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78|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盖集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20:1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5年间所作杂文31篇及题记和后记各1篇。
  《华盖集》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9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7-21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鲁迅这种暗带嘲讽的文风,是极容易伤害到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或者说,其他同时代的人极容易感到“被伤害”。国人中敦厚善良者,常因鲁迅的片言只语而自省,自责,并且与鲁迅埋下彼此的不欢;国人中作奸犯科者,更因鲁迅的明嘲暗讽而群起攻之,口诛笔伐。就此看,鲁迅之处境,仿佛只是“自找苦吃”的“多此一举”,同人的疏离和旁人的攻伐,仿佛只是“人若犯我,我必击之”的正当防卫。假如在那个时代,也许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局内人。我必须选定自己的立场、主张、审美趣味等等,并且总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7-21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华盖集写在1924年,是他的第三部杂感集。在这一年,他与许广平相恋,再有12年,他将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题记中,他说:现在是一年的尽头的深夜,深得这夜将尽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凡有自己也觉得在风沙中转辗而生活着的,会知道这意思。
  
  这样一位百年难得的思想大师,有着上天恩赐让世人望尘莫及的笔力,却把生命浪费在这样的杂感中,尤其是后半部分,基本上是和陈西滢等人就北师大学潮进行的对骂与笔仗,几乎无法卒读。
  
  但是尽管是这样一些七零八碎的短文,你也可以从中窥得他思想深邃的一点端倪,比如: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
  
  于是你会想,如果他收起这些意气用事,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不要纠缠在那些如沧海一粟般的人事中,真正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许诺贝尔奖上就有他的名字。
  
  再也许生命本来就是用来蹉跎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7-21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私以为,鲁迅这种暗带嘲讽的文风,是极容易伤害到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或者说,其他同时代的人极容易感到“被伤害”。国人中敦厚善良者,常因鲁迅的片言只语而自省,自责,并且与鲁迅埋下彼此的不欢;国人中作奸犯科者,更因鲁迅的明嘲暗讽而群起攻之,口诛笔伐。就此看,鲁迅之处境,仿佛只是“自找苦吃”的“多此一举”,同人的疏离和旁人的攻伐,仿佛只是“人若犯我,我必击之”的正当防卫。假如真是这样,鲁迅与那些以酷评来“沽名钓誉”,以丑化对方来美化自身的卑劣政客行径有何不同呢?
     但是,这一点是不容易看清的。
     因为,假如在那个时代,也许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局内人。我必须选定自己的立场、主张、审美趣味等等,并且总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因此,我大概也会把鲁迅作为卑劣的政客帮闲,起码我也会反省鲁迅某篇文章某句话给我内心带来的某种伤害,使我整天干活不得劲。
      于是,鲁迅的悲哀不在其命运,不在其际遇,而恰恰在于其肆无忌惮的文风,其尖刻甚至有些尖酸的内心世界。假如有一天,你忘记了怎么去自嘲、怎么去幽默、怎么去尽情的笑,当然,还有尽情的哭。那么就看看鲁迅杂文吧。那里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匕首和投枪。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7-21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看浅浅的海面上浮起一丝柔柔的风。 但是象高僧那样参透世事最终入定也并不是人人能够做的事。待到那一个旧我放在时日里搁置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7-21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
  
  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留恋,对某些往事还有一些比较清醒的意味。所以一感到干净时,人也似乎纯粹了许多,看浅浅的海面上浮起一丝柔柔的风。
  
  但是象高僧那样参透世事最终入定也并不是人人能够做的事。待到那一个旧我放在时日里搁置久了,于是心里郁闷着也就有了许多想要说出的话。有时并不是完全出于寂寞出于消遣,是因为自己还在活着,难免还会因为一根新鲜的骨头矫做地吠两下声,以表示自己还没有完全忽略做人的一点本性。
  
  所以心里总不能够有一个十足干净的时候,或许因为心里夹杂着一些难以说清的阴暗和晦涩,保持自己足够的信心去点缀一下人们虚晃着的假面。至于红楼梦里宝玉参禅的时候黛玉题的那两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时常看起来总有些悲哀,但这话想起来总是不确切的。至于无立足境或许是人死了以后的事呢?因为人死了不管横放竖放反正是已经倒下去了的。至于干净是更说不上了,很多捕风捉影的事而是专等人死了才拼命缀上去的,而死者既不能言也不能语闭着眼睛也只有干受的分了。而活着却不免又给别人留下一些闲谈的争端,若一大群人围在你身后让你往一个大坑里跳,你不跳,行吗?
  
