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拟古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7 15:12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0:5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拟古:摹他人之作,创独树之风》:集林文月散文系列作品十四篇,以前人的文章格调为摹写对象,其中华美厚重的文笔是之前所未有的,此为吸收拟古对象的优点加以自己风华而成,初看若游戏笔法,实则深具实验性与批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4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9 15:50:45 | 只看该作者
      我真心认为读书的乐趣乃在于无所为而为,骤然探得其中一点理趣的快乐,不太可能在功利式的阅读计划中获得。又始终坚信,无论文学家音乐家或科学家,终极目的无非在追求真善美的至高境界,而生活中的丰富理趣,正可以从旁协助我们接近这个境界。生命的轨道,决不是单一的,应该有多种方向多种层面才对。
      除了读书以外,做人更要紧。我认为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或者成就如何,最後的目的是在做一个完好的人,如果读书广泛专精,而人格卑下,还不如做一个无知朴素的人......无论失意或得意,在力争上游的过程中,千万不可踩在别人的头上求取胜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30 19:46:59 | 只看该作者
        “摹他人之作 创独树之风”   是印在封面上的话 起初并不明白为什么会
      
      这么写  读的过程中才慢慢理解了  很特别的写作旅程  临摹着他人的写
      
      作风格、体裁   却有着自己的味道  每篇临摹后的文章 还附有原作者的
      
      文字
      
         不喜欢读传记 却喜欢读别人的随笔 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 书中最爱的
      
      是《江湾路忆往》和《有所思》    模仿的分别是萧红和泰戈尔  大概也
      
      和本身就喜欢这两位作家有关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31 19:28:19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初的寒冬,因林先生旧作引入内地而让人有几分欣喜雀跃。
      
      书本内容是我最爱的风格,无可挑剔。强力推荐是针对作者针对内容。
      
      但是,必须先就出版社的版本设计,挑一小刺。
      
      洪范作为台湾出版界著名的五小(另外四家是九歌、尔雅、大地、纯文学),到底是在小众文学读物领域扎根已久,不论是拟古这一选题范畴本身,还是先生古意浓浓的文风,洪范版的装帧都显得无比地妥帖。
      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引进版则华丽有余而沉静不足。
      
      至于封面上的“摹他人之作,创独树之风”,只能说是编辑的“注解”,而与文中林先生的本意颇有出入。先生在开篇即明言,“并未敢妄想到想超越古人,但他们所遗留的典范,是我非常景仰且努力追随的目标……而且,我也并不勉强自己为拟古而拟古,只是在写作的构思过程中,恰巧想到所读过的古人篇章中有能够吻合者,则取之以为模拟之标的。不过,有时也会因为读古人之作品而启迪我写作的灵感。”
      
      以上这点,只是针对编辑,深切期待下一版刷能够得到修正更改。
      
      而如若提及先生的文章,留下至深印象的是仿效傅雷家书的那篇《给儿子的信》,其中的拳拳爱意如山间清泉般潺潺而出。
      
      她对小儿说,我始终相信,无论文学家、音乐家,或科学家,若能够在自己专精的知识基础上,再多涉猎其他范围的书籍,将会有更多的领会而豁然开通;即使阅读之书驳杂无济于所志向的专科又何妨?何况人生之路多么宽阔,怎么分辨得了有用与无用之区别?即令所读内容一无济于专业本行,总是会有助于丰富生命之内蕴。
      她还说,我真心认为读书的乐趣乃在于无所为而为,骤然探得其中一点理趣的快乐,不太可能在功利式的阅读计划中获得。又始终坚信,无论文学家音乐家或科学家,终极目的无非在追求真善美的至高境界,而生活中的丰富理趣,正可以从旁协助我们接近这个境界。生命的轨道,决不是单一的,应该有多种方向多种层面才对。
      
      此处录入这段话,亦算作新年伊始对自己的另外一种鞭策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6 05:08:06 | 只看该作者
      民国旧文人怀有三支笔:创作、学术研究和翻译,样样精通,如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张爱玲等等,可到如今,能有两支笔的已属稀有金属了,何谈三支笔同时开弓。而林文月不但三支笔同时开弓,而且每样都做得相当精彩。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04:55 , Processed in 0.0437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