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谋杀记忆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5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叫周启阳,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掩盖之下,我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然而当不普通的命运降临时,甚至我有机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时,一切都变得复杂了起来。
  某天,周启阳接到未婚妻张岚的求救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78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3 07:40:42 | 只看该作者
  初看,有阿婆的《无人生还》的架子和部分《致命ID》+《搏击俱乐部》的情节。细品,又读出了一点点梦野久作的《脑髓地狱》的味道。以记忆作为切入点很刁,但也因此切入的更深、更直白。
  
  书阅读起来很流畅,但不适合睡前读:因为读完之前,会发现放不下来。唯一的瑕疵是看习惯了塔塔写手记短篇,长篇。。有轻微毛刺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4 10:02:25 | 只看该作者
  "真实"的问题
  
      因为肯定一切是真的,我们就肯定了相反结论也是真的,而因此,也就肯定了我们固有论题的谬误性(因为相反结论不允许它是真的)。——摘自于加缪《西西弗神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关于“真实”的故事。
      看完这本书,首先感觉像是把一个精神病人访谈的故事经行了扩写。再翻看一遍,发现这个故事综合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大部分的典型。《三只小猪》的多重人格,《梦的真实性》和《孤独的守望者》的梦境,《颅骨穿孔》的灵异或者说是心理暗示等等。同样继承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核心问题——对“真实”的疑惑,以及对这个世界本质的疑惑。
  
      “真实的界限到底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界定?该拿什么去衡量呢?”——《三只小猪》
  
      一个故事,我们该如何去确定其真实性,在高铭写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大家都会质疑这本书所讲述的是真的还是假的,要证明真实,只要找到书中的人物,这无疑是件麻烦事,大家都没闲工夫做这事。即使有人闲着,有探索精神,孜孜不倦的找到了,这时就会有人说这人是托。很多人的习惯都是愿意去抱着疑惑,但是却不去解决这个疑惑。
  
      所以更多的作者对这种问题的回复是“你相信就是真的,你不信就是假的。”
  
      “那个曾经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又再次困扰着我:到底什么才是真实?”——《颅骨穿孔》
  
      就如《谋杀记忆》的自序中所说的,“有那么一种观点——‘我没经历过的,就不存在’。”这个说法很精辟,并不是说那些持着这观点的人会否定他们不曾经历过的事件,不是否认,而是一种忽略与自己无关之事的潜意识。作者将这句话化成系统的语言就是——真实的意义在于:有所改变,除此之外都是虚幻。
      有所改变,还必须改变在与我们有关的或者与我们认识的人或物有关的才可以,不然无法体会到真实性。
  
      举个例子,《哈利波特》和《魔戒》相比哪个真实性高一点,不去考虑其他因素,只需回答这个问题。明显是《哈利波特》,为什么呢?第一点地点,《哈利波特》的发生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伦敦,大脑中会很快呈现这个具化的概念。而《魔戒》,中土大陆,在哪?不知道,只能跟着作者的描述零基础发挥想象力。第二时间问题,《哈利波特》对于现实中来说明显是发生在现在的,而《魔戒》则发生于另一个时间段,我们无从知晓。(其实这涉及到故事的代入感问题,带着为大众所知的名称,事物,将会增加一个故事的代入感)
      在认知范围内的改变,明显真实性高于其他。
      同样借用自序中的例子,“说起来,就如同一艘携带着外星生物的飞船掉落在无人沙漠中一样——加入那些生物都死掉了,连同飞船一起被风沙埋没,那么就算那些外星来的家伙长相再奇特也无济于事。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一切,这个事件本身也就没有对我们造成任何直接改变。”
      这件没有人知道的事存不存在呢?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我们无从知晓。
  
      “问题不在于他想的太多了,或是其它人想的太少。而是对于我们来说,未知太多了。”——《生化奴隶》
  
      当然,我们讨论的是《谋杀记忆》不是《天才》,回到这本书,这不是一本悬疑小说,也不是一本推理小说,也不是灵异,其实这只是一本论题研究手册,作者在自序中提出了他的观点,后面的故事则是例子,引发读者的思考。自序中说到,“既然真实的意义在于:有所改变。那么,改变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因为,毕竟这与真实与否有直接关系了——改变越大的,也就越发真实,所以,从个人角度来看,改变自己命运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之一。”对自己有关的改变越大,其真实性就越强,什么样的改变才是最大?当然是自己能改变自己的未来,自己能掌握自己的一切。
      自己能掌握自己的一切,这样的诱惑有多大?很大很大。说白了就是万事顺心顺意,我的生命都会像我所希望的那样发展。虽然这听起来很唯心主义,但是有谁没有想过呢?我们都有理想,谁不是想让这个理想实现?谁不希望自己周围的人安心顺意?谁不希望家里的人都平平安安?事实很多时候却不是那么发展。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对劲?一切都好像有点儿问题,但是又说不清到底什么地方不对劲,看不透什么地方有问题。有些时候会若隐若现的浮出来什么,等你想去抓的时候又没了,海市蜃楼似得。你有时候会很明显的感觉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物体后面总有些什么存在,而且你可以确定很多规律是相通的,但是细想又乱了。这个世界有你太多不理解的了,你会困惑到崩溃,就像隔着朦胧的玻璃看不清一样,最后你只好用哲学来解释这一切,但是你比谁都清楚,那些解释似是而非,不够明朗。你有没有?” ——《在墙的另一边》
  
