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粉晶乖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新认识你自己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9-10 04:57:23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想摆脱痛苦和压力,获得真正的解脱。为了这个目标,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别无其他。
  
    可是,如何认识自己,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这本书是译本,语言不是很吸引人,逻辑也貌似散乱,所以也需要专注的阅读,随便翻翻找出两个警句当时看着抓人过后很快忘记,是没办法知道该如何认识自己的。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本身,就是书中说的认识自己最大的障碍之一。
  
    认识自己有几大障碍:
  
  1、依赖向导
     去找导师、去信宗教、去遵循传统或权威、去积累大量的知识,都不是正途。
     只有认识自己、探索自我和他人以及和世界的关系,除此之外,一无所恃。
  
  2、追逐快感
  
     喜悦才是正道,而非快感。
     喜悦是当下直接的感受,而快感就是想重复这个体验的欲望。
     你一执着、一追逐,就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伤心失望。
     如果你只是观赏这个当下喜乐的体验,而不期重复,不让快感渗入,痛苦和恐惧就无从生起了。
  
  3、恐惧
  
     恐惧来源于:不愿面对真相。
     只有彻底安于当下,一切就平静,恐惧就无从生起。
     恐惧是由念头引发的。只是一种心理活动。
  
  4、暴力与愤怒
    
     暴力最通常的表达就是愤怒。
     刻薄的言辞、排斥他人的姿态、低声下气的恐惧都是暴力。
     暴力不是一种概念,它深深地藏于人性中。
     只有对自己彻底坦诚。
     暂停一切谴责和辩护。
  
  5、为自己塑造形象
  
     大多数人活在“面子及地位”模式中。
     大多数人活在依赖和比较中,幻想一个“理想的自己”。
     一个人应该先致力于内在的简朴,不再追寻、要求和渴望。
  
  6、以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希求渐进的改变。
  
     心理上的时间,就是观念和行动之间的空隙。
     观念的产生就是为了自我保护,而行动则是当下直接的表现。了悟就是行动。
     别被时间感欺骗。要彻底活在现在,不逃避,不拖延。
  
  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9-4 19:25:15 | 只看该作者
  7、不知道如何去爱
  
     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你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不可获缺的是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
     无我才有爱。
  
  8、对身边的美麻木不仁
  
     如果你的心能注视一棵树,天上的星星或闪耀的河水直到忘我的地步,你就能体会什么是美了。
     惟有彻底的苦修才能达到这种忘我的地步。这种苦修是那种完全单纯而谦虚的心境,其中没有任何对成就的追求欲望,也没有攀援的阶梯,只有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实在是永恒的一步。
     立刻面对、完全专注。
  
  9、喜欢思考
  
     思想不过是一些观念,它是积存在脑细胞中的记忆的一种反应。
     喜欢思考的人必然相当物质化,因为思想即是物质。
     思想和地板、墙壁、电话一样都是物质,能量在某种模式下的运作就形成了物质。只要有能量,就有物质,生命就是如此产生的。
     思想是陈旧的、扭曲的、不可信赖的,绝对无法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但是,如果你认清自己是如何思想、为何思想、日常的行为、和他人的交谈方式、对待他人的态度,甚至走路吃饭的姿态等所有情形,那么你的心就无法骗你,也没有欺骗的对象了。
  
  10、沉迷于昨日
  
  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
  如果我们全神贯注于一个问题,并且立刻加以解决,而不是把它拖延到下一分钟甚至第二天,就能尝到空寂的滋味。
  
  11、拼命奋斗
  
  我们的心,我们忙于训练它、控制它、塑造它,这样只会使心智逐渐迟钝,却无法使它安静下来。
  控制不能导向静心。
  放下一切被视为有价值的外在训练、领导、理想等,就是真正的学习研究。
  我们都沉迷在自己的玩具里,还自认为内心很平静。
  即使一个专心献身于科学或文学的人,也只不过是暂时沉醉,而非真正的宁静。
  
