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旧时天气旧时衣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3-30 17: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1:0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史杰鹏是当代汉语江湖中的高手,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恰如旅行在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每读他的文章,都好像赴一场精神的盛宴。
      —— 温立三
      
      史杰鹏最先是以汉代历史小说独树一帜的。在他的学术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72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3 07:07:26 | 只看该作者
      相比起杰鹏的小说,我更爱他的散文。常人贵远贱近,我则以为杰鹏的散文是可以进入文学史的。我相信,百年以后人们如果看到这篇书评,对我的看法必定露出会心的微笑。杰鹏写着,爱着,活着,我多么希望他的作品不被同时代人冷落,不只是“献给少数幸福者”。
      是的,阅读杰鹏的文字是幸福的。杰鹏以幽默乐观、悲天悯人的目光,审视着自己早年贫穷的生活,那段锈迹斑斑的生活竞因而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杰鹏说道:“我要感谢自己过去的生活。”
      那是怎样一段生活呢?
      那里断不是美的所在,简直可以称为“恶之花”。杰鹏的母亲是南昌绳金塔下的菜农,父亲是城南乡下的稻农,他并不讳言这点。他笔下的市井人物,正是像他父母一样的南昌下等人,贩夫走卒,以及引车卖浆者流。他笔下的南昌风俗,无非是拾稻穗,拉酱油,买早米,吃苜蓿,啃瘟猪肉和池塘的死鱼,这一切,都与贫穷有关。
      作者说道:“穷人是讲究不起亲情的。”因为贫穷,他的奶奶跟人私奔了,至死也没有等到见一面三个亲儿子。因为贫穷,他的父亲成了吝啬鬼,杰鹏从来没有在父亲那里得到超过五元钱的数目。因为贫穷,他的母亲和外婆,要在星光熠熠的凌晨,拖着板车去酱油厂装酱油卖。因为贫穷,他和自己的妹妹,会在年关将近的时候,没有廉耻地吃着待客用的瓜子。因为贫穷,面对气喘吁吁跑来喊救护车的二舅,护士会恨铁不成钢地喝道:“救护车?哪有什么救护车?你以为是拍电影啊!”
      然而,作者绝不是炫耀苦难,以苦大仇深为乐;也不是粉饰苦难,为贫穷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更不是诅咒苦难,为自己的出身自惭形秽。杰鹏不是个自恋的人。他肆无忌惮地自曝家丑,揭开绳金塔下棚户区的瓦片,让我们审视那些被欲望折磨得变形的歪瓜裂枣,刻画出世态的冷暖和人性的凉薄。那是一种粗粝的真实:生猛,丑陋,又充满喜感。那是一幕幕人间喜剧,尽管读来是那么悲凉。
      这样的生活,杰鹏为什么会满怀感激呢?我想,杰鹏一定是在绳金塔下发现了人性。美与丑,善与恶,在金塔街上肆意流淌,毫无上等人的掩饰。他这样描写绳金塔下的生活:“湿润而灰色,对我的心灵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自然是不消提的,卑贱而阴暗的灵魂在这里很容易潜滋暗长。好处也自然有,回想苏童的小说《南方的堕落》,姑苏的大街小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样的经历也许可以锻炼人曲折的描写能力。”杰鹏生于金塔,长于城南,成为一个性情中人:不做作,少粉饰,不虚美,不隐恶。他满怀赤子之心写作,读来字字皆血泪。杰鹏对苦难生活的感激,也因此具备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底层生活过的人,对文化有着一种天然地向往与追求,杰鹏也不例外。他对知识的渴望,犹如干旱沙漠中的行者,渴望着一眼清泉——贫穷已经无法阻止他的成长。在贫穷的岁月里,杰鹏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小人书、《故事会》《少年文艺》《儿童文学》,抄写过录他能借到的一切淫词艳曲,在新华书店书架间背下《滕王阁序》和李煜的词。那时,很少有诗词经得住他三读。“我日渐发现词是比诗更让我热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热情像天风海雨一样沐浴了我的全身”,杰鹏回忆道,“词是一种音节奇怪的问题,相比于诗而言,它能把急促变得舒缓,把哀绝变得忧伤,把诡奇变得凄美,把狭隘变得大度。”
