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瓯缺(全四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1#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4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像左企弓这样一个处世哲学非常现实,而又屡经风险.在宦场斗争中积有丰富经验的老官僚,对于自身的利害关系是十分清楚的.他虽然老态龙钟,头脑却并不颟顸.


与大金朝的诸位郎君们厮混了半个多月,多少了解了一点他们的真心实意以后,他就动足脑筋,壮了胆子,一手拿着从街头撕下来的安民告示,一手拿着他精心结构的献策,匍匐往见大金皇帝.献策的后面,还附有一首律诗,最后的两句是:"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河山一寸金."


就诗论诗,这两句确实有点道理,不愧是好句.可笑的是这两句好诗恰恰出于早已把自己的民族灵魂出卖给契丹贵族,现在又想把这座燕京城从契丹贵族手里稗贩给女真贵族的卖国专家左企弓的手里.这说明做诗、写文章与行动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相信"言为心声"的人未免是太老实了.


但就达到他个人目的而言,这首诗可算是献得十分及时、十分讨好.这不仅因为它投了阿骨打之所好,更重要的是它为阿骨打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旧辽的军民大臣只愿臣服大金朝,不愿让燕京城交还给宋朝.大金皇帝应天顺人,既然旧辽军民不肯交还燕京,他怎肯做这等违拂人情、物议的蠢事?其实阿骨打本来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代替旧辽军民说话,用不着左企弓献诗后才想到这一层.把统治者的意志说成是臣民们的意志,这原是略具政治技巧的封建统治者惯用的办法,但对于草创朝廷不久,还没有进化到这种文明程度的完颜阿骨打来说,这确是个新鲜玩意儿.左企弓的献诗,启迪了阿骨打的睿智.他顿时对左企弓另眼看待,唤左右赐一个锦墩与他,要他按照这一层意思,当殿拟一道告示,复贴在马扩的告示上.表示大金皇帝按受旧辽军民的恳求,无意撤退军队,割让城池.他以此作为向宋朝示意的一个试探球.


这个消息很快就通过宣抚司传到东京朝廷,它对于正在做着接收燕京的黄粱美梦的宣和君臣,不啻是当头一棒,把他们打得目瞪口呆,晕头转向.把一座热热闹闹、正在筹备庆贺大典的东京城,顿时卷进到一殿冰冷的寒流中去.


用兵是势所不能的,只好再派人去哀求.赵良嗣、马扩都是原经手人,当然非去不可.朝廷还怕他们的地位不高,说话不能取信于金人,又特别加派了官家的侍从大臣周武仲与赵良嗣分别担任国信使副、派马扩为计议使,要他们不惜重赂厚遗,务必要把燕京城拿回来,给朝廷挽回一点面子.


上次还算是协商借兵,这一次是真正的哀求了,哀求他们撤兵让地.这当然又是一次十分艰苦、异常屈辱的旷日持久的谈判.可以想象,大虫已经吞进一块肥肉,正在细细咀嚼品味它的美味,要从它的喉咙口掏出这块肥肉来,这是何等艰苦的谈判!阿骨打这次又退居幕后,连斡离不也不好意思露面了.谈判的主要代表是兀室,他一口咬定旧辽的军民大臣不愿金朝交割燕京,大金皇帝怎能违天逆人,沮丧他们向化之心?既有实力地位做他的后盾,又有应天顺人为他的借口,道理总是在他的一边,说话偶然"梢"一次"空".又有什么大不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2#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4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幸而恰巧是金方自己提出来的理由,发生了一点纰漏,这才使得谈判稍有转机.


完颜阿骨打在燕京城里住了三个月,在他细细地咀嚼品味了这块肥肉时才发现它带着一根大骨头,一不小心,就会折断他的牙齿,梗住他的喉咙.


左企弓立下了第一件大功后,更要显能逞异,又建议对燕京城内外的老百姓,不分上中下三等民户,一律采取杀(又鸟)取蛋的办法,重赋厚敛,把他们身上最后的一滴油水全都挤榨出来.有人认为左企弓久住燕京,身为汉儿,对于当地老百姓多少还会留一点香火之情.这个推想完全错了.左企弓要保护的只限于他的那个阶层,或者范围再缩小一点,只限于他的家族的利益.只要博得主子的欢心,那管别人死活.凡是女真人想不到的赋敛办法,他都代他们想到了,真是有隙必钻,无孔不入.阿骨打接受他的厚敛政策,短期内就显出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是迅速地增加了女真贵族的财富,另一方面逼得很多老百姓投入西山义军,抗击金朝.