  但是也只有活着更有力地活着才能随时保持向一些人迎头痛击的机会。虽然在国内从古至今不乏这些人能够延续下来的养料和肥分,但是我们可以剥夺他们向一群臭虫蛆虫淘取经验的权利,挖他们的根,再用一把大火烧了,或许就已经干净了。
  
  所以人不可能做到一无所爱那样的洒脱和勇气,毕竟我们活着也会留下太多可以留恋的东西。毕竟还有干净是美好的,保持这种干净是绝对神圣的,在这个还不太干净的社会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7-21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昨晚一直在看《华盖集》。
      晚上便做了一个梦。
      我在一间小教室里,前面竖了一个简陋的黑板,那样小的教室却挤了很多人,然而位置也不嫌挤。我与鲁迅并排坐着,前面好像有人在讲话,也不知道讲的什么,可是那声音让我很难受,我便突然和鲁迅说起话来——在梦里我仿佛并不认识他——只是我和他讲,他始终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听着,好像听到了,又好像没听到。我不知怎的害怕起来,越说越急,越说越绝望,几乎要哭起来,我便伸手出去抓他的手,好像要唤醒他……接下来便模糊了。
      这一年不知怎么了,总是梦到这些奇奇怪怪的人,孙中山我就梦了两次,可怜得很。
      《华盖集》里满满是先生的悲痛。鲁迅的文笔不算好的,那样尖锐的思想在当时固然有唤醒的作用,可放到现在,也“看得马棚风一般了”。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民国乱世成就了鲁迅。他的老辣当然让我震撼,但更让我动容的,是文字背后的悲痛。
      新文化运动是鲁迅已不年轻了,可又是第一代醒在铁屋子里的人。他有年轻人的不平,却也有中年人的沉郁。我时时刻刻在他的文章里见到他的矛盾和痛苦。我今天看到的鲁迅,不是那个被包装得像革命斗士一样的鲁迅,不是那个不苟言笑的鲁迅。
      是一个痛极的鲁迅。仿佛是无法了,明知唤不醒沉睡的人,但出于悲天悯人的良心,只能呼唤到嗓子出血,而心里也想着:或许总有人醒的吧,总有人能击碎这铁屋子的吧。
      那样的疼痛,大概也和我的噩梦相似吧:无论如何述说都无人听懂,然而还是要说,说到眼泪都哭不出来,说到嗓子冒出血来,还是要说。即使拖着枷锁一路泣血还是要走。
      我对鲁迅到中山大学来是有一点遗憾的:因为他在这里和许广平真正相爱了。许广平让鲁迅变成了斗士,但同时也抹煞了鲁迅其他的可能性。那以后的鲁迅更加激越,却少了沉痛的思考。
      昨晚的梦足可以叫做噩梦——因为连先生也已经“隔了一层”,仿佛这个世界只有我,但明明又有这样多的人在身边。我只是不知道我最后是否握住了先生的手——我总感觉他这个人是一碰就要碎掉的,既硬且脆。
      我总觉得中学的教育误读了鲁迅,所以居然越来越多的人厌恶他,用幼稚的口吻。
      茨威格说每一个时代在终结的时候,总要为自己找一个代言人。民国找到了鲁迅,因为他是那样一个在痛苦中跨越一个时代的人,而且能知能言。
      据说对长辈称“君”是不礼貌的,然而诗人要这样写,我总不能改成“几回魂梦与公同”。
      据说梦到了一个人,就是这个人的灵魂千里万里来和你相会了。那先生的灵魂居然要跨过这样广大的时间和空间来看我么——虽然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我不知道要怎样说,只是我对鲁迅确实很喜欢,也确实很心疼。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7-21 10:57:54 | 只看该作者

万里长城是一句约定俗成的话,抠点字眼说应该是“万里长墙”,所谓城,应该是墙里边的东西。曾写过一首小诗,题目叫《秦始皇》:      做梦也没想到     帮孔子的学校     修建了围墙    毛泽东似乎喜欢鲁迅,“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人们不仅可以读到毛泽东的著作,也可以读到鲁迅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一套鲁迅著作单行本,许多出版社不断地出鲁迅著作的选集,《鲁迅小说选》,《鲁迅散文选》,《鲁迅杂文选》,中学课本有鲁迅的文章,过年的年画上也有鲁迅,横眉冷对地代替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怒视着。1976年,我住过的长白山里的一座小城为最后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开了一个会,有关部门以鲁迅的书向知青相赠,书的扉页上盖有红色五角形的印章,五角形印章里印有毛泽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语录,语录下面是一本书托着三面红旗,书的下面标有“1976”的字样。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毛泽东说他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不管毛泽东的心与鲁迅的心是否相通,也不管“文革”十年有多少出版社出过鲁迅和与鲁迅有关的书,他们似乎都不记得鲁迅在《华盖集》中有一篇文章名叫《长城》:      伟大的长城!     这工程,虽在地图上也还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的罢。     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     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     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     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他们也似乎都不记得鲁迅在同一本书中还有一篇《导师》:“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但那时到底还有鲁迅的书可读。但不幸这竟成了日后鲁迅的一大罪状,好像鲁迅被御用了。    但鲁迅到底还是被御用了,被用得人们不复认识他了。                                       

来自: 当当网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7-21 10:57:54 | 只看该作者

便宜,印刷精美!                                       

来自: 当当网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7-21 10:57:54 | 只看该作者

大师的书,时代虽变。书依旧                                       

来自: 当当网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00:49 , Processed in 0.0429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