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纽约琐记(修订版)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4-21 09:57:20 | 只看该作者
  或是得天独厚,或是被眷顾,终得拿出一天时间全心诚读《纽约琐记》。恐是期待过高,实感平平,不免失落。毕竟只是陈丹青某段纽约历程,亦不会犹如《孤独六讲》般有太出彩的主题。文字有些矫情,却很耐读,喜欢。只当陪同一起回忆了作者的曾经,了解到些许当年纽约的情景,并无更多吸引。正如作者所述,每次出稿只为复命,偶遇相对观点性议题,亦只点到即止,并无过多论述。好处是,轻松,无需多做思考。喜欢其中一句话:同绘画的相处之道,最好是朝夕与共,经年累月,不必用心看,不必多看(经过,抬头,画在看你)。觉得括号里的更具诗意。此书为其九七年之作,看情形,当时美国艺术市场正符目前中国之现状,岂不知中国是否在步美国后尘,甚或步及欧洲后尘。如若果真,该去了解目前美国与欧洲的艺术市场,或许会起早预见未来10年的中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4-21 09:57:21 | 只看该作者
  基本上都是写在纽约的美术见闻,不如叫 陈丹青纽约美术见闻录
  或者陈丹青纽约笔记,一望而知是美术为主
  
  对了应该是“琐记”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4-21 09:57:22 | 只看该作者
  “讯息不等于眼界,然而足够搅扰众人的心思”
  读到这时,想到刚看过的一个关于艾未未的电视节目,他在教训一个年轻人,那孩子问他:能不能说出三个钟繇写的帖子。艾未未勃然大怒,好像说,像他那样人都是垃圾,用些冷僻的讯息唬人,其实他们说的根本不是自己的东西,都是抄来了,偷来的,都是用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东西...后来艾未未冷静下来,跟那个孩子说,你说话啊,说些自己真正领会到的东西,别说那些茴香豆有几种写法之类的玩意。
  难怪陈丹青和艾未未都是星星画会的人,“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现在还有这种最求的人么?
  看这本书,长见识,开眼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4-21 09:57:23 | 只看该作者
  买了他的这本书很久,一直没空翻看,接着有一天坐火车去另一个城市办事儿,记得带着这本书,在火车近22个小时得行程中,伴随着那熟悉的摇晃,我把这本书读的七七八八,其实我想他得书,已经没有不要再来写书评,都已经有了这么多“阅后感”了,难道还有增添写无水平得废话么。只是想说,这是一本想跳脱体制喝压抑但是又没有完全跳得出得书,适合在公车或者火车上阅读,因为这样得心情,和书中的不一定有些吻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4-21 09:57:24 | 只看该作者
  P14 翫 wán
  P19 口“彩色胶卷泛滥之后,照片变得丑陋”
  P27 口“但见一排酒瓶闪光,像……”有没有错别字?
  P37 徵
  P38 嵒 yán 同“岩”。
  P54 口“闲人免进的老式资产阶级门禁早以废除”错字?“早已废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4-21 09:57:25 | 只看该作者
      知道陈丹青是因为知道刘小东。
     
      也想不起来那是06年还是05年了。大冬天,我跟5D两个人在保利后面乱晃,晃到了一个叫什么粮仓的小院子。一抬头,发现那小院子被改成一个艺术中心了。说是艺术中心,其实就是几间破庙改成的画廊和几个故意修成破庙样式的餐厅。特别俗气。不过既然是画廊,我俩就索性进去看了看。一个伪文艺青年加一个视觉传达专业的科班生,不看看画廊很不应该。进去一看,无聊得不一般。墙上画了几个营养不良的男女,柱子上也有。特俗气的苍蝇红,蛤蟆绿,然后地板被拖的一尘不染,还反光,仿佛像进入了80年代的迪厅,连地砖都铺不起。问问画廊的作品是谁的,答案曰,刘小东。我的天啊,刘小东。美术圈里关于他和喻红的爱情故事可是经典阿,白胖子那可是我最喜欢的现代中国油画作品。我今天看到此人的真迹了,我咋还说差呢。看来真是没办法,谁也有跌倒的时候。然后我就想,难道现在中国这帮画油画的,也都是概念派了?回家很郁闷,打开电视,你说巧不巧,正好演的是刘小东。CCTV10的一个栏目,叫什么人物。里头刘小东操着东北口音,给陈丹青一顿猛夸。一口一个陈大师。我当时就想,丫是谁?
     
      2009,我看新浪网的时候,无意间,看到陈丹青的一番话。说有人找他签名,他很生气,他说什么所有有志气的年轻人不会干这种丢人事。我当时就心里一痛快,想,还真是老愤青!回国之后,赶快买了本他老人家的书,回家看。还别说,有点意思,看着这书,就想起我来德国当文艺青年的日子
     
      2007,我来到了德国,一个叫杜塞尔多夫的城市。这城市没别的,特资。是那种一条街上有五个星巴克,香奈儿开在博物馆旁边的资。是那种剧院会演吉屋出租,演唱会能听诺拉琼斯的资。电影院播波兰电影,小餐馆挂伍迪艾伦的资。就是因为这么资,所以美术馆也就格外的多。
  