这些义军和景州、檀州、蓟州的义军都广通声气,在刘延庆溃败,阿骨打灭辽入燕以后,又间接为他们补充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金朝的厚敛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群众基础.当时义军已经发展到这样的规横,不但活跃于城郊四周,还有好多次突入城内,杀死不少个别的和小股的金军.大队金军被派去"剿灭"他们时,他们霎时间就走得无影无迹.金军恶狠狠地进山搜杀,恰似进了迷魂阵一般.在那些巉岩危石,密林丛树之间,只看见这里那里都有一簇堆一簇堆的旌旗在招展,也听到马蹄得得,扬起一片飞尘.及至跑近一看,却是阗无人影,连马也不见一匹.他们正在疑神疑鬼之际,忽然铜锣齐鸣.漫山遍野地出现了不计其数的人马旗帜,把他们包围在险隘的小路和断头的山径中,最后一个个地被歼灭掉.


阿骨打忍耐不过,有两次带了银术可、阇母等大将,亲自上山去征剿(阇母后来成为对付游击战的专家).义军利用熟悉的地形、相当成熟的游击战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很快就摸熟了金军的规律,随时通风报信,使他们对金军的行动了如指掌),毫无畏怯地进行抗击.他们倏来倏往,忽隐忽现,不怕你完颜阿骨打亲自出马,照样把阿骨打打得六神无主、七窍生烟.完颜阿骨打身经百战,是见过大场面的军事领袖,在混同江、达鲁古、宁江州、黄龙府诸战役中,面对着几万、十几万以至多到二,三十万看得见的有形的辽军进行野战、攻城战,都是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现在碰到了这支无形的影子部队、幽灵部队,面对着他从来经验过的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却弄得他束手无策,罔知所措了.


吃了这点苦头,他才记起历史教训.他叫刘彦宗读着五代时契丹族的第二代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入侵中原的历史.耶律德光打败了后晋石重贵(这个石重贵比较起他的叔父皇帝石敬瑭来,多少还有一点人的气味,他不甘心做契丹人的儿皇帝,与耶律德光打了一仗,还在阳城遭遇战中大败契丹军)的正规军,进入大梁以后,野心勃勃地要想久占中原.他派人到处打草谷③,残害百姓,引起愤怒的反抗,使他迅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他焦头烂额,一筹莫展,要想活着逃回老家去而不可能,终于变成了一只腊干的帝羓④,被搬运回国.他在濒死前说了一句可以成为一切侵略者的殷鉴的名言道: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3#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4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我不料汉儿们如此难于统治……"


阿骨打深有体会地听着这段历史时,特意把左企弓传来,叫他跪在一旁,低头认罪.阿骨打一面数落着这个左老头,熟读本朝历史,明知道有这段公案,偏偏不早向他奏明,反而做成圈套,叫他上当,一面挥舞起手里的皮鞭就在左企弓雪白的头颅上乱打,使得这老头左右躲闪,颏下一部美髯不住地乱抖.这种责罚,对于尚未完全脱离部落统治的施刑者完颜阿骨打来说,固然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可是对于久在汉化已深的辽政权中当过执政大臣的受施者左企弓来说,却是一种奇耻大辱了.


以后阿骨打遭受一次军事上的挫败,左企弓就难免要受一次鞭挞.一般说来,统沿者的鞭子落到驯服的奴仆身上的机会要比落在反抗的奴隶身上多(对付后者,他们使用的是刀子,但并不是说驯服的奴仆就没有挨刀子的机会了,事物总是相对的).左企弓既然蓄意要做一个佐命元勋,就逃不了随时被召唤到大皇帝的行帐中去领受一顿鞭子的命运.但是,后来他看到在阿骨打的暴怒中,连"谙版孛极烈⑤"、阿骨打的兄弟完颜吴乞买、大太子粘罕、四太子兀术等郎君也免不了要挨到这种鞭子,他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想法:挨鞭子固然使(禁止)痛苦,挨到大金皇帝亲自落下的鞭子却是一种精神上的荣誉,因为他已经高升到与郎君们同样有权利接受皇帝的鞭挞的地位了.这比什么燕国公、美髯公还要高贵得多.以后他再受到这种刑罚时,不但不以为耻,反而把它看成为一种高级的待遇、一种特别的享受.


