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5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央歌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3-28 14:13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1:2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13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9-30 11:20:51 | 只看该作者
            有的得到,只是为了拿到手里来看一看,甚至也不是为了自己能看得更真切,而是为了让别人看一看——“嘿!这么美的东西现在在我手里了!“这样的得到,只能获得一种浅薄的感官刺激的快感,因为那得到者本身就是一种”不用情“的态度。而那些感情真挚深沉的得到,为了”得到“这个结果,付出了极多的精力,为了途程之中希望的飘渺,流下了很疼的眼泪,等终于”得到"了,他们才可以流出那种出自心底、深深而纯粹的快乐。但这“得到”并不是终点!对梦寐以求终于盼得的,他们不仅要捧在手心,还要拥在怀里扣进心里!
           他们知道,自己所求的是自己生命必须去求的。
           这段是读《未央歌》忽然生出的一点感想,好像和情节有点远,但,还是贴了上来。这书已经匆匆读完一遍了,因为很少读小说,本没想到自己会非常喜欢,现在却有点舍不得还了。可爱的人,可爱的书,真的值得好好去读。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9-25 18:42:29 | 只看该作者
      另一种语境下的青春之歌.
      联系到如今对抗战的了解,不禁让人唏嘘不已。记得电视《大师》有集讲叶企孙,里面提到他的一个学生去抗战,制造地雷,最后却死于肃反还是什么?
      历史换一个人写,就把多少青春的歌轻轻放过,就让多少青春的血白白流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9-25 16:53:38 | 只看该作者
        我读一本书总想提前了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悲剧抑或是喜剧,令我欢喜或者令我烦忧,都无伤大雅,只要合乎情理,符合人心。我会喜欢文中的人物,或者极力厌恶,在未来的某一天再想起时,感觉依旧,即使情感稍微淡薄,也会对丑陋的人厌恶,欣赏的人喜欢。而这本书的结局则让我躁动不安,心里开始组织语言,妄图尝试写出我认为的结尾。
        说道读这本书,是因为自己就要步入大学,而小说即描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学生活,自觉读来会有借鉴意义。初读时同样也有些感受,对于当时大学生活的神往,干净纯正的人际关系的羡慕,有时代特色的语言风格的怀念。正如有些人所说,小说描绘了一个童话世界,理想乌托邦。人人都会对高洁脱俗之物怀有敬仰之情,理想的童话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相互映照,,会增强读者的阅读意识,深深地潜入到小说的情节中,更会有变换为小说人物的强烈欲望。在这一点上,小说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初印象。
        然而,当我不断深入阅读,我便越想知道故事的结果。因为在网上能搜索出的具体介绍甚少,我只有耐着性子往下读。读到后来我才发现,自己与作者相似,带着浓重的情感在对待它。鹿桥先生寄托在蔺燕梅身上太多东西,过于钟情与这个角色。我也抱有同样的心态,因为作者在前面给了我太多的铺垫,告诉我她的好,她的好。当我发现结尾部分,蔺燕梅会是做姑子的结局时诧异不已。我在追问是谁造成的一切。我发现了,很大程度上是大余。
