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书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3-4-21 09:51:11 | 只看该作者
  
  为了忘却的纪念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 题记
  
    回首那些错把倾诉冲动当作创作才华的无知年生,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我们总是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
  
    那是一种盲目的、消耗的状态,照管自己的生活,打理那些千头万绪的杂念,喝自己冲的咖啡,睡自己铺好的被窝,吃自己餐盘里的饭菜,写自己的作业,考自己的试,做自己的梦……世界的悲伤与灾难都太多,我们活在平静遥远的角落,无力怜悯。人间既非天堂又非地狱,末日尚远,我们惟能维护着自己的天地,"埋头做着功课做着世间的荣辱"……就算是洪荒滔天,也总有他人去担当……文字成为内心的形而上的依靠。
  
    那些执念,那样的旧时光,一晃就过去了。
  
    而今仿佛是站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尴尬路口,失去的是招摇撞骗的痛快诉说,未曾获得的,是笔走天涯的洗练淡定。已经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写字,因为心里有了羞赧和踌躇,对纷繁复杂的眼之所见有了惧怕。不知道我应该怎样写,写这无法书写的自我,怎样诉说,诉说这无法诉说的世界。
  
    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浸透在白纸黑字上的生动的悲喜,切肤地感觉到,在那样一个唯唯诺诺的苟且年纪,伤情似乎是装点生命的勋章,好像只有凭借那些,幻觉般的,被我们脆弱的主观承受力无限夸大的非难,我们才得以拥有热泪盈眶的青春。
  
    尽管,生命中的温暖一直都与我们遥遥在望,而我们只不过是拒绝路过。
  
    "之行,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二十岁的时候,读到这样的句子。写这话的人又说,"世界之大,我却不知其折或远。"
  
    在我脚踏的这片狭小天地,经历的,不过是寻常的青春,看到的,不过是平凡的世界。在过去心高气傲的年头上,因不懂得该如何聪明地活着,所以总觉得连生命都是身外之物,"好像这个世界说不要就不要了。"
  
    前些日子在英文泛读课上看了一篇美国作家写的散文,他说:"杰斐逊总统在独立宣言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很多人把这句话误读成'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
  
    读到这里,我为这样一个美国式的小聪明笑了起来。这篇散文不过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真理,即幸福本身就是虚妄,它只存在于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在所谓的终点你是看不到幸福的,因为它不存在。
  
    我因此想起了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岁,因为一些小事踌躇满志,连走路的步伐都快了起来,仿佛急于直面人生;但是当鞋里掺进了一颗硌脚的石子儿,便又会呼天抢地,倒戈弃甲,觉得世不容我。但是终于--在其后的其后--我渐渐承认,活着的价值,在于要有一个饱满的人生。隐忍平凡的外壳下,要像果实般有着汁甜水蜜的肉瓤,以及一颗坚硬闪亮的内核。这样的种子,才能在人间深处生根发芽,把一段富有情致的人生传奇流传下去。
  
    因知道若干年之后的人世,再也不会有人惦记我们的存在,因此这段饱满的生命,是我们以生之为人而骄傲的唯一见证。
  
  这些年的时间,为着实现这样饱满的人生,断断续续地做着一些代价高昂的遥远的梦,断断续续地写些不叫文字的文字,断断续续地被生活的遗憾所打岔,跌入低谷,并且拒绝任何搭救,自己慢慢摸索着爬起来继续走。这青春,与世间任何一段青春无异--年月里那些朝生暮死的悲喜,也就这样野花般自生自灭地燃烧在茫茫命途上,装点了路人的梦。
  
    故人对我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说这话的少年,早都成了记忆深处的那些花儿,走上了更远、更美的路。只是这样的话,我一直都唯唯诺诺地记得。我也是这样感激涕零地知晓,我何其所幸--"如果不是因了你们,我何以能这样平安成长,渐渐变成一个健全的人呢。"
  