使得完颜阿骨打近来常常发作暴怒的原因,除了受挫于义军外,还有他的体力与精力在这几个月中大大地衰退了.当他知道辽太宗耶律德光终于没有能够活着回到老家去的历史以后,一种不祥的预感把自己的命运与耶律德光的命运联系起来,他有一种说不出的理由感觉到自己也回不到上京去了.有一天,他把吴乞买、斡离不、兀术等亲信召来,意气特别颓丧地与他们说到近来碰到的一些拂意之事,说到这个局面将不知道要如何了结,说到自己的体力不支,说到他的事业可能要等到他们那一代才能完成(这说明他并没有真正接受历史教训).然后他表示了一个具体意见,如果宋朝政府愿意付出一大笔"赎城"费用,可以暂把燕云之地割还宋朝.


现在是大虫自愿吐出这块肥肉了.


他的一句话使谈判急转直下,变成一个单纯的讨价还价的经济问题.女真人的胃口还是那么大,兀室、撒卢母耍尽花招,漫天讨价.宋朝的使节们作不了主,回京向官家请示,官家又改派吏部侍郎卢益借衔为工部尚书代替周武仲为国信使与赵良嗣、马扩再度去燕京磋商"赎城"费用.北宋政府在使节官衔上的加码促使女真人在赎城费用上的加码,谈判仍然几次陷入僵局.最后还是斡离不出场,提出了具体的数字和办法.北宋政府除了应允每年付出五十万两匹银绢外,再一次付出所谓"燕京代税钱"一百万缗,金政府收定款项后,准定于四月上旬撤兵,交割燕云之地.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4#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4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金方出尔反尔,说话梢空,本来很难相信这次开出的条件就可以算数.有一次马扩谒见阿骨打,发现他憔悴骨立,精神极度疲惫,与在奉圣州行帐外面较射时意气如云的阿骨打比较起来,仅仅不过几个月之隔,前后就判若二人.在这段时期内,女真人不期而然地流露出对大皇帝健康的关心,现在经马扩亲眼目睹地证实了,这才相信女真人急于要结束这场谈判,斡离不这次的开价确实具有一定诚意,前途是比较乐观了.


以后剩下来的扫尾问题,是关于款项交付的办法.


这两年,北宋政府的岁入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这就是说计臣们用了魔术师般的手法,把官儿们特别是那个权贵集团吃饱了的"馂余"上缴给政府的款项仍然达到空前的水平.但是水涨船高,宣和君臣的挥霍浪费,在历史上也同样是空前的.即使有了那么多的超额收入仍然弄得入不敷出,国库如冼.在伐辽一役中,王黼又变出新花样,以"免役代伕"为名,从全国、特别从河北、河东、山东诸路的老百姓身上搜刮得六千万缗(这是多么可惊的数字,从这笔免伕钱引起的直接后果是一、二年后以高托山、张万仙等为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以二千万缗供御用,权贵集团以及各级经手人上下其手,中间克扣了不下三千万缗,真正用于军事的不足一千万缗.现在要一举拿出五十万两匹银绢和一百万缗大钱也感到有些为难.不得已,只好恳求对方以珍宝和实物作价.这一点金方倒是乐于接受的,在折价之际,它又可以讨得不少便宜.


四月初,谈判结束,大部分款项付讫,阿骨打勉强打叠起精神,举行国宴,欢送宋朝的使节们.


这时,阿骨打对左企弓已经形成一种看法,认为这个读书人给他的毕生事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可是阿骨打毕竟是个雄才大略的开国英主,既然他自己接受了他的建议,付诸实行,事情搞坏了,不能把责任全往下面推.除了当殿鞭挞以外,左企弓倒也没有受到其他的处分,今天欢饮酬酢的宴筵上,还让他出席作陪.左老头受宠若惊,带头奉觞为大金皇帝陛下祝寿,然后挨次下来为诸郎君祝寿,少不得也要在宋使面前周旋一番.他捧酒到马扩筵前时,两个冤家又碰上头,左企弓正待在自己心里骂一句"无知黄口"时,忽然听到阿骨打开口了.


"南朝如许大事,你几个使人商量了,功绩不小.来日回去交差,就让童贯前来交接城池,也好教你赵皇帝喜欢."


