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代天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康熙大帝 - 第四卷 - 乱起萧墙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1#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0:44:4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张廷玉听康熙说得痛心,想趁机岔开话题,便说:“皇上提到这件事,臣倒想,当初御驾西征时把西域的富八城分给土谢图汗一半,真是庙算高明,圣虑深远哪!”

       康熙微微一笑:“嘿嘿嘿嘿,土谢图汗还是有忠心的嘛。他占着富八城的一半,阿拉布坦就不能为所欲为。唉,多亏了他呀,说起来他还是老十三的嫡亲表兄弟呢。”

       方苞沉吟着说:“皇上,既然土谢图汗王忠于朝廷,皇上何不把人情做大一点,索性赦免了十三爷呢?据臣所知,十三爷并无大错呀。”

       康熙叹了口气说:“唉,方苞呀,你不知道老十三。他确实没有什么错,更没有罪。这个孩子,忠心可嘉,爽直可爱,这是他的长处;可是,他争强好胜,倔强胆大,又是致命的短处。朕圈禁他,是要磨一磨他的性子。他既然没福承受皇位,那就得让他学得稳健一些,成熟一些。不然的话,在朕的身后,他要是捅了马蜂窝,谁能护得住他呢?”

       方苞听了这话,惊得眼都直了:“皇上,七年了,臣才明白,原来圈禁十三爷,不是惩罚,竟是为了保护他。圣心思谋之深,臣万万不能及。正如刚才圣上所说,土谢图汗是十三爷的娘舅家,又与阿拉布坦不和睦。臣斗胆进言:释放十三爷,让他统兵西征,岂不甚好。”

       康熙放怀大笑:“哈哈哈哈,方苞啊,方苞,你果然是个书呆子。老十三和老十四这哥俩性情相仿,也都是治军之才。可是朕思虑再三,正因为十三阿哥与土谢图汗是甥舅至亲,所以还是放老十四去带兵更为稳妥些,你说呢?”

       方苞心有灵犀一点通,他明白了。在如今阿哥争权、愈演愈烈之时派十三爷西征,假如他和外婆家联起手来,里应外合,杀了进来,那京师又将是什么局面呢?哦,别看皇上对胤祥深信不疑,别看老爷子对十三爷疼爱之至,可是在皇位、君权这些大事上,皇上对谁都不放心啊!这难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帝王心术”吗?皇上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尚且如此小心防备,对我和张廷玉又该如何呢?他不敢想下去了,脸色也吓得变白了。

       方苞的情绪变化,怎能瞒过精明过人的康熙呢?他阴沉着脸冷冷地说:“方苞、廷玉,今天如果不是在这个地方,不是对着你们俩,朕刚才的话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既然你们知道了,就不能再说出去。说了,对你们,对朕都没有好处。朕今天召你们两个来,本不是说这件事的,是想听听你们俩对皇子们的看法。这地方绝对机密,方圆半里之内没有一个闲人。武丹守在门口,太监全是哑巴,而且是终生不许走出院门的。所以,无论你们今天说了什么,只有朕和你们俩知道,无论说了什么错话,朕也决不降罪。朕要打一打遗诏的腹稿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0:44:4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张廷玉和方苞一听此言,“扑通”一下全跪下了。张廷玉泪流满面地说:“请主上慎言。”方苞也说:“陛下刚过耳顺之年,圣寿无期,且不可说这样的话。”

       此刻的康熙却显得分外平静:“起来,起来,坐下说话。朕只是说要打遗诏的腹稿,并没有说要死嘛,你们何必如此呢。唉,你们都是饱学之士,想必知道,大凡君主帝王,无论是庸碌之辈,或者是英明圣君,都很忌讳这个死字。他们在清醒的时候绝对不想后事,可是死这一关又逃不过去。到了他死期临近、昏迷不醒之时,才叫来儿孙,召来大臣、糊糊涂涂地指定个继位之人。这种事儿,史书上还少吗?”