    记录这旅途的大部分文字,从高一到高三毕业,用了整个成长的时间来完成它。
  
    印象深刻的,永远是书写它们的时候--某个十六岁的晴朗的秋天下午,某个心绪不平的高三的晚自习,某个毕业之后的夏天的深夜--而经过了这一切,我常常不解的是,为何我们而今常常惭愧当年的种种矫情,但却又暗地里明白,当初身临其境的时候,我们的体会的确是真实而切肤的。于是这只能归结为这样一个冷静的解释,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那是因为,好多年前如锥子一般刻在我们心底的,所谓时光断裂的声音,成为了永远的回声。
  
    年华里,我们失却的是一种心情。
  
    未曾想到,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的出生年代,成为了一个字正腔圆的集体烙印,被用作追捧和诟病的代名词,无论我们有着多么迥然不同的生存姿态。但是我仍然相信这些千姿百态的理想和悲哀,功名和败落的后面,有着本质上相同的,对世界和生命的勇敢诘问。这正是我们为何要紧紧抓住语言的权利去表达内心的最初的动机。无论是写作者还是阅读者,这都是光荣的事情。至少,我们有很多的孩子,愿意去思考和表达,即使无论这思考和表达的方式与内容怎样。我始终相信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
  
    所以。
  
    因了成长本身的不完美,我希望这些如原石一般尚经不起雕琢的文字,能够以一种最接近成长的本质的真实形式--即充满了热泪、过错、遗憾、美好、希望和绝望的姿态--纪念我业已逝去的那段珍贵岁月。那些我们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少年时代。那曾是,也将是属于我们大多数孩子的一段最清澈最美好的时光,如同所有,所有--所有踏过了中学岁月,踏过了高考,踏过了命运的沼泽,在险些陷下去的时刻,被意志和希望重新拉回到一条更值得坚持下去的路上的孩子们--所亲身经历过的那样。
  
    看,在这个充满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因为它总是让我们失望;可是,生命又是这么慷慨,总会在失望之后给予我们拯救。
  
    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尊严地过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之所以将本文集的名字命名为"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因为这个名字对于我而言的重大意义。我非常怀念它。
  
    这是一句暗号。我们那些彼时笑容灿烂,而今四散天涯的孩子们,永远都会记得它。借这样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只愿如此诚恳地,表达我对所有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的祝福,就像我一直被祝福的那样……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2007-07-28
  补白:       
  不忘却纪念,不停止向前。
  