  12、渴望神秘经验
  
       一个不停寻找和渴求更深更广的经验的心,就是肤浅而迟钝的,因为它其实永远活在自己的记忆里。
       想获得那个真正的“实相”,必须默观冥想。
       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
       冥想是用所有的注意力,整体而非局部地觉察每一件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8-28 10:59:51 | 只看该作者
  很期待与大师的沟通,但是,可能是自己的水平限制,皱着眉头的,略带的思考,限制了我很多的了解大师的作品。其中的一些歌观念也是需要说服自己的。种种的原因,让我实在是无有太大的感悟。我还是认为我自己的问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8-23 13:26:24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如果你能看透这点,生活态度就会完全改变。 学习的本身就是修炼,而修炼这个字的根本意思就是学习研究,所以学习研究的本身就能带来清晰的思想。要了解控制、压迫和放纵的本质与结构,必须全神贯注地学习研究。你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不必强加任何锻炼,因为学习研究的行动就能带来毫无强制的锻炼。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8-21 14:08:43 | 只看该作者
  看灵修类和佛教类的东西,常常会让自己产生恐惧感。我这个人喜欢读书,喜欢浮泛地读很多书,但是,每当看灵修类、佛教类的书以后,就感觉不想读其他书了,不必读其他书了。
  比如,克氏批评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于是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书就不用看了,也不想看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20 12:29:52 | 只看该作者
         2、3年前读过这本书,当时感觉如天书一般,但抱着有大成长的目的一口气读了六遍,终于从只言片语间有点点明白作者的用心。今年再次拿起,随着阅历的增长,感觉书浅了很多,但也可能,我是用记忆去读,没有读到他真的本意。
         本书从时间的角度去剖析了人的心理乃至生命活动:由于人有记忆的原因, 除了当下之外,可以把时间划分为过去和未来——这个观点很容易让我想起孙路弘的《用脑拿订单》和禅宗的观点。记忆使人成为了高级动物,同时也存在了人的劣根性,所以造就快感、恐惧、愤怒、烦恼等等。书中克氏强调抛弃这一切,如新生一般活在当下。如若如此,便能时刻好奇与清晰,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活法,但愿我没有如他所说落入规则、理念,我说的是或自己,没有约束制约的自己!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17 06:43:03 | 只看该作者
  一切的人性的丑恶罪孽来自于你的内心,唯有抛弃意念活在当下才能发现美和善。典型的唯心论者,但折射出的确是真理。你所认识的世界只是你的意念,而非真正的世界,唯有活在当下抛弃快感和欲望达到现实中的物我合一才能体味到美和爱。实属好书,能够让人在繁杂浮躁的都市中得到片刻宁静,浮躁时可小试一把。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16 22:24:46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几天又是阅读低潮期,因而总希望看些轻松的读物。在别人的极力推荐下,找来这本《重新认识你自己》,然而总体阅读体验并不佳,不知道是因为作者的缘故还是因为我个人的缘故。
  
  这本《重新认识你自己》,简而言之言之就是孤独的活在当下、关注自己内心的纷杂、顺其自然——换句话说,都是些诘屈聱牙的东西,并没有多少新意。我不知道就是这样一本书,为何能够这么受欢迎,乃至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改变了其思维——倘若思维真若这么简单的就能改变,怕是人类早已经过了几个地狱天堂的轮回。
  
  灵修类书籍,这些年陆陆续续读过不少,也跟风读过一些畅销书。但是总体印象不佳,很难抓住我,而同类作品看下来,几乎都是相同的套数——无外乎专注心灵、认识本质,但话虽如此,怎么做怕是世界性的难题了。因而相对这类书籍,我更愿意看一些比较传统的著作,回忆类的《虚云老和尚年谱》,议论类的《传习录》,乃至《景德传灯录》这类禅宗公案,也比现今流行的所谓灵修类作品更能感人。
  