       方苞和张廷玉默默点头。皇上这话他们只能听,不敢接茬儿。康熙接着说:“朕既然决意不立太子,那就要在这个‘死’字上做文章。胤礽两立两废,已经让朕心力交瘁了。你们不要避讳,什么龙体康健,什么圣寿无疆,这些话,不过是让朕听了心里高兴罢了。朕心里很清楚,‘老病已至,无常渐近’,这才是实情。”

       尽管康熙皇上这话说得十分平静,可是方苞和张廷玉听了,还是觉得头昏目眩,心肝颤抖。他们终日守在皇上身边能看不出来吗?议事的时间稍微长一点,皇上就坐不稳了。刚才皇上说得一点不错,老了,病了,要见无常了。可是,这话除了皇上自己说,谁敢这样想呢?

       康熙似乎并不理会他二人的心情,自顾自地继续往下说:“朕思谋已定,这遗诏要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指定继承皇位之人。这只要一句话就行了。可是,朕不想当一个糊涂皇帝,要把一生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全部昭示子孙,留作后世之训。这是第二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要分门别类,逐一写来,要趁着朕头脑还清醒的时候慢慢写出来。现在,咱们先说第一层皇位继承人的事儿。朕想听听你们的高见呢。”

       张廷玉听了这话十分激动。他泪流满面地说:“皇上如此推心置腹地垂询臣子,为臣者岂敢不披肝沥胆直言。臣以为,论学问,皇子之中以三阿哥和八阿哥最好。不过,三阿哥缺少治世之才,八阿哥又似乎待人太迁就了些。”

       康熙注视着方苞问:“嗯,方苞,你说呢?”

       方苞欠身回答:“陛下,若论学问,阿哥们都不能算差,但今日讲的是选择储君,而不是品评学问。唐朝的玄宗皇帝,明代的嘉靖皇帝,学问都是极好的,可是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臣以为,八阿哥只不过是学了皇上的风度和仪表,却没有学到皇上的为君之道。三阿哥埋头编书,更不必说。这两位阿哥都不足取。”

       康熙点了点头说:“嗯,这样说很好嘛。朕要的就是你们的肺腑之言,要的就是你们毫无掩饰的忠正之言。说下去。”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0:44:49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张廷玉说:“圣上刚才说,要启用十四阿哥率兵西征,臣揣摩着,皇上似乎有意于十四爷。十四爷虽机敏干练,爽直敢为,这几年整兵筹饷也颇见功效。但他与八爷交往过密,而且过于大胆,不可不虑。”

       康熙一笑止住了他:“哎——廷玉呀,你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揣摩朕的心思干什么呢?”

       “是。臣以为,若将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相比,两人性情相仿,十三爷似乎更具忠心。但十三爷却只是个将才,不是帅才。让他管一个部,办一件差,那是没说的,是个好臣子。更大、更重的担子,怕他挑不起来。”

       方苞接口说道:“对,廷玉说得是。除了上边说过的几位阿哥,臣以为四阿哥倒是值得看重。他为人诚孝,这些年办差最多,且事无巨细,都十分认真。尤其是他自强自立,性格坚如铁石,从不攀附别人,更不结党拉派。但四阿哥过于认真,以致落了个刻薄之名。这也算是个毛病吧。”

       再往下,他们又议论了老九、老十、老五、老六等人。早膳时刻到了,康熙传了御膳,让两位臣子和他一齐坐下,边吃边谈。康熙兴致很浓,他笑着说:“咱们说了这么长时间,还是一句话,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你们说,朕这花团锦簇的江山,究竟要交给谁呢?”

       张廷玉这会儿胆大了,脱口而出:“皇上,臣以为四爷和十四爷最好。”

       康熙一怔:“哦?这哥俩是一母同胞,竟都有这福分。那么,老八真的不行吗?”

       方苞略一思忖说:“陛下,臣适才已经说过,八爷的学问、风度都没说的,连外国使臣都夸他有帝王之相。可是,如今天下升平日久,人人只思安乐。武将怕死,文官贪财,朝中积弊很多,亟待整饬。八爷似乎难当此任。”

       张廷玉听到这里连忙接口:“对!方苞之言很有道理。臣也以为,继承皇位之人,一定要精明强干,能矫正时弊。这个人,一要洞察吏治民情,二要刚毅不拔。这样,才能克难攻坚,使天朝永立于不败之地。八阿哥没有这样的才干。”

