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忆与印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据粘鱼说,庄子跟大砖在护城河边打过一架。他说:“大砖那孙子不是东西,要我也得跟丫磕。”据粘鱼说,大砖曾四处散布,说庄子那身军装不是自己家的,是花钱跟别人买的,庄子他妈给人当保姆,他们家怎么可能有四个兜的军装(指军官的上装)?大砖说花钱买的算个屁呀,小市民,假狂!这话传到了庄子耳朵里,粘鱼说庄子听了满脸煞白,转身就找大砖约架去了。大砖自然不能示弱,这种时候一①,一世威名就全完了。粘鱼说:“那时候大砖可比庄子有名,丫一米八六,又高又奘,手倍儿黑。”据他说,那天双方在护城河边拉开了阵势,天下着雨,大伙等了一阵子,可那雨邪了,越下越大。大砖说:“怎么着,要不改个日子?”庄子说:“甭,下刀子也是今儿!”于是两边的人各自退后十步,庄子和大砖一对一开练,别人谁也不许插手。粘鱼说——


    庄子问:“怎么练吧?”


    大砖说:“我从来听对方的。”


    庄子说:“那行!你不是爱用砖头吗?你先拍我三砖头,哪儿全行,三砖头我没爬下,再瞧我的。”庄子掏出一把刮刀,插在旁边的树上。


    大砖说:“我操,哥们儿,砖头能跟刮刀比吗?”


    庄子说:“要不咱俩调个过儿,我先拍你?”


    大砖这时候就有点含糊。粘鱼说:丫老往两边瞅,准是寻思着怎么都够呛。


    庄子说:“嘿,麻利点儿。想省事儿也成,你当着大伙的面说一声,你那身皮是他妈狗脱给你的。”


    大砖还是愣着,回头看他的人。粘鱼说:操这孙子一瞧就不行,丫也不想想,都这会儿了谁还帮得了你?


    庄子说:“怎么着倒是?给个痛快话儿,我可没那么多功夫陪你!”


    大砖已无退路。他抓起一块砖头,走近庄子。庄子双腿叉开,憋一口气,站稳了等着他。粘鱼说大砖真是①了,谁都还没看明白呢,第一块就稀里糊涂拍在了庄子肩上。庄子胡噜胡噜肩膀,一道血印子而已。


    庄子说:“哥们儿平时没这么臭吧?”


    庄子的人就起哄。粘鱼说:这一哄,丫大砖好象才醒过闷儿来。


    第二块算是描准了脑袋,咔嚓一声下去,庄子晃了晃差点儿没躺下,血立刻就下来了。血流如注,加上雨,很快庄子满脸满身就都是血了。粘鱼说:哥们儿你是没见哪,又是风又是雨的,庄哥们儿那模样儿可真够吓人的。


    庄子往脸上抹了一把,甩甩,重新站稳了,说:“快着,还有一下。”


    粘鱼说行了,这会儿庄子其实已经赢了,谁狂谁①全看出来了。粘鱼说:丫大砖一瞧那么多血,连抓住砖头的手都哆嗦了,丫还玩个屁呀。


    最后一砖头,据粘鱼说拍得跟棉花似的,跟蔫儿屁似的。拍完了,庄子尚无反应,大砖自己倒先大喊一声。粘鱼说:那一声倒是惊天动地,底气倍儿足。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庄子这才从树上拔下刮刀,说:“该我了吧?”


    大砖退后几步。庄子把刀在腕子上蹭了蹭,走近大砖。双方的人也都往前走几步,屏住气。然后……粘鱼说:然后你猜怎么着?丫大砖又是一声喊,我操那声喊跟他妈娘们儿似的,然后这小子撒腿就跑。


    据说大砖一直跑进护城河边的树丛,直到看不见他的影子了还能听见他喊。


    这就完了!粘鱼说:大砖丫这下算是栽到底了,永远也甭想抬头了。


    庄子并不追,他知道已经赢了,比捅大砖一刀还漂亮。据说庄子捂住伤口,血从指头缝里不住地往外冒,他冲自己的人晃晃头说:“走,缝几针呗。”


    可是后来庄子跟我说:你千万别听粘鱼那小子瞎嘞嘞。


    “瞎嘞嘞什么?”


