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发飞扬的日子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10-28 14:46:16 | 只看该作者
         青春,有时候总是太过于闪亮,以至于后来回忆起来时竟会觉得是那样的不真实。曾经那样炽热的那些日子,毫无保留的付出自己的全部美好,相信梦想,相信爱情,仅凭有着满腔的热血与满口的承诺。
      这是一本真实的小说。关于一代人的摇滚,不仅仅是爱情。有太多东西,无法准确的找到文字表达,或者是说,觉得任何文字都不足以表达。“被点燃”,这是摇滚之所以不朽的精髓之一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10-28 14:46:16 | 只看该作者
    八年前,迷恋摇滚的岁月,我在网蛙上看到这部小说的连载。
    那时,我还没开始喜欢窦唯,虽然我知道《黑梦》《艳阳天》这样的作品,在音乐上我无法否认它的优秀,但是我不懂作者创作它们时的心境。《黑梦》里的感情纠结,与媒体笔下那个窦唯,完全联系不起来。如果是流行的口水歌,我不会困惑于此,但是窦唯,音乐就是他的生活。
    就象小说里写的,女主角在第一时间听到《黑梦》的Demo的心情,我也在读完小说之后,听懂了《黑梦》里进进出出的茫然。
    其实是一部回忆录,能出版,可以想象其中面临的阻碍和压力。
    那些岁月的尘封的往事,他们的青春。
    真实。
    作为小说,文学上倒未必有多出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10-28 14:46:16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东西,无论时间轮回多久。
  依然在心里久久铭记,
  就像飞扬的青春,
  在岁月里
  留下了放肆、张扬和无悔的印记。
  
  
  长发飞扬,是青春张扬着地梦想,
  是对摇滚,对未来的憧憬和无限希望。
  
  在肆无忌惮的挥霍中,我们将青春涂上了最美的颜色,
  或许是苦涩的,但其间却依然夹杂了许多的纯、
  长发飞扬。将在青春中永久绽放。
  
  
  很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10-28 14:46:16 | 只看该作者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书读的越来越少了,能读完的也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本,能让我不能自拔一口气读完的真的是没有。直到《长发飞扬的日子》。以至于现在已经想不起来是怎么知道它出版了的。然后在网上搜,就找到了之前的连载,用了一个下午和晚上看完了。那天刚好是状态不佳的一天,头一直晕,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在回家的路上感到挠心。后悔路过图书大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冲进去买一本,这样就可以在路上接着看了。
  我忘了自己掉了几回眼泪,也忘了是因为哪句话哪个画面。只是记得看到这里的时候,原话记不住了,大意是:看到我写的这些让你觉得更加难过了,如果是白天就去看看窗外的风景绿色的树,如果是晚上就早点睡去别再想了。这个时候正好是夜里,心里比较脆弱的时候吧,顿时就泪奔了。然后眼泪婆娑的看完了之后的。今天买的书到了,又大致翻阅了一下,除去名字换掉了,其他的没有什么大的出入。特别要说的是书的装帧设计得很好。
  怎么说呢,思绪有点复杂。
  书中的“我”其实代表了那样的一群人。相信很多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类似的经历和心情。所以大家都推荐说真实。甚至很多人都有或者有过这样的念想,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都记录下来。很少人能做到,但姜昕成功了。而对于“我”、“夏旸”和“小李”的爱情,抱着不同心态来看的人都应该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所以大家都推荐说真诚。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样表达心里所想的,只是忽然明白和理解了一些事,比如两个人为了一个人可以手拉手看迷笛之类的。
  “爱已成歌”,多凄美。
  这年头谁都得活着,并且谁都不能再光靠精神活着。所以我们怀念那个时代,那样的人。于是我想起了最开始的岁月,在那间屋子里,大家彻夜的弹琴唱歌喝酒抽烟,说过去聊梦想。那些我未曾经历的、正在经历的,都让我那么着迷。以至于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时候围在一起danbi都是件快乐的事情。那样的美好,纵使此生不能再度拥有,也是无憾。
  写到最后,忽然发现,这本书是面镜子,可以照见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10-28 14:46:16 | 只看该作者
      《海盗电台》是部英国电影,说的是1960年代一群年轻人在海上自建电台传播摇滚乐的故事。女歌手姜昕刚出版的小说《长发飞扬的日子》,和《海盗电台》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清纯的女大学生,在偶遇几位摇滚歌手后,退学进入音乐行业。这部小说即是姜昕的“海盗电台”,它“广播”的既是理想年代最后十年的那种纯粹爱情,也勾勒出了那个年代中国摇滚青年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小说先是用简笔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小女孩童年时的形象,几个段落之后,以“那个小女孩儿就是我”作为转折进入正式的叙事。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陌生,它是过去文艺青年们抒情的模板。言情小说受安妮宝贝、蔡智恒等人的影响,现在早已是另外一副面孔,姜昕显然没受到新式写作潮流的冲击,她的文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席慕容、琼瑶的影子。于是,《长发飞扬的日子》给人一种惊诧感,会觉得这类清汤挂面式的文字过于传统,但也会为清新文风而感觉亲切。
  