"这都是大皇帝加惠敝朝,陪臣回朝后敬当转奏官家,不忘盛德,永敷睦好."


卢益的谀词,徒然增加阿骨打对他的鄙视,他直率地说:


"卢尚书尚是初来,诸事多所未谙."他指着赵良嗣、马扩两个加上说,"俺与他两位多打交道,像马宣赞这样遇事力争,辞色不挠,可算得是不辱使命了."


这一句煌煌天语,使左企弓这付久已失聪的耳朵忽然灵敏起来.他大惊失色,马上咽下那一句已经滑到喉咙口的咒骂,把全身弯得更像一只煮烧的龙虾,高举酒杯,直到他的鞭痕尚未平复的额头上,诚惶诚恐地说一句: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5#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4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敬祝马宣赞千秋长寿!"


①松亭关在喜峰口北一百二十里,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②即完颜亮,1149-1161年金朝的皇帝,以荒淫残暴、好大喜功著名.1161年大举侵宋,采石一战被击败后,东退瓜洲,为部将所杀,死后降称海陵王.


③契丹贵族掠夺老百姓财物的一个代称.


④耶律德光死于归途中,按照旧俗,把他的尸体剖腹渍盐,腊干了送回去,当时人称之为帝羓.


⑤女真统治者预定继承人.

第二十四章
(一)

现在是大功告成、大家可以弹冠相庆的时候了.


收复燕云是伐辽战争这篇大文章的正题,何况他们事前已经估计到即使燕京城在交割之前必遭一番洗劫无疑,毕竟燕京是首善之府,他们去舐别人的"馂余",多少还有点余沥可尝,因此童贯、蔡攸两个不怕担一点风险,坚持一定要他们亲自统率大军去"收复"燕京,免得再舐自己人舐过的第二道"馂余".至于云州,虽然同样是边防重地,是燕京侧翼的屏藩,又是直趋河东路的要隘,使节们费了多少口舌,好容易才把它从阿骨打、粘罕的虎口中挖出来.但由于它以贫瘠出名,童、蔡两个对它不感兴趣,甚至派一名大员前去接收,也怕再引起军事、外交上的麻烦而耽搁下来.他们的方针是先拿下燕京,云州之事慢慢再说.后来边疆的麻烦事件果然层出不穷,吓得宣抚司再也不敢提到接收云州之事.直到两年半以后金军大举南下时,即使在形式上,云州及其附近之地也没有一天归宋朝所有过.两支南下的金军,其中一支就是以云州为出发地的.


要配得上由宣抚使、副亲自去收复这个国都的大场面,童、蔡两个在军事上作了如下的布置:首先派姚平仲为先遣使,入城去和金人的留守部队洽商交割事项.一定要谈得千妥万当,万无一失以后,才由知太原府张孝纯所属的河东军统领李嗣本率领五万名河东军为前队首先入城.这是对张孝纯努力补充兵源有功的一个报酬.然后才派种师中为"副都总兵"和杨可世、王禀一起率领西军主力为"中坚",跟着入城."副都总兵"是临时创置的职衔,用以位置这个难以位置的种师中.他们既不愿畀种师中以副帅的正式头衔,又怕不给他一个隆重的名义、地位,无以服西军将校之心,特别是无以解他们重用刘延庆以至丧师败军之嘲.所以想出这个名义来,让他"权"一下,事后仍可撤消.


第二次伐辽战争时期任命的副都统制何灌一败之余就带着高俅的两个侄子托辞逃走.这时他们真正重用的是降将郭药师.继中坚部队以后,由郭药师率领常胜军,护卫他们宣抚使、副两个入城.最后以西军的将领马公直、苗傅二人统率京师的禁卫军殿后.这最后的一支军队不过是拖一条尾巴而已,万一发生变化,它不可能起什么作用.


要纠集这么多的军队,再加上种种公私的准备工作,都需要化费一定的时间,以致超过姚平仲与金留守长官粘罕约定交割之期五天以后,李嗣本的河东军还逗留在中途,没有开到京郊,童贯和蔡攸的旌节仍然留在雄州城,尚未渡过白沟河.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6#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4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这时完颜阿骨打倒真的已如约退到松亭关外,粘罕的军队也早撤离云中,只有他本人还留守在燕京城里.