       康熙似乎是被他们的话震动了。他放下筷子,急促地在屋里走来走去。忽然,他仰天长叹一声:“唉——你们说得对,说得好啊!多难兴邦,朕要个只会坐享现成的继位之人有什么用呢?朕已经过于宽厚了,老八比朕还宽厚;朕对下边已经过于放纵了,他比朕还放纵,大臣们称朕是‘老佛爷’,可有更多的人叫老八‘八佛爷’。让他来继承江山,再过几十年,大清不就完了吗?有人说,朕是一位太平天子,这话说得混账透顶。朕这一生经历了多少磨难,朕这太平江山是一刀、一枪、一滴血、一行泪苦苦挣来的!好儿不靠父母,自己的功名自己挣。得来的太容易了,也就不懂得珍惜了。所以,朕听从你们的劝告,决意不立老八!”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0:44:5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方苞激动地说:“万岁圣明。臣思之再三,这储君只在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两人之中。”

       康熙狡黠地一笑:“哦,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他们俩再好,只能有一个皇上。你说,哪个更好呢?”

       说了大半天,这可到了节骨眼上了。张廷玉和方苞都觉得,今儿个自己说得太多、也大直了。可是事到如今,回避是决不可能了。方苞到底是老辣一些,他略一沉思,便直率地说:“皇上,四阿哥和十四阿哥哪个更好,臣平日从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所以皇上突然问起,臣难以判定。论起为臣之道,臣和廷玉今日的话都是越轨之举。这件事,唯有皇上乾纲独断才能定夺。但臣以布衣之身,受到皇上如此信托,又不能不放胆直言。若皇上已经内定,也就罢了,若陛下尚在犹豫,臣有一法可供圣酌。”

       康熙的目光咄咄逼人:“什么办法,说下去!”

       方苞掷地有声、一字一板地说:“是。看皇孙。有一个好皇孙,至少可保大清三代太平江山!”

       康熙眼中一亮,眉头舒展了。当年在热河猎狼时,小弘历那清脆的嗓音,得体的话语,聪明过人却又少年持重的娇憨之气,闪现在康熙的面前。多日、多年疑而不决之事,被方苞一语道破。康熙觉得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不觉仰天大笑:“哈哈哈哈……朕得到了,朕决心定了!方苞啊方苞,你这句话说得好,抵得上万两黄金。”

       康熙得到了什么,他下决心要选哪位皇子,方苞和张廷玉都是聪明过人的。马上就猜出来了。可是,康熙不明说,他俩当然不敢再说、再问。今天,能做到让皇上这么高兴,能定下这桩大事,这两人也总算是对得起皇上的信任了。

       康熙却没容他们俩松口气。他快步来到方苞面前,神色严峻地说:“方苞,从今日起你不必在上书房办差了,也不要再回你的府邸。这畅春园是宫中禁地,你自然不能住在这里。朕叫人为你安排一下,就在园子附近,另赐你一座宅子。你每天都要待在这穷庐里。朕有空时,来向你口述遗诏,你代朕记录、润色。朕不来呢,你就安心在这儿读书。瞧见了吗?这里的藏书多着呢,而且全是珍版秘笈。不过,你要小心,不可与外官交结。如果你出了一点差错,透出一点口风,朕可就难以维护你了。”

       方苞听得心惊肉跳:“万岁,臣、臣只怕才力不足;难当此任。”

       康熙看也不看方苞,又走到张廷玉面前:“廷玉,你的担子更重。从今天起,方苞写出来的遗诏草稿,要由你来归档保管。稍有差错,祸灭九族,你明白吗?”

       俩人扑通一下全跪下了:“圣上放心。臣等以合族性命担保,决不负皇上千斤重托。”

       康熙严厉地说:“不!这不是千斤担子、万斤担子。这事关系着大清的江山社稷,关系着朕的一生令名。你们要掂出这个分量来。也要想到,从今以后,你们自己也和朕一样,处在至危至难之中了。朕当然要设法保护你们,不得已时,恐怕还要采用一些非常措施,你们要心中有数。从今天起,你们俩都有随时向朕密奏之权。好了,朕要去前边接见大臣们了。你们俩留下来再商议一下,怎么办这件差使。”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0:44:5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二人同声回答:“是,臣等遵旨。”


送出征胤禩埋党羽 窥皇权兄弟斗心机

       康熙皇上离开穷庐,来到澹宁居。他刚到门口,就见八阿哥府上的太监何柱儿也站在那里,便诧异地问:“何柱儿,你来干什么?”

