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与父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我与父辈》在赤贫之境中挣扎的父辈们 却以亲情哺育儿女的善良感恩。亲情是养育善良的土壤、阳光和细雨。直到今天忆起大伯那次自杀的事,忆起父亲、大伯、和叔叔间的兄弟情,忆起他们各自为了最普通的生存和人生中最普通的得失与过错,我都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正如需要成长的草和树一样,缺光少雨当然不可以,可暴雨暴日的轮流与交替,似乎不缺水,不缺光,但最终迎来的却是不成材的疯生和疯长。而只有那种细雨无声的滋润和给养,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和灼目的明亮,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成为未来充满善与温情的一颗心。
      我是在充满贫穷与温情的家庭长大的。
      我的那些叔伯兄弟和姐妹们,也都是在充满贫穷与温情的家庭与家族中长大起来的。我们叔伯兄弟姐妹十五个,堂叔伯兄弟姐妹二十几个人,包括我,没有成才做官的,没有暴富到流金流油的,但没有一个不是善良的。没有一个不是把善良做为人生的底色后,再说在这底色之上去涂着别的色彩颜料,让人生尽可能的有些丰富、充满情谊和活着时多一些人间烟火的快乐与温暖。
      善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和原本。
      而家庭和家族中世代酝酿的亲情与温情,则是养育善良的土壤、阳光和细雨。
      ——《我与父辈》精华摘录

    作者简介
      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最后一名女知青》《生死晶黄》《日光流年》《受活》,小说集《黄金洞》,中短篇小说《年月日》等。作品曾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奖项二十多次。

    最新书评    共 65 条

    小书$     看了《我读》,才开始选择读此书。此书却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不仅是温情,而是一种生活的感悟。命运,似乎总爱作弄凡人,而凡人,总爱算命。好玩的是,到最后算命结果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内心。    如果你也爱散文,不妨读读,收获各不同,但是总有收获。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45
    嘿~小    那个特殊的年代,贫穷而缺乏生气,那时代的作者,描写了真实的自我,有克服苦难的坚持,由苦难中寻求自由的憧憬,也有落寞时的孤寂,还有被生活压抑时的逃离。我们看过太多赞扬,看多太多对自己成长的肯定,却少有看到将自己真实而略带自私的那种内心表达出来。这本身,感动了我,让我每读一节,都感触良多。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45
    达西@     我对文学作品产生感动大概有以下三种:1)因为极大的共鸣而产生感动;2)没有太大的共鸣而感动于作者自身的情感流露;3)因为自己的情绪而非文字本身产生的感动。第一种最典型的是村上春树激发的感动,他没有任何悲剧的故事,甚至连悲剧的情节也很少设置,可是现代都市人极易产生的孤独感、挫败感、迷失感,经他极为特别的表达方式,淋漓尽致地宣泄而出。第三种则是中学时期的我读琼瑶小说的状态。       阎连科的『我与父辈』则是第二种。这是一本很个人、很私密的文字,没有太多高超的写作技巧,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只是简简单单地“介绍”了“我”的三位男性长辈说不上曲折谈不上悲壮的一生,仅仅是20世纪前期出生的三位普通的农民兄弟颇为“普罗大众”的一生。可是说“简简单单”却又不尽然,阎连科的感情是那样的细腻而澎湃,对三位父辈的思念、愧疚之情是如此的深刻和丰沛,这“简简单单”像是随时要被情绪这壶沸腾的热水掀翻的壶盖。       正因为如此,它如此的个人、私密,喜欢的可以“十分”喜欢,不喜欢的可以“一百分”的不喜欢,他们不是名人、不是伟人、甚至不是怪人,如果没有阎连科作为他们的晚辈,他们的故事连相邻故里都不耐烦听。       我没有读过阎连科的小说,单就这部类报告文学的『我与父辈』,我的评价比较中庸。阎连科是位农民作家,但是笔触却又稍显不够“农民”的作家,稍显做作。『我与父辈』中常常透露出阎连科对于上个世纪城乡巨大差异的不满和感恨,甚至有时候流露出为自己拼命挤入城市的努力感到不耻,可是他的笔触,他那种抒发情绪的口吻,又有太多城里人式的做作。(本以为这是我的个人感受,借给我此书的莹莹亦是同样的感受。)