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ONSTER-怪物-02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11-10 02:06:40 | 只看该作者
  《怪物》中其实探讨了许多主题,串联自然,实属难得。
  
  
  
  一开篇,作为初出茅庐的医生,天马和自己斗争了许久,才作出了要救约翰的决定。
  从此富贵无关、名利摒弃,他在这一段里,完成了对自己的第一次救赎。
  单独切开来看,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励志题材漫画~
  
  可命运哪那么容易就放过他,原来自己费尽心思救活的是一个怪物,
  救了一条命,害死无数人。
  原来自以为对的决定大错特错,原来自己的救赎,建立在他人的生命上。
  
  所以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全心追踪约翰,想要结束自己的错误。
  
  最喜欢的部分,是天马医生跟着杀手训练自己那一段,
  充满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式的悲壮意味。
  明明是善良和柔弱的普通人,却要学会开枪、学会杀人,
  从此明知故犯,要踏上和魔鬼一样的路,
  以恶治恶,那是医生对自己的第二次救赎。
  
  因为如此,作者大概心生怜悯,安排一段天马与缅甸小女孩的相处。
  训练的日子,仿佛是迈入地狱以前最后的平静。
  他救了那个孩子,让她不用一世生活在“恨”里,
  他教会其他人放手,自己还握着执念,明知是错的,也不得不握着。
  