      王朔为本书写的推荐语是,“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长发飞扬的日子,都是磕得动的日子!”姜昕笔下的那几位著名摇滚青年的原型,是最有一批具有死磕精神的人,上一辈人的愤怒与痞气,在他们身上形成了独特的气质。可惜的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摇滚的没落,作为一代人追求精神自由象征的那几位进入中年,成为现实社会的牺牲品。正因为如此,姜昕的小说如打开的旧影集,可以看到他们过往青涩的青春,以及那个年代的珍贵。
  
      《长发飞扬的日子》具有很强的自传性质,书中的主角之一D不难令人想起与之对应的现实人物。杜拉斯在谈及其小说《情人》时,承认有自传成分,但否认它是部自传体小说,原因很简单,《情人》的很多篇幅运用了极其文学化的描写。姜昕的小说找不到意境深邃的文学化描写,整部小说从始至终她都在用女中学生式的笔触在记录,这种直抒胸臆的写作方式,使得小说难免令读者联系现实进行对号入座。
  
      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中国摇滚史最重要的几年,这是一种新鲜的方式。中国摇滚的记录,一直缺乏系统的介绍文字和影像,如果有可能的话,姜昕的这部小说改编为电影,或能更直观地反映出那群人和那个年代的面貌。作为从理想年代走出来的人,姜昕以亲历式的笔触记录了一代人的心境,她像一位久违了的主持人重回电台话筒边,娓娓道起那些听上去一点儿也不像传奇的传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10-28 14:46:16 | 只看该作者
  
  文笔平实,感情真挚。这是《长发》给我最直接的印象。生活在姜昕的笔下,有了绚丽的色彩和斑斓的花纹,她的地点是我不熟悉的,也是我非常向往却永远也走不到的。我远远观望,却情不自禁,阅读带来的欢乐、感动和心潮起伏让我常常在猜测姜昕在回忆和书写的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她是不是也为某种心底的情愫所感动?是不是也在追忆年轻张狂的时候滴下热泪?我和她的过往隔着时空的距离,我认真看姜昕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即使热泪盈眶,也多半是看电视剧般的一时愁绪,或者是想起了自己的不羁,为自己感动,我们始终是有距离的。可姜昕的回忆却是真真切切的,就像手掌上的伤疤,它留在那里,再也抹不去,那种痛楚是真切的,也是刻骨铭心的吧。
  
  姜昕的文字是多年之前就写好的,我也是在网上看过的,她还原了我理想中的北京城和城墙里的爱情,骑着破旧的单车,走街串巷,一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肆意的欢笑、歌唱,经历彼此,不计较获得与伤害。即使世俗的乌云压来,也只能投下一时的倒影,太阳总会出现,晴天还是回再度到来。我不认为灰暗的经历就要有灰暗的心情,痛苦是一段念珠,达观者是微笑着念完的。似乎可以从每一段文字里看到姜昕飞扬的长发和她明亮的笑容,这样的心态消解了现实的种种不快,使得姜昕能够在回忆某些不快时总是安然微笑,独立从容。
  
  我喜欢这样的女子,也喜欢这样的文字,更喜欢这样的名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3-7-24 09:07:42 | 只看该作者
             我大概一年前读她的这本书的,现在再写评论,仅仅能回忆书里的某些片段,所以我仅仅只提一下得啦。
              的确,这本书里面确实有自传的成分,并可以通过这些,可以了解一下中国那个时代的摇滚,很不错。对于她的音乐,我还是比较欣赏的,例如她的《晚风中的自由》《彩虹》,有自己的特色。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3-8-5 13:43:56 | 只看该作者
  
  初二的时候,电视上的娱乐新闻让我知道了窦唯烧车的事儿,只看了结果没看起因和过程的报道让当时全然不知“魔岩三杰”的我不禁在心里暗暗地骂一句:这个神经病!但也仅仅是当一个不解的笑话一骂而过。
  