        对待大余,我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无论作者如何描写他的好,我的记忆里始终没有储存下来。留下来的是大余在结尾处的迅速改变,娶了伍宝笙,让我难以反应过来。相比之下,童孝贤在这时才得知了蔺燕梅对他的感情,在发觉自己长大了,让我为之可怜。说到底,蔺燕梅的出走正是她本性难移的症状,她在经受苦难,因为有人意图改变她,她在经受煎熬的痛苦;小童与伍宝笙在小说的大部分时间中都保持着原性情;只有大余在变,那一瞬的改变,给他带来了一个美满的结局。
        小说在结束之前好像在给我们一个启示——小童在成长为大童后回去找蔺燕梅。这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吧,对于那个时代的青年而言,仿佛给了我一剂安慰。可是若是我写,我首先会确定出小说的主要脉络,主要人物。童孝贤所用的笔墨实在过少,他的人物形象因此十分单调。因此他的结局也草草了事。我梦想着小童与蔺燕梅的久别重逢,这建立在两人的共同成长,而不是依附于那个人的思想。告诉人们他们相爱了,是为了什么,会经过何等苦难与快乐。而大余的命运,我不想他再受情感的干扰,就让他做一个圣贤,做一个大人物吧。放过伍宝笙吧。
        有人说你是在牵强附会,弄错了鹿桥先生的本意。这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然而小说中的情感是显而易见,不可忽视的事情,也是读者的寄望所在。我这样的横插一笔就当做是了却了我一个普通读者的私心吧,让蔺燕梅——作者寄托了无数情感的人物——不要有这么模糊的命运与模糊的爱情。让众位人物,有存在差异的精彩人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9-19 08:13:41 | 只看该作者
              夜半12:30,终于合上厚厚的书,心上有句话也一直在重复:终于看完了嗬!看这部《未央歌》花了很长很长时间,甚至已经记不清当初是因何机缘想看而买了这本书。全书是繁体文的,有些字是结合上下文猜测出来的,有些还特意查了字典。鹿桥先生拒绝使用简体字出版,真应该感谢他的执着,这本书和繁体字是绝配。所有的阅读时间,是在每天午后闲暇或夜晚的灯光下累积的,一直以来都把这段时光自诩为“最美好惬意的时光”,捧着厚实地书,钻进另一个世界,坚持下来虽有“艰难”之感,却隐不去欣欣然的喜悦,似乎不断地进行着现实与梦境的交替,不禁泛起一个念头——书是可以用来疗伤的。西南联大,玫瑰池,一群美丽纯洁的学子,积极向上的学风,温暖美好的交往...是啊,这才是理想中的大学之邦啊!
          书看到后半部分,对于蔺燕梅心境的突然转变,伍宝笙和大余的情感,也觉得不能理解,想着这些个事情凑在一起未免太矫情了吧!然后又看到有人在评论里对此书大大的批判,说书中之人物全是造作之极,虚妄而可笑。确实,我也产生过有一些疑问:是否因为我太听信于对此书的正面褒扬而丧失了自己的品味,模糊了自己的感受?坚持看完这本书是否值得?此中有些情景并非我辈能理解,是否影响了我对它的定位?直到此刻,继续有一些想法涌现出来:理想中的大学就应该是这样,博学慈爱的教授,单纯可爱的学生,积极浓厚的学术氛围,温暖有礼的友情,矜持互许的爱情,青春、理想、成长都要洒在这校园里,永远牵绕着人们,每一步都受着它的影响,走不出对它的回忆与流连。而太美好的事物总让人产生不真实的感觉,因为遥远而不可企及,但这并不影响所有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啊!
          《未央歌》就是这样一部美之歌,“千秋万世,长歌未央”。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9-18 00:34:20 | 只看该作者
      断断续续的阅读,因为是繁体字,有时看着很累,就放下了。过不久,又拿起来从头再看,反复多次,至今没有看完。。。。。。但每次都愿意从头开始,不舍得从上次看的地方接下去,好像我不希望他们毕业,不希望看到结局,不希望看到他们伤心。我喜欢陆桥先生对昆明城市的描写,我会按着书上的地图,去昆明查找真是的地方。去翠湖、去滇池、去金马坊、去文林街。。。。。。。去早点摊和豆浆,去找他们。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9-16 21:53:12 | 只看该作者