       何柱儿连忙上前磕头:“主子爷,奴才何柱儿请主子金安。奴才今天是进宫报信的。八王爷病得厉害,浑身烧得像火炭一样,打昨晚上到如今,一口水都灌不进去。还一个劲儿地说胡话,叫万岁。八福晋瞧着又心疼、又害怕,打发奴才来禀奏万岁,说怕万一八爷有个好歹,万岁爷就见不着了。”

       何柱儿说的这位八福晋,是蒙古科尔沁王的独生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十分刁悍泼辣。康熙心中很清楚,这次她让何柱儿进宫,分明是借着八阿哥有病,要再一次来试探。便冷冷地说:“既然八阿哥病得厉害,为什么不传太医呢?”

       “回主子,太医看了,说是发疟子。”

       康熙心中暗暗好笑,哼,发疟子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的吗:“何柱儿,回去告诉你们那位八福晋,朕这两天身子也不好,不能走动。什么时候朕有精神了,会去看八阿哥的。你告诉她,既然八阿哥有病,就不必进宫请安了。别的阿哥也让他们少去探望八阿哥,去的人多了对病人没好处。李德全,回头你上太医院去一趟,让他们给八阿哥送点金鸡纳霜丸。”

       康熙说完,不等他们答应,一甩手走进了澹宁居。在皇上身边侍候的太监们,也连忙跟了进去,把何柱儿一个人撂在了大门口。他思前想后,真是又妒忌,又羡慕。唉!都怨自己昏了头,一步走错,想回也回不来了。

       康熙预料得果然不错。老八这次借着有病,叫福晋出面去请皇上,确实是为了试探,而且是一箭三雕的试探。怎么,他老八不懂规矩吗?他懂!皇子阿哥,只要是封了称号,开府办差,与皇上的关系就是君臣关系了。臣子害病,只要不是病入膏盲,死到临头,皇上是用不着亲临探视的。老八这是明知故犯。他让福晋出面去请皇上,这就躲开了君臣之礼,而成了家庭事务了。皇上如果动了怜子之情来这里一趟,朝中便马上会传出“皇上亲临探病,八阿哥重新得宠”的消息;康熙要是不上这个当,不来呢,大家就会说:“老皇上刻薄寡恩,亲儿子要死了,请都请不动。”这样的议论,对老八照样有好处,会有更多的人同情他;还有哪,皇上来不来,那是老人家的事,他老八无权操纵。可是皇子阿哥、皇亲百官不管谁来,老八都躺在炕上,不厌其烦地诉说对皇上的思念,说那些“皇恩高厚,难以报答”之类的废话。而且说得煞有介事,说得伤感动情,以表示自己的忠心和孝心。这一招三式可真够厉害的。老八这一病,名声更响了,威望也更高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0:44:5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二阿哥胤礽私传夹带被皇上严加谴责,众阿哥也因此陪着跪了半天受到训戒的事,八阿哥也早知道了。他暗自庆幸,多亏自己“病”了,躲过了这场是非。看来,这“病”来得是时候。出了乱子我就病,有了喜事病就好,安坐府邸,逍遥自在。你们争得头破血流,我坐收渔翁之利,多美呀!今儿个老八得到消息,说派老十四西征的诏书就要明发了。八阿哥病也好了,精神头儿也来了,他起了个早来到花园,一边悠闲地赏花,一边想着心事。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他和老三、老四同时被晋升为亲王。可是,除非是见皇上,他很少穿那件明黄饰金的亲王袍服,而总是穿着便装。今天,他从头到脚,一身黑衣、黑帽、黑布鞋。这装束,衬着那粉白的面庞、悠闲的举止,更显得滞洒俊雅、风流调悦,也透着一副太平天子的雍容华贵。他十分自信。哼!无论你们怎么折腾怎么闹,我老八稳如泰山,岿然不动,这江山落不到别人手里!

