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3:1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详细的讲述了几次大规模的入侵、帝国在西部的终结、意大利概况、查士丁尼的时代五、神学的影响、伊斯兰教的来临、东部帝国的衰亡、十字军东征、罗马帝国的终结、中世纪的罗马和文艺复兴的曙光等内容。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7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9-7 21:21:15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为啥突然对罗马帝国感兴趣了。
      
      也许,看一个横跨欧亚非,纵横了上千年的帝国如何走向衰落和灭亡,就如同看一幕背景繁杂,人物众多的悲剧。而我最近正想看悲剧,呵呵。
      
      悲剧总能震撼人心,引发思考,甚至引起一丝优越感,可以怜悯,可以评论别人的错误,可以觉得“应该”如何如何。不过反观自己,那么渺小,名字像写在沙滩上,将不留任何痕迹。也许,读历史书,就好比一个跑不上龙套的人在读“论演员的基本修养”。
      
      回到这本书上来,我觉得这是本好书,非常值得一读。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本书的组织方式。章节的主题非常明显,对我这样刚接触罗马历史的人来说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一旦觉得看某个章节吃力,比如基督教,可以跳过去,以后再跳回来看。相比之下《编年史》看起来要费力些。
      
      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介绍的挺清楚,有一些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加入其中。我是喜欢看流露出个人喜好与观点的历史书的,感觉贴近作者。有人更喜欢看客观冷静隐藏情绪的历史书,这都是个人偏好。
      
      翻译方面,我觉得还不错吧。很少数的地方不太明白。另外我本来就挺喜欢读长句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9-2 18:34:46 | 只看该作者
      啃完半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歇一歇,以助消化。
      
      那两章惊世骇俗的《基督教的兴起》,我今天读来,仍有惊愕之感。我平日与基督教的联系,除《圣经》以外,主要是宗教音乐。每次聆听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莫扎特与威尔第的《安魂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等,总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敬畏,以及另一种敬畏中的向往。然而,我的爱德华.吉本似的理性主义与怀疑主义,阻止我进一步的信仰。基督教对于我的吸引,可以说远大于那一点点的排斥;然而那排斥偏偏带着理性主义的光环,伴随着多年来的教育与社会环境,牢牢占据内心深处。本来信仰只有信与不信,容不得浑沌状态;而我却正陷入浑沌状态,并经常为此痛苦焦虑。
      
      现在倘若我退回吉本的年代,站在有着西塞罗般的渊博与才学的吉本的角度,我能够想象他必然经历过更苦痛的焦虑,并且看起来得出了他的结论,并把这结论写在这笔法拐弯抹角近乎过头、足以使人厌烦的两个章节中。
      
      在我看来,如果批判吉本的教会显得过于武断,那么为吉本辩护的言辞也显得牵强附会。任何一个判断力正常的读者,读完这两章后,根本不会感受到“严肃而温和的讽刺”。应该说,讽刺与批判十分之辛辣。比如,对于殉教者的事迹,一方面是整体上的怀疑,另一方面选取了一些极端事例,似乎刻意给读者留下殉教者本身哗众取宠的印象。而渲染某些殉教者违背世俗法律的例子,又似乎要留下在任何一个专制社会都会把他抓去砍头的印象。对于戴克里先的迫害法令,吉本也以辩解居多;迫害之后,往往要补充戴克里先的仁慈,以及似乎迫害非其本意。对于受害者的人数,吉本也拿后来宗教迫害的规模,做一种讽刺性的对比。虽然通篇吉本鲜明地反对暴政,但遇到描写迫害基督教的暴政时,似乎刻意要把其形容为“小的”暴政。
      
      我与吉本时代的读者心情相同,不明白吉本“意欲何为”,尤其当涉及到颠覆维系当时社会秩序的根基,却又没有提出新的道路时,这种疑惑就更为强烈。
      
      很多东西吉本一定有所察觉,却没有给出看法。比如,对于这个他描绘的形迹可疑、教义古怪而排它的宗教,最后在迫害面前非但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反而大获全胜的原因,他甚至给了读者纯粹出于偶然或者只是出于迫害并不严重的印象。另外,以吉本的角度回望历史,他应该发现基督教在发展的进程中有超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这种更新能力即使不是他的研究范畴,也不应该毫无涉及,除非吉本觉得这种涉及会弱化他的指向。
      
      比如我在听《马太受难曲》的时候,感动之余,自然会追溯催生这种恢弘而深刻的艺术作品的本源。狭隘愚昧之树难道会结出恢弘深刻之果?这恐非吉本之妙笔所能解释。
      
      再看吉本身后,以无神论为基础构建的社会制度,不但发生了尼禄与康茂德时代亦难以想象的暴政,且毫无自我更新能力。有一个号称成功自我更新,并与时俱进的社会,每天上演的事件只是徒然使人啼笑皆非。信仰涣散、价值崩析之果,又怎样追溯到“理性”之果?倘若吉本晚生二百余年,在这个信息泛滥、物欲横流的时代,他是否会对两千年前加利利渔夫们构建起来的精神家园笔下留情?
      