    “根本就没那些事。”


    “没哪些事?”


    “操,丫粘鱼嘴里没真话。”


    “那你头上这疤是怎么来的?”


    “哦,你是说打架呀?我当什么呢!”


    “怎么着,听你这话茬还有别的?”


    “没有,真的没有。我也就是打过几回架,保证没别的。”


    “那‘大中华’呢?还有这裤子?”


    “我操,哥你把我想成什么了?烟是人家给的,这裤子是我自己买的!”


    “你哪儿来那么多钱?”


    “哎哟喂哥,这你可是伤我了,向毛主席保证这是我一点一点攒了好几年才买的。妈的粘鱼这孙子,我不把丫另一条腿也打瘸了算我对不住他!”


    “没粘鱼的事。真的,粘鱼没说别的。”


    庄子不说话。


    “是我自己瞎猜的。真的,这事全怪我。”


    庄子还是不说话,脸上渐渐白上来。


    “你可千万别找粘鱼去,你一找他,不是把我给卖了吗?”


    庄子的脸色缓和了些。


    “看我的面子,行不?”


    “嗯。”庄子点上一支烟,也给我一支。


    “说话算数?”


    “操我就不明白了,我不就穿了条好裤子吗,怎么啦?招着谁了?核算像我们这样的家……操,我不说了。”


    “像我们这样的家”——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着真是伤到他了。直到现在,我都能看见庄子说这话时的表情:沮丧,愤怒,几个手指捏得“嘎嘎”响。自他死后,这句话总在我耳边回荡、震响,日甚一日。


    “没有没有,”我连忙说,“庄子你想哪儿去了?我是怕你……”


    “我就是爱打个架哥你得信我,第一我保证没别的事,第二我决不欺负人。”


    “架也别打。”


    “有时候由不得你呀哥,那帮孙子没事丫拱火!”


    “离他们远点儿不行?”


    我们不出声地抽烟。那是个焖热的晚上,我们坐在路灯下,一丝风都没有,树叶蔫蔫地低垂着。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行,我听你的。从下月开始,不打了。”


    “干嘛下月?”


    “这两天八成还得有点儿事。”


    “又跟谁?什么事?”


    “不能说,这是规矩。”


    “不打了,不行?”


    “不行,这回肯定不行。”


    谁想这一回就要了庄子的命。


    1976年夏天,庄子死于一场群殴。混战中不知是谁,一刀恰中庄子心脏。


    那年庄子19岁,或者还差一点不到。


    最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为了一个女孩。可粘鱼说绝对没那么回事,“操我还不知道?要有也是雪儿一头热。”


    雪儿也住在我们那条街上,跟庄子是从小的同学。庄子在时我没太注意过她,庄子死后我才知道她就是雪儿。


    雪儿也是19岁,这个季节的女孩没有不漂亮的。雪儿在街上坦然地走,无忧地笑,看不出庄子的死对她有什么影响。


    庄子究竟为什么打那一架,终不可知。


    庄子入殓时我见了他的父亲——背微驼,鬓花白,身材瘦小,在庄子的遗体前站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庄子穿的还是那件军装上衣,那条毛哔叽裤子。三婶说他就爱这身衣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尸”字下边一个“从”字,读Song二声。

比如摇滚与写作

    如今的年轻人不会再像六庄那样,渴慕的仅仅是一件军装,一条米黄色的哔叽裤子。如今的年轻人要的是名牌,比如鞋,得是“耐克”,“锐步”,“阿迪达斯”。大人们多半舍不得。家长们把“耐克”一类颠来倒去地看,说:“啥东西,值得这么贵?”他们不懂,春天是不能这样计算的。