      书中的黄海说到:“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反省,就会分析就会规划我的人生。但是,我发现很多事情超出了我的控制,我无法掌握他们,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叫无能为力.....”往往在生活中,我们计划好了很多事,却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总是有些无法控制的事会发生。相信这种无能为力都有所体会,这便是“命运”,“命运”不是个具象,它是个代词,它代表“不可说,不可知”。
      纵然周启阳在最后成了神选者,有了掌握自己的命运的能力,甚至有了神的力量。但是后来发现他并没有顺心顺意,也没有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他的诅咒,那些幻象无法消除,甚至到最后的结局,他不知道他究竟是掌握了命运,还是被命运又耍了一次——人格的多重分裂。
  
      这不禁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什么才是真实?作者提出了他对真实的定义“真实的意义在于:有所改变,除此之外都是虚幻。”在故事的结局又提出了对这个定义的怀疑。我们的认知都是建立在我们记忆的基础上,但是我们如何去确保这些记忆都是真实的?都是发生过的。就如同书中所说,我们会不断的在记忆中加入主观愿望,会去修饰记忆中的缺陷,甚至会去完美自己的记忆。
      这样的记忆还是真实的么?
  
      人们一般是通过周围人和事物对自己情感和动作的反馈来得知自己的存在,得知自己是什么样的。
      书中说到“人就是一种记忆装置罢了”,豆瓣上有个评论是“人不只是一部记忆装置的记忆,人是可以感受到真实的世界的。 ”感受到真实的世界么?怎么感受?通过反馈还是你的记忆?如果周围的人和物都是虚幻的,他们的反馈都是你幻想出来的,或者是一种仿生源代码,你的记忆是自己完善过的,亦或者你只是一个被分裂的人格,当你得知这样的情况后,你会说这都是真实的吗?
      对于这本书的评论,还有人说作者写的很烂,中间又是打僵尸又是鬼神,到最后只能用一个稀奇古怪的说法来完善结局。这只能说你没有看懂这本书,其实整个故事中没有灵异,没有鬼神,最后只是一个精神病的案例而已。仅此而已。
  
      记忆如果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那什么才是真实?想的更大点,如果这个世界都是假的,那什么才是真实?
    