  印度这个国家,在西方人眼里,异域色彩比较浓厚,因而这多多少少使得它有些神秘性。然而对西方流行的这种异域文化,我倒有几分警惕,别的不说,在国外炒的火热的诗僧寒山,究竟其诗歌水平如何各说各有理,但如果把他当做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我第一个不愿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6 20:11:4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本书读得不是很懂,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是应该用“思考”还是用“觉察”,如果用思考,那么用作者的观点我就带入了旧的经验和感受,学习到的也是陈旧的东西。可是如果用“觉察”却也没有那么深的定力去任灵魂遨游躯体,完全的释放自己。书,是一本好书,怎奈我是一愚昧的人,看不懂这其中玄关,留待以后经历过,再回头看看,才会有所了悟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2 15:53:03 | 只看该作者
  空中飞行真是最为紧凑的阅读时间。往返的十几个小时中,克的《重新认识你自己(Freedom from Known)》一书让我毫无休憩之机,心智因受到剧烈地涤荡而沉浸在兴奋和饥渴中。 即便是经过翻译转换的文字,仍蕴含着自空性中流露的巨大能量,这股能量破除了世代以来人们将对解脱的渴求诉诸欲望追逐和对各种期许的依赖之心——人生在世需尽毕生之力证悟自性,在自性中才能获得没有矛盾冲突的自在平和。 这条内观自省之路上,没有上师、没有承诺、没有可以遵循的经验律条,是一条凭借勇气和坚持行走终生的道途。
  
  印象最为深刻的观点之一是克以一朵花的芬芳对爱与美的诠释。  花儿的芬芳平等地施与每一个擦身而过的生命,却又对此不以为意。 正是这样的无意为之,成就了无欲无求、单纯清澈的赤子之心,爱与美透过这样纯净的心灵,以万千物态彰显,自然的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早上唤醒我们的那一缕阳光、窗外正在绽放却又瞬间凋零的樱花、此起彼伏的各种鸟鸣声,静静流淌的小河边随风轻拂的树梢、天边的云朵和夜空中的繁星、晨曦和落日的余晖……所有这一切,无论我们是否有心感知,都自然地存在、平等地施与,没有物心、亦没有欲念的驱使。  明媚的春日里,当你伫足于一株花草,与它一同感受微风徐徐时,可曾从这颤动的花枝中感受到它当下满满的喜悦?这喜悦可曾自然流淌入你的身体,滋养你的心田?
  
  人凭着生存的欲念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上演进至今,却也因其驱使积累了世代的意识阴晦面。 在这个日常生活的思识无法穿透的阴翳地带,各种恐惧、不安、嫉妒、焦虑等情绪随着矛盾冲突不断汇聚,碰撞、交会,无意间浮上水面。 对措手不及的负面情绪,人们的态度与日常生活中偶遇的意料之外的挑战大致无异,本能反应亦是以各种方式逃避。 镇定剂、安定药物的不断合成与应用,以及此类性质的其他各种所谓疗法,大都仅为压抑、转移、排遣或缓解无法安于当下的饱受折磨的心。
  
  可悲的是,我们一面渴求内心的永恒平静和灵魂的归宿,一面逃避或拖延,将心理或另一个次元上体验的外在投射粗暴地扔回意识的阴影中。 一时平静的湖面下,无法疏导的恐惧不停地集结,不仅会成为进一步蚕食心灵的邪恶力量,也将成为种族时代的记忆,在脑和灵魂中留下印迹,在未能得到终极超越和解脱前,这股莫名却又于生俱来的感受,便是如影随形的业力。
  
  某一刻与这股强大的业力相遇时,不要惊慌失措地逃走。 只要有一刹那的勇气,直面内心升腾迸发的这股真实的力量,停下来注视那强烈灼烧的地火,当下便是旧日自我的一场彻底死亡。 借由这股毁灭性的力量,冲破固着在灵魂上的局限,体验大死方生的感动。  在衰败、凋落之外,死亡同时意味着除却族群记忆和未知带来的各种恐怖意象的彻底净化。 它是终结,也是开始,是孕育着一切的希望。  以内观自省的方式,不断经历心灵彻底的净化,需要对自己彻底诚实,不放纵,不妥协,时刻保持一颗敏感纤细活泼热忱的心,生活在每一个当下,不再逃避,不再依赖。  
  
  一个圆满的灵魂,才能在自性之中感受到永久的平静;爱和美也会在不期而遇中翩然而至。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也将因凭每个灵魂的觉醒而产生深刻根本的变化。 如果我们期冀的,同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新纪元,那就从自身开始,从当下开始改变吧!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8 12:30 , Processed in 0.0599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