    我的小外甥没上中学时给什么穿什么,一上中学不行了,在“耐克”专卖店里流连不去。春风初动,我看他快到时候了。那就挑一双吧。他妈说:“捡便宜的啊!”可便宜的都那么暗淡、呆板,小外甥不便表达的意思是:怎么都像死人穿的?他挑了一双色彩最为张扬、造型最奇诡的,这儿一道斜杠,那儿一条曲线,对了,他说“这双我看还行”。大人们说:“这可哪儿好?多闹得慌!”他们又不懂了,春天要的就是这个,要的就是张扬。


    大人们其实忘了,春天莫不如此,各位年轻时也是一样。曾经,军装就是名牌。六十年代没有“耐克”,但是有“回力”。“回力”鞋,忘了吗?商标是一个张弓搭箭的裸汉;买得起和买不起它的人想必都渴慕过它。我还记得我为能有一双“回力”,曾是怎样地费尽心机。有一天母亲给我5块钱,说:“脚上的鞋坏了,买双新的去吧。”我没买,5块钱存起来,把那双破的又穿了好久。好久之后母亲看我脚上的鞋怎么又坏了?“穿鞋呀还是吃鞋呀你?再买一双去吧。”母亲又给我5块钱。两个5块加起来我买回一双“回力”。母亲也觉出这一双与众不同,问:“多少钱?”我不说,只提醒她:“可是上回我没买。”母亲愣一下:“我问的是这回。”我再提醒她:“可这一双能顶两双穿,真的。”母亲瞥我一眼,但比通常的一瞥要延长些。现在我想,当时她心里必也是那句话:这孩子快到时候了。母亲把那双“回力”颠来倒去地看,再不问它的价格。料必母亲是懂得,世上有一种东西,其价值远远超过它的价格。这儿的价值,并不止于“物化劳动”,还物化着春天整整一个季节的能量。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能量要释放,呼喊期待着回应,故而春天的张扬务须选取一种形式。这形式你别担心它会没有;没有“耐克”有“回力”,没有“回力”还会有别的。比如,没有“摇滚乐”就会有“语录歌”,没有“追星族”就会有“红卫兵”,没有耕耘就有荒草丛生,没有春风化雨就有了沙尘暴。一个意思。春天按时到来,保证这颗星球不会死去。春风肆意呼啸,鼓动起狂妄的情绪,传扬着甚至是极端的消息,似乎,否则,冬天就不解冻,生命便难以从中苏醒。


    你听那“摇滚乐”和“语录歌”都唱的什么?没有什么不同,你要忽略那些歌词直接去听春天的骚动,听它的不可压抑,不可一世,听它的雄心勃勃但还盲目。你看那摇滚歌手和语录歌群,同样的声嘶力竭,什么意思?春光迷乱!春光迷乱但决不是胡闹,别用鄙薄的目光和嘴角把春天一笔勾销。想想亚当和夏娃走出伊甸园时的惊讶与好奇吧。想想那条魔魔道道的蛇,它的谗言,它的诱惑,在这繁华人世的应验吧。想想春风若非强劲,夏天的暴雨可怎样来临?想想最初的生命之火若非猛烈,如何能走过未来秋风萧瑟的旷野(譬如一头极地的熊,或一匹荒原的狼)?因而想想吧,灵魂一到人间便被囚入有限的躯体,那灵魂原本就是多少梦想的埋藏,那躯体原本就是多少欲望的贮备!