  越往后看,宿命的意味越重。。。
  救与不救,都是罪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19 09:32:22 | 只看该作者
  怪物的原形,就是恐惧
  用一张白纸画下心中最恐惧的形象,那就是成为怪物的自己
  很好的一部漫画,将人性的善恶都表露无遗,最博爱亦最自私
  如果医生再有一点点瑕疵就好了,因为太完美了,呵呵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19 08:42:04 | 只看该作者
  从德国回来看完整个发生在德国的故事
  这个结局,让之前那么多的牺牲都成了徒劳。
  这个解释,让之前如此深的铺垫都成了枉然。
  至少,在第十八卷的上半卷,我还是深深地爱着这个深刻的、现实的、甚至残酷的故事的。但最后的半卷,让我前十七卷半的感情顿时没有了去处。它们犹如大街上失去了归宿的孤魂野鬼,像里面不知道自己名字的芸芸众生一样。
  浦泽直树。你直到十七卷半都在铺开你的套。为什么到最后没有办法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了呢?
  其实所有的读者想问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
  为什么约翰的怨念如此强烈,强到让他策划如此缜密的计划,按理说,这样缜密的计划,涉及面如此之广,牵连到的,都被设计到了,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死了,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转着。兜了那么一个大圈子,约翰要的到底是什么?
  说人性,里面人性的剖析往往在小角色小细节上。而约翰,我认为,只能归结为具有强烈恋母情节,恋妹情节的高智商精神病人。不能用我们普适的价值观和人性理论来把他装下。
  但是如果我们只抽出那些细枝末节就说这部作品探讨了多么深刻的人性,明显就是把这个怪物平庸化了。
  现在细细回想,当时开头设计的一些天马遇到的乡村医生,射击教练,土耳其人,只是开始浦泽的暖身,而后来的作用,也就是为天马做一个人格优良的佐证。后来活跃在画面上的,都是在我所认为的那个“点”开始之后所遇见的。而天马在之后,也成为了一个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的线了。
  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仇人,而约翰想要的也许是破坏,我也已经不记得是不是想要一个和妮娜一起的世界了。而约翰为何逗那么大的圈子,四处游荡,四处调查一些罪犯,怂恿他们,让他们成为帮他杀人的枪手,制造一些恐怖,目的在哪里呢?他完全可以自己计划的简单一点,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他并不是办不到。最后他也没有拿枪出来,姑且我们认为罗伯特杀掉法兰兹仍然是他被约翰控制的必然结果,也就那是约翰的意志(后面可以看出,约翰耿耿于怀妈妈是不是想送走安娜)的话,他何必都一个大圈子呢?有一点可以假设,是约翰自己都不太清楚有些事,即约翰不是万能的,他是和另外找他的那些人一起在行动,那些人有时候反而成了他的信息来源。我想我愿意这样假设,不然就是另一种——约翰自己也是闲的无聊,心中正好有无限放大并且还有别人的记忆和自己记忆混淆的一些恐怖画面和仇恨,想用自己强大的力量和恐怖感染力去将世界抛弃掉,将那些他认为无用的人抛弃掉。正好自己也空,所以就连带大家都玩一下,况且,借刀杀人,玩弄罪犯既有成就感又没太多代价。
  不过对他来说,什么又是代价呢?
  他总是看上去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一切的生命对他来说就只是蚂蚁。唯一有意义的人就是安娜,和妈妈吧,天马只能算他留下的眼睛,因为其实他很早就能杀掉天马,但是天马对他有恩,因此留他一命让,他看看约翰活着世界会怎么样。
  但这样的约翰为什么会给安娜留下那样的信息呢:我体内的怪物越来越大。而最后却对那个组织朗读会的男人说:我体内的怪物已经出来了。原因竟然是那个画画的男人还活着?这些种种都难以解释。至少我是不太明白。
  不过,浦泽最后还是让关联人一个个都登了场,总算没有不明不白的人,但是最不明不白的我觉得还是这个约翰的脑子。
  不过一切都不能从纯逻辑的角度出发,不然也没有办法探讨人性了,直接写成侦探推理,那就成了一部《脑外科医生天马探案》了。那就没意思了。
  想想在战后到冷战结束这段时间内,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而这个时间段出生这样的怪物,虽说是臆想,但也应该有些许苗头,在现实生活中,可能511这样的儿童之家,也许真的存在过。再说,要是罪犯能有一个天大的动机让他策划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毁灭计划,那也不会有那种快乐杀人狂,也不用研究犯罪心理的了——我相信人就是可能纠结一个细微的点,这个点造成了自己的不爽,之后的一而再再而三都被归结在这个点上,他就更了一个诱因,而当人对诱因耿耿于怀的时候,即使再小,也能让人付出血的代价吧。
  我在停看几个月之后拾起monster,同时听过朋友说了他的虎头蛇尾,当时心中有些遗憾,但现在继续看下去的时候,竟然让我忘记了当时朋友的话,知道看完,自己有了感受,是不是仍应该归结于浦泽直树的强大。
  我喜欢里面的几个人,葛利马,马汀,艾娃。他们迷茫地最后找到了真正自己的感受,比起为了人类先救死扶伤再拯救世界的典型日本意淫形象天马要来的有血有肉多了。人谁没有点负面的情感,谁没有一丝对自己的不解和迷茫?那几个人,真实而性情,最后葛利马的死,真是让我无比伤心。
  最后一幕,约翰的病床上没有了人,也许他又出去干嘛了也说不定。也许,他也已经忘记那些痛苦的回忆,找回自己的名字了,也说不定。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15 12:44:06 | 只看该作者
  喜欢上monster,不是意外,是命中注定!
  
  书评大家写了很多,但是只有你自己真正去看这部漫画,才能深深感觉到让你脊背都发凉的惊悚感!
  
  这就是monster。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9-4 12:03:20 | 只看该作者
  先說一下題外話,在MONSTER動畫第21集中,殺了安娜養父母后去法國逍遙的那個警察,他雇人調查天馬和安娜的情報,里面出現了安娜的檔案文件,上面寫著她生日是1975年4月7日,這是否可以算他們兄妹的官方生日呢?盡管漫畫里面是絕對沒有,只有照片而已…其實我想要約翰的星盤想瘋了。約翰兄妹的上升星座應該是雙魚座吧,兩條魚卻是融為一體的感覺,很符合他們兄妹的基調,而更為重要的就是雙魚座特有的消逝感。
  