  高二的时候在Song taste发现了《野罂粟》并知道了有一个声音里带点野性但也纯粹的姑娘叫姜昕。但也仅仅是喜欢单曲循环来听那首歌。
  
  大一的时候时常在万能的豆瓣鬼混,得知当年那个唱“那时候有多美,笑起来像一湖清水”的姑娘出了一本名字听起来很有感觉的书叫《长发飞扬的日子》。那也仅仅是把它标注到了“想读”的阵营里就此打住。
  
  大二下学期期末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上都煎熬备至的日子,也就是三天前,从图书馆回家的路上途径学校里仅有的小书店,毫不吝啬地把那本许久以来想读但没付诸实践的裹着红色鲜艳外皮的书带回了家。然后我就走上了一条只看书不复习的不归路。
    
  
  
  这是一个以摇滚和信念为关键词的故事,之所以是信念而不是梦想、躁动、青春,是因为信念是一切的来源,它得以让梦想不仅仅是梦想而是经过历练之后实现的现实,让青春不像听起来那么浮躁动荡而是有所支持有所希望。
  
  即便许多影片都对九十年代的中国摇滚状态有所呈现,口碑和质量好一点的有《长大成人》,无所谓的有《北京乐与路》,还有张元《北京杂种》,较早的纪录片有《后革命时代》,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文字是比影像更能打动人的一种媒介方式。即便读一本书要花上比看一部电影来得更多的时间。
  
  汪峰在《长发飞扬的日子》推荐词里说:对于一个创作者。表演者,对于一个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摇滚乐发展和生活的女人来说,这本书中的文字,包括这本书本身都显得那么难能可贵!姜昕生命中的真实、坚持和不妥协性正如摇滚本身那样优秀而卓尔不群!
   
  可见汪峰和姜昕一样,是个喜欢时不时就用感叹号的人。也是个情到深处不免真情流露不加掩饰的真诚的人。
  
  这本书的确记录了一部分九十年代中国摇滚发展最初期一个真实的状态。包括九四红磡那场可谓轰轰烈烈的盛会,当然也有九五张炬离世之前短时间内发生的几桩诡异得难以解释的事情,以及之后的怀念和不愿面对的现实。总之是站在时代变革的路口,各路交锋的思想孕育了这样一群人,也酝酿着他们不同于以往的青春故事。分析国情似乎只是在写政治试卷的时候才会去做的事,但有些事,站在时代的角度去看,会发现它的意义远比我们想的要广阔深远。这大概也是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意义了吧。
  
  但即便我不知道夏旸的原型是窦唯,贺垒是郭大炜,峻峻是张炬,冲冲是何勇,我想也丝毫不会掩盖我对小说故事的喜爱。即便穿插其中的大段的抒情和那一时期姜昕思想态度的阐释使得叙事环节稍显薄弱,也不会影响小说在情感上给予我的冲击。
  
  总觉得姜昕和窦唯,也就是故事里的姜妍和夏旸,他们都会是彼此之间最难以忘怀的人,无论后来经历怎样的人生遇见怎样的人。开完Party后一夜未眠在马场的小屋里烤火聊天,天亮走回家抢包子吃的那段让我不由得笑出声来,后来俩家伙互相像写检讨似的不停地口头道歉也有一种莫名的喜感,其间洋溢的无不是爱情的味道。我想他们也不会忘了在雨天的护城河边草地上做爱的场景吧,也不会忘了后来夏旸同时爱小李和姜妍时三个人那场表面上平静得和葬礼似的的共进晚餐,以及没说分手但实则分手那段日子里拥抱做爱时内心的矛盾纠缠。回头再听《野罂粟》,也总觉得里面都是窦唯的影子。
  
  当我们年轻 站在路旁 让我沐浴着 你的目光 你说你知道 我的迷惘 这句话让我 黯然神伤 那时候有多美 笑起来像一湖清水 连叹息都那么轻微 我不能体会 你身后的路 开满罂粟 你说这是天 给你祝福 我不停跳舞 不问归宿 不让你看见 我来的路……
  
  读的时候也不免八卦地感叹,那时候的窦唯真是有性格啊真是美好啊,何勇喝高了还拿砖头拍五大三粗的老外啊,郭大炜酒量好但是一喝多就怂了啊,张咪原来干过那么疯狂又小儿科的事啊,大半夜跑去前男友和人家现女友家里摔东西、撕照片,搞得人家有家不能回,四处去朋友家睡沙发……不过仔细想来谁年轻时没干过点疯狂的事儿,谁都不是没有故事的同学。只是愈发觉得姜昕十八岁那年和窦唯、张炬他们初次见面时是多么美好的画面。那时候张炬还骄傲地昂着头说“所有的女孩儿都喜欢和我们一块玩儿。”
  
