程用书作《踏寻梵高的足迹》再现出来。
  
  一亩三分地
  丘家最有特色的或许就是后院的那“一亩三分地”了。彦明夫妇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实用精神,院子里所种的不是好吃的,就是好看的,而且常常两者兼备——野生猕猴桃、梨树、苹果树果甜花美,香椿树的嫩芽摘下来就能炒菜,只有罂粟只敢观赏不敢食用。房侧的菜园里种着豆子、芦笋、枸杞等等。当然,好些菜蔬都是荷兰买不到的。夫妇俩常从中国稍种子幼苗过来,在自家的土地上栽培试验,然后耐心等待再等待,结出花果心中惊喜甜蜜,结不出也不免遗憾。
  
  提到吃,丘彦明滔滔不绝。她说,有些鲜美的家乡菜根本不用种,荷兰路边多得是,比如荠菜和野韭菜。另外,蒲公英炒蛋也味美无比。住在乡间的好处是,驾车出门逛一圈,便能从农家购买各类时鲜货品。现在彦明已开始享受着今年第一批成熟的芦笋。
  
  中西合璧的别致生活
  彦明夫妇在荷兰乡间自得其乐。他们总结出一套生活的经——哪家的芦笋最鲜,哪家的草莓最甜,哪家的蜂蜜最醇……喝咖啡、吃蛋糕要去邻近的德国。那里的甜点要比荷兰的美味且便宜。去趟德国自然还不会忘记逛一下当地的超级市场,捎回一些肘子、肉肠和其他德国特产。虽是村上唯一的中国人,彦明夫妇却从未感到过歧视隔阂。他们坦然开朗的生活态度或许能解释一切。
  
  享受着荷兰的简朴宁静,彦明夫妇的生活却西化中含带中式——喝中国茶,做中国菜,读中文书,每年两次去大陆和台湾旅行。坐在丘家的客厅里,品着醇香的普洱,谈着中文文学,一时间还真忘了自己身处异乡。彦明说,到了国外以后她反而更关注中文的东西了,而且越读越往古里读,目前正在读明清的东西。
  
  夫妇俩在本不属于自己的地球一隅,营造了完全适合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荷兰的恬静,他们不会有心情享受中华文化。如果没有中华文化的给养,他们也不会安于荷兰的平淡。在台湾,彦明曾任记者、主编,过着忙碌繁华的生活。问她现在是否觉得缺了什么,她说不,无论在哪个地方她都能将自己安排得充实快乐。他们俩踏踏实实地生活在荷兰,却又无时无刻不将故乡的传统和文化融汇贯通在客乡生活中。这般安逸自如的境界真的很难得。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11 08:27:38 | 只看该作者
  在图书馆浏览几页就知道遇见了心仪的书。
  作者叫丘彦明,台湾人。
  
  书收录了作者在荷兰九年的田园种植生活。
  田园生活,似乎离我太远了,记得她的友人在书上序言写到,这样的生活
  台湾不能有,幸而在荷兰,这种生活方式终于得以实现。
  
  慢慢长大的每年,非常清楚的感受到自己越来越亲近植物。
  当然在国内,我没有能力拥有一个花园。我常常想起小时候,和爷爷奶奶
  去湖边自家的菜地陪他们种菜。直到现在,我看见真实的果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快乐,好像一不留神就把小时候的那个自己放了出来。
  速食时代,瓜果蔬菜,所有的一切都来的太过迅速以及简单。
  亲手的种植的美好和收获的喜悦再也没有,没有多少人愿意等待慢慢它们发芽,长大,成熟的过程,于是总是觉得中间少了一点什么,所以看见作者每日收获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仿佛隔着书本我都感受到那种喜悦并且羡慕她的生活。
  
  小时候看见西红柿柿子茄子总是忍不住要摸一两下,曾今更蹲在菜地里几个小时不动的看南瓜,奶奶看着心疼便骗我看着南瓜它就不好意思长大,我相信了于是躲起来继续傻看,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小时候傻的可爱。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有块烂菜地,那是我们和土地最直接的接触。
  
  生活其实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这句话杜尚说过。对于应该要怎样生活,
  我一直很迷惑。好像过着过着就不再是自己的事了。
  那么喜欢植物是欣赏它们永远不言语但有着自己的规律,发芽,成长,落叶,过冬。
  