       就在这时,鄂伦岱来了。这个人,论辈分,是老八的表哥,论身份,却是八爷的旗奴。他原来是皇上跟前的侍卫领班,在那次皇上狩猎时,因为骄横跋扈,被革去侍卫,放到军队里当差。这几年,他被东调西差的,总没个安生地方。十四爷将要率军西征,老八看准机会递了个话,把他从奉天调回来,安排在十四爷帐下做一名副将。所以,他一回京城,就来拜见八爷了:

       “八爷,奴才鄂伦岱给您请安了。”

       老八连忙上前拦住:“哎呀,鄂兄,你回来了,这几年不见,把我想得好苦啊!快说说,在张玉祥的手下干得还不错吧?”

       老八这是用的激将法,是买好呢,可是鄂伦岱哪知道啊!一听这话,他的牢骚就上来了:

       “唉,八爷,别提了。您忘了他的事儿了吗?这张玉祥早先不过是皇上身边的御驾亲兵。那年皇上北巡碰上了老虎,他吓得抱头大哭,被皇上当场摘掉了花翎。后来,为了这支花翎,在皇上亲征葛尔丹时,他带着敢死队在乌兰布通血战一场,受了伤,也得了彩头,伤好后做了奉天将军。哼,要我去给他这个汉人做副将,他配吗?要不是八爷您总派人去瞧我,又送吃又送喝的,劝我杀杀性子,等待时机,我早和他闹翻了!”

       鄂伦岱一个劲儿地倒苦水。八阿哥却不动声色地耐心听,直到鄂伦岱发作完了,才微微一笑说:“这些事儿我知道。咱们虽然名分上有别,可从小一块长大。在我心里从来没有什么主子、奴才的想法,这你是知道的。不管皇家规矩多严,你还是我的表哥嘛。所以,这次我才设法把你要回来,打算让你在十四爷手下干,你看如何呢?”

       鄂伦岱一口就顶回来了:“我不去!干吗这常年在在外、东奔西跑、出生入死、血洒疆场的事儿都搁在我头上?要干,我还进宫当我的侍卫去。不就因为我训斥了张五哥那小子吗,他算什么东西?皇上至于为这点小事儿没完没了地作践我吗?我,我咽不下这口气!”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0:44:5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老八一听这话笑了:“哈哈哈哈,鄂伦岱呀鄂伦岱,你不够聪明,你说的是哪年的话呀?仔细瞧瞧,皇上的侍卫班子还是老模样吗?你在那里当一等侍卫的时候,张五哥只不过是个六等虾。可是,如今他和德楞泰、刘铁成一样都是一等侍卫了。你再补进去,大家肩膀一般高。他管不了你,你管不了他;皇上又待见他不待见你,这日子你受得了吗?再说,上边还压着一个武丹。这个老棺材瓤子除了皇上之外,谁的账都不买,谁他都敢训,你能和他斗吗?相比之下,你跟着十四爷出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冲锋陷阵轮不上你,立功受奖你头一份。在外边,十四爷离不开你,在朝中,有我和九爷、十爷替你说话,要不了几年,就能混上个封疆大吏。老兄,你说说,是上哪儿最好呢?”

       一席话,把鄂伦岱说得气消了:“那,那依八爷说,我就应下这差事儿?”

       老八心中踏实了:“哎——这就对了。我告诉你,不止是应下。明儿个你就去见皇上,一是说说思念皇上的苦处,二是慷慨请缨,西征定边。往下,你就瞧好吧!不过,我还得交代你几句:十四爷年轻气浮,办事不稳当,你到了前方,一是要保护好十四爷,二是要替他管住军队。那里的弟兄,一大半是咱们正蓝旗的,只有你在那儿盯着我才能放心。明白吗?”

       鄂伦岱心里一沉,哦,八爷这是把我放在十四爷那儿当钉子使呢。哎。你们哥俩不是好得穿一条裤还嫌肥吗,到了要紧的关头,为什么要这样提防呢?难道……他不敢往下想了。不管怎么说,他鄂伦岱是八爷的旗奴,不为八爷出力,难道胳膊肘能往外拐吗?想到这儿他说:“八爷,您放心,我心里明白。”

       老八拍着他的肩头高兴地说:“对对对,这话说得对,我要的就是你‘心里明白’。”

       就在这时,家丁前来通报说,十四爷和九爷、十爷都来了,在前边客厅里等着八爷呢。

       几个阿哥正在前厅说话,见老八进来,都连忙起身见礼。老十开口就说:“八哥,前儿我来的时候,你躺在炕上还要死不活的,怎么说好就好了呢?嘿嘿,俗话说,女要俏,一身孝,男要俏,一身皂。八哥,你今儿可真精神啊!”