  峻峻离开大家五年之后那次纪念上,冲冲——何勇的话让我感慨良多。他说:“自从卡带时代结束了,CD时代开始了,我的幸福就少了,甚至没了。也许我说出来你们都不信,可是我现在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真的已经很少听音乐了,因为我不喜欢CD,我在那里面听不到卡带的亲切。”这应该是经历过卡带时代的音乐人共同的心声吧。不是难以接受新事物,而是怀念一段老时光。
  
  许多人对京华时报07年对姜昕的采访不以为意,认为提及窦唯时她的毫不避讳是借窦唯王菲刻意炒作,也有许多网友态度轻蔑地表示从没听说过姜昕的名字而力挺王菲。对此我无力批判却难以保持沉默。王菲和姜昕完全就是两个圈子的人,只是关注流行乐坛的歌迷比喜爱摇滚的歌迷要多得多得多,因此偏见是难免的。
  
  从文字中不难看出姜昕是个重感情并且对音乐有着执迷热爱的姑娘。是,现在人到中年的姜昕在我看来仍然是一个姑娘,且骨子里透着的山东女孩那凛冽大方的气质,也注定了她不是随意开放的花朵。并不是年轻才可以叫青春,青春如摇滚,重要的是激情和态度。正如姜昕文中所言:有些人将永远年轻;可是,有一些人,他们从来都没有年轻过!
  
  她是一个会被音乐感动和影响的人,如果你也是,你会知道她。
     
  
  
  夏旸对姜妍说过那么多话,我印象最深的只有——
  
  一个男人,至少他应该能确定和他在一起的女人是爱他的。可是,我却不能确定你爱的是我还是我的音乐……如果哪天,我只是台下的一个听者,你还会注意到我吗?
  
  真正的我是不可爱的。
  
  爱上一个做音乐的男人是危险的,因为我们会把生活当成音乐,而音乐,是让人难以平静的……所以我说,它毁了我的幸福。
  
  知道吗?我会永远记得你现在的样子。
  
  无非是有所共鸣。
  
  一切起源于大一下学期偶然结识的一个乐队的键盘手。
  
  我承认我心里的确存在待点燃的摇滚的火种。虽然高中时才在Song taste上陆陆续续开始听诸如唐朝、木马的摇滚以及周云蓬、闵笛的民谣,它们多多少少安慰了我被尚未脱离的数理化折磨下那些黯淡压抑的时光。而且我也相信一切看似突如其来的迷恋皆有迹可循。
  
  然而他并没有像窦唯点燃姜昕一样点燃了我并且带我走进摇滚圈把我变成这其中的一员。彼时的我也无非刚过十九岁,然而我知道,我的音乐天分只适用于耳朵对作品的感知力,并不适用于手指对乐器的操纵力。他只是在我百分之五十喜欢摇滚的基础上使其升级为百分之百。
  
  后来他说豆瓣上有他们乐队的音乐,于是我从此成为了豆瓣的忠实用户并且在长达一年之久的时间里都对微博嗤之以鼻,持不同流合污态度,坚决驻扎在豆瓣。同时,他们乐队也成为了豆瓣里我最初关注的小站。也关注了看起来肥而不腻的主唱D并纯粹站在一个粉丝的角度发去了豆邮:在图书馆的时候听到过你们排练。几个月不见回复于是也就不再抱有希望。本来就不抱有希望。
  
  的确那段时间我对架子鼓之类的声音极度敏感,图书馆离排练的教学楼只有一个不大的喷泉广场的距离,所以敏感的耳朵很容易就捕捉到了排练的信号,而熟悉的节奏和鼓点正是我在豆瓣上反复聆听的那些音乐的现场版,这让我感到兴奋。而且这种兴奋远远大过于在琴房喝着冰纯听键盘手弹各种版本的《天空之城》。
  
  不曾想到下一次见到D的时候,我已经作为他女朋友的身份站在他身边了,度过了短短两个月,经历了他的演出、比赛,当我在教室里上一堂无聊透顶的非专业课时同学递给我一本杂志,看到首页报道的他们乐队获得全国比赛总冠军的消息,简直压抑不住心里的狂喜,就差像看到偶像明星的花痴女粉丝一样尖叫起来。但是中秋节我们就分开了。那时候循环听的歌是他那首“分别在不知名的深秋,是谁一路错过……”
  