  那么進入正題。曾經有一個問題一直很困擾我,我不知道為什么來抓人的那天約翰會被打扮成女孩,之前休伯特拜訪他母親的時候,約翰沒有換裝,但如果只有抓人的那一天被媽媽打扮成女孩似乎也找不到理由,作為試驗而生的孩子,對方不可能連是男是女都不掌握,并且在那之前媽媽也應該不知道會被要求選擇一個。
  后來我注意到了一件事情,在天馬去三只青蛙向以前約翰一家的鄰居調查的時候,那位先生回憶說他們的媽媽只有一個小孩,也就是說除非約翰從來沒有在人前出現過,否則他一直都是被扮成女孩的,在當時鄰居們的印象中約翰自身的形象是不存在的。
  當波納帕達帶人找上門的時候,媽媽最終做出選擇,對于孩子來說,選擇本身就是背叛,那個時候母親的形象崩潰了,以至于約翰后來不斷殺掉他認為企圖出賣他們的養父母。
  但是我覺得他母親的舉動之所以對約翰的影響尤其大,約翰之所以會懷疑媽媽選錯人,是不是也因為在形象上,媽媽讓他消失了,而沒有讓安娜消失呢?說起來也是可以把安娜的頭發剪短,換上男生衣服扮男孩的...但事實是約翰被打扮成了女孩,并且很有可能長期都是這種狀態,從而造成他自身存在感的虛無,甚至我懷疑這是否會讓他覺得媽媽是希望他消失的呢。再加上在選擇的時候他媽媽又是先選了一個之后又改成另外一個,這讓他認為媽媽是無法分辨他們而選錯了人,媽媽不要的是他。
  
  至于為什么要把兩個孩子打扮成一樣,我知道作者這樣安排除了營造約翰的“消失心理”,也是為了建立他的“同化心理”,讓約翰對安娜的記憶更有帶入感,更加便于他吃掉記憶。
  這里我要說,我并不認為約翰是為了保護妹妹有意識吃掉安娜記憶的,他并不知道記憶搞錯了,他是真的以為去紅玫瑰屋的人是他。
  假如他真是為了保護安娜,那么安娜后來多次遇險,甚至恢復記憶時要自殺,他會那樣毫不在意直接閃人嗎?如果他當真是為了保護安娜,那在當初媽媽做選擇的時候他為什么沒有挺身而出代替安娜去玫瑰屋呢?那個時候兩個孩子可是都不愿意被媽媽放手的。
  后來在他放火燒掉玫瑰屋的時候也說過:簡直就像第一次來似的。他并不知道那就是他第一次到那個地方。而能讓他在無意識狀態下調換記憶的就只有進行洗腦實驗的511孤兒院了。葛利馬這個人物的登場,就是為了從側面展現約翰在511孤兒院中的狀態。他們在童年都看過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都在孤兒院的洗腦實驗中將這個故事融入自己的人格,葛利馬是超人蘇坦鈉,約翰是沒有名字的怪物。在整部MONSTER中,一個核心詞就是名字,這里的名字并不是指一個名字本身,而是代指一個人的存在,一個人人生的軌跡,存在的依憑和根基。約翰就是一個沒有存在感的怪物,所以他不斷吃掉別人,變成任何人任何身份,那本書寫的就是約翰的故事。而在渥爾夫將軍給約翰起了書中的名字后,他的怪物身份也開始覺醒。約翰并不是在學那個怪物,而是變成了那個怪物,怪物就是他的人格。在孤兒院的洗腦實驗中,他要記住安娜的執念讓他在記憶混亂的狀態下將安娜的記憶吃掉,同時也由于他妹妹對那段恐怖經歷的刻意壓制刻意逃避,讓她在潛意識中默認了約翰的記憶,從而令他們兄妹順利地將記憶對調。而葛利馬說孤兒院的事情他不怎么記得,相信約翰的情況也是差不多的。因為洗腦實驗的緣故,很多記憶都是模糊的混亂的,尤其是進入孤兒院之前的事情。之后約翰的記憶也是隨著劇情發展逐步恢復的,他也是在找回記憶。約翰是在那個廢墟中面對安娜時才知道兩個人的記憶搞錯了,在那之前他的顯意識的確不知道那些不是他的經歷,所以那時才會露出既像在笑又像在哭的表情,后來他去同伙家里也說他從夢里清醒過來了。
  
