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旁观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8-27 22:00:0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本书和管理完全不搭边。
  
  其实我看这本书是把它错认成了传说中的《局外人》。
  
  但是我不得不感叹,大师就是大师。看到的东西会与别人不同,这可能是一种思维。不过。。大师说话着实繁琐了些。
  
  其实人生经历很重要,遇到什么样的人更重要。小时候就与弗洛伊德在一张桌子上吃饭,16岁受到<名字长的要屎>的伯爵的指点。。。好吧,这样的人生模仿不来,但是大师遇到更多的还是平凡的人。
  
  “一个人,无论是粗俗的,坏脾气的,无聊的。。。。还是有礼貌的,博学的,他们都是有趣的。”好巧,在下也是这个想法(握手)。我相信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天使。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8-29 12:50:5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大师的作品,惶惶然,不想,此书却如此平易近人,让人不禁松了一口气。做一个旁观者,看人更有趣,思考更自由,可以让生活更加洒脱,面对生活的心情更加放松,这本身就传递出了作者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值得学习,并勉励自己。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9-1 11:29:56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位举世闻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先生的回忆录《旁观者》成了“无从分类”的作品。而从非专业的角度来看,若我们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不了解作者德鲁克,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归为一般的自传类作品。
  旁观者的诞生,正如一个孩童,历经风霜而成长为一名颇富智慧的贤者。德鲁克的性格,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抱着入世的热情,发觉了自己的出世情怀,而冷眼旁观者这个诡谲多变的世界。旁观者,不是不合群,而是在精神上创造了自己的桃花源,心有所处,而他人却无法体会。这样的精神境界,我只在老庄思想和禅宗中体会过。《旁观者》也透漏着某种类似的人格上的独立。
  沉没的海底之城,亚特兰蒂斯:人性的善恶,与世隔绝的神秘——这也许是西方的“反桃花源”,一个与陶渊明的构想完全相反的世界。但为什么赫姆与吉妮亚会让德鲁克先生想到亚特兰蒂斯城呢?是否他们已经脱离了“世俗”,在精神上完全是“古人”了呢?正如陶潜笔下的桃源居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个超市中卖的东西,品质真是战前的吗?战争已经打响,我想,人性与人情都已“与时俱进”,人心不古。他们对超市中东西品质的幻想,也正体现出了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
  
       一、老奶奶的关怀
  
  更加令人感到物是人非的,就是老奶奶的离去了。根据德鲁克先生的回忆,我们看到了他的幽默、睿智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祖母——活脱脱就是一个德国“马大姐”的形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太可乐了,哈哈哈……”。“纳粹就是一颗痣”,我更觉得纳粹不是仅用“青春痘”所能描述的,也不是“美人痣”,简直是德国和世界的“痔疮”。
  上面是一些玩笑话,老奶奶的政治态度,充分蕴含于其生活态度之中。至于本文的标题,“人文关怀”,则是这位老奶奶给予我的最大启示。肇事的年轻人想用自己的车护送奶奶去医院,而老奶奶已对自己“时日无多”的事实心知肚明,不想连累这位好心肠的年轻人——假如奶奶在她的车上过世,后果不堪设想——老奶奶的离去固然使人遗憾,但她以特有的幽默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这位年轻人的信誉和人格,我读到这里潸然泪下。周生玉老师多次讲到的“悲天悯人”四个大字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好比动人的心魄的天籁“绕梁三日而不绝”。在无限的宽容中是无限的感动。
  说到宽容,老奶奶更是当之无愧也。一个以出卖自己肉体为生的女子,只有奶奶把她当人看,这是何种的气度与包容的胸襟呀——至少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奶奶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能把道德评价抛至一边,而只在人格上,在最基本的人性上给别人以无限关怀。这样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奶奶,有时也会犯“众人皆醒我独醉”的错误:货币贬值的理论,在她眼中是不存在的;银行只存钱不存物的规矩,也不是给她定的,也许老奶奶固执地以为,银行就是当铺吧,只是名字换了而已。
  固执的行为,是老奶奶的常态:以个人之力,用对付生活的小手腕,对付国家体制以及军队,老奶奶是第一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了——护照和签证,奥地利的内战,纳粹的标志,都在老奶奶的“刀子嘴”与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傻大胆)面前,低下了尊贵的头颅。至于那个马虎的女服务生,就是自取其辱了,老奶奶的气场是如此强大,你不顺着她的脾气,估计连饭碗都难保。
  不过“一物降一物”,为了保住自己在家中的饭碗,奶奶从来对她的丈夫都很宽容,跟面对那个卖身女一样宽容:只不过对于妓女更多的是同情,而对于丈夫是一种无奈。女人还是要有看家本领才行的,像奶奶这样,用一手好菜拴住爷爷的胃。奶奶说的“胃也是男人的性器官”很值得深思——这也是中西文化有别的体现之一,用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开篇的话说,就是“中国文化是吃出来的,西方文化是做出来的”;西方文化连吃都划归在了“性的范畴”之内,真是令吾等费解。
  
