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头记索隐 蔡元培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10 00:41
  • 签到天数: 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21:20: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索隐派红学是红学研究中的一大派别,其势力没有考证派红学大,但出现时间比考证派早,虽经考证派与小说批评派的屡屡打击,影响从未断绝,且不时有东山再起之势。
    索隐派红学的产生,有作品本身的原因,也就是学派观点的发端有其内在理路。《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话,一般的读者是不大注意的,而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读起。研究《红楼梦》的人可是不同,他们难得在作品中发现作者的自白,因而如获至宝,格外重视,很想通过解读这段话,找到最终找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特别是这段叙述中渗透出一种真真假假、若隐若显、扑朔迷离的气氛,增加了人们解读的兴趣。既然作者自己说,他写这部书的时候已将真事隐去那么到底隐去的是什么事呢?由不得动人寻根问底。而书一些带忏悔意味的话,似乎是在回忆一个人家族中的往事,所以便有人猜测:《红楼梦》可能写的是清初某一个家庭。而一般家庭又不会有“天恩”,于是又进一步猜想,可能是康熙未年“一勋贵家事”。这样看来,索隐派的产生倒也顺理成章。作者自己一定要那样说——隐去了真事,还能怪读者沿着作者所说的方向去七想八想吗?
    这种关于《红楼梦》写的是哪一家的家事的猜测,开始比较分散,有的说明珠家,有的说傅恒家,有的说张侯家。辗转相传而为更多接受的是明珠家事说。一则因为《红楼梦》里贾府的遭遇与大学士明珠一家的荣枯不无相似之处,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二则是纳兰公子的性格才情,使人联想到贾宝玉的性格。明珠家事说的广为流传,还和乾隆对《红楼梦》的看法有一定关系。只是比较起来,早期索隐派中还是以明珠家事说的影响最大。早期索隐派的特点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
    索隐派红学的大规模兴起是在清末民初,当时正是清王朝摇摇欲坠,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日益走向高潮的历史时刻。觉醒了的中国知识界开始重新反思历史,包括古典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容。小说在传统文化中向来不登大雅之堂,但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人们惊异地发现,具有广泛的平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恰恰是小说这种形式。三十年代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陷中国人民于水火,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学者们的种族思想再次被唤醒,以弘扬种族思想为特征的红学索隐又跃跃欲试,正不足怪。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挥的对索隐派红学的打击力量,主要在于他发现了大量的有关《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平的资料和带有脂砚斋批语的早期抄本,证明《红楼梦》是以作者身世经历为底本的文学作品,不是明清的宫闱史的变换,也不是明珠或其他官宦家庭生活的翻版。在胡适提供的大量证据面前,索隐派红学一时间陷入了困境。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中虽然回答了胡适对索隐派的批评,但申明的理由仍嫌薄弱得很,不足以重新巩固己说。无论如何,自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之后,索隐派红学从发展趋势上已进入衰竭时期。但发展趋势上的衰竭不等于索隐的方法没有再用,即使考证派红学成为主流的学派,踞于“艳冠群芳”的地位,仍不断有索隐派的文章与著作公诸于世。其时,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辩论》、景梅九:《红楼梦真谛》。

    蔡元培.jpg (3.86 KB, 下载次数: 8)

    蔡元培

    蔡元培

    石头记.jpg (8.82 KB, 下载次数: 6)

    石头记索隐

    石头记索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10 00:41
  • 签到天数: 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21:31:32 | 只看该作者
    石头记索隐

    索隐.jpg (2.5 KB, 下载次数: 7)

    索隐.jpg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10:19 , Processed in 0.0511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