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词格律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2 14:2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这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10-17 09:55:22 | 只看该作者
      时下附庸风雅之人渐多,写诗仿佛也成潮流,特别是所谓古诗,似乎随便什么人把一堆华丽的辞藻堆砌排列成五个字七个字一句,也就算是“古诗”了。
      自己也未见得对诗词有什么研究,只是喜欢,明知自己没有资格妄加评论什么,却总是伪学术嘴贱,偶尔提一句:这不算五律或七律,格律不对,就会被不以为然地反驳:诗嘛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就是了,管什么格律?那么麻烦。
      怕麻烦那就做不成诗,诗歌无格律,何以为诗?
      诗歌是情感的表达没错,可是情感如水,若无堤岸束缚必然泛滥。如果任由情绪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不加节制,不加规范,中国诗歌含蓄的魅力何在?用江弱水先生写白石词文章中话说,中国诗人在西方作家拂袖揎拳的地方是连眉毛都不动一下的。这样巨大的艺术节制力成就的中国诗歌特有的美,戴着镣铐跳舞还能姿态优雅才是真正的诗人所为。现代新诗成就突出的人,哪一个不是古典文学和诗学造诣深厚的?郭沫若那样的自由体新诗到最后还是为徐志摩、闻一多的新格律诗所取代。中国诗歌还是含蓄节制的好,自由不是现在新锐先锋派诗人对中国文字的肆意妄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10-17 09:55:22 | 只看该作者
      家中有一本被我泛滥的79年6月印的书。记得小时候,对着附录的词牌乱填一气。填的时候对的是古籍出版社的《诗词新编》里的韵。现在想来,本来就是毛头小孩,又何必拘泥平仄韵调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10-17 09:55:22 | 只看该作者
      在我饥渴读书的年代,家里连本《唐诗三百首》都没有,遑论宋词、元曲了。
      那种情况下,接触的诗词主要来自课本,更没有人告诉我什么是押韵、平仄、对仗。
      我也从没有做过作一首旧体诗的美梦,看这本书纯粹就是想长点知识而已。
      看完本书,感觉只明白了一点点,糊涂之处就更多些,更不会尝试去作诗填词了。
      
      诗词要押韵。
      韵大致可以理解成拼音里的韵母,同韵母算押韵。
      原来可没这么简单,作诗用字只能严格按照韵书里来--《红楼梦》里作海棠诗就提到过。
      据说唐朝时,韵书和口语基本相符,后来口语慢慢变迁,翻韵书作诗离普通人越来越远。
      
      声调分为四声,古时的四声和现在普通话拼音的四声分类都不同,南方人的方言里声调还不止四声,怎么搞清楚它们的分别让人头大。
      几乎可以这么说,不查韵书,大部分情况吃不准。
      平仄,平指平声,其它上去入三声算仄声。
      讲平仄就是诗词用字符和平声和仄声的节奏,容易吗?
      平仄不合的句子叫拗句,许多时候前面拗句后面还要在平仄上补偿,叫“拗救”。“拗救”也很灵活多变,我就不敢多研究了。
      
      对仗简单说和对对联差不多。
      律诗最讲对仗,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讲究,更有常规的中两联对仗、首联对仗、尾联对仗等用法。
      
      古体诗是格律很宽松格调很朴拙,唐朝演变到严谨的律诗差不多算今体诗。讲究多了当然更显水平,可是路子也就越来越窄了。
      王国维老师说,古诗发展到今体诗差不多就到顶了,唐人的高峰连艺术水平极高的宋人都没有超过。于是大家开创新行当写词玩,可是宋朝牛人太多三百年不到又给基本上谢绝了。
      老鲁老师(就是区区在下了)说,元人更操蛋,好好的曲子不到百年就折腾得后人没得玩了。
      
      王力老师说: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是例外。
          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假如我们学写旧体诗,就应该以格律为准绳,而不能以突破束缚为借口,完全不讲韵律和平仄。(老鲁老师注:这很可能是在提前影射“兆山羡鬼”的王副主席老师)
          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
          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我们先要熟谙格律,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10-17 09:55:22 | 只看该作者
      介绍古典传统文化的一本大家小书,只可惜烫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读者开卷,欲待与千年之前的古人交游,却有个现代人动辄冲出来搅局,提醒你不要因诗情画意而遗忘了阶级斗争,至为扫兴。
      看得出了一先生当年写这本书每逢引例时,只要可以,用的必然是伟大领袖的御制,剩下空当才轮到太白、子美、坡公、放翁……
      如此取舍,无论是否心甘情愿,都难免令后人太息。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 23:59 , Processed in 0.0855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