    因而年轻的歌手没日没夜地叫喊,求救般地呼号。灵魂尚在幼年,而春天,生命力已如洪水般暴涨;那是幼小的灵魂被强大的躯体所胁迫的时节,是简陋的灵魂被豪华的躯体所蒙蔽的时节,是喑哑的灵魂被喧腾的躯体所埋没的时节。


    万物生长,到处都是一样,大地披上了盛装。一度枯寂的时空,突然间被赋予了一股巨大的能量,灵魂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欲望被刺激得不能安宁。我猜那震耳欲聋的摇滚并不是要你听,而是要你看。灵魂的谛听牵系得深远那要等到秋天,年轻的歌手目不暇接,现在是要你看。看这美丽的有形多么辉煌,看这无形的本能多么不可阻挡,看这天赋的才华是如何表达这一派灿烂春光。年轻的歌手把自己涂抹得标新立异,把自己照耀得光怪陆离,他是在说:看呀——我!


    我?可我是谁?


    我怎样了?我还将怎样?


    我终于又能怎样呢?


    先别这样问吧,这是春天的忌讳。虽不过是弱小的灵魂在角落里的暗自呢喃,但在春天,这是一种威胁,甚至侵犯。春天不理睬这样的问题,而秋天还远着呢!秋天尚远,这是春天的佳音,春天的鼓舞,是春风中最为受用的恭维。


    所以你看那年轻的歌手吧,在河边,在路旁,在沸反盈天的广场,在烛光寂暗的酒巴,从夜晚一直唱到天明。歌声由惆怅到高亢,由枯疏到丰盈,由孤单而至张狂(但是得真诚)……终至于捶胸顿足,呼天呛地,扯断琴弦,击打麦克丰(装出来的不算),熬红了眼睛,眼睛里是火焰,喊哑了喉咙,喉咙里是风暴,用五彩缤纷的羽毛模仿远古,然后用裸露的肉体标明现代(倘是装出来的,春风一眼就能识别),用傲慢然后用匍匐,用嚣叫然后用乞求,甚至用污秽和丑陋以示不甘寂寞,与众不同……直让你认出那是无奈,是一匹牢笼里的困兽(这肯定是装不出来的)!——但,是什么,到底是什么被困在了牢笼?其实春天已有察觉,已经感到:我,和我的孤独。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我,将怎样?


    我将投奔何方?


    怎样,你才能看见我?我才能走进你?


    那无奈,让人不忍袖手一旁。但只有袖手一旁。不过慢慢地听吧,你能听懂,其实是那弱小的灵魂正在成长,在渴望,在寻求,年轻的歌手一直都在呼唤着爱情。从夜晚到天明一直呼唤着的都是:爱情。自古而今一切流传的歌都是这样:呼唤爱情。自古而今的春天莫不如此。被有形的躯体,被无形的本能,被天赋的才华困在牢笼里的,正是那呢喃着的灵魂,呢喃着,但还没有足够的力量。


    于是,年轻的恋人四处流浪。


    心在流浪。


    春天,所有的心都在流浪,不管人在何处。


    都在挣扎。


    在河边。在桥上。在烦闷的家里,不知所云的字行间。在寂寞的画廊,画框中的故做优雅。阴云中有隐隐的雷声,或太阳里是无依无靠的寂静。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目光最为迷茫的那一个。


    空空洞洞的午后。满怀希望的傍晚。在万家灯火之间脚步匆匆,在星光满天之下翘首四顾。目光洒遍所有的车站,看尽中年人漠然的脸——这帮中年人怎都那样儿?走过一盏盏街灯。数过12个钟点。踩着自己的影子,影子伸长然后缩短,伸长然后缩短……一家家店铺相继打烊。到哪儿去了呀你?你这个混蛋!


    (你这个冤家——自古的情歌早都这样唱过。)


    细雨迷蒙的小街。细雨迷蒙的窗口。细雨迷蒙中的琴声。


    直至深夜。


    春风从不入睡。


    一个日趋丰满的女孩。一个正在成形的男子。


    但力量凶猛,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一天24小时都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跟警察逗闷子。对父母撒谎。给老师提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在街上看人打架,公平地为双方数点算分。或混迹于球场,道具齐备,地地道道的“足球流氓”。


    也把迷路的儿童送回家,但对那些家长没好气:“我叫什么?哥们儿这事可归你管?”或搀起摔倒在路边的老人,背他回家,但对那些儿女也没好气:“钱?那就一百万吧,哥们儿我也算发回财。”


    不知道中年人怎都那样儿?