           在习惯性摸出手机一刷刷一天的现在,于我而言能静下心读完一本不以重大题材和曲折的情节来刺激读者的恬淡作品好像特别困难,尤其是近700页的繁体版,陆陆续续花了近一个暑假才看完。
        
           《未央歌》是一部以西南联大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背景,讲述青年学生成长与理想的长篇小说。客观来讲,作者鹿桥刻意淡化了抗战时期殷红色的历史背景,所以《未央歌》里没有仇恨只有爱,没有丑陋只有美,虽有着过分理想主义的嫌疑,却意外使得全书笼罩在一片亲切和谐的友爱与古朴清淡的民风之中。毕竟我们看惯大时代中人来人往的爱恨离别与现实的沉重,偶尔透过玫瑰色的眼镜看待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
        
           在即将大四的时候读到它,对我来说恰恰好。大一、大二暑假,刚接触新的环境,内心浮躁,容不下如此优美的文句也耐不住性子看完这本厚的足以当枕头的书。大三的暑假,大学生活过去四分之三,却发现自己与象牙塔之外依旧处于半懂之交,心底难免矛盾彷徨,这和《未央歌》中的同龄人不谋而合。于是这部有笑有泪,热情洋溢又略带矜持情怀的作品,伴随着雨后清爽的风透过纱窗拂面而来,隐约的虫鸣,温暖的床头光,给予我美妙的阅读体验。
        
           如果给《未央歌》定色,底色一定是绿色,一如此书的封面,象征每个人都拥有过的苍翠年华,带着夏天一阵温柔的雨后冒出的青草气息。无论是风清月朗暖暖内含光的伍宝笙,众星捧月般的好比民国版“沈佳宜”的蔺燕梅,正直刚毅的大余,还是小孩子脾气的纯真的童孝贤,个个活得纯净,活得清澈。即使我与他们之间隔着半个多世纪的前尘往事,即使彼此面对的世界有着如此多的差异,但毕竟你我都拥有过十几二十岁的青春年少,这个年纪人的内心所必须经历的挣扎,大家也都经历过。相较自己,他们身上共同的特征就是纯洁,是完完全全的学生的纯洁。他们面临的选择和纷扰并不算少,但他们所拥有的一种坚持、一份从容却是我所不具备的。也正因如此,他们活得比我健康单纯而快乐。
        
           通过这本书,还有汪曾祺的文章,以及齐邦媛在《巨流河》中关于大学时期的回忆,令我对西南联大满怀好奇。每了解一点,就更好地感受一次当年联大的青春岁月。那个年代的故事啊,青春、纯洁、优雅,令人心向往之。
        
           所以,我也固执的相信,未央歌不停,弦歌不辍,我们心中的世外桃源则会一直存在。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14 02:31:45 | 只看该作者
      前几天晚上跟着室友出门拍照,公交上用手机翻起电子书。再读《未央歌》,还是一阵阵忍不住地笑。看小童和蔺燕梅的对话,真是两个大孩子!尤其是小童!
      说到她们是孩子,不免想到以后他们的人生会怎样。
      书中有作者深深的眷念,他说:“我一心恋爱我们学校的情意无法排解,我便把故事建在那里。我要在这里诚敬地向我们的师长,同学,及那边一切的人致意。”书中的小童便来自现实中的作者,小童毕业后也要深深地怀念恋想着校园里的生活,人和事。事,有趣,有情谊;人,可亲,可爱,可敬。在学校,小童和燕梅都收到了保护,可是出校园后,他们的人生……有些杞人忧天了,他们都是聪慧的人,心志也坚强,即使遇到风波,两个人也必能安然度过。
      跑题了。
      评价的话,除了标题外的形容词外,再加一个:
      可爱。
      太喜欢这本书,太喜欢这本书里的人。黄舒骏把书中故事写成了歌,找来听,竟有百听不厌的趋势。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12 01:05:58 | 只看该作者