  至于他媽媽的意圖,有了鄰居的那段證詞,那么原因應該也很清楚了。安娜在被催眠時說媽媽參加反政府組織,不管她是否真的參加了反政府組織或是只為逃避波納帕達,她把孩子打扮成一樣一定是想掩人耳目的。倆孩子一樣,平時也不怎么出門,所以別人誤以為是一個孩子。休伯特來的時候約翰沒有換裝,因為在屋里,并且面對的是無害的人?
  1976年他們媽媽給好友馬爾格特蘭卡的信中說如果有機會見面,就到齊朵克橋,三只青蛙。那個時候他們一家已經搬進去了,也就是說約翰從出生起,他的形象就一直是被掩飾的,從那時到1981年被抓走,三只青蛙的鄰居們都以為只有一個孩子,都不知道約翰這個男孩的存在,太恐怖了。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扮成女孩,使得他們比別的雙胞胎更加一體化,而同時,也造成了約翰的無存在感。
  很多人都說,媽媽怎么可能分不清自己的孩子呢,連杨舒克警官那住院的母親都認得出約翰是男扮女裝,自己的媽媽怎么會分不清孩子呢。我也覺得她是分得清的,但對約翰來說,他會懷疑媽媽是分不清他們而選錯人,也證明他內心對自身的存在是無比空虛的。在他心中,他已經把自己和妹妹同化了,自己原本的個體特征是完全消失的,以至于他認為媽媽也分不出他們。
  我們知道,他們的媽媽由于愛人被殺,心中懷有強烈恨意,她也一再提到要孩子們去復仇。在波納帕達抓人去玫瑰屋的時候,媽媽最終還是做出選擇,是不是因為她想留一個來報仇,免得兩個都被抓走?或許他媽媽心里的確是想保住男孩的,打扮成女孩也是下意識的想掩護男孩?選擇時那一瞬的猶豫是身為母親的良知與復仇的執念之間最后的斗爭,她的私心是想要留下男孩去報仇,但她的舉動卻成了這個男孩的原罪。
  
  約翰一家三口本身就是很虛無的存在,媽媽用假名,他和安娜沒有名字,而他本身作為男孩的形象又被抹去了。所以相比安娜,他對自身存在感的問題是更加敏感更加脆弱的,他的內心比安娜要孤獨的多。在渥爾夫將軍救下約翰的時候,他問過躺在床上的約翰現在感覺如何,約翰說你也很快就會知道。后來渥爾夫將軍身邊的人一個個被約翰殺掉,再也沒有人可以證明他就是渥爾夫,他成了一個被架空的人。而這就是約翰的感覺。對一個沒有名字,又被扮成妹妹樣子,幾乎一直與世隔絕的男孩來說,世上能證明他存在的就只有媽媽和妹妹。可媽媽不僅背叛了他們,還遺棄了他們。之前他們在三只青蛙的鄰居說波納帕達來抓人時,很多人看到是把母親和孩子一起押走的,在那之后媽媽就沒有回來了。
  最后一卷里安娜在波納帕達的小木屋中人格分裂般的回憶過當時她和約翰的一段對話。安娜對約翰講玫瑰屋里發生的事情,后來約翰突然問:媽媽在哪兒?
  這里有一個問題,后面有一句話,臺版書里面翻譯的是“你們兩個人...一定要活下去...兩個人一起活下去...”而港版書里翻譯的是“我們兩個...一定要活下去...兩個人一起活下去...”
  按臺版的翻譯這句話像是媽媽說的,可根據先前的情節可以知道他們的媽媽是沒有回來過的,那時只有他們兩個人。港版翻譯就應該是安娜說了這句話,我覺得這是對的。
  而之后約翰哭了,約翰感受到的遺棄感比安娜強烈得多,因為見證他存在的人少了一個。不僅僅是被拋棄,他自己的存在感更加虛無了,同時也加劇了他的孤獨感。
  在母親的遺棄下,他僅有的寄托就只有妹妹,因為妹妹是他存在的惟一痕跡。同樣沒有名字的雙胞胎妹妹,世上另一個自己,是惟一的同伴惟一的親人惟一的共同體。81年紅玫瑰屋事件,85年511覆滅,應該是84~85年他們遇到渥爾夫將軍,中間的幾年他們兩個一直在流浪,手牽著手,荒蕪的天地間只有他和安娜,安娜是僅有的一個見證了他存在的人,所以在孤兒院中他才不想忘記安娜,他是不想失去自己最后的存在依憑和歸屬感,不想陷入徹底的孤獨。
  東德官員李貝特夫婦本來只打算收養約翰一個人,但約翰執意要和安娜一起被收養。在他們逃到西德來的時候也可以看到,約翰對安娜是非常好的,他說所有的橡果都是安娜的,街上的商店,所有的東西也都是安娜的,因為在他的世界觀中,世上只有他和安娜兩個人。
  但是當安娜知道約翰殺了他們的養父母時卻對約翰開了槍。約翰將審判的權力交給安娜,而他心中這個最后的寄托卻選擇了抹掉哥哥,甚至手術成功后約翰流著眼淚對她伸出手的時候她也是尖叫著昏倒。
  僅有的兩個見證他存在的人都否定了他,僅有的兩個最應該對他不離不棄的人都遺棄了他,他已經被架空了,已經沒有存在的根了,世上沒有人需要他,沒有人希望他存在,所以他要抹去自己的痕跡。因此后面安娜說如果那個時候原諒他,如果不開槍就不會死這么多人。
  