    不知道中年人是不是都那样儿?


    剩下的他们都知道。


    一群鸽子,雪白,悠扬。一群男孩和女孩疯疯癫癫五光十色。


    鸽子在阳光下的楼群里吟咏,徘徊。男孩和女孩在公路上骑车飞跑。


    年年如此,天上地下。


    太阳地里的老人闭目养神,男孩和女孩的事他了如指掌——除了不知道还要在这太阳底下坐多久,剩下的他都知道。


    一个日趋丰满的女孩,一个正在成形的男子——流浪的歌手,抑或流浪的恋人——在瓢泼大雨里依偎伫立,在漫天大雪中相拥无语。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大雨和大雪中的春风,抑或大雨和大雪中的火焰。


    老人躲进屋里。老人坐在窗前。老人看得砰然心动,看得嗒然若失:我们过去多么规矩,现在的年轻人呀!


    曾经的禁区,现在已经没有。


    但,现在真的没有了吗?


    亲吻,依偎,抚慰,阳光下由衷的坦露,月光中油然地嘶喊,一次又一次,呻吟和颤抖,鲁莽与温存,心荡神驰但终至,束手无策……


    肉体已无禁区。但禁果也已不在那里。


    倘禁果已因自由而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春风强劲,春风无所不至,但肉体是一条边界——你还能走进哪里,还能走进哪里?肉体是一条边界因而,一次次心荡神驰,一次次束手无策。一次又一次,那一条边界更其昭彰。


    无奈的春天,肉体是一条边界,你我是两座囚笼。


    倘禁果已被肉体保释——“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所有的词汇都已苍白。所有的动作都已枯槁。所有的进入,无不进入荒茫。


    一个日趋丰满的女孩,一个正在成形的男子,互相近在眼前但是:你在哪儿?


    你在哪儿呀——


    群山响遍回声。


    群山响彻疯狂的摇滚,春风中遍布沙哑的歌喉。


    整个春天,直至夏天,都是生命力独享风流的季节。长风沛雨,艳阳明月,那时田野被喜悦铺满,天地间充斥着生的豪情,风里梦里也全是不屈不挠的欲望。那时百花都在交媾,万物都在放纵,蜂飞蝶舞、月移影动也都似浪言浪语。那时候灵魂被置于一旁,就像秋天尚且遥远,思念还未成熟。那时候视觉呈一条直线,无暇旁顾。


    不过你要记得,春天的美丽也正在于此。在于纯真和勇敢,在于未通世故。


    设若枝桠折断,春天惟努力生长。设若花朵凋残,春天惟含苞再放。设若暴雪狂风,但只要春天来了,天地间总会飘荡起焦渴的呼喊。我还记得一个伤残的青年,是怎样在习俗的忽略中,摇了轮椅去看望他的所爱之人。


    也许是勇敢,也许不过是草率,是鲁莽或无暇旁顾,他在一个早春的礼拜日起程。摇着轮椅,走过融雪的残冬,走过翻浆的土路,走过滴水的屋檐,走过一路上正常的眼睛,那时,伤残的春天并未感觉到伤残,只感觉到春天。摇着轮椅,走过解冻的河流,走过湿润的木桥,走过满天摇荡的杨花,走过幢幢喜悦的楼房,那时,伤残的春天并未有什么卑怯,只有春风中正常的渴望。走过喧嚷的街市,走过一声高过一声的叫卖,走过灿烂的尘埃,那时,伤残的春天毫无防备,只是越走越怕那即将到来的见面太过俗常……就这样,他摇着轮椅走进一处安静的宅区——安静的绿柳,安静的桃花,安静的阳光下安静的楼房,以及楼房投下的安静的阴影。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但是台阶!你应该料到但是你忘了,轮椅上不去。


    自然就无法敲门。真是莫大的遗憾。


    屡屡设想过她开门时的惊喜,一路上也还在设想。


    便只好在安静的阳光和安静的阴影里徘徊,等有人来传话。


    但是没人。半天都没有一个人来。只有安静的绿柳和安静的桃花。


    那就喊她吧。喊吧,只好这样。真是大煞风景,亏待了一路的好心情。


    喊声惊动了好几个安静的楼窗。转动的玻璃搅乱了阳光。你们这些幸运的人哪,竟朝夕与她为邻!