急于要赶回去分赃,不至于在实际利益方面落在诸郎君后面的粘罕这时也等得不耐烦了,他对姚平仲口出怨言,责备宋朝言而无信,还威胁说:"宋军倘再愆误,发生变化,乃贵朝自取之咎,休怪俺粘罕无情."以豪爽出名的姚平仲,办起外交事务来也是干净利落.他得体地回答道:


"大事已定,并无少疑.接收燕京,稍误数日,乃是本朝敦礼之处.如若先期而来,岂不又要惹起贵朝的疑虑?太子久与我朝使人往来,怎不懂得两国间的礼数,何问之有?"


粘罕的一句恐吓,"事有变化,乃贵朝自取其咎",吓得童、蔡两个无限惊慌,他们神经紧张地传令种师中作好战斗准备(他们自己是做好万一战败了就溜之大吉的准备).这一夜,全军刀出鞘,箭上彀,的确过得十分紧张.几次谣传金军前来劫寨了.李嗣本的河东军刚刚赶到城郊,一听前线有情况,无事先自忙乱起来,一部分士兵发生"营啸"之变——半夜里乱叫乱嚷,乱奔乱跑,自相践伤.结果反而退了二十里安营.


幸喜得第二天拂晓之前,马扩从东京赶回宣抚司,童贯一见,如获至宝,马上拉住他一个劲儿地问:


"众人虑金军劫营,马宣赞以为如何?"


"阿骨打早已撒至松亭关,粘罕也急于回国,某可保其不来.宣抚千万传令诸军安定,按序进军入城,休堕入奸人之计,为金军所笑."


第二天,大队人马重新整理了队伍,挨次前进,过了辰刻,前军、中坚相继进城,果然是风平浪静,不费一矢之功.粘罕的留守部队早一天都已撤走.原来昨夜的惊扰,就是有人看见北门外留守部队的撤走而引起的,真可谓是"庸人自扰"了.傍晚时分,童、蔡两使也进了城.去年四月间,童贯出师时,曾向官家借用御用钧容直,如今真正到了派正经用场的时候.他们用出吃奶的气力,一路敲敲打打、吹吹弹弹,进得城来,希望吸引全城的遗民都出来夹道欢迎"王师",重睹汉家威仪.这一个目的果然达到了,几乎所有走得动路的居民都跑到街头上来欢迎王师.可是他们的人数稀稀朗朗,恰似久旱龟裂的田地上还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棵萎瘪枯干、垂头丧气的稻穗一样.实际上他们只是一群科头跣足、鹌衣百结的乞丐化子.原来阿骨打在撤退之际又纳用了刘彦宗的"釜底抽薪"之计,把全城所有的仕宦富室、平民贫户、商铺邸店、贾人工匠以至优伶倡妓、僧尼黄冠以及还有一点劳动力的无业游民,连同他们的金银财宝、物资用具、衣着粮食、器皿家生一古脑儿席卷而去.这里留下来只有极少数的老弱病残以及无人照顾、自己又无以为生的鳏寡孤独和叫化乞丐,真是名符其实的"遗民"了.


金军不但胁裹去大多数的人民,搬走了一切搬得动的动产,大军临走前又进行一次大破坏,把城堞楼橹、宫殿居室、寺院庙塔,桥梁道路等搬载不去的不动产全都破坏了.这真是一次彻底友好的交割,彻底到居然没有留下一所像样的房屋勉强可供宣抚使驻节之用.偌大的一座燕京城只剩得一堆堆的瓦砾砖石,焦土枯草、断垣残圯、烧烬余屋.还剩下一些一时破坏不了的石柱石础、石桥石阶,也已疮痍满目,面目全非,把一座繁华壮丽的燕京城变成为一片尘封蛛网、狐兔横行的废墟.这真使童贯以下的全体军官大吃一惊.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7#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4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北宋朝廷花了几年时间,消耗了大量钱粮,损折了几万人马,最后还要加上"岁币"和一百万缗的赎城费,赎回来的就是这样一座空城、一片废墟.


身为统帅的童贯、蔡攸处身在这座破烂凄惨的空城里也感到不是味儿.他们一向惯用物质价值来衡量天下的一切事物,既然到手的这座空城已毫无物质价值之可言,他们再要逗留在这里也大可不必了.好在它虽然没有物质价值了,但仍具有一定的抽象价值,不管怎样,他们总算是把舆图上的燕京城收复回来了,也就立了不世之功,他们在燕京只停留了十天,就急于凯旋回朝去领受赵官家的赏赐.出门一趟,总要捞回一点东西,才可算得不虚此行.


