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尘埃落满.寂寞花开-我们去找张爱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编辑推荐】
      著名演员黄磊倾情作序,台湾《联合报》主笔、文学评论家陈晓林鼎力推荐!
      台版超级畅销书,好评如潮,此版在未删节基础上新增5万字!
      作者为“张学”专家,已出版多部张爱玲研究著作,深受“张迷”喜爱!
      独家揭秘“张胡之恋”真相,首次披露张爱玲晚年隐居细节,精心还原张爱玲的内心世界!
      本书是张爱玲的传记,作者沿着张爱玲的人生轨迹,以女性的视角揣摩其心理,再现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此外,对于张的内心、性格以及作品也有做了深刻的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爱玲的人生传记,作者沿着张爱玲的人生轨迹,揣摩其心理,以女性的视角再现了张爱玲的一生。除了对张的一生经过做出详尽描述外,对于张的内心、性格以及作品也有着有血有肉的分析和表现。由于作者的写作风格类似张爱玲,因此本书可以说是生者对死者的访谈、理性向灵性的致敬。

    作者简介
      西岭雪,本名刘恺怡,1971年生于北京清华园,成长于大连,现居西安。1992年大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96年以后先后任西安《女友》、《家庭之友》、《爱人》等杂志主编。1998年开始专职写作。生平三大嗜好:读书、写字、写字换钱。人生信条:不负我心,为爱生存。业余喜欢研究古代的人事与物件,已出版作品三十余部。包括《后宫》《那时烟花》《眼儿媚》《黛玉之死》《红楼十二钗典评》《西岭雪探秘红楼梦》等。

    最新书评    共 1 条

    MOMO/    80年代后期港台文化作品开始涌入大陆市场,漫天开花的是琼瑶和三毛。也通过一本叫《港台文学作品选刊》的杂志接触一些港台作品,那时看到的朱西宁的作品,算是非常牵强地与张爱玲间接而曲折地接触。这么多年尤记得朱西宁的的一则短篇小说里写一个戴隐形眼镜的人----就像在眼球上贴了两片鱼鳞片,这个比喻一直隽刻在脑海。在我阅读习惯养成以前,张爱玲的作品在国内尚未有机会大规模发行,所以张爱玲对于我的阅读爱好影响并不很大。      看张爱玲的第一部作品,应该是从《传奇》中第一炉香焚起开始。当时真是惊艳,原来一部作品的遣词造句可以用的如此华丽与婉约,如此出乎意料却又熨帖无痕。想想那时仅“两片鱼鳞片”都被我恋恋不忘几十年,面对她无处不在的精湛而传神的形容词、比喻句大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目不暇给的晕眩。最记得她描述山坡开的野杜鹃,“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当时就被这气势汹汹的描写给镇住了,原来春花可以开得这样壮丽这样夺人声势啊!这片劈里啪啦有声有色的野杜鹃便是永久地在我的脑海燃烧了。      因为仰慕与无法超越,写天才就没法不处处引用天才的妙笔生花之句,要么就模仿于字里行间,这是一种套路。当我看一本书时,必要握一支笔,拨动心弦之处,必忍不住划线抄录。这不是分析与评价,只是一种谦恭的学习方式。所谓“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是在对前人借鉴与模仿的基础上揉入自己的风格与阅历之后的再创作过程。钱钟书曾说过如果你觉得一枚鸡蛋好吃,干嘛非要去找出那只下蛋的鸡呢。所以我对于张爱玲文采的景仰也就止于买了她几部代表作,稍微挖得深了点还买了一本于青写的《天才少女—张爱玲》。      说回到西岭雪的这部《尘埃落满.寂寞花开-我们去找张爱玲》。写张爱玲生平的书太多了,然则一副骨架能装载多少副躯体?写来写去也不过是胖瘦高矮略有不同。比较于青写的显然色香味俱全得多,尤其这书写在张爱玲死后,后人又挖掘出更多光关于她的传奇与流言,也就提供了更丰富的写作题材。看得出来作者是张粉,字里行间显露出作者对张爱玲文字的烂熟于胸。从张爱玲的文字,从张的朋友的评述,从张的家人的回忆等小溪汇大海地组成了以作者视角再现的一个“张爱玲“。      书里面提到有个记者为了寻得张爱玲的私生活,不惜住在她隔壁偷听,甚至对垃圾如获至宝地加以反复搜查,推敲,要想探寻出她生活的蛛丝马迹。这件事让很多人不屑,记者也被很多人鄙视。在我看来,写人物传记其实是一种公开地“翻垃圾”。拿着放大镜在作者的文字里,在与作者有关的人的语言、文字里,在作者自己也想忘记的记忆里反复、仔细、绝不放过一点痕迹地想象与猜测,自以为能够还原已经模糊的时空。其实,谁知道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有的事情时间稍长点,当事人本人都无法讲清当时自己千变万化的情绪,何况被别人臆想出来的呢。再则,只要是事关两人以上的一件事,事情的真相就会是立体的,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情绪来讲述当时发生的事情,那么,哪一个又是真相?如果别人能看到的结局就是公认的真相,那么全香港的毁灭还真就只为了成全范柳元和白流苏吧。      应该说,这书算得上一本好的言情小说,讲述一个末路贵族少女一生坎坷,寂寞一生的经历。只是我现在已经倦于看这类传记。我倒宁愿多看几次那随着岁月流逝依旧在屏风上栩栩如生绣着的美丽文字,那些香艳迷离却是葬身历史的红尘往事,那些深深庭院暗紫墨绿中袅袅不散的一炉香烟。张爱玲在《对照记》里写“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去死一次。我爱他们。”我深以为然,我想我和和张爱玲之间的关系仅是缘着文字的羁绊将对她的景仰静默在灵魂里,等待再一次死亡来临前的品味。对于早已过往的香魂,以文封缄,不过是圆满了自己梦境里的传奇故事。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19:0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 08:49 , Processed in 0.22421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