  約翰并不在乎生死,他把生死看得很淡。一方面由于他自身存在感與歸屬感的缺失,造成他的精神狀態非常出世,以致對人性,對人類世界都有深刻的感悟,就像站在一個神一般的完全出世的角度俯瞰世間的人性百態。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和安娜的同化感,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死掉了還有你。在他的世界觀中,世上只有他和安娜兩個人,所以他可以像擺弄螞蟻的行列一樣擺弄其他人。
  約翰也是矛盾的,不斷地擴張虛無卻又渴望被拯救,在抹去痕跡的同時,空虛與孤獨又是他內心深處難以擺脫的痛苦。
  
  約翰與安娜象征了一個人心中善惡的兩面,這也是作者浦澤先生對這對兄妹的設定基調吧。
  媽媽選擇的被帶走的孩子是安娜,但命運卻充滿戲劇性,經歷了紅玫瑰屋那場恐怖之旅的安娜才是被波納帕達拯救的一方,她被告知忘掉一切,不要變成怪物,而留下的約翰卻將怪物的故事記住。即使約翰沒有吃掉安娜的記憶,安娜也不會變成怪物,因為她已經被拯救了,留下來的孩子承擔了所有的罪孽。甚至我在想,也許在他作為雙胞胎中的男孩出生時就已經注定他的命運,因為是男孩,所以媽媽會選他來報仇,所以為了掩護他把他打扮成女孩,因為是男孩,所以會被送進511,那種用來培養士兵的特殊孤兒院應該不會收女孩子的。
  沒有存在感,沒有歸屬感,他眼中的風景只有一片荒蕪,約翰如同一個飄蕩的幽靈,縹緲到沒有實體。
  我很喜歡動畫ED2 Make it Home的伴奏版,就像一首送給約翰的溫暖的搖籃曲,帶這個沒有名字的孩子找回他的根,他的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9-4 11:15:35 | 只看该作者
  何謂終點的風景?
  在努力功成名就之後發現認識自己的人都已不在這世界上?
  在危險關頭被母親鬆開自己的手?
  體内的怪物已經長大到出離自己的控制?
  還是永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名字?
  