  时隔一年之后早已释然,在周杰伦成都演唱会这天再度去看他们的专场演出,约好了一个同样学流行器乐的朋友在演出现场碰面,朋友身边也有一群朋友,肉眼即可识别他们都是搞乐队的。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我已经培养除了初步并且几乎精准目测“这群人”和“非这群人”之间的差异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毫无意义。
  
  我不停地用镜头记录他们在台上的表情,节目单被压在靠近正对我的吉他附近的地上,偶尔D会朝这边瞟几眼然后继续弹他的贝斯唱他的歌。我隐约看到他不经意间看向我的时候嘴角上扬起的一种近乎是欣慰的笑容,当我后来翻相机看照片的时候,那一幕恰好被镜头定格。
  
  我不得不回想起龙江路十一楼的房间里他唱歌的日日夜夜。以及暑假急匆匆从家奔回成都陪他去泸州演出的那三天时光。我永远都记得他演出完拎着贝斯仿佛怒气冲冲地冲进房间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演出演得想死的样子。他说泸州本土的醉乐队是怎样怎样烂,主唱是街边KTv水平,吉他弹着弹着不弹了只剩贝斯在solo。我走的那天性格内敛的鼓手去玩记歌词游戏赢了五百块钱当天请大家吃饭几乎全部花光了。那段时光真是美好,那时候我也是长发飞扬的,D也是长发飞扬的。即便后来陆陆续续直接或间接听到身边认识的人说不喜欢他,不喜欢他们乐队,搞不懂为什么我会迷恋那样一个人或那么一群人,反应也只有一个:呵呵。如果非要来一个不这么敷衍的解释,那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一直明白一个道理:逝去的爱情是用来滋养我们成长的雨露,而不是就此摧毁人生的废墟。因此我着实感激让我经历成长的每一个人。窦唯没有摧毁姜昕,D自然也没摧毁我。但是姜昕说她赶上了窦唯最好的时候,我想是的。D也赶上了我最好的时候,不暴戾,不凌乱,并且对他始终抱着赤子之心去相信,去爱。我最喜欢的他的乐队同名主打歌有一句这样唱
  
  ——如果我不是乐手 你不在台下 do you wanna be my girl
  
  就像当年窦唯对姜昕说他不确定她爱的是他还是他的音乐。就像邵夷贝在《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里唱道“可是搞艺术的男青年,有一部分只爱他的艺术。”
  
  演出结束一起吃宵夜时,朋友嘉琪问我你是不是认识他们乐队的鼓手,我说是啊。对于怎么知道键盘手来自新疆,怎么听了很多次他们的现场还要听,怎么镜头里更多的是主唱,有人调侃但无人问及,我也无需多言。生命里的美好不需要全盘托出,存在于心,便是最好的宠爱。
  
  摇滚于姜昕,是一种摧毁和一种建立,是一种对灵魂的点燃。
  
  摇滚于我,不是标新立异,不是一词一句,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D却对我说,其实搞摇滚的和那些卖包子卖馒头的没什么区别。细想来的确如此,我们无需用多么神圣美好的词为我们所喜爱的事物加之以光环,但同时又是很真诚地在用那些神圣美好的词来修饰我们所喜爱的事物。但这种修饰只是说给不甚了解的外人听的,内心的炽热以及被点燃的快感只有自己清楚,而这已然是莫大的幸福。
  
  与读者反映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无关,与构思技巧、语言风格、形象分析、叙事技巧无关,这根本就不是一篇书评,也无需用文学批评模式那一套来评论文字的专业性。让理论统统去死吧。我只是觉得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下午,躺在床上看这样一本真诚的小说,比对着一堆复习资料去死记硬背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或者新历史主义小说特点有意义得多。在这样一个同样美好的晚上,对着电脑一字一句敲下我的感慨,我的回忆,也比对着一堆复习资料去死记硬背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或者新历史主义小说特点有意义得多。
  
  
  ——瓷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3-8-5 17:05:03 | 只看该作者
  小平岛录得唐朝2demo里面的歌曲为何都没有95现场唱呢
   2012-12-04 12:21:33 来自: 印度飞碟
  窦唯为何要骂丁武糟蹋x女,说张培仁长官给他下套被人利用? 张亚东取窦颖是为了接近窦家相识王菲从而合作成名么?他为何和窦颖那个长相一般的人好?什么时候结的婚?他之前还有一个前妻曹晓芳和儿子?怎么回事?山西娃娃亲? 艳阳天里面的midi是窦唯自己发明的么?还是亚东帮着弄得?这种风格受CT影响么......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4 04:48 , Processed in 0.0484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