      作为信仰门外的至多算个同情者角色的我,上述可以看作我的辩护,或者只是一篇怀疑论调的读后感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8-23 04:17:18 | 只看该作者
      吉本是一个思维很深的人。本书的译者有两个,在译文中能看得很明显。全书我大概自己写了640多条脚注,但是在某一段几乎啥也没有写。那一段肯定是另一个译者译的,老实说,我觉得他自己可能都没看懂……
      唯一的缺憾了。
      此外,这本书只是个节录本,全本据说有六大本加起来50公分高(?),我曾经在某个地方神来之笔地瞄过一眼。但估计是没有时间细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19 13:11:09 | 只看该作者
      商务印书馆明明写的译者是黄雨石, 黄宜思,为什么老有人在这里评论吉林出版社的席代岳的版本?
      
      商务印书馆版本,现在刚开始读,文字还算流畅,个人觉得很好啊,中文对照读也非常方便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12 18:35:05 | 只看该作者
      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思考
      
      搜索爱迪生的简介看到,他10岁开始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西方各行各业的许多名流人士都谈《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他们一生不断地读的书,这是值得思考的。
      
      一、政治秩序
      古罗马是现代西方国家的原形,吉本提指出,“必须有勇武的贵族和意志坚决的平民,他们自己拥有武装并占有一定的财产,由他们来组成一个立宪议会,才有可能形成一种均衡的力量,以防止具有野心的君主的无理作为,而维护自由的宪法。”法治、共和制,成就了现代发达文明的西方社会。黑格尔说:存在就是合理。现在大部分的国家推行共和国的法治体制,美国被认为是最好政治制度,古罗马确实是功不可没。《周易》被理解为创建宇宙秩序、社会秩序、家庭秩序的和谐社会,包括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的经典反映都是人治和帝王制,所以法治和共和制生长在在中国的土壤里有点变味。
      
      二、宗教信仰
      1、犹太教
      吉本写基督教时提到犹太人的摩西戒律与自大自傲,所以基督改良犹太教创立基督教,现代西方国家基本都是信仰基督教。今天我们许多人称道犹太人,比如商业奇才:洛克菲勒、摩根、斯隆、普利策.巴菲特,格林斯潘;政界要人:所罗门王、托洛茨基、基辛格、古里安、奥尔布赖特;思想家:马克思、弗洛伊德;艺术家:毕加索、斯皮尔伯格;科学家: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等。可见,宗教对一个民族影响是如此深远。
      2、基督教
      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花很大的篇幅描绘基督教,尤其在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作了精彩描述。吉本盛赞了格雷戈里教皇:“当敌人的利剑已悬在罗马的头顶上时,完全靠那位深得异端派和野蛮人尊重的教皇的温和的口才和得体的才智才将那剑移走。格雷戈里的才智受到拜占廷朝廷的斥责和侮辱;但在心怀感激的人民的爱戴之中,他得到的是一个公民可望得到的最纯真的报酬,和一位君王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权利。”后来,我们看到了十字教东征,可见,宗教具有团结不同国家人民的具大力量。
      3、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同样是来源于犹太教,由穆罕默德创立。但有关穆罕默德的私生活与他的《古兰经》又是多么的悬殊。比如吉本提到:“如果我们记得智者所罗门共有700个妻子、300妾,我们倒应该赞扬这位阿拉伯人的俭朴,他一共只有17或15位妻子;另外还有11个妇女单独住在麦地那先知的住房的四周,轮着拨儿接受他的床头的恩宠。尤为奇怪的是,她们,除了阿布伯克尔的女儿艾莎之外,全都是寡妇。她无疑是个处女,因为穆罕默德和她举行婚礼的时候(那里的气候使人过早成熟到如此程度),她才仅仅19岁。她的年轻、美貌和气质都使她很快大大出人头地:她受到先知的宠爱和信赖;而且,在他死后,阿布伯克尔的女儿,在颇长一段时间内,被尊为信徒们的母亲。她的行为根本不够检点,让人生疑:有一次在夜行军中,她无意落在后面了,而第2天早晨艾莎却同一个男人一道回来了。”中东一直是西方侵略的目标,虽然巴比伦湮灭了,但穆斯林民族依然强大。今天美国虽然对伊拉克侵略,但美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古罗马呢?
      