       二、赫姆和吉妮亚
  
  而更令人费解的,就是赫姆的奇怪秉性了。他面对家人、面对舅舅时的态度,不是感激,也不是厌恶,更谈不上仇恨。但什么原因使它变成这种脾气,我们无从知晓。唯一可以得知的,是德鲁克先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指出的所谓“过度补偿”。但说实在的,我曾经也隐约有过这种诡异的脾气,当然那只是“小时候的营生”,原因说不上来,只是对母族的一大家子人,莫名地存在一种来自骨子里的抵触情绪,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是为什么,也许跟童年受到的一些精神刺激或者打击有关。对对于赫姆外表的那段细致描写,令人心生“畏惧”,总让我想起庄子笔下那一个个生理有缺陷的畸形人。看来赫姆的童年也是饱经“折磨”。貌似人文关怀再次体现了出来。
  那真正的人文关怀,就是后文中赫姆的妻子吉妮亚了。“救救老古董”是尊老,创办第一家女校,则是爱幼。“尊老爱幼”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但真正做到的人的确不多,吉妮亚算一个。而且她的价值不止于此:我总觉得她还配得上“德国的女孔子”这样一个称号:自己办学当校长,大兴女学,开风气之先——这些做法,明显就可以直接套用咱们对孔子的评价,不是吗?
  办学是她的一大突出贡献,另一贡献就是沙龙了。近期我参加了咱们学生自己组织的两次沙龙:一个是校学生会学习部举办的“读书沙龙”;还有一个,是哲社院主办的“老庄哲学节”系列活动中的“学术沙龙”。讨论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着,语言的交流拉近了参与者之间的距离,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堪称“学术的殿堂”。可以想见,当年那个被德鲁克先生称作“亚特兰蒂斯”的沙龙是有多么的美妙,多么地吸引像我们这些饱学之士。
  
       三、恩师的关怀
  
  像我们这样的饱学之士,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大群默默耕耘在讲台上的恩师。这些从幼儿园陪伴到我大学本科的教职员工,可以说不计其数。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也那么的不胜枚举: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连串难以抹去的记忆,和一系列可以载入史册的历史细节。当然这里还不包括我在电视讲坛上认识的一大批学术名流、知识分子、专家学者教授什么的。
  至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去“刨根问祖”,罗列枚举我那些恩师了。德鲁克先生的恩师还是屈指可数的,让我们能详细地去分析、评论。
  “埃尔莎小姐是标准的苏格拉底学派,而苏菲小姐则是禅宗大师”,这句话就是德鲁克先生对二位恩师最精练的概括了。还有她们的姊妹克拉拉小姐,总给人以“黑天使”的印象,至于那“女上帝”,估计就是德鲁克先生自己臆想的吧;因为我实在不敢想象,如同包拯包大人一样铁面无私的女侠去当上帝,当阎罗王还是有可能吧!至于她“后脑长眼睛”的典故,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我倒是真的见识到了:威严的女皇武则天大帝,面朝龙椅之背而斜倚着,却能知道来者是谁,初次看到这个镜头感觉神奇不已,因为当时年龄还小,因此对那种感觉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位克拉拉小姐勾出了我这么多回忆,也真是功不可没呀!
  还有施纳贝尔,是授人以渔的行家。他的这种叫做“顿悟”的启发式教学是禅宗中常用的手段,“不立文字”强调的也是内心有所领悟,而不执着于语言。这样的恩师绝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样也是神龙见(现)首不见尾的、神灵一般的存在。
  教书育人,本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为下一代的成长而灌输信息的途径。至于在东亚某些国家,教育变成了一种“使人物化的工具”,这一点暂且不论,老师还是依旧神圣而高尚的职业。至少,我也希望将来能成长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毕竟,我要对得起自己的姓,要将自己“好为人师”的性格发扬光大。
  
  纵观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旁观者》,处处流露着对人本身的关怀与欣赏,是人道主义的结晶。不说“悲天悯人”这么宏大的话题,至少我们看到了一位社会学家对人性善的细致描述,将其镌刻在了第一章《来自亚特兰蒂斯的报告》之中。旁观者还在依旧旁观着,旁观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做一名旁观者,别忘了,独立的人格、欣赏的眼光;虽是冷眼旁观,但骨子里热心肠。
  