      世界的本质,我们无法得知,每一个角度去看世界,那都是一个新的世界,即便你站在沙子石头的视角看世界,那都完全不一样,那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只看到了我们自己的世界,而他人的世界呢?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真正的世界》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是说对现实的逃避也不是说排斥现实,这只是对世界本质的疑惑,对于我们为什么而活的疑惑,它并不是消极的,去思考这些问题更多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不求去看透一切,至少活的很清楚。
      就如同参禅一样,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不为顿悟,只是为了明了事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5 14:30:2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也许都是造物者体内的多重人格
     我们看过各种各样的关于多重人格的电影,《搏击俱乐部》《致命ID》等等不胜枚举。但高铭笔下周启阳的故事又给了我新的诠释,显然以“记忆”为线索去阐释人性无疑是相关领域的一大趋势。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高铭对于梦境与现实的拿捏已然成熟,故事中随处彰显着这一色彩。关于感悟与升华,整理于以下几点:
     1、因为有记忆,我们成了人:当我们还是在母亲的子宫内,与母亲通过脐带相连,所有的营养靠母亲吸收,我们就与我们的母亲是一体的,然而自打我们呱呱坠地,我们便有了佛家所说的“分别心”,我们和我们的母亲之间的称谓不再是“我们”,而变成了我和我的母亲这种“我”和“她”的关系,这就好比不再是她吃什么我就从脐带吸收到什么营养,而是她嘴里有个食物我为了克服饥饿都想“抢过来”吃进自己嘴里。随着不断地成长,“小我”产生,我们有了自己的记忆,有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生涯、自己的生老病死。然而抛去这些记忆,我们是谁?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人死的时候脑海里亦或眼前开始不断回放生前与亲朋好友所经历的一切,就像回放我们这辈子的“录像带”一样,其实这就是一个记忆抽离的过程。对,这些记忆,这些连续的记忆就是我们的灵魂,确切说就是高铭笔下所说“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记忆堆叠起来的,过去、曾经、看到的、听到的、接触过的……全部被我们记住了,成为一段一段的记忆……所以我们有了自己的性格,有了自己的判断。其实,人就是一种记忆装置罢了”。记忆就是我们的灵魂。如果你认可“人=躯壳+灵魂”的说法那你一定知道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当然你也可以参看《移魂都市》这部老片。
     2、生命的意义在于,在死亡之前意识到已经死亡:承接上文,如果我们从没出生到这个世界上,那我们也就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死去,无所谓生,也就无所谓死。然而一旦我们“生”了下来,就意味着我们终有死去的那一天(虽然古代的君王都在寻找长生不死的秘方),抛去记忆,我们从来就没有“活”过,就像电影《异次元骇客》或者《黑客帝国》中的构思,也许我们只是造物主编写的一段仿生代码(这一点在近期的计算机科学前沿中逐步被证实),一切的感知觉也只是程序模拟出来的生物电信号,当这段代码执行生效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它也有结束的那一刻。因为“时间”这个概念,它的连续性欺骗了我们,让我们误以为事物是线性连续的,让我们误以为事物是因果轮回的,最重要的是他欺骗了我们,让我们以为我们的“记忆”就是我们自己,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让我们误以为我们的“小我”是我们自己,而却忘记了自己的本源。很多资料都证明,当然读过高铭《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中《四维虫子》的读者会接触到这一概念,就是“时间”其实是假象,从来就没有先、后、长、短这些概念,在真正的四维空间里,你的起点和终点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生与死是同时存在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只有死了,你才活着”,生命的意义在于,在死亡之前意识到已经死亡。
     3、我们也许都是造物者体内的多重人格:外面什么也没有,一切都是我们(或者说造物者)自己心中的投射,没有“他人”的喜怒哀乐,从来都是我们一个人,就好像孤独的周启阳。我们看过各种各样的关于多重人格的电影,周启阳的故事也像《致命ID》中的小男孩一样,最后杀死了所有其他人格。如果说这些故事中的主角体内居住着多个灵魂或者说多段记忆,那么我们现在会不会是别的什么人分裂出的人格,准确的说,其实我们正是“上帝”他本人分裂出的多重人格,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的一个分子(相信你也听过这个说法),大乘佛教中所说的“我即是佛,人人皆可成佛”也是这个意思。你自己就是上帝的一个“人格”,而我和我身边的人其实是一个整体,包容了他们,接纳他们,爱他们,我们才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回归神性。也许你胆小懦弱,那你就会像书中周启阳一样,“分裂”出了女友张岚来保护你,帮你料理一些事情,也许你喜欢金钱却正从事的高尚的职业,那你的身边一定有那么几位拜金主义者,你不时在心中抨击着他们,然而你去不知道,这些金钱万能主义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心中的投射,使我们不敢接受的自己的“阴暗面”,正因为这样,分裂出了他们这种“拜金”人格,这样我们心里就平衡了,遇到有金钱铜臭味的事情你就可以将矛头指向他们,指向外界,而“维护”了自己的“崇高”,却全然不知这其实使我们心中的投射。所以遇事不要抱怨外界,而是要对我们生边发生的一切付百分之百的责任,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其实也就是自己的上帝。
     4、清理记忆,掌控命运:如果看到这里了,首先我很感激“你”坚持看完了我冗余的分享,本人确实文笔不精。回到话题,清理记忆,掌控命运这一概念并不是我们谁先提出的,而是一本《零极限》的夏威夷疗法中做了很好的阐释。该书是一本灵修指导书,但全文观点和我们前文所探讨的非常吻合,即我们要对我们生边发生的一切付百分之百的责任,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接受了这一态度,我们将会不断清理自己的记忆,如同我们未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与外界没有分别心,我们回归神性,爱身边的一切,掌控自己的命运。
     原谅我最后一点草草带过,因为我不能总结的比“零极限”原文更精辟。更何况写了这么多绕圈子的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究竟命运掌握在谁手里,看书见分晓。
     期待高铭再创佳作!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8 19:26:2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荒岛……
  如何来的、如何去的,不再重要;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作者细节描述非常具体,心理描写也非常真实,奇怪的是,结尾似乎暗示这仅是一个梦,多重情境下的幻想。真的是这样吗?
  
