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Little Brother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2:4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Marcus, a.k.a "w1n5t0n," is only seventeen years old, but he figures he already knows how the system works-and how to work the system. Smart, fast, and wise to the ways of the networked world, he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34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8 16:21:3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讲的是四个少年少女以科技为武器对抗以安全为名侵犯公民隐私的政府的故事,对美国人来说,是对911后政策的反思,对我们可能也有一些借鉴意义,不过在被伟大的Great Firewall保护的天朝土地上,我就不再引申了。
  
  我切入这周作业的角度是探讨科幻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她们总是如此纤弱,如此美丽,如此无能,而又总是如飞蛾一般扑向悲惨的命运(正常情况下都是一死了之,比如弗兰根斯坦的未婚妻,或者黑猫里的女主人;不过她们偶尔也会变成吸血鬼而被二次钉死,比如Dracula中的露西),让读者不由得不怀疑她们存在的意义。诚然,她们的存在对于整个故事来说是有作用的,如果没有她们,男主人公的各种暴力行为很难找到意义。但是对于故事里的世界,她们真的能起到作用吗?
  
  在小说中,作者总是欺骗善良的读者,以男主人公或者男二号之口说出一些“没有你,我们的团体就不可能成立”之类的话。这其中的翘楚当然是Dracula中的Helsing博士在成立玩笑般、但是竟然成功了的吸血鬼猎人小组时发表的宣言;任何一个读过这段宣言,又看到米娜被排除在小组之外的人都会默默地转过头去,明白冠冕堂皇的辞藻之下隐藏的是何种事实:他们才不需要米娜,或者露西,或者任何女性;他们只需要一个借口,以及一点装饰,让这个男性为主导的世界看上去不那么单调无聊。
  
  女性角色在科幻小说中承担的大体就是这种任务:提供借口、提供装饰,然后慷慨赴死。不过她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些千篇一律、极端愚蠢又非常不公平的任务而又不让读者觉得故事愚蠢、不公平、千篇一律,是因为这些女性角色始终被套在家庭的黑箱子里。“家里的天使”(Angel in the House)--这个维多利亚时期的概念点明了对女性这种一如既往的轻视在科幻小说界得以成立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认知将女性丢到家里,套在性别的牢笼中,科幻小说的世界中才能有这些碎了一个还有替补,换上替补也没看出什么不一样的花瓶。而读者,尽管也许早就对这些蠢得要死还一天到晚给男主角惹麻烦的女性角色感到厌倦,只要想到她们所代表(或者被代表)的温暖和谐的家庭与社会秩序,就会咽下不满,继续相信作者编织的故事之网。
  
  这种局面,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只在一种题材的科幻小说里有所改变,就是被称作YA(Young Adult)的青少年奇幻文学,比如本周的Little Brothers。这本书里的反派是女性(Carrie Johnstone),正方的四人小团体里有女性(Van),男主角的妈妈Lilian和恋人Ange统统个性坚强、头脑好使、神智清明、个性独立,经常将男主角从极端状况下拉回并提供明智建议,不仅掌控自己的命运,更确保故事向着有条理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这些女性角色并不像令人讨厌的《黑暗的左手》试图描绘的半男半女(其实却是男性伪装成女性)的别扭人妖,而是完全的女性。Van和Ange仍然卷入女性角色所不能避免的桃色事件,不过相对于以往的花瓶,她们真的已经很幸运了。
  
  之所以这种改变能够发生,恐怕还是因为YA文学的特点。面向青少年的文学就应当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尽管生理上的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心理也在逐渐向着男性或女性的方向发展,但大体来说,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性别特征。反映到自我认知与社会交往方面,就是他们对同伴扮演性别角色的预判比较低,而更倾向于将对方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来交往。这种心态更利于形成平等的关系,也为Ange和Van这样的角色铺平了道路:她们能够被当做人类,而不仅是女性,以其本身能力而非性魅力获得男性角色的承认。
  
  面向成人的作品中的女性非蠢即无聊,而闪光的独立性格却出现在青少年文学中--这一现实既反讽,又悲哀。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13:11 , Processed in 0.0452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