在北道整整熬了一年的蔡攸还坚决地推辞掉官家要他担任的"燕山路安抚使"的新职.童贯顺水推舟,乐得做个现成人情,向朝廷推荐河北路转运使詹度担当此职.詹度对此觊觑已久,只恨自己的资格还够不上当安抚使,一旦童贯做了人情,把蔡攸推出去的官职转让给他,真叫做天从人愿、喜出望外.


五月中,朝廷复文下来,还赍来了一颗新铸的"燕山路安抚使"的煌煌银印.童、蔡两个急忙把这颗银印、连同这座空城一并交割给詹度,率领禁军,快马加鞭地凯旋回朝.


当童贯、蔡攸急不可待地要想离开是非之地的燕京的同时,东京朝廷里也同样是唯恐再生意外,遑遑不可终日.


原来杨可世入燕的捷报递到东京时,朝廷的反应过于敏捷了,它马上发出几道诏书,明谕我军已收复燕京,准备择日告庙,并明谕开封府作速筹备庆贺大典.结果奇袭之师失败.还赔上刘延庆十万大军的溃散,发出去的诏书却像驷马既驰,无法追回了.这使得朝廷大坍其台,成为举国人民的笑柄.


这一次,官家和王黼等人吸取了惨痛的教训,矫枉过正,把事情推向反面.


四月十七日,童、蔡两宣抚统率大军进入燕京,在形式上收复燕京了讫.二十二日一篇洋洋洒洒,把历史追溯到二百年以上、把事实夸大了几十倍的《复燕奏》已经递给东京,又一次在字面上收复燕京了讫.朝廷仍然在字里行间看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唯恐再生枝节,迟迟不敢公开发表这个消息.连带童、蔡两个要求凯旋的奏章,也被耽搁了大半个月,累得他们在燕京城里日夜提心吊胆,寝食不安.


直到五月中旬,东京的市民们才在利泽门、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固子门、西北水门等各道城门口看到张贴着三省同辜圣旨的黄榜,通告今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因筹备不及,改期于六月初大军凯归后,一准举行,希应军民人等一体知照等因奉此……这总算是官方第一次非正式地承认收复燕京属实,大军即将凯归,而人们也懂得改期举行竞渡,其目的就为了庆祝胜利.


东京市民向来是最通情达理的,他们完全谅解官方唯恐再闹一次笑话,因而迟迟不敢正式发表胜利消息的一番苦衷.可是他们自己早从其他渠道中探悉得确实消息,用了民间的形式,先期庆祝起来.锣鼓和炮仗,似乎是两件最富于感染性的宣传品.自从有人敲响了第一声锣鼓,点放了第一响炮仗以后,连日来东京的大街小巷中锣鼓喧天,炮仗震耳,从早到夜,从晚达晨,几乎没有间歇之时.没有人为这两件感染品写过考证文章,锣鼓肯定是在奴隶社会中就早发明了的,鞭炮不知始于何时,但到了太平极盛之世的宣和年代,这两件都使用得这样广泛,使得偌太的一座东京城好像从锣鼓和鞭炮的海洋中飘浮起来,一不小心,就有陆沉之虞.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8#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4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五月下旬,童贯、蔡攸带着禁军凯旋归来.他们献给官家个人的礼物是黄金四千两、径寸大小的东珠一百颗,其他犀角、水晶等宝物称是.这不是从辽宫中得来的战利品,金军撤退时,连宫廷中那间密室也破坏得寸瓦不全,哪会有宝物遗留下来?实际上,东珠是赵良嗣从军费的"羡余"项下向金人做了一笔交易,用重价收买下来的.黄金原来就是拿去给金人折价的财物,詹度花了下番手脚,转手之间,又把它"折"回来了.以风雅著名、自称酷爱书画文物的官家也并非对于这些物质价值很高的礼物不感兴趣.童贯用它们来封官家的嘴巴,于是六千万缗的免伕钱就成为一笔无人敢于去过问的糊涂帐.这对于童、蔡,还有在东京作遥远控制的王黼和其他有关人员来说,虽然在燕京捞不到多少好处,但就这一项收入而论,也是十分可观的.他们总算没有白打这一仗.