       老十四也走上前来说:“八哥,这一向小弟穷忙活,只来看了你两三次,兄弟我着实惦记着您呢。眼看,让小弟出征的圣旨就要颁发了。圣旨一下,我再来走动就不方便了,今儿个特来瞧瞧八哥,也算辞行吧。”

       十四爷说的是实情。凡是奉旨出京的皇子、大臣,在圣旨明发之前,想见谁见谁,想去哪儿去哪儿。可是,一旦圣旨颁布,就是皇命在身了,除了见皇上陛辞请训之外,是不能随便串门儿的。怎么,你领了皇命还不行,还要去请示某某人吗?嚯,这罪名谁也担不起!所以,八爷听了这话,宽容地一笑,拉着十四弟走到桌旁坐下说:“十四弟,你忙着,我病着,哪能让你再多操心呢?唉,有几个小人,天天盼着我死。可是阎王爷却怎么也不肯收我,这不,我又被从鬼门关撵回来了。哈哈哈哈……哎,十四弟,出征的诏书什么时候发?”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0:44:5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哦,回八哥,皇上昨晚召见了我,已经把话说明了,要我率军西征。这事儿关乎国体,圣上让礼部拟定细节,筹办授印、阅兵事宜。明天,皇阿玛让四哥替老人家告庙,告奉先殿,然后送我出天安门,就算礼成了。”

       老九听他们说得热闹,也凑过来问:“哎,我说十四弟,皇阿玛打算给你个什么名号呢?”

       “哦,听说是封我做大将军王。”

       老九大呼小叫:“什么,什么?大将军王?嘿,父皇可真会出点子啊!如今,三哥、四哥和八哥都是亲王了。十四弟你这几年里把兵部整治得这么规矩,如今又代父皇统军出征,封个亲王不是顺理成章的吗?而且亲王统领三军,那威风气势也不同一般哪!好嘛,只封个大将军王,这算哪一等,哪一级呢?亏父皇想得出来。”

       老十也来凑趣:“九哥说得对。十四弟哪一点不如那个书呆子三哥,又哪一点不如那个刻薄鬼四哥。他们都能当亲王,为什么只封十四弟一个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大将军王?咳,算了,不说这话了。十四弟,皇阿玛昨天召见你,肯定是面授机宜了。能不能给兄弟们透个风,这次西征阿拉布坦,老人家有什么高招啊?”

       老十四有点为难了。这次被皇阿玛委以重任,他老十四还是心存感激的。阿哥中谁受到过如此信任呢?在朝局动荡不安的时刻,皇上把几十万大军交给他老十四,把西部边境安宁的大事交给他老十四,说不定,是老人家心中已经有了想法,要试试他老十四的忠心,试试他的才干,将来把江山也交给他呢!现在不封他做亲王,或许是怕他冒尖了会招人妒忌,所以对这一点,他没有牢骚。眼下十哥突然问起父皇内定的讨贼方略,他不能不犹豫了。哪有大将尚未出征就把战略方针泄露出去的道理呢?可是,在这几个铁哥儿们面前,他要是不说,似乎又有点见外。所以沉吟了一下,谨慎地说:

       “按理,按规矩,我不该说。其实,说了也没什么。皇上定了三步棋:一是要我在西宁阅兵、盛陈天兵军威。二嘛,率军进入西藏,赶走阿拉布坦。第三步是命令他称臣进贡。”

       老十不屑地一笑:“喊!这算什么高招呀?父皇真是的,这打仗能像麦地里撵兔子一样,站在那里吆喝两声,吓跑算完吗?”