      几天的阅读结束,我合上了鹿桥先生写的《未央歌》这本书,在读此书的时候我沉浸在书中人物的悲观离合之中,似乎我也便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跟随着他们走在友情爱情的路上。而当掩卷的那一刻,我却感到了莫名的寂寞,我看看这周遭的世界,似真似幻。我像是做了一个梦,一个久远的梦,我的梦是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南联大,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里,我结识了一群好友,为人正直有学问的余孟勤,善良活泼,永远洋溢着欢乐的童孝贤,端庄贤淑,内心有爱,像个大姐姐的伍宝笙,美丽可爱,如玫瑰般的蔺燕梅,沉稳却又不失幽默感的宴取中,还有沈蒹,沈葭姐妹,梁崇榕,梁崇槐姐妹,还有,还有范宽湖,范宽怡兄妹,凌希慧,史宣文,朱石樵等等个性鲜明的人物。
        他们同这全校的人共同维护着这高尚的风气,他们保护着蔺燕梅这朵娇柔的玫瑰不受风雨的摧残,她又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舞蹈,歌唱。他们看着她如何从娇小变得坚强,如何从稚嫩变的成熟。他们看到了一棵小树苗如何长成大树的。他们感受着小童带来的欢乐,有他在的地方永远没有沉闷,没有哀愁。他是阳光,照亮着每一个黑暗的地方,他似一个快乐的精灵在他们身边守着。同样他们又敬佩着一直为人做榜样,努力造就和谐校风的余孟勤,尽管他有时看起来是那么刻板严肃,而一当他释放自己的感情时,又是那么的热烈呵。还有似轻风般的,抚慰人心灵的伍宝笙,她爱着每一个善良的人,而每一个善良的人亦爱着她,她以她的智慧于温柔来创造了一个多么和谐的氛围哦。她是那么的令人敬重,所到之处总会引起人们艳羡的目光。她是聪慧的,并也是值得拥有幸福的。他们的友谊是那么的纯粹而又自然,他们不矫情,不做作,不媚俗,不掩饰真实的情感,不惶恐未知的世界。他们多情而又理智,严谨而又不失浪漫。他们又都是那么的健康而又积极,热血沸腾,热爱知识,忠于祖国。有他们在的地方便有希冀,有未来。
        我跟着他们走了这一段路途,领略了他们的风采,我的心亦澎湃起来。我一直在想,这种崇高的思想,风气我们亦可以造就。只是在于我们的选择,我们可以摒弃沉闷,选择欢乐,摒弃丑恶,选择高尚,摒弃无知,选择智慧,摒弃仇视,选择互爱,摒弃懒惰,选择勤劳!
        我们应爱那自然的风气,爱那自然情感的流露,爱那纯洁的友情,爱那每一个值得爱的人,我们无需隐藏,不必掩饰,一切自然的都是美好的,一切美好的都是永恒的。
        我想鹿桥先生取名这小说为未央歌亦是别有用意的,未央歌,歌未央,等谁来唱,等着我们这些正直青春年少,怀揣美好祈愿的青年人来唱!我们的前辈及我们这辈及下一辈下下一辈将这歌一直续下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2 19:36:3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很早就听闻《未央歌》一书了(现在才知道还有这么一首歌…),也一早就买了,然而一直束之高阁。此番前后用了一个星期,每天读一点,读完了《未央歌》。读得很仔细、很投入。虽不至于废寝忘食,却绝不囫囵吞枣。
          结尾是好的,依旧如歌一般美,没有出现我所担心的难堪的局面,我因此而满心愉悦。然而想想,始终觉得缺憾。总以为读完后会怅然若失地不舍,会沉浸在淡淡的冥想中反复回味书中情节。然而,没有。我平静地接受了“一曲终了”这个事实。也许是之前酝酿的期望太多,读后感觉反而不及想象中畅快。
          不知是因为太年轻还是因为太老,我总觉得若一个故事太完美、无处不美好,反倒是一个缺憾。我因此不太愿意承认这是一本小说——如果这当真是一本小说,是以一个真实存在过的西南联大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倒会折损了它在我心中的印象。如果把它视为一个通过青年大学生的故事来串起的对理想与人生的哲学性探讨,我反倒愿意接受。从一开始小童和大宴讨论如何顺从自然、同学几个讨论“校风”的问题,到后来讨论爱情(家庭)于学术事业、人生的影响,再后来讨论如何看待人的过错等等,无一不是通过同学的讨论、争辩、阐述厘清了很多道理,让我从中受益匪浅。