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09:5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的身心灵三部曲之一,《遇见未知的自己》的重生创造篇。
      《遇见未知的自己》唤醒了未知的你,本书帮你恢复与生俱来的正能量。
      新增“心灵重生20问”,手绘温暖治愈插画 。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8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9 05:18:31 | 只看该作者
            夸张一点说,我三观尽毁。实际就是我处在一个心态迅速改变,各种观念激励斗争的阶段。态度很开放,看似可以接纳任何思想,内心又因为没有准则而痛苦。
      
            这并不是一本多么神圣的书,只是在恰当的时候,它出现了,正好能让我找到慰藉。不管它对不对,我很愿意接受里面的观点。它让我相信人是由过去的经历塑造出来的,我开始理解我和别人的差异,我们各自的做事习惯、认识世界的方,都在过往的经历中有迹可循。这有助于解除偏见。
      
            它让我见识信念对我们命运的影响有多大,这让人不急于某次的成败。它还让我懂得,做多少挑战自己的事情,不是真正的心灵强大,更重要的是和内心各种情绪和平相处。当我不再抗拒命运的时候,那些原以为不可改变的事情,其实在慢慢改变,只不过真的很慢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3 01:18:03 | 只看该作者
      相比于上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增加了一些实际的生活案例,并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也算是有进步的。
      但不得不说单就前面的内容,还是和《遇见未知的自己》的差不多,不过是一个人首先要有健康积极的信念,通过静默冥想用觉知之光照亮自身思想情绪里的黑暗劣性,感知他人的点滴帮助,再通过积极的行动来争取,建立一个健康的人生模式,至于最后的结果如何,接纳就好了,这并无特别新颖之处,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其实单就那个心想事成,照书中来说,有时候很可能只是个陷阱罢了,或许你得到了心想事成的结果,但却付出了另外意想不到的代价,在我看来,这不也是另外一种的未知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5 06:51:25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治疗师的目的
      
      
      Dr.Ron Kurtz在2003年6月在法国马赛的欧洲身体心理治疗协会的演说
      
          我想谈谈作为一个治疗师的目的。许多人对治疗师的印象是:以其专长换取某些形式获得的科学专业人士。这里的获得可以是喜悦、技术的练习、因帮助他人而获得的个人满足、金钱、自我认同…等等。
      
      我要提供另外一个印象。在这个印象中,治疗师超越其科学与专业,因其个人特质而提供了疗愈的环境。在这个印象中,治疗师自身的心灵成长是成为治疗师的主要目的。因此,心理治疗成为心灵的专业,而每个治疗会谈,都是治疗师个人的心灵练习。我相信这个对于治疗的新视界对于当事人和治疗师的成长与疗愈都有帮助。
      
      如果像许多人曾说过一般,心理治疗是现代的新宗教,而治疗师是有效的现代教士,那么我们当然应检验治疗师在灵性(spirit)上扮演的角色。我相信治疗师的角色超越科学专业人士,而治疗本身也不仅只是一门科学专业。接下来,我会阐述此想法。首先,我想介绍Michael J. Mahoney所写的从“人类改变历程(Human Change Processes)”一书中撷取的片段:
      
      “Allen Bergin 与 Michael Lambert在十多年前广泛阅读既存文献后总结:‘影响治疗最大的是当事人原先既存因素,如:动机。治疗师的个人因素则是第二大的影响,治疗技术虽排名第三,影响力却远不及前二个因素。’”在Lambert更近期(1989)的文献回顾中有更惊人的整理。在匹兹堡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州退役军人局,与麦及尔大学的主要研究计划中都发现:治疗师个人比起其治疗技巧对当事人的影响高出八倍之多。治疗师的“个人”,以及他/她能够鼓励或创造的“治疗同盟”对于其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都比特定技术、介入、理论基础更为重要…
      
      治疗师的个人比所使用的派别或技术高出八倍的影响力、治疗的效能主要是因治疗师的个人而非治疗师的作为。这怎么可能?治疗师的“个人气质(personhood)”是如何影响治疗历程的?
      