      四、光辉形象
      1、马可·奥勒留
      吉本在描述两安东尼时代时赞美:“他的统治的一个奇特的特点是给历史提供了极少史料;因为,说穿了,历史往往不过是人类的罪行、愚蠢和不幸遭遇的记录而已。在私生活中,他为人善良而和蔼可亲。天性的纯朴使他从来也没有虚荣和作伪的表现。他决不因为自己富有而追求过度的享受,而倒是十分喜爱纯正的令人开心的社交生活;在他的欢快、开朗的行为中充分显露出他的善良的灵魂。……他死后一直受到对他感恩戴德的后代的无比崇敬,而且在他去世一百多年之后,还有许多人在他们家的神龛中供奉着马尔库斯·安东尼的雕像。”吉本在评价尤利安皇帝是描述:“当我们仔细地或甚至以恶毒的眼光观察尤利安的画像时,我们总感到似乎还缺点什么才能达到他的整体形象的完美。他的才智不如恺撒的才智那么强大而崇高,他也不具有奥古斯都的那种无比周详的审慎。图拉真的美德显得更为稳定和自然,马尔库斯的哲学显得更简单、更单纯。然而,尤利安在逆境中表现得那么坚定,在顺境中又是那么谦和。”作为一个帝王哲学家,奥勒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奥勒留统治的时期被吉本称为黄金时代,奥勒留不仅美德崇高,而且他留下的《沉思录》确实是一本好书。《沉思录》的一些片断:“灵魂是由思想来染色的(生命是由思想组成的)”,“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等等。
      2、君士坦丁
      罗马帝国的伟大离不开君士坦丁,但罗马帝国的衰亡亦离不开君士坦丁,可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基督教的兴盛始于君士坦丁的改变信仰,而基督教有利于西方的自由与团结。但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廷,是导致罗马帝国衰亡的起因。吉本对君士坦丁的描述:“他身材伟岸,相貌英俊,举止高雅;……他始终坚持在家庭生活中奉行清淡、节欲的原则,……没有受过教育的缺点并未妨碍他正确估量知识的重要性;艺术和科学因得到君士坦丁的慷慨支持还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勤奋地处理公务,从来不知疲倦;他的十分活跃的头脑几乎不间断地一直用于阅读、写作、思考、接见外国使节、研究臣民们的疾苦和不满。即使那些指责他措施不当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具有博大的胸怀才使他能设想出,只有极大耐心才使他能坚决贯彻那无比艰巨的计划,而不被所受教育的偏见和群众的叫喊声所阻挠。在战场上,他成功地把自己的大无畏精神灌输给手下的士兵,并以一个完美的指挥官的才智指挥着他们;我们应该把他对国外和国内的敌人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归功于他的才能,而不是他的幸运。他热爱荣誉,并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辛劳的奖赏,或甚至是原动力。……在君士坦丁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长期得到他的臣民的爱戴,并使他的敌人丧胆的英雄,为自己的幸运所毒害,或由于赫赫战功而对自己的一切行为无须掩饰,堕落成一位残暴而放荡的君主。在他统治的最后14年中他所维持的大体平静的局面只能说是表面的太平,而不能说是真正的繁荣;而进入老年的君士坦丁更被两种彼此对立但也可以调和的恶行、掠夺和慷慨所玷污。”
      
