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大多数读者一样,我是抱着对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及其女主角茜茜的热爱读完这本书的。或许有些人会失望于历史的真实,而对我来说,真实只是加强了这个故事作为悲剧的震撼力。“走下神坛”的伊丽莎白并不完美,甚至难以理解,连她一生向往自由的奋斗,都很难说是给了她一个常人眼中的“美满结局”:“她不愿扮演传统环境所赋予她的角色:她不是一个贤惠顺从的妻子,不是一个家庭的主妇,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也不是一个庞大帝国的第一夫人。她为个人的权利而奋斗,并得以实现。然而,她的这种“实现自我”,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这正是她一生的悲剧所在。而且由于她的执着,给家庭的亲情带来了种种恶果。”(《伊丽莎白》,p.1)
这种自私以至于冷酷无情的“为我”,却是一个深处高位的女性对自身身份和所处时代的强有力的抗议:她不满足于成为一种形式,一个腐朽的帝国的象征,而留恋自在的自我表达,然而这种表达与她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是格格不入的。在对现实失望之后,她逃向了幻想与梦乡的世界寻求精神慰藉。伊丽莎白中年以后对体育的狂热,对子女教育和政治的冷淡和旅行癖,都与这种“得不到便宁可失去”(或者说all-or-nothing)的完美主义倾向不无干系。有人可能会惋惜这一点:她本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她在奥匈合并后拒绝干预政治的倾向,始终源于她对自身的角色定位:甚至不再是一个“反对派”,而是一个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冷静的、玩世不恭的旁观者。“我一想到他(指皇帝),就悲伤不止,因为我没有能力助他一臂之力。但我厌恶现实的政策,觉得它充满了欺骗。它只是一种搏斗,最狡猾的将获得最大的利益,而那些不忍违背良心而犹豫不决的人,则只能败北。在当今世界上,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有不顾廉耻才能飞黄腾达。(Ibid, p.492)——与庄子所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同出一辙。对政治的蔑视使她选择了“无为”:“我们必须放弃行动。只有未发生的事情,才是永恒的。”(Ibid, p.465)。
从她留下的只言片语和诗作中,可以察知伊丽莎白绝非没有头脑和眼界狭窄的女性。相反,她的过于敏感和清醒,使得她刻意把自己塑造成她不爱的维也纳宫廷的局外人。这一点使得了解她的身边人感到惋惜,“在她身上到处都是宝物,但却像在一座未经整理的博物馆里一样,可惜还都没有派上用场,而且她也不知道,应该用在何处。”(Ibid, p.293)。也难怪伊丽莎白要为她被浪费的青春和才能而慨叹,要为能够理解她的“后来人”留下成卷的诗歌了。晚年逃离宫廷,在外漂泊的她,也是经常处于匆匆行旅之中,从未找到心灵的安宁。“我曾生活我曾热恋,曾把五洲大地踏遍,但我的心愿从未满足”(p.452)——这种浮士德式的“永不满足”的精神,也正是她投身于不知疲倦的运动、学习和诗歌创作的原因。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伊丽莎白并没有一位杰出诗人的天赋,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可钦可敬的。
另一点引起争议的是伊丽莎白对美的膜拜。为了维持美丽,她不惜终生采用严酷的节食和运动疗法来保持体型。这种严格自律的生活看似与她所推崇的“自由”矛盾,实则是一体的:在茜茜看来,美丽除了是她的武器,她在皇帝心中的砝码,更是她自我认同的一种外在投射:美就是她的价值,也是她人格追求的象征。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过度的自我控制(无论是饮食还是其他方面)本身就是一种抗争的表达:当“我”很弱小,无法控制别人时,起码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茜茜年轻时因为宫廷的压制和婆媳关系所受到的精神伤害,很有可能是她树立这一自我防御机制的根源。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完美主义倾向、青春期自信心受到外界压制的人,更容易患上神经性厌食症的原因吧。从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位长期只依靠牛奶等少数几种食物生活的皇后无疑是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如果再加上她对“一切肉体欲望的厌恶”(包括食欲和性欲),便更是精神洁癖和完美主义者的典型写照了。
综观这位皇后的一生,我们尽管可以对她消极逃避的一面表示惋叹,却不能不感佩于这位女性的执著和坚强。细细分辨便能发现,伊丽莎白所逃避的都是她厌恶的责任;对于有浓厚兴趣的事物(关键词:匈牙利 海涅 马术 希腊),她则表现出了好学不倦、坚忍钻研的精神。如果放在今天,她应该有成为女学者或杰出运动员的潜质吧?可惜这些才能并不能为她的时代所用,也不能被同代人所理解,只好令后人为她的不得志而叹息了。不同于某些苛刻的评价,即使那些诗歌仅仅代表了一个衰颓中的王朝的记忆,我也不认为她一生永不满足的努力是徒劳的、无价值的。《浮士德》中说,“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凡是不断努力的人,我们能将他搭救”(Whoever aspires unweariedly, is not beyond redeeming)。这是这位伟大女性最真实动人的写照,大概也是德意志民族之所以自称为“世界民族”的原因吧。
附:我最喜欢的伊丽莎白诗歌一节,录于维也纳霍夫堡宫茜茜博物馆:
"I am a seagull, of no land,
I call no shore my home,
I am bound to no place,
I fly from wave to wave."
——Elisabeth of Austria, "North Sea Songs 7", 1885 ”
(照片见相册:http://img1.douban.com/view/photo/photo/public/p1376312320.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