我的感动,是来自我能体会到阎连科深刻的感情,那种感情的深刻是写作的方式和表达的手段都掩盖不住的,可见其深刻程度。       而我自己,除去我的父亲,我还有一个叔叔和两个舅舅。我们家虽不来自大城市,却也不是农村人,说起来,我们之间的情感没有阎连科与其父辈那般朴质、单纯,但却也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我来北京“打工”,彼此之间的情感总是只能压抑在心里,不能付诸于语言,顶多是以“礼物”或是简单地“探望”作为表达的方式。       尤其是对于我的父亲。自从我三岁父母离婚后,我和父亲一直很是生疏,等到工作后对情感的态度越来越开明,对父亲也不再有太多偏狭的看法。可是人就是这样的,小时候培养感情总是容易,等到都是成人之后,彼此再来培养父子情谊,却不似爱情那般来得简单火热。所以我们之间的表达更是流于表面,或干脆藏在心里。       今年春节假期结束,即将去赶赴大巴车时,父亲帮我拎了一把行李。我对父亲说“我来吧,都这么大了,熟门熟路,不用担心”,彼此眼神交汇一秒却又紧张地互相挪开,但那一瞬间,我突然如此深刻地看到了父亲的衰老。那种衰老,是你太久没有留意,而显得更为明显,我那么气馁地转身赶紧走开,我害怕那样的眼神交汇,但是我和父亲真的都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亲近彼此。       阎连科在全书快结束时,有一段文字,大概是所有心智成熟的人都能有所感受的。“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把老人当作当年三四十岁的壮年去对待,永远把自己当作少不更事的孩童去享受父母给我们的心怀和疼爱,哪怕自己已经是壮年,而父母长辈已经步入老年的行列里。因为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而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许多时候,甚或把那疼爱当作累赘和抱负,当作烦琐和厌恶,想把长辈的疼爱扔掉就像扔掉长在我们背上的瘤。直到有一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才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琐碎,精疲力竭,元气耗尽;而我们,也已经早就不是了少年和青年,不是了青年和壮年。”       人与人的情感总是个案的,但好像又总是有互通的地方。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尽己所能去珍惜吧。遥祝长辈们都身体康健、一切安好!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45
    话梅超$    整本书语言平实,但还是有感染力的,由于在城市长大,一些艰辛无法完全体会,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为没花10块钱给父亲包场电影看而后悔不已。      读完这本书,脑子里我想应树立这么个信念:趁父母健在,赶紧想方设法对他们好点!      具体点:经常回父母家吃饭聊天、每月拉上父母去喝次茶、逢年过节给点购物卡(给钱肯定不要)、买点新衣服...........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45
    亲爱的$    《我与父辈》是阎连科的,不太喜欢他的写作风格,讲河南艾滋病村的《丁庄梦》太煽情,而且啰嗦,这本书也一样,不过还是有亮点。之前看过好多知青文学,都抱怨自己被国家命运荒废过的青春和曾遭遇过的磨难,岂不知农民们一直生活在那样的磨难之中,并且因为知青的到来被迫分出粮食田地,日子过得更苦。阎连科作为农民的代言人,当时想的是:赶紧回去,你们回你们的城,我们过我们的生活,两不打扰。          《我与父辈》中城乡差距因为知青下乡更真实的呈现在每个人面前。知情被分派到“比较干净”的农民家里去吃饭,农民把过年吃的白面拿出来给他们烙饼做面汤,自己的孩子只能远远的躲在一旁流口水,而饭后知青只是象征性的留点零钱。一男知青强奸一个十五六的乡村女孩,女孩投河自尽,知青逃跑,他父母和公社书记来到这家慰问道歉,不了了之。半年后,一青年农民爬知青墙头意图强奸未遂,被判死刑,当众枪毙。          历史还是要看谁来写,无疑,知青的文化水平普遍比农民高出很多,他们掌握着话语权,如果不是农民中也能出作家的话,我们很难对这段历史全面了解。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45
    水中天$    书中记了这么一件事:某日,农民正在田里劳作,远处突然开来两辆载着革命青年的卡车,架着机枪从田间公路驶过。那些红卫兵忽然朝农民没头脑地打了一梭子子弹。当过兵的农民大喊“卧倒!”其他农民都学着他的样子慌忙趴在红薯秧的垄沟。卡车远去,载着革命青年的阵阵笑声。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45