      四、妇女朝政
      1、芝诺比娅
      吉本对芝诺比娅的描述:“现代欧洲曾出现过不止一个能够维护帝国荣誉、肩负帝国重任的著名妇女;就在我们今天也并不乏此类出类拔萃的女性人物。但是,如果除开其成就不尽可信的塞密拉米斯不算,芝诺比娅也许可算是唯一一位,其非凡的天才完全超越了亚洲的气候条件和社会习俗加之于她们女性的奴性和无能。她自称是埃及马其顿王室的后代,美貌不在她的祖先克利奥帕特拉之下,而在贞洁和勇敢方面则远在那位女王之上。芝诺比娅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最可爱、最英勇的女性。”一个美丽的女人和一座美丽的城市虽然渐渐淡出了历史,但这位叙利亚女王曾经让古罗马闻风丧胆就足够我们回忆起她昔日的美丽与繁荣。
      2、提奥多拉
      吉本对提奥多拉女王的描述:“查士丁尼在行使最高权利的时候,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和一个他所爱的女人,著名的提奥多拉分权,而她的莫名其妙的荣登高位却实在不能被誉为是女性美德的胜利。……提奥多拉既不跳舞,也不唱歌,也不吹笛;她的技能仅限于哑剧表演;她有出奇的作滑稽表演的才能;每当这位喜剧演员鼓起腮帮用一种十分可笑的声调和姿态抱怨她忍受的打击时,君士坦丁堡的整个戏院观众会全笑得前仰后合,掌声雷动。提奥多拉的美引起了许多人的百般恭维,也是更为高雅的欢乐的源泉。她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她的皮肤虽然显得苍白,但基本上合乎自然色泽;她的各种情绪变化,都会迅速从她的一双灵巧的眼睛中表现出来;她的轻快的动作充分显示出她的娇小的身躯的美;出于热爱或奉承都可能使人宣称,绘画和诗歌都不可能刻画出她的无与伦比的形态的美。但这个美丽的形体却由于经常随便暴露在公众的眼前和无所顾忌地用以满足男人们的情欲,而自甘下贱了。她不惜以她的淫荡的美招揽各种职业和身份的大批乱七八糟的市民和外族人:获准和她睡一夜的一个幸运的男人常常会被一个更强壮或更有钱的人从她的床上轰走;当她从街头走过的时候,许多为避免惹出闲话或害怕经不住诱惑的人全纷纷逃避。幽默的历史学家不以为耻地描绘了提奥多拉毫不在意在剧院表演的一些裸体场面。”但提奥多拉确实是做了很多慈善事业,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典范,危难关头保住了查士丁尼的皇位。吉本描述查士丁尼对她的死:“她的原可以在东部帝国最纯洁、最高贵的处女中挑选配偶,结果却选中一个登台献艺的婊子的丈夫,却认为是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而悲痛不已。”
      3、马梅亚
      吉本对妇女朝政影响的描述:“亚历山大才不过是个腼腆的守本分的15岁的孩子,政府的管理大权实际是掌握在两个女人——他妈妈马梅亚和他祖母梅莎——手中。梅莎在亚历山大登上宝座之后不久便死去了,她死后,马梅亚更成了她儿子和罗马帝国的唯一摄政王。……在任何一个时代和国家两性中总是较聪明的一性,或至少是较强壮的一性,掌握着国家政权,而让另外一性去管理家庭生活中的烦恼与欢欣。但是,在世袭的君主国家,特别是在现代欧洲的那类国家中,骑士精神和继承法已使我们习惯于完全承认一种奇特的例外;一个女人也能掌握着一个巨大王国的绝对统治权,尽管事实上谁都认为不论是对政治方面,还是军事方面的工作她全都一窍不通。但是,由于罗马皇帝仍然被看作是共和国的将军和行政官,他们的妻子和母亲,尽管也被加上奥古斯妲一类尊贵的称号,从来也没有真正享有过帝王的荣誉;而让一个女人来进行统治,那对于一些结婚不是为了爱,或爱情中绝无柔情和尊敬可言的原始罗马人来说,简直是一种荒谬绝伦的事。”如此客观的吉本是这样描述妇女,但后来欧洲爆发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不可不说是历史的伟大进步。
      
      看《罗马帝国衰亡史》激发很多思考,但不能一一记录。吉本在最后总结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有:1、维护着一个自由共和国的名称和形象的恺撒们的诡诈策略;2、军事独裁统治的混乱;3、基督教各派的发生和确立;4、君士坦丁堡的建立;5、日耳曼和西徐亚野蛮民族的入侵与定居;6、教皇的世俗统治权;7、撒拉逊人和土耳其人的征服;8、罗马在中世纪时期的状况和革命等等。当吉本置身于朱庇特神庙废墟中的时候,他首次想到要写一部后来消遣和消磨了他的几乎近20年生命的这部书。我们必须感谢吉本,感谢他严谨治学和永不倦怠的精神,让我们可以看到一本如此伟大的史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1 22:07:14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在读吉本的罗马史,同时也在读资治通鉴。罗马史读到卡拉卡拉,这人是罗马史有名的暴君,为争夺皇位杀死自己的兄弟格塔,并屠杀与格塔有哪怕一丁点联系的臣民,据说有二万人之多。嗟夫,罗马史读到这里,发现暴君比比皆是,从尼禄到图拉善,到康茂德等等,举不胜数,而好皇帝却屈指可数,严格意义的仁君好像还找不出来。资治通鉴读到汉文帝,总算逮到一位好皇帝了,但老百姓的好景也不长,很快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就要登场了。
      看来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好皇帝不长有,坏皇帝倒是大把。何也?
      人兼有动物性和社会性。专制会无限放大人的动物性的一面,将人性之恶从规范和约束人的动物性的社会性的笼子里放了出来。人本应彼此仁爱,专制使其残暴,人本应节制,专制使其荒淫,人本应向善,专制使其成为最大的恶。
      民主的最大功能就是将专制无限放大的恶重新关到笼子里去。
      