      以下是我的想法:治疗师的人格、个人气质超越治疗的历程,提供治疗的基本内容。治疗师看起来的样子、声音、坐姿、动作、态度、感觉、心的状态等,都是基本内容。治疗师心灵的状态特别是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影响所有的基本内容。能够创造最佳治疗内容的心灵状态我称之为“爱的同在(Loving Presence)”。它是一个深沉与自然展现慈爱、觉察、同理、洞见、幽默、敏感度的特质。这个特质为当事人创造了安全、慈爱与关注的环境,因而邀请出开放的态度,并传达给当事人的潜意识:这个地方会支持他/她的复原历程。所有的灵性传统都有对此特质与心灵的状态的发展。
      
      因此,治疗师心灵的状态影响治疗师的一切,并创造了让当事人安全敞开的环境。治疗师个人是当事人复原、改变与成长的主要内涵,而不是其理论背景或技术。那么,什么会创造与支持治疗师这样的心理状态呢?经验、成熟度、知识、尊严是其中之一。但是清楚可见的,这些特质与心灵的状态最需要的是灵性的发展。我认为治疗师的灵性发展是治疗过程中的一部份,而我有一个简单的方式可以做到并教导。
      
      以下引述自邱阳创巴仁波切的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收录在《心的觉醒(Awakening the Heart)》一书中:
      
      “助人专业者和心理治疗者的基本工作,就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人,以及激励对生命充满饥渴的他人活出完整与良善的自我。”
      
      这里的完整的个人当然指的是灵性的发展。所以,创造出完整个人的方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我相信要形成自我,最健康的环境是一个安全、平静的环境,充满着爱我们,并能够陪伴我们的人。能够真实知道核心的我们长成什么样子,并了解我们当下经验的人是我们的“同理镜(empathic mirrors)”。在这些镜子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我们可以实验发展更健康、觉察、与快乐的自我,一直到我们发现潜在中完整的自己。
      
      治疗师要进入到当事人的成长历程,他/她必须能够提供这样的同在,以及提供安全感、理解力,和能够引发他人复原与成长的技巧。这样的治疗师必须能够孕育与维持一个稳定、同在、慈爱的心理状态。这样心理状态也是所有的心灵教导中所提倡的。
      
      佛陀被称之为“觉醒者”。
      
      那就让我们都醒过来吧!
      
      让我们最后再一次回顾为什么哈科米取向是心灵的。首先,它需要治疗师能以特定的心理状态进入并维持咨商关系,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对治疗师与当事人皆具疗愈与成长的环境。第二,练习这样的心理状态和传统的心灵成长目的相同,如:同在、觉知、看见他人的灵性、仁慈、爱、和平、安定、愉悦感,以及幽默感。当这样的心理状态呈现时,疗愈的环境就形成了。换句话说,爱的同在并不创造疗愈,而是一种邀请,让复原可以自然发生。“无为(non-doing)”的态度也是复原心理状态的一部份。这是了解复原是来自当事人的内在,来自超越当事人个人或治疗师个人。通常,它被为“道”。第三,这个模式需要我们建立一个远见,了解自己希望身处的世界,以及自己与此世界的关连。这个远见不是抽象或智性的,而是我们实作的信念系统,在每日的行为与互动中展现。这个远见组织我们的经验与对经验的响应。第四,它是与现实不同的视界,它不是普通的科学唯物理论(materialism),而是包含了灵性的领域。我可以想见有些治疗师难以接受此观点的众多理由,他们希望遵循已被接受的科学传统,成为科学领域被接纳的一员。我本身喜欢将科学看成包含在灵性的范畴之内,而非互相摒除。最后,练习这样的方式需要全心承诺个人的心灵成长,需要持续练习,需要观察与自我观察。这样的练习有时也是困难与痛苦的。但同时,它也充满了爱与喜悦。它是自身的报酬。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03:50 , Processed in 0.0483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