      2008,终于出现了一个大展览,Bonjour Russland.全是从俄罗斯借出的印象派的作品。我打小就不喜欢1800年以前的西方美术,没理由,就是不喜欢,除了伦勃朗,伦勃朗我喜欢,这家伙是那个时代的照相机,画的跟真的似的。除了他,我全不喜欢,连达芬奇我都不喜欢。我喜欢印象派,抽象派。为此我还专门找法国同学,学习了如何用法语念那些大师的名字。高更,塞尚,莫奈。。对了还有雷诺阿。那个画出来的画就像是照相失了焦一样的画家。整个展览名画不少。尤其是马蒂斯的。那颜色生猛的,那空间感平面的,差点没给我看乐开了花。但是那次最让我上心的,还是高更的四副大溪地(Tahiti)的画,那颜色,就是想像中油画的颜色,生动,虚假。一点都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又黑又暗的古董。我当时就想,给这四个做成邮票,那得多美阿。小四方连,肯定升值啊。
  
      2008年,还是这一年。这座城市最大的美术馆要关门了,于是我就崇敬的去看了最后一眼。里面毕加索多的跟每次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的张大千,齐白石一样。摆一大堆。看了又看。来欧洲才发现毕加索还真是多产。无论多小的城市里,多小的美术馆,都能看见毕加索,毫不稀奇,让人生厌。倒是摆在二楼的波洛克让我喜爱。那混乱不堪的墨水道子,配上黄里发白的底色,说不出的舒服。要是把这便成装修时,家里的玻璃屏风,或者玻璃墙绝对拉风。而且我现在都特会给波洛克找台阶。凡是有人问我他有啥好。我都会说,这些黑的墨水道子,粗细不同,长短不一,表现出他的控制力。整副画的不可复制性,则体现出大师的本质。天啊,说得跟真的一样。
  
      说了这么多,一点也不切题。其实我只是想说,看看陈丹青的书就知道,即使是大画家,看别人的画,也是看个乐子,何况我们这些不是大画家的呢?所以,不如轻轻松松,看个意思。等回头想起来,不至于说,没看懂,扫大家的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3-4-21 09:57:26 | 只看该作者
  修订版的里面加了很多画,的确是一本忠于职业的书。让我们放下那些恼人的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平心静气看看画,读读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3-4-21 09:57:27 | 只看该作者
  在陈丹青出版的那么多书中,我最喜爱《纽约琐记》,属于那种可以反复摸索的书。他的《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费集》等等都买过看过,着实佩服画家出身的陈丹青有这样的好文字,谈绘画、谈教育、谈音乐,写来游韧有余,想起陈先生的一双如小鹿一般的大眼睛,真是很敏慧的人啊!但是陈先生对社会、教育等等的评论固然很有一番道理,但是看多了也让人心烦,就让我们这些喜爱艺术的人沉浸在艺术中吧,把那些靠渺小的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抛在脑后。
  陈丹青的《纽约琐记》修订版就是这样一本书,陈丹青又回归画家的本色,书的大部分篇幅交给了对中外几十名画家的评论。说评论,也不尽是,很多仅是三言两语,可能需要有些美术修养的人能领会个中意味。由于陈丹青的画家身份,浸淫其中几十年,深得其中三昧,即使如有些评论“陈丹青已画不出什么好画了”,但是陈先生作为一个画评者,跟那些只会夸夸其谈、不得要领的批评家比,还是绰绰有余的:
  关于德加:在西方,不服德加的恐怕就是他自己。我对德加佩服的五体投地。
  关于凡高:天才的性格,浓度百倍于常人。
  关于罗丹:除了他的纸本速写,我很快就不再喜欢他,太多的绘画性,太19世纪。想起李斯特。
  关于董其昌:董其昌,我一看之下当即喜欢。........遇见这样的画,你喜欢,便喜欢,若不领受,说也白说。
  关于维米尔:我看过他十几件作品,都是珠玉之作。
  关于敦煌帛画:看古人下笔,徒呼奈何,徒呼奈何。.........中东艺术似乎非得由西域道中的汉人过一道手,那妖媚繁华,那股中东的羊膻气这才去尽,干爽神秀,转成大汉气象。
  等等 等等
  记得广西师大出过一本魏尚河写的《我的美术史》,虽然陈先生的这本《纽约琐记》还没有宏大到美术史的地步,但却有那点意思。
  此外,这本书穿插了大量的绘画、照片,版式精美,本来视觉和文字的东西互相不能取代,陈先生在书中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表达,增加了全书的信息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3-4-21 09:57:28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是陈丹青出的第一本书,成名的人物,第一部第二部作品多半是好的。《纽约琐记》的好,在于它的诚恳,因而真实,因而好读。
  
  书的一半篇幅都是中间那一大篇“关于回顾展的回顾”,初看起来像是纯粹的堆砌。但细细读来能看出作者的诚恳、用心以及深厚的理解,令我感到极有收获。
  
  半个月前去巴塞尔文化博物馆看梵高,七十几幅梵高的风景画一直排开,浏览中间见斯拉夫模样的男子偷偷的拿钢笔在小本子上临摹,功力非常不错,发现我在看他,便赶紧把本子收起来,冲我笑笑,我也冲他笑笑,脑中想起的却是陈丹青笔下纽约的生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4-21 09:57:29 | 只看该作者
  虽然也是学设计出身的
  但始终不敢承认自己是搞艺术的
  我理解的真正搞艺术的人等于
  终身穷苦+疯子+没有朋友+不被社会认可+作品没人理解。。。。。。。(开玩笑了)!
  看完了纽约琐记
  印象深刻的有俩点
  1、真正玩艺术的都不希望自己的东西被理解被认可,如若一旦有人理解那所要表达的意义就说明他已不是小众、 已不是独创。所以说搞艺术就是与自我不断挣扎不断自省的痛苦过程
  2、鲁迅也可以终日“无事”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05:35 , Processed in 0.0448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