  約翰安排一切想讓天馬體驗自己看到過的終點的風景。
  如果只是如他所說奪去世界上所有認識天馬的人的話,那麽其實不必做到這種地步。
  因爲在天馬逃亡或者說追捕的過程中,只會有越來越多人熟悉並了解天馬。
  所以我想約翰其實只是挑選了一個足夠強大可以抵抗自己絕對惡的人來結束自己。
  
  很可惜約翰並沒有成爲終極意義的至高無上的惡。
  這種惡並不是六親不認冷血殘酷之類可以形容出來的隨處可見的罪惡。
  那種冷靜的置身事外的乾淨的讓所有見過世面的記者和警察都不寒而慄的犯罪現場。
  雖然漫畫中以此作爲約翰絕對惡的形容,但是歸根到底這只是約翰假手他人的作品。
  類似于交換謀殺,其實那樣的現場也看不出動機,完全的沒有痕跡。
  約翰自己動手的時候其實是有感情的啊。
  比如燒掉玫瑰園的時候。比如讓妮娜對準自己眉心開槍的時候。
  因爲所有這些罪惡都是有目的的,
  就像約翰是爲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消滅怪物或者說消除自己的痕跡,
  羅布特是爲了能看見約翰看過的終點的風景,
  沃伕岡將軍是爲了“偉大的新興的XX主義人類”
  等等。。。
  而完全不帶目的的惡纔是終極的絕對的惡吧。
  所以約翰還不是devil,所以天馬並沒有開槍,其實並不是因爲天馬不是個殺人的人,而是因爲他沒有看到“終極之惡”。
  
  其實不喜歡結尾的處理。
  那樣很容易讓人找出可以原諒約翰的理由,
  心軟的讀者或許還會原諒一切的始作俑者童話作者法蘭玆波玆帕達。
  就因爲愛上雙胞胎的母親,所以寫出《和平之神》、《沒有名字的怪物》的人可以轉變到如此麽?
  所以會在寧靜的小鎮隱居想為過去贖罪麽?
  一個比約翰更可怕的惡魔,就因爲“我愛上了她”,就可以變成平常的人類麽?
  他就應該早早的死掉,從別人的敍述和記憶中留下只鱗片爪,作爲超越的存在,被所有正常的人所畏懼和詛咒。
  他這樣的人會需要懺悔,那簡直就是笑話。
  
  而看到結尾的我,猛然發現原來約翰只是個想救助妹妹的好哥哥,憑藉己身之力承受怪物的勇者。
  之後怪物的萌芽長大完全不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内。
  看看,我體内的怪物已經長到這麽大了。
  救救我。之類的。
  所以說一開始就應該把怪物消滅掉嘛。
  而弄出這麽個結尾,到底要説明什麽呢?
  説明當初被母親鬆開手是怪物產生的直接誘因麽?
  還是兩個基因優秀的人結合產生出的孩子既可以是頂尖的天使也可以是頂尖的惡魔?
  又或者看過地獄的人就一定會變成十惡不赦的怪物。
  拜托,如果是人間地獄的話,葛利馬也看過好不好。可是他選擇的變身是正義超人而不是怪物啊。
  
  突然開始對熬夜看這部漫畫感到了不值。
  啊,當然還是值得的。
  只是這樣,monster離神作的地位還是有點距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26 23:04:37 | 只看该作者
  人命要拿价钱来衡量,本身就是个值得疑问的命题。
    
    天马对此并不买账,至少作为医生,每一个来到手术台上的都是病人,无所谓市长,工人,贫穷,富贵,甚至一个杀人无数的怪物。天马将他这个信念贯彻始终。从第一本书到最后一本。
    
    “我才没有错呢!”“你们全都一样,为了钱,为了出头,什么也不顾了!”说到底,人命的价,乃是在于病人用钱和权力购买医生的特殊照顾。然而,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这一页之后,院长死了,主任死了,艾娃的社会地位也死了。
    
    社会地位,就是按人命的价格排序的层级结构。在上面的人,叫精英。在下面的,叫草根。
    
    约翰是天生的精英。阶层对他来说,穿梭自如。金钱,不,甚至任何人的人命他都能够购买,如果可以购买的话。他是天生的王者,精英也好,社会边缘人也好,一切都只不过是在他的游戏场上的蚂蚁。
    