                           回望来时路,才发现,那些逝去的岁月与而今的文字一样苍白。时间如白驹过隙,青春未及言语,已徒然远去,望其背影,心生怀念。
          我记得一个朋友对我说,不忘却纪念,不停止向前。
          这终究验证了这本书中的那句话,“让我们终其一生为了印记两件事情:怀念,或者寻找。”
          此念却与序言想法截然相反。
          岁月如心流涓涓流过,该用什么来纪念青春这段华美骊歌。
          那些十几岁的年华,纯真而反叛,执着又无奈地,将美好湮没在书山题海中。没有所谓执迷太深的痛和快乐,也不为什么人快乐难过。只是一心想着,有一所高中,有一所大学,在遥远的未来等待我书写辉煌。只可惜最后,没有快乐,没有悲伤,也没有辉煌,依然平淡,如静水流深,没有波澜。
          这是我的也是我们大多数的青春年少,但不是七堇年的。
          看她的经历,读她的文字,竟感到自己人生的苍白无色。而她一再重申着自己的苍白,如果,她有看到我的从前,也许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多彩许多。
          只是她或许无暇做这种对比,她有她的人生,她的青春,她的成长要继续。在她的笔尖绽出一朵朵三色堇,那经历悲伤而依然美丽绽放的是三色堇,也是七堇年浸满忧伤又不乏执着的青春。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怀疑这一切的真实意义的。我也不清楚。我只是不愿意将生命浪费在拷贝一样的日子中。”
          七选择去叩问,选择离开,抛弃者暗不见天日的高三,去新疆,看望自己的父亲,开始一段无所谓归期的旅程,在绝对孤独中独立,在陌生中追溯生命脉络,在直觉中前行,在驻足间体味尘世安静,在旅行中感受命运无端的安排,缘是一条曲线,蜿蜒,在生命中穿行。
          我怀疑这场旅行的真实性,因为没有人告诉我这本文集,哪篇是小说,哪篇是游记,哪篇是散文,哪篇是随笔。或许分不清才更让自己着迷于她遥远而漫无目的的远行,着迷于她叩问生命的语句。哲思比旅途遥远,语句比西风苍凉。
          而我们又怎能再高考前的十几天选择远行?不能。所以我们最后还是在压力中坚持,在高考这个窄口突破而出,冲到未来的寂静长空。
          “最终就这样走过了高三,懒懒地睡在千辛万苦换来的并不理想的大学课堂上。”
          “你看,我用高三的岁月换来的梦寐以求的北方,阳光与土地一样荒凉。”
          也许每个人的路途不同,却不无相似地走到一个相同的境地。一样经历千辛万苦后,否定从前的千辛万苦。
          “大学提起裤子从你身边起来,冷冷地对你说,走吧,把青春留下。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是大学上了你,而不是你上了大学。”
          就这样浪费生命,前十二年把青春浪费在枯燥的忙碌中,后四年则把它浪费在无聊的空虚中。
          最终一无所有。
          这是许多人的选择,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也必然是自己承担后果。
          选择在这里刺痛自己,只是想让自己早点醒过来,在不把青春浪费在有点意义的地方,它就真没了。
          七堇年这个骨子里透着忧伤的才女,明明白白地站在众人之外,细细地将青春描摹着。精致的话语中饱含太多心绪,无意间竟击中我沉寂许久的湖,荡起阵阵暗波。
          我承认她的文字有一种魅力,道出了你我心中盘旋许久的莫名的情绪,在她形象的比拟间,看到曾经的心情在她笔尖舞动。
          那些暗伤在疼痛后变得明朗。
          “那个时候,想要用电影装点视觉,用音乐装点心情,用旅行装点青春
  ,用理想装点生命。”
          青春在电影,音乐旅行,与理想中穿行,成长是心情刻下的痕迹的累积。那些在青春路上同行或偶遇的人们,在生命中落下足音后,又独自出发远行。
          无论曾经经历多少被我们无限夸大的痛苦,但最终那些如戏的日子已经落幕。
          这是青春,一条无归途的路,一个念念不忘的获得与失去的路程。
          伍尔芙在给丈夫的遗书上写到:“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让我们也记住那些逝去的时光中的美好,那些岁月,让我们成长。
          让我们不忘却纪念,不停止向前。       
  注:《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七堇年的首部随笔集,全书共分为两部分,惊蛰与清明,寓意成长与写作路途上的不同阶段;收录曾经发表在杂志上的部分中短篇作品,并加入了大部分最新创作的散文等作品。郭敬明由衷赞扬七堇年“思想深刻、文笔成熟”,远远超过作者本人的年龄和阅历。“这是一部让人惊叹的作品,也是一部异常深刻和饱满的成长记录。在众多或偏激或强说愁或疼痛苍白的青春文学领域里,七堇年的独树一帜必定引起所有人的瞩目。”我选了本书的序与大家共赏。这毕竟是一本青春文学,在我们还未完全老去时,品读此书,来回味下年少多愁的岁月心情。祭奠我们消逝殆尽的青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3-4-21 09:51:12 | 只看该作者
  谁的青春没有一点沙。。。每看一个故事,总会有淡淡的忧伤和哀愁挥之不去,总是觉得那些个伤我们只能留给时间。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不能一直在你身旁。生命中总有那么些人,匆匆的来又悄悄的离开,我们却惦记着不记得我们的人,或是我们不记得的人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惦记着我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3-4-21 09:51:13 | 只看该作者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年华里我们失去的是一种心情。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9 01:11 , Processed in 0.0442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