    她出来了。


    可是怎么回事?她脸上没有惊喜,倒像似惊慌:“你怎么来了?”


    “呵老天,你家可真难找。”


    她明显心神不定:“有什么事吗?”


    “什么事?没有哇?”


    她频频四顾:“那你……?”


    “没想到走了这么久……”


    她打断你:“跑这么远干嘛,以后还是我去看你。”


    “咳,这点路算什么?”


    她把声音压得不能再低:“嘘——,今天不行,他们都在家呢。”


    不行?什么不行?他们?他们怎么了?噢……是了,就像那台阶一样你应该料到他们!但是忘了。春天给忘了。尤其是伤残,给忘了。


    她身后的那个落地窗,里边,窗帷旁,有个紧张的脸,中年人的脸,身体埋在沉垂的窗帷里半隐半现。你一看他,他就埋进窗帷,你不看他,他又探身出现——目光严肃,或是忧虑,甚至警惕。继而又多了几道同样的目光,在玻璃后面晃动。一会儿,窗帷缓缓地合拢,玻璃上只剩下安静的阳光和安静的桃花。


    你看出她面有难色。


    “哦,我路过这儿,顺便看看你。”


    你听出她应接得急切:“那好吧,我送送你。”


    “不用了,我摇起轮椅来,很快。”


    “你还要去哪儿?”


    “不。回家。”


    但他没有回家。他沿着一条大路走下去,一直走到傍晚,走到了城市的边缘,听见旷野上的春风更加肆无忌惮。那时候他知道了什么?那个遥远的春天,他懂得了什么?那个伤残的春天,一个伤残的青年终于看见了伤残。


    看见了伤残,却摆脱不了春天。春风强劲也是一座牢笼,一副枷锁,一处炼狱,一条命定的路途。


    盼望与祈祷。彷徨与等待。以至漫漫长夏,如火如荼。


    必要等到秋天。


    秋风起时,疯狂的摇滚才能聚敛成爱的语言。


    在《我与地坛》里有这样一段话:“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终于一天,有人听懂了这些话,问我:“这里面像似有个爱情故事,干嘛不写下去?”


    “这就是那个爱情故事的全部。”


    在那座废弃的古园里你去听吧,到处都是爱情故事。到那座荒芜的祭坛上你去想吧,把自古而今的爱情故事都放到那儿去,就是这一个爱情故事的全部。


    “这个爱情故事,好象是个悲剧?”


    “你说的是婚姻,爱情没有悲剧。”


    对爱者而言,爱情怎么会是悲剧?对春天而言,秋天是它的悲剧吗?


    “结尾是什么?”


    “等待。”


    “之后呢?”


    “没有之后。”


    “或者说,等待的结果呢?”


    “等待就是结果。”


    “那,不是悲剧吗?”


    “不,是秋天。”


    夏日将尽,阳光悄然走进屋里,所有随它移动的影子都似陷入了回忆。那时在远处,在北方的天边,远得近乎抽象的地方,仔细听,会有些极细微的骚动正仿佛站成一排,拉开一线,嗡嗡嘤嘤跃跃欲试,那就是最初的秋风,是秋风正在起程。