      下为摘抄,在全世界流行的各种形式的政府中,似乎再没有比世袭君主制更容易遭人讥笑的了。父亲死后,整个国家便像一群牛一样,遗传给对人类以及对他自己还一无所知,处于襁褓之中的儿子,而此时最英勇的军人和最明智的政治家,全得放弃他们对帝国的自然权利,来到皇子的摇篮前双膝跪下,严肃声称将对他绝对效忠。我们在讲述这一情景时谁能忍住不发出愤怒的苦笑?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7-29 21:13:49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买了有些年份了,但是一直没有整块的时间好好地读读。
      这几天看了200多页后发现,节编本看得人是如坠五里雾中啊。商务印书馆出的书错字还是有一些的。还有就是译名前后不一致,显然译者和编辑都有责任。
      对罗马皇帝的命运发了一番感慨啊,大部分都没好下场。与中国的皇帝不可同日而语啊,中国皇帝除非碰到改朝换代,一般来说活得都挺滋润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7-29 19:55:3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總算是把吉朋的這部經典名作讀完了。
      不過筆者看的北京商務的節譯本,不是聯經的六巨冊,那個價錢跟厚度太令人害怕了。(笑)
      
      說到吉朋與《羅馬帝國衰亡史》:
      筆者就不獻醜多做介紹了,關於他的文章多如過江之鯽,楊肅獻老師在聯經版的撰文寫的很仔細;個人覺得最好的是江榮祖先生在其《史學九章》這本書中描述的最好,除了全面的介紹外還引用了許多佳言名句,而汪先生的翻譯不僅到位,還傳神的翻出了吉朋的文采。基本上期盼他翻完整部應該是此生無緣了.....
      
      關於華文圈的譯本:
      曾經在二手書店跟台大總圖看到過很古早的翻譯,厚厚的六巨冊可以濃縮到那樣程度也挺驚人的。基本上這些都可以直接忽視掉了....市面上就個人所知有三版本,一席代岳先生的聯經全譯本(以下稱席版),二北京商務的節譯本,三志文的縮譯本。
      
      先從筆者讀的談起好了。基本上我曾納悶過,為何台灣商務出了希羅多德、塔西佗等人的作品,偏偏就是漏掉這一經典。現在,似乎是懂了。無他,翻譯不到位耳。妙的地方在於,本書有兩位譯者,而整個文章內容有時是上稱通順,有時則不知所云,遇到某些名詞翻譯不出來的就直接打原文,也真是被打敗了。好比說“Theme”,也就是俗譯的“軍區”,不知為何,就是沒有翻出來,筆者是看了內容介紹才猜到所謂何指。也因此讓筆者讀這個譯本時基本上是一種“雞肋”的心情。不過原書是D.M. Low的節本翻過來的,這位先生去蕪存菁的方式還算能讓人接受,可惜就毀在翻譯上了。席版我有特別挑幾個段落跟商務版比,翻譯算是中規中矩而文義通順,只是某些譯名手法比較有點讓人覺得突兀,整體來說是沒有汪先生那樣精彩,但也值得買了。如果真的不想買英文版的話。志文版筆者只是略略翻過就不想細讀了。基本上它是被當作純文學作品在處理的吧,人名連約定俗成的譯法都沒有(戴克里先!),節譯的方式也沒有商務版那樣專業,不過筆者憑很多都是粗略的印象在評論,有看過的請指正吧。所以,結論是,練好英文看原書或節譯版吧。(默)
      