       老八从十四弟那欲言又止的神色中,从他那似明若暗的谈话中,早已敏感地觉察到,这位十四弟与以往不同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了。不行,我得拿话镇住你。你小看老三、老四可以,但你不能小瞧了我这个八哥!想到这儿,他沉着冷静地开口了:

       “十弟,你的话不对。我以为父皇定的方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老人家要的不是什么杀敌几万、尸横遍野,他要的是安邦定边。当年葛尔丹作乱,父皇三次亲征都没有赶尽杀绝。我们几个皇子无论谁去带兵,能比父皇干得更好吗?再说,葛尔丹是有野心的,他想的是吞并蒙古、西藏、青海,重建成吉思汗的大业。而阿拉布坦只不过是个跳梁小丑,想的也不过是扩大地盘而已。在西域打仗和东边不同。东边是大海,打到海边就算到头了。西域疆域辽阔,你撵得紧了,他到处乱窜,甚至会跑到罗刹国去;等你收兵了,他又杀回来了。所以,‘盛陈兵威,招抚为上’这八个字,就是我对皇阿玛进军方略的解释。十四弟,你要记住八哥的话,你少年气盛,且不可以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了胜仗就穷追猛打。尤其注意,宁可不打,也不能打败仗,万一有个闪失,八哥我就爱莫能助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0:44:5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这番话,简直把老十四说呆了。好八哥,真有你的!父皇昨天向我说的也是这番话呀,你怎么和父皇的见识一模一样呢?嗯,八哥果然是高我一筹,也难怪他一心一意要争皇位。如今,我虽然也有了此心,但论心机谋算,论实力威望,都比不上八哥。别看手握重兵,可是却远征千里之外,对八哥我不能不依赖,更不能得罪呀,想到这儿,他诚恳地说:

       “八哥教诲,小弟铭刻在心。父皇也是这样的意思。近来我常想,老人家从第二次废掉胤礽以后,心思越来越让人琢磨不透了。临别之前,小弟有几句话要放胆讲给几位哥哥。据我看,皇位的继承人,父皇仍然是属意八哥的。”

       老九、老十一齐发问:“十四弟,你说明白点。”

       “好。胤礽倒台之后,封了三位亲王。大哥被囚禁不必说了。三哥、四哥晋封亲王。中间隔了老五、老六、老七三个人,把八哥也封为亲王,这是为什么?此其一。十三哥胤祥的文韬武略不比我老十四差,可是,为了一点小错就被拿问,而且一圈就是七年!相比之下,父皇表面上恨八哥,训斥八哥,有时恨不得一个窝心脚把八哥踢死,可是这一脚却偏偏不踢。父皇对八哥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把八哥封了亲王不说,病了还派太医、赏药物,这又是为什么呢?此其二。还有第三,老人家明知我是八哥的人,又明知我总是故意气他,却先让我掌管兵部和河运,熟悉带兵和筹粮、筹饷的事务,然后又让我率兵出征,也让人费解,所以我想,是不是我们压根儿就错看了皇上,皇上对八哥是不是明压暗保呢?”

       老十四这话说得诚挚无私又句句在理。老九、老十听了心里服气。他们暗自盘算着,八哥不放心十四弟,是不是过于小心了。十四弟不错嘛。老八呢,此刻却不这么想:好哇十四弟,你把球踢过来了,是真心呢还是试探呢?哼,我老八上当回数多了,宁可信其奸,不能信其忠。我呀,照样给你踢回去:

       “十四弟你不要这样说,八哥我听着这话心里就难受。当初张德明说的什么紫气、白气的,早就烟消云散了。这几年,我身子一直不好,没了早先的锐气。今天在场的除了鄂伦岱我这位表兄之外,只有你和九弟、十弟。我们哥四个知心换命,外边叫我们是‘阿哥党’。多一个人、换一个地方我什么都不会说。可是,今天我要说,这帝王之份,非你十四弟莫属!”老八说完站起身来,朝着老十四就是深深的一揖。