    作为怪物,第一要有强力,第二要怪。怪,就是不按规矩出牌。所以,作为怪物的约翰,是对整个社会规则的讽刺,对人命有价论的讽刺。
    
    仔细回想,整套漫画涉及的人物,从最边缘的小偷到大资本家,从黑社会到警察,各种职业,男人、女人、两者之外,老人小孩,恋人家人,各种社会角色都一一点到。大家生活在一个社会,都是人,可是遭遇和生活是如此差异巨大。
    
    他们只有在两个人面前平等。一是救命的天马;二是杀人的约翰。
    
    恰巧,两人都是精英。
    
    第18集,艾娃总结道:人真是利己的生物啊。白胡子医生回复说:所以才活的下去啊。
    
    恰巧,天马和约翰都不是利己者。利己的否定其实是两种可能:一个是利他,一个是害己。一个是为了他人而活,一个是为了彻底杀死自己。
    
    所以,天马和约翰是活不下去的。在这个人命有价的社会。天马第一集,如果不是院长意外死亡,他的职业生涯早就结束了。约翰,就算没有子弹射穿他的头颅,他也会把自己杀死的。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约翰为什么想完全自杀?把自己从所有知道他的人的记忆中消除——杀死一切见过他的人。(所以如果顺利的话,天马也会被杀死吗?)
    
    在天马最后的梦中,约翰问:妈妈是想救我吗?还是把我和妹妹弄错了?是哪一个?
    
    也许,也许,这里暗示,他感觉自己被抛弃了,所以报复社会?但是,他并不怨恨妹妹。或许,也不怨恨母亲。
    
    插一个流传到泛滥的火车思想实验。火车前两条岔路,一边五个人,一边十个人,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撞哪一边?约翰母亲面临的就是类似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里,最不道德的是把人放到这个问题面前的人。因为这个问题差不多等于:眼前两堆粪便,一堆大一点,一堆小一点,你要吃哪一个?
    
    所以,约翰说,他看到了怪物。下一格画面,这个真正的怪物说,这是实验。人命在这个实验面前也是无价的——没有价值。而母亲被逼要在两个无价的生命之中分出哪一个对她更有价值。
    
    整个悲剧的起源,就是把人命标价,而不把人命当作人命,甚至不把自己的生命(生活)(life)当作生命(生活)。而作者安排每一个小人物故事终结时露出笑容,共同点都是他们都回归自己生命本身。例如最后中彩票又丢失的老夫妇,“只要我们还活着(live)就够了。”这就是作者为悲剧找到的出路。
    
    最后回到约翰自杀的问题上,其实是很诡异的。彻底杀死自己,最核心的,其实是杀死自我认同。约翰没有自我(所以他不利己)。他偶尔会变装成他妹妹,因为当时二选一的场景中他=她,两人没有差别。有没有人想过,二选一是真正的怪物的试验的必须条件?通过这种抉择,让两个孩子中的一个杀死自我,然后他/她才能成为社会顶层的精英,成为王,成为视人命没有价值(因此众生平等)的统治者。511孤儿院的孩子,都被“杀死自我”。如超人斯坦纳。
    
    实验成功了。
    
    没有名字的怪物,实际上就是没有自我的怪物。名字表示一种自我的独特性和认同,我就是我,我不能是无,也不能是他人。
    
    作为绝对的君王,如果他选择完全自杀(怪物最后吞噬了自己),他的臣民只能跟着陪葬。作为王,他没有自我,也就没有自己的生命、生活。他为什么要自杀?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他在成为王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自杀的种子。所以要说有的话,设计实验,实现社会精英培养的人,就在设计自我的毁灭。
    
    从头到尾,这种人命有价的理论和其中的人都在实现自我毁灭。
    
    约翰最后走了。这个幽灵还继续徘徊。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3 22:58 , Processed in 0.0535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