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空谷幽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8-28 14:05:31 | 只看该作者
      自小有一种幻想,就是能够在山中遇见一位身怀绝技的隐士,然后传授自己一身好武艺。这样的幻想直到现在仍没有完全湮灭,以至于每次去山间游玩,总有一种莫名的期待。相比于我的消极等候,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要主动得多。他走访了如终南山、长白山、太姥山这样的传统隐士聚居地,去寻访一位位世外高人,并且将这个过程整理成书,于是有了这本《空谷幽兰》。
    书中并没有像武侠小说那样通过峰回路转的笔调去描述一个个隐士的传奇,而只是很专注地探寻一个答案:道。无论是道家、佛家抑或儒家,都有大批的隐士成为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他们追求宁静恬淡的生活,远离人群,专注修行,也是探寻一个答案:道。
    书中记述的隐士大多年纪超过60岁——除了一些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年轻和尚——但这已是八九十年代的事情了。比尔波特走寻隐士的地点主要是在中国西南部,其中终南山占了全书主要的篇幅。他在山间空谷寻找真正的隐士,遇见了诸多道士、和尚、尼师,他们——也就是出家人——组成了隐士的主要部分,似乎只有出家人才符合这样寡群的形象。至于为什么是终南山而不是我家的后山,书中大茅蓬(一间寺庙)的主持德三和尚这样说: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神上的修炼,为此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座山很安静。而这基本上是所有隐士的共同想法。
    全书开篇围绕道教展开,从黄帝这位大萨满到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千言,从部分道教徒认为释迦摩尼是老子转世到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建立大雁塔,又从中国佛教八宗修行方式不同而追求相同到太白山历千年中迎来了各式各样的隐者。这样的大背景描绘下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修行者。无论他们属于儒释道哪一教派,大多人在山中生活清苦,且几乎所有人都不在意这份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他们或被生活所迫,或是追求静谧,或纯属偶然,或命中注定,就在山间这样隐居了下来,修静,修无,修心。
    或许终其一生都不能获得好的结果,至少这个过程他们也非常珍惜。他们也大多心态平和,身体硬朗,不愿意过多评价他人,只关注修行,真是“此间堪避世,箕坐已忘年”。在比尔波特这位汉学家、翻译家眼里,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匪夷所思的部分,他尊敬所有人就好像所有人都是自己的老师,他翻译过众多佛教经典,也在这群隐士中探寻经典的痕迹。每每读到一些触动心灵的部分,我总不免喟叹,太多超越于俗世的人生境界被隐藏在山岚迷雾之中,却由这样一位念兹在兹的外国人去竭力探求,不免有被“窃玉”之感。但转念一想,我们的舆论常常反复重申外国人窃取我国国宝的耻辱,却不反思自己对国宝的保护,实在有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的习性。书中的记录不乏对一些文物被人为破坏的描写,这一场游历也仿佛是对浩劫后隐士物质文化残骸的一种访问,处处带着哀而不怒的情绪。曾经隐士们和古建筑最大的敌人是红卫兵,但背后,其实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扭曲的价值观,甚至厚此薄彼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如今,这种状态仍然大面积存在。
    当所有人都只看着前头拼命奔跑的时候,还得有人记得回头看看掉了什么东西,这或许就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此书的缘起是70年代时作者在台湾被告知,中国大陆已经没有人修行,更别提隐士了。当作者走访了一个一个山麓,登上了一座一座高山,柳暗花明不期而遇了众多真正隐士之后,才坚定了隐士文化不灭的信念。如果说美国的隐士们更多是一种消极存在的话,中国的隐士往往是怀着拯救自己,拯救黎民的目的。他们远离人群——或者大隐隐于市——通过宁静来达到自我的回归和提升,他们就是那群回头自省的人,他们的存在意味着社会还没有完全失去理智。
    书的最后提到了王维,这位既隐且士的大诗人、画家、音乐家,他的一首《终南别业》,足能表现隐士们对于宁静的体验,引为结束: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8-30 17:11:50 | 只看该作者
         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这本书。到手后“序”的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让我有了继续读下去的理由---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可能正因为自己同样享受孤独,所以有了和本书相见恨晚的感觉。孤独能带给人的东西太多,孤独才能让人思考,孤独能让人静下心来,而静方能修身。
         很敬佩那些藏于深山中的隐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放下一切,清心寡欲,过那种在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艰苦生活,以此来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同时通过本书了解到的那个特殊年代“红卫兵”的所作所为感到气愤,对宗教人士也颇感同情。不过或许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种修行吧,更是对自己信仰的一种考验。
          书中遇到的隐士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那位对作者哭诉修行很苦的年轻尼姑。我想不论是在寺庙道观修行,还是隐于深山中修行,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修行开始前,更应该清楚的是自己修行的初衷,是真的为了自己内心的那份信仰,还是仅仅因为对残酷现实的一种逃避。
          看完后觉得没有自己预期的好吧,主要因为感觉书中内容更多的偏于游记形式,希望能够更多的描写与隐士之间的谈话,介绍他们隐于山野间的生活及感悟。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对于广大的都市人群来说,只要能够保持自我修行的坚韧,就算不身处于幽深静僻的山谷,也定能有属于自己内心的一片清净之地!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11:22 , Processed in 0.0450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