      閱讀感受:
      就北京商務版的翻譯雖然參差不齊,但就通順的部分還是能讓人感受到吉朋的文筆魅力,這本書能被稱之為“不朽的名作”確實不是浪得虛名。基本上讀到一半筆者就已經成為
      愛德華先生的鐵桿粉絲了。(笑)比較讓筆者有點意外的是,吉朋是用一種第一人稱式的方式在撰寫本書,但卻又不會像中國現在很流行的“說書式”作品那樣過於通俗,其文筆的細膩加上言之有物,兼顧了專業跟可讀性之間的平衡。好比如講到政治制度方面好了,這塊通常對一般讀者而言都是很無趣的篇章,可是吉朋就是有辦法加入點事例,或者用一點趣味性的文筆使人觀賞起來津津有味。好比說談到君士坦丁的司法改革,他說:「....皇帝對於強姦犯是略顯不夠寬宏大量...判處死刑是唯一懲罰(帥啊,老皮).....由於太過嚴苛,後代皇帝都將之修正了。就連君士坦丁本人,也常常透過赦免令來減緩這種嚴苛的刑罰。這算是皇帝的一種個人幽默吧。」讀到這段筆者就忍不住莞爾一笑了。吉朋的這本大作最受爭議的部分就是關於基督教。筆者讀完後,的確是不得不說.....難怪教會會這麼生氣了。愛德華先生根本都是繞彎兒在暗損,而且是手法高明的那種罵人不帶髒字,令人甘拜下風。筆者舉一兩個例子好了。當他談到中世紀東部的偶像崇拜時,吉朋說:「....異教徒對基督教最大的報復,就是偷偷的用偶像崇拜反過來征服了他們。」提起早起受到的迫害時,又說:「許多後來的基督教史學家在回顧這段歷史時,發現沒有太多具體的殉教者遭到迫害的事例可寫,只好把他們對待不信教者跟異教徒的方式反過來套用上去,而且還發明出更多新花樣來....」總而言之,吉朋在揭發基督教會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迅速腐敗的部分可以說是不遺餘力,且都是擲地有聲的篇章,也難怪會讓人如此跳腳。
      
      吉朋另外一個高明之處,是其描繪每個知名人物的手法,總是那麼的細膩,那樣的栩栩如生。他總是能說盡該人物的優點後,再給你一個反差加深印象,在說到該人的偉大之處後,又點出其人性的本質。比如說穆罕默德,吉朋說此人在女色上是毫無節制的,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女人都歸其所有,任其玩樂。但他在結尾話鋒一轉,又提到此人晚年一直對年輕時娶的那位元配讚不絕口,連寵愛的少妻都為之吃醋不已。這位先知對在貧苦時一直患難與共的那位糟糠之妻是一直很忠誠,直到她死後的。這樣的一個反差描述,讓原本對其私生活不以為然(或羨慕)的讀者,也難免有些改觀。
      
      關於這部不朽的名著,吸引人的地方還是很多,到底還是說不完的。
      不過,今時今日讀它的話,是當做文學作品的意義大於史學作品,儘管筆者認為吉朋的某些觀念仍然是值得讚賞的。例如他轉述了一些希臘人描寫英格蘭人的生活傳聞後,批評:「這些內容都非常的誇大而失真,由此可見,古人的一些傳聞軼事,尤其是異國間的,更不可輕信。」
      這部作品的內容之龐大,也不是一般讀者可以輕易吸收的。對於羅馬史,甚至是中世紀史有相當水平的要求是必需的,再來就是時間跟恆心了。
      
      由北京商務版的水平如此,筆者很認真的考慮是要補收一套聯經版,還是買英文版,這真的很讓人傷腦筋呢。
      共勉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8 17:07:59 | 只看该作者
      正在读,当初买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这是删减版,早知道可能买全版的啦。
      
      我读的很慢,这中间最大的感受是古罗马和中国秦汉作为同时期的帝国,差别这样巨大。相比罗马最高统治者的接二连三被刺被杀,中国的皇帝是不是要幸福太多?汉朝的统治者明显比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地位更加稳固。这是为什么的?按说罗马的指定继承人制度比中国的亲子继位制度更容易选贤任能,但还是出来那么多暴君。
            
         现在想到的解释是:罗马帝国最初的几个世纪,一直是允许多神崇拜的,各种思想得到繁荣发展,这和专制是不相称的,而汉代自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刘邦始就制定一整套的仪式尊贵皇族,贬损贵族。其后天下独为天子一家思想束缚人,导致敢于军事叛变的少,内廷争取控制皇帝的多。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0 00:03 , Processed in 0.0467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