      那是一段凌乱而华美的记忆,他时时刻刻怀念附着于其上的青春。杰鹏评价谭嗣同的文字,我想同样也可以施之于他自己:“他爱好六朝的沉博绝丽之文,我是这样理解的,也许发现自己人生的不绮丽,才会转而喜爱纸上描绘的罢。他是一个好幻想的人。我也是。”杰鹏之喜爱谭嗣同,也正因为此吧。他像海绵一样,舍不得放过哪怕一点一滴知识。
      在求学过程中,杰鹏遇到了鲁迅,然后是王国维,然后是章太炎等近代学者。他曾经把很长一段时间花在阅读他们的作品上,这促成了书中“近代文人印象”的写作。他热爱鲁迅的“简洁而不觉其单薄,坚韧而不觉其枯硬”,相信他早已化入自己的灵魂当中;他惆怅王国维的“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理性苦寡;欲为文学家,则感情苦寡而理性苦多”,认为正是自己的写照;他喜欢章太炎为文的婉转凝重和简洁古拙,又为太炎时时吐出长舌作怪态而忍俊不禁,认为深得己心。我以为,鲁迅的幽默深邃,王国维的一往情深,章太炎的狂狷古朴,在杰鹏身上都可以找到。
      意味深长的是,杰鹏似乎更愿意称他们为文人,而不是学者。与此相似,与其说杰鹏像一个学者,毋宁说更像一个文人,虽然他以治楚简为生。他认为心灵有多委曲,文字就有多委曲。这注定了杰鹏是一个至情至性、一往情深的文人。他这样描写王国维:
      这又是敏感的王国维。在他少年时的窗前,每月可看到钱塘潮水连绵不绝地奔涌,而他会由此发问:“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东流,日日东趋海。两岸越山弘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气?”
      我也想因此问他,钱塘江水的辛苦,关他什么事?当然,我更想问的是,这亘古不绝的江潮,在别人眼里就是漠然,为什么于他有如此悲悯。是他与生俱来的悲悯么?如果让他再活一次,再度选择,他可愿意选择这种痛苦的生活?这种虽有极大的智力愉悦,而又有极大精神痛苦的生活。
      这种“虽有极大的智力愉悦,而又有极大精神痛苦的生活”,不也正是杰鹏所喜爱的吗?
      他的“近代文人印象”,囊括了苏曼殊、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黄侃、胡适、林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陈三立和鲁迅,皆为一时之选。杰鹏用他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近代文人的世界,一个不同于绳金塔下市井生活的精神世界。
      绳金塔下与近代文人,构成了杰鹏的两个文学世界。你很难想象,这两个世界能统一在一个人笔下。那是雅与俗的对峙:大俗大雅,交相辉映。这,与杰鹏的市井生活与学者生活须臾不可分离。
      不过我又发现,杰鹏并不满足于展现雅俗这两个世界,他还有更深层次的启蒙追求。在绳金塔下,杰鹏朦胧意识到,“课本上的东西,也有胡说八道的。虽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胡说八道。”第一次看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时,他立即回忆起自己做苦力刷汽水瓶的辛酸经历,反思起人的异化。吃剁椒鱼头时,他感慨中国人的创造力,竟因物质匮乏而开出灿烂的饮食奇葩。在《关于世家》中,杰鹏这样写道:
      儒家的几位大佬,到今天还能谱系流传,这才算真正的“世家”,和他们相比,司马迁所写的“世家”实在不值一提。至于那些反人类的商鞅、韩非、晁错之徒,别说世系绵延,无一不及身而斩,为天下笑。这到底说明,文化的力量,远远超过暴力。几千年来,暴力虽然无孔不入,主宰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至少从心底里,大家还是知道这的不对,否则,世系连绵不绝的就该是商鞅和韩非之流。
      这种启蒙意识,我想在任何时代都不算晚,恰恰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杰鹏不只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有思想的文人。
      雅俗与启蒙,可以说是解读《旧时天气旧时衣》的关键词。当然,这还不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和杰鹏是南昌同乡,又是江西师大同学,又成为北大的师兄弟,这些还不是我爱屋及乌的缘故。我爱杰鹏的散文,是因为它们本色当行又真诚幽默。
      杰鹏是相信“修辞立其诚”的,这也是他直面丑恶荒诞现实的原因;而幽默地看待这一切,将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我们看,无疑具有喜剧的特色。他在学校食堂买水煮肉片,赫然发现一只蟑螂,“四脚蜷缩着,阴郁而委屈地躺在饭菜里,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他将古代诗人词人分类,李白属精满自溢型,杜甫属苦大仇深型,李贺属矿难事故型,李煜属亩产万斤型,陆游属电瓶捕鱼型,贾岛属便秘型,乾隆属大小便失禁型。此等处皆令人解颐。最让人捧腹的,是《咽喉炎——一段回忆》中的文字:
      “师傅”极豪爽地招呼我们吃菜,几个粗碗里盛着各样蔬菜,正中是一碗红烧肉,算是唯一的荤腥,我尝试着想夹一块,却拎出一团肥厚的肉皮,肉皮上密密麻麻矗立着寸许长的猪毛,油汪汪闪着晶莹的光芒,宛如睫毛上的泪珠。我只好讪讪地把筷子一松,让肉皮坠落,百无聊赖地扒着白饭。
      “师傅”一边吃,一边继续阐述他的那些神仙理论,他说一开始就认定我妈妈是龙太子附体,“有神仙份”,让我有穿越之感。偶尔他会使劲擤两把鼻涕,因为用力很猛,成瀑布状射入脚下的泥地上,但他并没有听之任之,而是随即伸出穿着解放鞋的脚尖,铲起一抔泥土,将鼻涕彻底埋葬。那双擤过鼻涕的劳动之手,则在凳子背面一蹭,继续拿过筷子,一边往嘴里塞红烧肉,一边大笑剧谈,宛如笔记小说里的虬髯侠客。
      肉皮上猪毛的光芒,竟然宛如睫毛上的泪珠;师傅的鼻涕,竟然可以射入脚下泥土;擤过鼻涕的劳动之手,竟然可以自如操起筷子:这些是何等的幽默。如果没有这些幽默的语言,再深刻的思想,又能吸引多少读者呢?
      除了幽默,杰鹏还善于点化文言,出经入史,我想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点无须我烦言。读他的文字,想起多少旧时人物,勾起多少旧时情怀,这是我乐意向读者推荐的原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6 16:35:34 | 只看该作者
      好几年之前在天涯上看到别人介绍过一本书叫《亭长小武》,书一直未能得缘阅读,但这个书名却长久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因为我觉得这个书名起得简约不简单,很大气,非常好听。看到这本书《旧时天气旧时衣》我以为作者是要深入浅出地谈点关于古人服饰的书,我读过李清照的这首词,在词里倒也没有觉得这句话有什么出彩,单独拎出来印在素朴的封面上,让我心头一动,顿觉这是一本好书。
         买了过来看作者简介,才知道当年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名《亭长小武》也是史杰鹏的作品,而且作者史攻秦汉,是个学者,也顿时明白他何以起出《亭长小武》这样的书名。
      当然,《旧时天气旧时衣》并非是一本谈衣服的书,而是一本散文集,写的是作者回忆,这回忆并不是那么美好的,甚至有一点残酷。因为“穷人是讲不起亲情的。“——我想作者这句话是全书”诗梦旧年“篇的点睛之笔。这本书里最精华的也是这一篇。这些作者童年里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他那自私得令人发指的姥爷,还有他懦弱的父亲,勤劳而又无奈的母亲,傻了的二姨,有点魏晋风度的大舅,让人过目难忘,作者并不避讳他们的”丑恶“一一写来,将传统的伪善一一戳穿,直至真实的人心和世道。例如那篇救护车,作者依据电影里的想象和自己的舅舅去叫救护车救人的时候,护士那一番话兜头一盆冷水泼来,浇灭幻想,简直就是可以媲美马克吐温的小小说了。
      除了这些回忆,后面的虚构人间和读书随想有几篇也非常棒,尤其那篇《几种古代诗人和词人的分类》让人喷饭。至于近代文人印象,个人以为写得倒是稀松平常,没有留下多大印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6 22:26:30 | 只看该作者
      
      
      天上星河转,
      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
      金销藕叶希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史杰鹏先生写的几本书本人都看过,写的非常棒!第一次看他写怀旧散文,让人回忆,带入那个怀旧的年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15 11:46:5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在目前属于文化人较少活动的城市,南昌,终于有人为他的过去提笔做了记录,还是那种十分精彩的描绘和回忆,充满市井与平常人生活。
      如果没有史杰鹏(梁惠王),南昌将彻底遗忘自己30年以上的时光,正因为有了这本书,才使得1970~2000甚至2010年以来的南昌,可以在将来被人们记住,不至于流失在日渐衰弱的南昌话口耳相传中,不至于因为老南昌人的外迁四散而成为无人知晓的黑洞。
      《旧时天气旧时衣》将成为纪录南昌的编年史的一部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10:28 , Processed in 0.0482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