除了珍珠、黄金以外,童贯还给官家带来一颗灿烂光亮的明星,它就是残辽的降人,袭燕之役的败将,常"胜"军统领郭药师.童贯在《复燕奏》中大肆吹嘘郭药师的战功,说得天花乱坠,我佛点头,其缘故是可以推想而得的.首先,童贯不可能承认在这场战争中我方是战败者,既非战败,就需要有一个统率军队打败敌方的大将.其次,童贯又不愿承认在这场胜利的战争中,与他处处持相反意见的西军将领有多大的劳绩,于是合于逻辑的结果,就是炮制出这个常"胜"将军郭药师来填充其缺.


其实说句良心话,郭药师的常胜军倒也不是一败不胜的,它立有一次真正的战功,那是在几个月之后,在口外峰山一战.经过激烈的鏖战,彻底打垮了奚军,萧干本人也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中被杀.不过那是未来的事情.在复燕之役中,无论郭药师,无论西军其他的将领都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战功.可是,童贯既能制造出这场与事实大相径庭的胜刊,自然也能炮制出这个与真情完全不符的胜利的将军.这是符合朝廷的需要、官家的需要以及他们这一群主持战争者的需要.童贯这一举是深契圣心的.事实上,童贯已经在官家面前密保郭药师充任"燕山路安抚副使"和"燕山府同知"两个要职,也得到官家的予允.官家在一次召见中,给予郭药师破格的恩遇,当殿把两只贮冰用的大金盆指名赐给他,并且面嘱在六月初五举行的龙舟竞渡的庆功大典中,要他单独陪侍御侧,以便在廷臣和东京人民的心目中提高他的地位.


这可以说是北宋朝廷中对于一向受到歧视的武人一次特殊、破格的待遇.


官家准备在那天把郭药师当作一盘新鲜当令的樱桃推荐给东京的老百姓,以满足他们的"荐新欲".那个捷祝的盛典将代替端午节,成为一个重大的节日,成为全国欢腾的高峰.这消息传开后,几天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东京人在金明池一带穿梭似地往来进出,想先看到在预筹盛典中特有什么新花样翻出来,以便向别人夸口.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9#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4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二)

三月初和四月上旬,马扩等一行使人都曾回到东京来向官家述职请示,并且携同阿骨打派来的使节向朝廷商定交割燕云的具体事项.


马扩等一行人使命的重要性随着官家终于了解了在军事上不能取胜,只得依靠他们这几个使人的口舌才可能把燕京争回来、赎回来这个耻辱的事实而增加了.因此,不管官家的事务如何繁忙,只要一听说臣节们回来,他就立刻安排接见,并且过问谈判中的细节.


当金方提出具体数字后,官家垂询到:


"金人与我乃友善之邻邦.借兵相助,古有成例.当年回纥相助唐肃宗、唐代宗收复两京,也只索取得些许金帛犒军.如今金人何故要添出这许多岁物?.


官家一向手面阔绰,屡次表示可以不惜重赂厚遗,务必把燕京赎回来,及至听到具体数字后,又有些大惊小怪起来.其实伐辽一役,几千万缗的钱粮都像河水般地淌出海去,又何在乎这区区小数.大约他感到颜面有失,有损他的自尊心,所以有此一问.


三个使人根据各人的处世哲学以及对官场生活适应的程度,各自作了不同的答复.


"女真诸酋,贪暴成性,惟利是从,其他均在所不恤.倘非臣等苦争,所索尚不至此."赵良嗣也终于看清楚阿骨打以及诸郎君的贪婪面目,预料到将来边境多事,自己脱不了干系,他的富贵美梦已自打破了一大半,现在向官家预伏一笔,让官家的思想有点准备也好.


"幸赖陛下神武圣德,有以折服阿骨打,不然边患岂能如此容易得了?"卢益答非所问,模棱两可,有点像提出警告,乘机又颂圣一番,说明他确实不愧为一个官场老手.


只有马扩回答得最率直.他同意赵良嗣对女真诸酋的分析,然后不客气地指出:


"此乃本朝选帅不当,军次失律,兵威不立之故."