    近处的一切都还没有什么变化。人们都还穿着短衫,摇着蒲扇,暑气未消草木也还是一片葱茏。惟昆虫们似有觉察,迫于秋天的临近,低吟高唱不舍昼夜。


    在随后的日子里,你继续听,远方的声音逐日地将有所不同:象在跳跃,或是谈笑,舒然坦荡阔步而行,仿佛歧路相遇时的寒暄问候,然后同赴一个约会。秋风,绝非肃杀之气,那是一群成长着的魂灵,成长着,由远而近一路壮大。


    秋风的行进不可阻挡,逼迫得太阳也收敛了它的宠溺,于是乎草枯叶败落木萧萧,所有的躯体都随之枯弱了,所有的肉身都遇到了麻烦。强大的本能,天赋的才华,旺盛的精力,张狂的欲望和意志,都不得不放弃了以往的自负,以往的自负顷刻间都有了疑问。心魂从而被凸显出来。


    秋天,是写作的季节。


    一直到冬天。


    呢喃的絮语代替了疯狂的摇滚,流浪的人从哪儿出发又回到了哪儿。


    天与地,山和水,以至人的心里,都在秋风凛然的脚步下变得空阔、安闲。


    落叶飘零。


    或有绵绵秋雨。


    成熟的恋人抑或年老的歌手,望断天涯。


    望穿秋水。


    望穿了那一条肉体的界线。


    那时心魂在肉体之外相遇,目光漫漶得遥远。


    万物萧疏,满目凋敝。强悍的肉身落满历史的印迹,天赋的才华闻到了死亡的气息,因而灵魂脱颖而出,欲望皈依了梦想。


    本能,锤炼成爱的祭典——性,得禀天意。


    细雨唏嘘如歌。


    落叶曼妙如舞。


    衰老的恋人抑或垂死的歌手,随心所欲。


    相互摸索,颤抖的双手仿佛核对遗忘的秘语。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相互抚慰,枯槁的身形如同清点丢失的凭据。


    这一向你都在哪儿呀——!


    群山再度响遍回声,春天的呼喊终于有了应答:


    我,就是你遗忘的秘语。


    你,便是我丢失的凭据。


    今夕何年?


    生死无忌。


    秋天,一直到冬天,都是写作的季节。


    一直到死亡。


    一直到尘埃埋没了时间,时间封存了往日的波澜。


    那时有一个老人走来喧嚣的歌厅,走到沸腾的广场,坐进角落,坐在一个老人应该坐的地方,感动于春风又至,又一代人到了时候。不管他们以什么形式,以什么姿态,以怎样的狂妄与极端,老人都已了如指掌。不管是怎样地嘶喊,怎样地奔突和无奈,老人知道那不是错误。你要春天也去谛听秋风吗?你要少男少女也去看望死亡吗?不,他们刚刚从那儿醒来。上帝要他们涉过忘川,为的是重塑一个四季,重申一条旅程。他们如期而至。他们务必要搅动起春天,以其狂热,以其嚣张,风情万种放浪不羁,而后去经历无数夏天中的一个,经历生命的张扬,本能的怂恿,爱情的折磨,以及才华横溢却因那一条肉体的界线而束手无策!以期在漫长夏天的末尾,能够听见秋风。而这老人,走向他必然的墓地。披一身秋风,走向原野,看稻谷金黄,听熟透的果实嘭然落地,闻浩瀚的葵林掀动起浪浪香风。祭拜四季;多少生命已在春天夭折,已在漫漫长夏耗尽才华,或因伤残而熄灭于习见的忽略。祭拜星空;生者和死者都将在那儿汇聚,浩然而成万古消息。写作的季节老人听见:灵魂不死——毫无疑问。

想念地坛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地投靠这一处静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楼主|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恒久,辽阔,但非死寂,那中间确有如林语堂所说的,一种“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坷坷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应当不算是玩忽职守。是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譬如那一条蛇的诱惑,以及生命自古而今对意义不息的询问。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


    “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不是的。但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从而编织到形而上的询问。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倘此时灵机一闪,笑遇荒诞,恍然间记起了比如说罗伯-格里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比如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那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凭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地要求。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16:01 , Processed in 0.04661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