  每个季节最重要的事就是辨认各种植物然后欣赏它们,这几天天气很不稳定,但是树还是以你观察不到的速度抽出的嫩芽开始慢慢长大。它们是地球上最美好的事物一直和我们相伴告知我们每个季节。
  
  
  这本书很好,可是总是缺货,但愿我可以买到它!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12 17:27:19 | 只看该作者
   秋天会蕴藏着很多感情,或是昔日的感动与怀旧,或是记忆中的美好。把《浮生悠悠》这本书留在这个季节里翻翻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何况这是一位台湾女子幸福生活的真实记录。在考克小镇上,白天,男主人上班,女主人则一边喜滋滋地收拾着菜园子,一边好奇地东张西望。手边的几本记事本:一本专记每日杂事及各种月辉;一本记录菜园、花园、室内植物的成长、变迁;一本为食谱,记载家中宴客菜单、她自己与效(彦明的夫君)发明的新菜、亲朋好友家的明菜,以及馆子里吃到的精美特殊菜肴;一本是读书笔记,兼做随笔,记下读书心得、所思所想和偶得的佳句;一本速写簿,随手画下触动情感的人和事物、及一刹而过的印象……
        丘彦明,台湾文化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在未做家庭主妇之前,也曾是台湾文坛上的一员猛将。自远嫁荷兰,在安静悠闲的欧洲小镇上定居后,便全心全意发挥她在生活艺术化和田园情趣上的潜能,养花、种菜、写作、弹琴、绘画,如神仙般快乐,至今仍乐此不疲。他们宁谧安静、平淡而知足的生活,是我们这些匆忙过客们难以想象的。《浮生悠悠》不过是她其间积累的植物笔记,文字很干净朴实,即便是写写如何种菜、养花、做饭,也带着一种特有的温馨,让人觉得韵味无穷。三联出版此书时特意保留了部分精致的素描图绘,为这本书添了不少情趣。难怪著名学者李欧梵在其序言中写道:“就是描写她如何种菜,我读后竟哑口无言,觉得任何理论都不能表达我的羡慕之情。”“我本想忙里偷闲地有找一个周末,早上起床后清茶一杯在手,坐在沙发椅上听听海顿或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然后再拿起这卷文集慢慢翻阅选品尝……”
        记不得是谁曾说过:平庸的日子像哗哗的流水,流淌得人心里发毛。可是如果有那么一天,猛然间发现,平庸的生活也可以照自己的规矩去寻找另外一种“完美”,以另一种身份过另一种生活,住在一处简单的小舍,穿着布鞋游走街头,用力呼吸陌生但清新的空气,看奔跑的野生动物,眺望没边际的草地,忘记这个浮华城市的灯红酒绿,将感情、困苦、压力轻轻放下,相信那时刻,心里终于满满的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17 08:00:50 | 只看该作者
          在图书阅览室读哲学史累了,在随笔散文书架上拾起一本《浮生悠悠》,小歇一会儿。之所以挑这本书,完全是为它的副标题——荷兰田园散记。荷兰田园?蓝天白云,郁金香和风车~许多美丽图画立刻在脑海中浮现。迫不及待将此书翻开,除了发现许多有趣的标题,还看到穿插在文字中雅致的铅笔花卉素描。
      李欧梵在书序中的一段话,我深有同感。他的大概意思是说希望有一个明媚的早晨,一杯清茶在手,惬意地坐在沙发圈椅中,听着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散淡地阅读此书,然后写个序言。怎奈这只是一个希冀。我颇能理解。李先生是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作为学者,他有他的研究项目与职业操守。为了把一个问题研究清楚,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还思考书写,这已花去大量时间,确实难得闲暇看闲书。   
      在没有接触学术之前,我差不多读的都是小说或散文随笔,后来进入专业读书之后,觉得这些随笔、散文不如学术书严谨缜密、成体系,但近来越发感觉散文、随笔有一种启思导真的学术论文难能传达的美。这美能唤起人们对美与好的体验与认识;使得心灵变得柔软、从容与细腻;使得从事或严谨,或繁重工作的人,暂时舒缓下来,神游一下。这也许是专业阅读与闲散阅读的不同吧。读如此的美文美画,已成我学术生活中难得的“悠悠”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13:57 , Processed in 0.0629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