选帅不当,不但指责童贯、刘延庆等军事负责人,并且也把矛头指向派童贯为宣抚使,派刘延庆为都统制的官家本人了.官家听了,神色不怿者良久.幸亏赵良嗣善于转圜,等官家问到善后的交涉情况时,趁势推崇马扩的功劳道:


"计议善后,臣等几次与阿骨打折冲,其间马扩犯颜力争,出力最多."


听得这句好话,官家这才回嗔作喜,说道:


"闻得马扩颇知书."


"马扩虽系西军出身,"赵良嗣代为回答道,"昔年曾中武举."


官家又问马扩中的是哪一榜的武举.


"臣系秦嘉玉榜尘忝,"官家既然当面问到,马扩只好据实回答,还不免要加上一句说,"久受陛下教育,愧无寸进."才算应对得体.


这一句说得文绉绉的话,补救了刚才的冒犯,果然中了官家之意.当下他称赞道:


"卿倘非知书,安能出使专对?"


言下也含有他知人善任的意思.选帅不当,造成两次伐辽战争的失败,他身为天子,固然不得辞其咎,但选择使人却十分妥当,所以能够完成任务.


这次召对并无论功行赏的性质,何况马扩又以言语得罪了官家.但是出乎意外,偏偏在当天晚上,奉到御笔,马扩特除武翼大夫、忠州刺史并閤门宣赞舍人.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0#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08:49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武翼大夫是官阶,忠州刺史是虚衔,所谓"遥郡横行",只是给了武官这个身分,并非真正派他到四川忠州去当地方官.閤门宣赞舍人是官家接见官员时,专司接引的武官.还是马扩第一次使金时,朝廷就借了这个官职给他,可算是久借不还了,这次才得到真除.


大军凯归后,使人们又奉诏陛见一次,这时谈判结束,真正轮到对他们论功行赏的时候了.马扩又转一阶,升为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这已经是中等以上的武官.


马扩从最起码的承节郎起家,跟随父亲航海到金朝去参加"海上之盟"的外交活动,前后数年之间,升到现职,在当时朝廷里,已是一个出名的干员了.在这段时期中,他做的工作是好是坏?对历史有功有罪?对人民有利还是不利?这很难用一句话来评定.但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才能,虽然受到一些人的妒忌、抹杀以至恶毒的中伤,却仍为大部分人.特别为当时几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所欣赏.


马扩是在他的时代中见到过各朝皇帝最多的一个人.这些皇帝代表着各自的利益,这种利益有时是共同的,有时互有矛盾,有时更是截然相反,水火不容.联金灭辽,在一段时期内,宋、金的利益一致,对于辽却是莫大的灾祸了.在共同的利益中又有尖锐的矛盾,谈判赎回燕京城的艰苦过程,就说明有着共同利益的宋、金两朝发展到这个阶段时,矛盾已突出到主要地位.但是奇怪的,这三个利害关系相互不同、甚至绝对矛盾的朝代的最高统治者对于马扩个人的才能都是一致推许,欣赏备至.在辽,他受到萧皇后和后来成为西辽国王的耶律大石的赞赏.在金朝,他受到完颜阿骨打的称扬,比较起来,本朝的道君皇帝是最后赏识他的才能的皇帝,主要还是依靠敌国、邻国的统治者对他的揄扬,才开始对他注意起来,不过到底也把他升官晋禄了.


受到各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和揄扬,这只能说明马扩的思想意识还没有离开他们的范畴,而他的才能也只能够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


如果不是后来变动得很大,变化得很快的历史环境——那是一个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动荡的壮丽的历史环境,影响了他,改造了他,玉成了他,使他的思想意识有所发展,有所突破,甚至与他原来的阶级意识有所决裂,如果不是后来那个历史环境使得他的才能能够对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有所贡献,那么截至此时,马扩即使对他所隶属的这个民族和国家抱有无限热忱,希望做出一番对它们有益的事业,从客观效果来检验,他毕竟不过是封建皇朝中一个干员而已.


以后马扩的官阶基本上停留在这个阶段上下,一度从防御使升为观察使,他的职位也稍有变动,当过短暂的枢密院副都承旨和有名无实的沿江制置使,这些都不足为马扩重.重要的是他的事业有了重大的发展,远远不是那些官职的范围所能限制.他不是像大多数封建官员以他们的职位、名分,而是以他的反侵略、反压迫的光辉事业记录在历史上.因此在我国历史上,他是一位应当受到较高评价的英雄人物.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 01:09 , Processed in 0.04603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