    优悠天$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大爱之情,对父辈的爱,及亏欠之情。与作者不在一个年代出生,但也来自于农村,现也在城市里打拼,作者的文字里有着许多与父辈们想象的东西深深的打动着我。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写出这样感情,但作者出表达出来了。看此书的过程中,无数次的落泪,感动最深时,真的是泪如雨下。父母对我们的好,是别人都无法取代的,而我们给予父母的爱,一定不是最多。这是本能打动心灵的书,建议有爱心的人都看看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45
    alors$    读《我与父辈》感觉它就像一口深邃的老井,流出的是汩汩清泉,不是汹涌的,就犹如它的叙事方式,没有很激烈的言辞,就那么述说着,但却沁人心脾,让人感到震撼的力量。   在我看来作者的父辈们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将善、孝身体力行的传给了下一代。虽然他们只是农民,虽然除了作者的四叔,剩下的长辈都是在农村呆了一辈子,但是,这不妨碍他们那闪光的人性。父辈们奋斗了一辈子,心心念念的就是给儿子盖上瓦房,给女儿攒够嫁妆,他们的辛劳又让人觉得心酸,那个时代的农民的日子那样的苦。但他们的质朴,勤劳以及他们坚守的原则将我震撼。书里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作者的大伯每次从外面回来给孩子们发糖的时候,总是先紧着关系最远的,而自己家的孩子总是放在最后的,可事实是大伯口袋里的糖不够所有的孩子吃,自己家的孩子几乎每次都分不到,这时做父亲的心理该有多难受,但他还是选择这样做,甚至在那次自杀前,都是先给孩子们分完糖,确定每个孩子都有糖,大伯要去一个人结束自己的生命。大伯勤勤恳恳一年一年的劳作,但是赌博却是他的最大的软肋。大伯的晚年应该是幸福的,儿女都那么孝顺,也不用再下地劳作,对一个老人来说这样的晚年应该用安详来形容。   作者对于四叔那一类的“一头沉”,“他们是一群离开土地,未来到城市淘金而一生都在物质上困顿、精神上颠簸,乡愁上千转百回的人”这样的形容如此贴切,把他们的境况都表达出来。对于年少时对日子和生活的辨别,那时作者眼中的生活就是美好幸福的代名词,因为不了解,不懂得,所以向往。   在写知青和农民的地位、待遇差距时只是叙述他们犯的两件事,明明是知青的过错更大,更不可饶恕,但结果却是知青父母道歉和“世上最为真诚的一种臃肿的道歉”,农民却“猛的一下,轰然毙了”。一切都在事实中,是非,别人评说。作者对于很多事情控诉的方式就是叙述,就是这样近似于质朴的叙述却勾起了读者深深地共鸣。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45
    木子李    看着本书的缘由是书评课中老师的推荐。但看完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真正的被作者所讲述的自己、自己的父辈们的故事所感染了。或许是作者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丝丝自己父亲的影子。作者的父辈都是苦命的,是一代中国穷苦农民的写照。作者的父辈们很朴实,也很执着。他们即使付出再大的辛劳,也要为自己即将成家的子女盖上三两间瓦房。亲情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值得所有人的崇敬,值得用文字记载。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16:24
    酸奶     感情挺真挚的,但是那个文笔呀!刚看的时候觉得有些奇怪,后面都开始抓狂了,满篇的"。。。样",这是什么样的形容呀!就连比喻也很生硬呀!写大伯时,一开篇说大伯如果从军估计会是军长或者师长,我对大伯充满了期待呀!接着看,就是一平庸的农民呀!善良、隐忍、能干,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对了,还要加上爱面子。突然,情节急转直下,大伯烂赌,一家人辛辛苦苦拉石头,冬天在河水里泡,皮肤冻得都开裂,就是这样的血汗钱,大伯过个年就输光啦!然后大伯由于自尊心太强闹自杀啦!天。。。我都被气笑了!这就是军长师长?好吧,我只能说"爱" 让阎连科盲目。不过,对于大伯这个人本身我没有什么要吐槽的,每个人都有缺点,作者的如实描述让大伯很真实!恩,还要说一点,我看到了作者深深的自卑!最后,那么多叫好的是怎么回事?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06:0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 03:09 , Processed in 0.37895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