浩荡荡胤禵上前线 忙乱乱四爷镇后方

       十四阿哥胤禵就要率兵出征了,趁着皇上的圣旨还没有明发,老十四来到八爷府,向几位哥哥辞行。他们的谈话,当然离不开“皇位继承人”这个众目所瞩的大事。老十四分析了皇上对八阿哥的态度,说江山非八哥莫属,而老八却说,只有老十四才有这个福分。一边说,一边就是深深一躬。其实,这哥俩是各有各的打算,也各有各的心机,他们都在做戏呢。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0:44:5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老十四故作吃惊地说:“八哥,你,你这是什么意思。论人品、论学问、论见识、论度量,我老十四哪一点比得上你。我从小就爱武艺、傻大胆,梦想着做个将军,驰骋沙场。现在当了大将军王,兄弟夙愿已偿,别无他求。此一去但愿立功于万里之外,马革裹尸,不负父皇和八哥的重托,也就死而无憾了。帝王之事,我老十四从来没想过。再说,即令父皇真的要选我继承江山,又岂肯把我放到那不毛之地,血战疆场,去担这分风险,受这个磨难呢?”

       这哥俩推来让去的,可把老十急坏了:“哎,我说二位,八字没一撇呢,你们这是干什么呀?叫我说,还是咱们原来订下来的誓约,不管咱们中间谁当了皇帝,都是大伙儿的福。为君者守君道,为臣者守臣道,谁也不挤对谁,不就完了吗?”

       老九却多看了一层:“不不不,十弟说的是情不是理。依我看,阿哥之中争夺皇位的劲头这么大,皇阿玛的心中是害怕的。这几年,他调武丹,调侍卫,调换将军,调换守卫京师的军兵,为的是什么?老人家年迈体弱、心力不济了;他只求平平安安地寿终正寝。这事儿搁在我身上,我也会想:让一个信得过的皇子手握重兵,万一发生不测,一道诏书发出,几十万大军顷刻而至,谁敢不服?所以,无论是八哥有份,十四弟有份,对咱们都没坏处。十四弟,你手中的兵权要紧得很哪!”

       老十四听出话音了。众阿哥也都心照不宣了。房子里静得可怕。就在这时,何柱儿进来禀报说:礼部尚书尤明堂大人,在十四爷府里坐等,要十四爷去南苑演礼呢。鄂伦岱将军也要立刻前去。

       老十四不敢怠慢,站起身来说:“众位兄长,小弟就此告辞了。此一去山高路远,相会无期。京城中风云变幻,祸福不定,请众位哥哥多多保重。若是有什么大的变化,或者父皇龙体不测,请哥哥们不要忘记给我老十四送个信。”老十四说着,两行泪水,夺眶而出。

       老八连忙起身,说了声:“拿酒来!老九、老十,来,咱们共饮此杯,为十四弟壮行。祝你旗开得胜,凯旋而归!何柱儿,你到后边库房里,叫人找出那件皇上御赐给我的金线牛皮软甲来,亲自骑快马送到十四爷府上去。

       “扎!”

       国家升平二十多年,又要有大的战事了。率军出征的又是皇子、大将军王,这礼仪是不能马虎的。

       今天,是皇上钦命出征的日子。一大早,京城里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全都来到天安门前,按等级整整齐齐地列队,雁翅般地排在金水桥东西两侧。大将军王十四爷胤禵的中军卫队,是一支三千人马的铁甲劲旅。他们排成方队,站在中间,精神抖擞,杀气腾腾。已时正牌,天安门豁然洞开。总管太监李德全手捧着黄绩包裹的诏旨,在几十名太监的簇拥下,款款走出天安门。“啪、啪,啪”静鞭三声,全场立刻鸦雀无声。接着,乐声响起,礼炮轰鸣。几百名太监,擎着明黄龙旗。京城御林军统领隆科多,指挥着仪仗,举着金瓜、锁斧、金镫、银枪、簇拥着身穿金甲、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王胤禵,骑着高头大马走出城来。胤禵身后的马上,坐着副将鄂伦岱。他右手怀抱大令旗,左手高举着一颗金光灿灿、四寸见方的大将军王的印玺。他们出了天安门,翻身下马,肃立一旁。此时,鼓乐高奏,颂歌扬起。吟唱声中,康熙皇帝的銮驾出来了。三十六名太监推着车驾,銮舆上的明黄缨络,车驾上的黄金镶板,映着红日,璀璨夺目,光彩照人。车驾四周,是十二面明黄龙旗。在一阵山呼海啸般的“万岁、万万岁”声中,康熙缓缓地走下銮舆,向众人挥手致意。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3 13:55 , Processed in 0.04601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