这些讨论倒是很容易激起共鸣的。尤其是当我的观点与其中某位不谋而合时(这也是谋不了的),我仿佛也就参与到论辩中去,其他人的批评、完善也成了对我的一种开导。我总觉得,青年人的思想是如此活跃,那不断涌出的困惑其重要性是不亚于发明创造的,他(她)们善于思考、热衷于讨论切磋的习惯又是多么宝贵。要是哪一天我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概念都不再存疑也没有探求的渴望,那一定是因为我彻底老了——我惯于接受而不再有创造的能力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当真是沉醉于未央歌中那种大学的氛围,一同喫茶闲谈也是学术交流,相互关怀倾诉亦可反省人生。那种纯粹的风气当真令人向往,那种大学之精神直叫人艳羡,学生之追求理想与真知又是如此令人称赞,那真是大学的风骨!更何况这传唱多年的未央歌还是来自昆明那个美丽的地方,有那些瑰丽的山川、散落着阳光的树影做背景,直让人觉得幻梦一般。
          然而这恰恰是我不是很愿意把这本书看作小说的原因,否则我忍不住将其放入一个历史背景去阅读,更忍不住去考量那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这样一来,就只剩前面那句话,若一个故事无处不美好、好得已不真实,在我心中反倒是一个缺憾。有的人说,未央歌勾起了人们对大学时光的回忆,让那些又像诗篇又像论文一样的日子重新变得鲜活。我总觉得,回忆中的事物总是显得格外美好,而我尚未到需要缅怀大学时光的年龄,因此这种因追忆年华所带来的光晕是我不会为其增添的。这大概就是我与未央歌尚有些许隔阂的原因。
          我倒不是非要让日寇侵华的血腥暴力浸染到一片净土上才罢休,非要书中渲染一下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的惨象才觉得无憾。但至少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其描述就有种美得过分,过分得不自然的感觉。比如,我猜想自己应该是极少数不太喜欢蔺燕梅这个人物形象的人吧。按理来说这么梦幻的一个可人儿应该会让我更进一步沦陷于梦幻中的,但我竟然从起初的“惊艳”渐渐变为“惊醒”,这倒是无法可想了。从她初登场后的描述来看,真是一个品貌、才情、家境、性格方方面面不可多得的人物。那时确实让我有了更多幻梦一般的感觉:美好的环境遇上自由的学术风气培养着蓬勃又出色的人才,是怎么幻梦、惊艳都不为过的。然而,随着笔墨不嫌累赘、唯恐遗漏那样往她身上增加各种各样更纷繁的品貌、才能、家境、性格方面的优点之后,我却物极必反那样地从梦幻中惊醒了!这感觉就像大宴所说,冲到了家又从后门冲了出去;又像小童所说的那个漂亮提包在呈贡江尾村显得不调和一样,渲染美到了过分就显得不自然甚至矫情,一旦与其它如小童一样自然、自在的人物形象并列,总显得突兀,闪耀着光却不实在。如果其它人物也是这般毫无缺陷,反而遮掩了这种不调和(不过那又有点像偶像剧那种物质了)。想必作者也是想借其塑造一个尽善尽美的人物吧,据说蔺燕梅是揉合了鹿桥许多女同学的优点而成的形象,书中倒也借她的口说过:我觉得自己放在哪都不调和——既然鹿桥一心让其成为完美的代言人,她必然与不完美的周遭所不调和。
          我竟然是在幻梦中被理想主义惊醒了。所幸的是,在书中蔺燕梅倒没有提出过什么有实质性内容的言论——她算是个系铃人,在他人的多方面影响下不断解铃又系铃,即便对她的学术功力也只是从侧面烘托过不少。我即便不太欣赏这样的人物刻画,也并不影响我陶醉于那些对理想与人生的激辩。
          我想等我今后再成熟一点才会重读未央歌了(跟读了一遍立刻激动得又读第二遍的人比起来,我是真真愉悦又平静,无半点感伤)。毕竟大学是一支歌,青春是一支歌,人生更是一支歌;此一曲终了,我们却还未算唱完。歌未央,人生路上还是容我且行且歌,或许向前走走就有不同的情怀。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08:01 , Processed in 0.0464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