  
  作于2011年6月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9-5 05:03:49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完了彼得德鲁克最喜欢的一本著作——《旁观者》。这不是他的管理学著作,也谈不上传记或者杂文。他只是用最喜欢的方式来记录自己了解过的人与他们不寻常的故事。这是本非常棒的书,需要读两遍以上的书。
  
  
  
  正如我一直相信的,伟大的人必然有伟大的经历,德鲁克的故事印证了这一点。他在奥地利财政部长的关怀下成长,和佛洛依德做邻居,与基辛格的老师做同学,与希特勒党卫军的队长做同事,与通用的斯隆共事。他观察过银行家、经济学家、杂志主编,也记录了普通的教师、家庭主妇、基层工作者、情人……
  
  
  
  德鲁克从不强调那些人令人羡慕的光环,而是把记录对象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普通人来描写。德鲁克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来还原出自己眼中的对方。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人其实也有各种各样的怪癖与缺点,那些旁人无法了解侧面才是最最真实的。
  
  
  
  我一直相信,时势造英雄。德鲁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生活,目睹犹太人被迫害的真实惨境,逃亡美国又赶上了大萧条后期与战后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多难兴邦,苦难下的人也愈发有强烈的使命感。所以在那样的背景下,德鲁克与他的观察者们一起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我们对世界与人的观察的确无法逃出各种八卦噪音的左右,往往听风就是雨。不过自己一直相信这么一点,不会看人比不能识字更为可怕。自己虽然不可能像德鲁克那样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和各种大师过招。但是很幸运的是,这些年来自己也慢慢体会到成为一个旁观者的感觉。我亲眼目睹了那些好人、善人、恩人、牛人、怪人、鸟人、贱人、烂人、普通人……可能还没有到目睹最终结局的时候,自己的确没法判断他们的结果怎么样。但无论如何,作为旁观者我还是从他们的故事里学到很多很多很多很多......自己成为现在的自己很大一部分也得益于自己旁观的那些世界。
  
  
  
  相信此时碰巧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会有相同的感触吧。站在舞台的侧面,我们看到的与台下的观众并不相同,记得好好保存好这份旁观的感触。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9-7 20:23:14 | 只看该作者
  德鲁克的这本随笔集,涵括的领域之广,见解之深刻让我不能自拔,霎时爱上德鲁克。他将自身摆放在旁观者的位置上,用随笔形式记录下各式各样的人,虽然有刻意保持平稳叙述的写作风格,但每则故事他都会用一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解释,或多或少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德鲁克虽然以旁观者居称,但个人以为他才是真正的当局者。在《荒野上的先知》一文中,他自嘲自己兴趣太多、心有旁骛,生活多彩,白白浪费青春,与自己的醒悟相背离——“要有成就,必须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投注在一件事上”。但是细想,他始终走在研究社会生态学的道路上,这些多彩生活只是他的研究对象,并没有偏离自己的路子,要想成为大师,还是要成为当局者。这里不经想起《金瓶梅》里那个和尚说“只有像西门大官人这样尝尽人间极乐之人才能悟道成佛”。为什么西门官人有这样的境遇却没有成佛,因为他没有旁观者的心,最终当局者迷成魔。
  
  大师的点拨,还需自身醒悟来消化,失恋的人还需自己云开见月明。这是个多元多变的社会,我们不能改变它,也不要抗拒它。每当新观点来临时,人们一开始的反应总是猛烈的抗拒,但是一颗伟大的心灵在一无所知的排距下,还是潜藏着一种接纳事物的能力,想寻求一种新的整合。
  
  写作本身就是个暴露自我的行为,它暴露出了每个人深刻的偏见,这是无法避免的,如果保持不“偏见”本身就是一种偏见的话,我们怎么样也不能走出“偏见”的死局,啊,人是多么渺小。经常的自省,经常的反思,这是每个年轻人必要的功课——我这篇文章有好深的偏见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9-10 18:45: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了前2部分,老奶奶与一对特立独行的夫妇的故事。
  
  被旁观者都是小人物缺不乏自己的独立精神,每个人的生活都精彩而独特。
  
  人性的光辉及精神的自由让人印象深刻。不禁感慨自己的狭隘,苛刻而不知感恩,随波逐流,为生活奔波却从未思考生活的意义到底何在。在商业洪流中,随心选择的机会太少; 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的社会中,自我越来越封闭; 物质横流嘈杂不堪的环境里,我们一步步走向庸俗。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3 19:23 , Processed in 0.0483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