  荒岛求生,类似的电影很多,但看书中的描写,还是有不同的感受——那雨林,那礁石,那风雨,那绝杀,在想象中,都变得比三维效果还要真实惊悚;在想象中,感觉自己不会比作者描述的角色有更出色的表现……
  千魂书。
  多少亡灵,就有多少的贪婪,数不清的优胜者的内心就有多少的张力。末世的梦魇。最大的挣扎在心灵的战场,数不清的丑陋轮番上演。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主角的女友。对于主角来说,她身上有他望尘莫及的勇敢、坚韧、冷酷和果断。文章中有很多他们相处的细节,没想到,在结尾竟被揭示为并非一个真实的存在!
  实在难以置信,作者的设置和创作让我对“存在”和“真实”这两个词的涵义也产生质疑。难道这样荒岛求生的深刻体验也是我大脑里的想象?那“我”是谁呢?“她”又是谁??
  
  高铭实在是高明,结尾处理得实在太惊世骇俗了!
  当我历经恐怖黑暗、千辛万难、披荆斩棘、石破天惊、浴血重生,可以冷眼观世、享受成功、与友畅谈时,才发现“我”的存在是个巨大的疑问。之前的得意和努力都是“别人”的人格下的侧面感受,而“我”却隐藏在扑朔迷离的表象背后……
  
  到现在为止,回味这部小说时,依然不确定我的阅读理解是不是书中那个结局真正要表达的?
  看《谋杀记忆》就像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惊险刺激,无限回味。
  看《谋杀记忆》又像一个醒不来的梦魇,惊吓连连,汗湿衣衫……
  
  人格的描写还可以到这种程度,真是少见!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书!就像中国版的《饥饿游戏》,主人公不管怎样逃避现实,都实在避无可避,生死攸关之际,激发出无限潜能,力挽狂澜、拯救生命。生存的意识时刻鞭策着人们,然而螳螂捕蝉,麻雀在后,一张大网早已在身后展开,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奋力拼搏,也不过是看客的谈资。
  当掌控自己的命运成为一种不可能,拼死一搏、浴血奋战,还有什么意义?总有一个盲区,存在在你我视野之外;总有一种命运,身在其中不可改变。
  当游戏规则反过来被操纵,该嘲笑的就是那些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控的高层。人命也成为一种掌控,这像是笑话,也是生命力的象征,不为任何利益所折服。
  掌握命运,就是掌握记忆;对抗命运,请先谋杀记忆!
  
               雨枫会员号:366152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1 16:00:07 | 只看该作者
         我很不舒服。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感受。晚上,家里只有我一人,开了客厅最亮的灯,一口气读完。
         我告诉自己,我不害怕,可我确实觉得慎得慌。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总会让我觉得关上灯,看过的那些就成了鲜活的。就像众多韩国恐怖片,明明知道始末,却总是在结局时再现一个镜头---你以为的事实就这样被自己否定,显然,这种手段并不高明甚至恶俗,为悬疑而悬疑,过于俗套。
         我是个无神论者,我不相信不朽的灵魂。因为以我自己的哲学观,若人有不朽的灵魂,而灵魂不是虚无而是物质的话,那么这个地球早就被撑爆了。所以我相信自己的记忆,尽管记忆会随时间而改变,我也承认这一点,但我相信的是,不管其如何变化,总是有一个事实的基础存在。我不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又或者这只是一部小说,总之,看完后,很压抑甚至有点恶心。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1 17:02:57 | 只看该作者
  刚开始,如同看一部二流的僵局恐怖片,直到关于记忆的论述出来后,我混乱了。。
  我开始回忆着“回忆”,那些真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吗?亦或也只是自己加工出来的,亦或者自己只是别人制造出来的“回忆”。
  这又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时的感受,当时懵懵懂懂,关于哲学的知识没记住几条,倒是好长时间纠结在自己是在真实地活着吗?还是只是别人制造出来的一个角色而已?我生活得很像路人甲,但我又能思考,这思考真的是我自己的思想吗?共他人呢?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呢?每次一陷入到这种怪圈中,就觉得一切都十分虚假不真实,就如每一次想到当我闭上眼的那一刻,是自己没了还是世界没了?
  《谋》说的人只是一部记忆的装置,我们会不断地粉饰我们的记忆,什么是真实?如果让其她人证明我们的过去做过的一些事,是否能证明我们的记忆是客观真实,而你在这一刻的思考你怎么证明上一刻别人证明的真实不是你自己的想像。。
  人只是一部记忆的装置,我的过去是真的吗?还好我一直够平凡,没什么值得去篆改,但是我真的是一直这么平凡吗?还是有一些记忆被封存了?什么才是真实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17 07:32:43 | 只看该作者
  花了银子买书,骂也理直气壮。高铭还是去写短篇的调查报告吧,写小说真的是连初学者都不如。情节胡编滥造、人物平面化、逻辑几乎没有、动机生硬。这就是一本书中的《孤岛惊魂》吗,电影是烂片,这本就是烂书!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 12:49 , Processed in 0.0497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