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60|回复: 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庄子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4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庄子》为其中之一。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7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10-18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在战国这样一个暴烈的时代,人头随时可能被砍,人均寿命很短,文化人常常打嘴仗(同时代的孟子甚至骂墨子是禽兽)。唯独庄子没被骂过,并且思想流传至今,活到80多岁且过得逍遥快活。他只是在他最重要的对手惠子坟前感到很寂寞。越来越觉得庄子是一个了不起的无条件快乐主义者。
      庄子,一个无条件的快乐主义者,他是当今中国最宝贵的心灵鸡汤。他告诉我们如何活得长,如何老得爽。庄子的伟大绝不仅限于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
      
      《阿凡达》、《盗梦空间》、混沌理论、云计算、巴菲特投资理念……这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NB的事,无不指向老庄的智慧。我们不学老庄,白投胎到中国了。
      @正安学院  : 《阿凡达》是理解庄子最好的注解。男主角在陆战队战士和阿凡达两种身份间切换,时间久了以至于适应了潘多拉星球,反而怀疑现实的身份是虚幻的。这不就是庄周梦蝶吗?人与马、大鸟、森林的连接沟通,不就是《齐物论》万物齐等、能量相融想通的精神吗?理解了庄子的《齐物论》也就能理解云计算的本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10-18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古代文学老师在讲到庄子的《逍遥游》时,说到,《庄子》的逍遥出世的思想不能消极的来看待。庄子的隐逸不应该是用来消磨自己的斗志和少年风发意气的,而是在失去什么的时候,用来安慰自己的良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着眼于现实,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执着于理性、有着自觉的社会责任感。而道家,则给那些在世俗中忙忙碌碌的仕子庸人留一条退路,在现实当中碰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往往特别能够在庄子的那份逍遥的闲适中掩藏自己的忧伤。后来多少怀才不遇的感慨悲歌之士纷纷都归隐山林,徜徉乎自然山水之间,为的仅仅是寻求一片属于自我的天地,不受尘世的污染,保留了自身最后一点人性的美好以及贴近自然的一份纯真。
         隐士,是道家的价值观,而隐者的境界,无外乎庄子《逍遥游》中所提到的那棵树的境界了。这棵树,大而无用,匠者不顾,但是庄子却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偟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树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何其的逍遥,何其的自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了世俗的烦扰,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往来奔波。如苏轼一再被流放,来到岭南后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如此的豁达、乐观。再如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虽然仕途不顺,但是平淡的隐居生活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美好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中充满了诗书的香气,摒弃了世俗的污浊,美好品质的清流才得以显现。
         隐士总给人消极避世的感觉,其实,在现实的挫折面前能够很好很坚强的生存下来都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隐者们其实都很乐观,他们需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残酷的现实,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人类某种生存困境与人生的无奈。在现实面前,人不得不低头,无谓的抗争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不能改变现实,那么,何不放宽心态,去享受可以享受的生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改变不了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隐士不消极。
         庄子也曾做过小官吏,但是他最后选择摒弃世俗,选择关照自我以及重视个人内心品质的修养,一方面是由于他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另一方面则是与他的哲学修养是密不可分。庄子是个伟大的哲学家。关于实与名的看法,关于存在的思考,以及关于宇宙、时间、运动、生死等问题的哲学性思考,都极大的影响了《庄子》思想风格的形成。庄子对儒家的做法是极其贬斥的,在庄子看来,一切礼法、道德、智术都是统治者劫掠的工具,人应该顺其自然,如果能回到人类原始蒙昧的状态那是再好不过的。他对黑暗社会的揭露是毫不留情的,但是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违反历史规律的。然而,儒家相比而言就比较勤恳,儒家拥有世俗的社会政治理想,哪怕暂时不能实现也要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认为在当今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外儒内道是个人不可缺少的两方面。既要努力积极的去改变我们身边的环境,另一方面,对结果不要太苛求。认真努力踏实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结果便是自然而然的了。豁达的接受一切结果不是消极,不进取才消极;有梦想敢追求不是乐观,不畏失败重来才是乐观。
      汪国真的一句诗写得好:我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梦想还在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10-18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说点轻松点的吧。
      
      沿着伟大的思想家庄老爷子的足迹,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条咱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相濡以沫”。
      
      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相濡以沫,这句话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10-18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庄子,实在一位是傲然独立于四方乱世的仙人!
      
      了解庄子还是从《大秦帝国》开始的这部纪实性的历史小说是在教给了我太多东西了,每一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而这次,我看到了庄子。
      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生于宋国蒙地,也曾在那里做过漆园小吏。后来他飘然出世,一直隐居于山水之间,却成诸子大家。他的思想由弟子蔺且集结成册,由是,《庄子》问世。
      
      宋国蒙地的逍遥峰上,瀑布悬泉,飞漱其间,好似人间仙境。而山中的庄子,此时正叉开双腿,像簸箕一样的坐在一堆枯枝燃起的大火旁,鼓盆而歌。瓦缶清远的声音和着歌声飘扬远去,散落在山中,也散落在天地苍穹之中。
      这是庄子在祭奠去世的妻子。这样做似乎于礼不合,亲人去世,本该哀哀哭泣,但庄子却看得很开。死为达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古代英雄侠义之士为救人多将自己自己生死置之度外,是为重情重义。而如庄子这般将亲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这份旷达的意境,就实在可以傲视天下了!难怪张仪要说:庄子,非人也,诚为仙也! 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的开篇就有这样的气势,雄浑绮丽。这种神游万里,气居天宇之巅的气概是道家始祖老子所未曾涉及的。我想,这也正是庄子的特别之处。
      战国乱世,庄子所处的年代正是宋国灭亡并入齐国的时期。然而庄子却对一切都不上心,只安然的做他的漆园小吏。他从未像先秦其他诸子般辗转功业,因为这些在他眼里看来都是一般模样的——名利、家国、万物……庄子在乎的,只是他自己天地中那样绝对的自由,他也一直在探索。庄子所持的无为出世之学在乱世中原本曲高和寡,远离天下潮流,但如果放到当今时代。庄子的很多思想就会给人以深思了。
      
      “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这是我在议论文里常用的例子。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它就没有能力承载大船了。这不是很好的启示吗?厚积薄发,在于厚积。只有风在其下,鹏才能高飞九万里,背负青天的飞往南海。
      《逍遥游》里面还有一个尧让天下给许由的故事。他说:太阳月亮都出来啦,而烛火还不熄灭,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思了吗?及时雨普遍降了,还要提灌溉,岂不是徒劳吗?先生如果在位,定会把天下治理的很好的。可是我还占着这个位子,自己觉得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奉交给先生。(原文抄自《庄子》译文)但是许由却说: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名乎?名是实的影子,我不为名,也就不要做影子。鸟在森林里筑巢,不过占一枝树枝;鼹鼠喝河里的水,也不过喝一肚子而已。天下对我是没用的。于丹在《庄子心得》里也提到了这一段,她说,许由的话,言外之意就是人生有涯。
      语文老师说庄子的有些思想放在现世有些不太合适。但是我觉得,这种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志,应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就在昨天,我看完了《北京爱情故事》,起初是冲着那些“老士兵们”看的,后来才发现剧的好看。最触动我的就在于吴狄的“世间唯有真情在”和小伍、吴魏这样的成功人士的“唯物质”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人所困扰的。我想我们很多人应该都在这两者之间犹豫徘徊过。吴狄说:“我不希望自己惊天动地,我更不希望自己能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巨大的影响。我只希望守着自己的爱人、亲人、朋友过日子。”这不就是当今社会中的淡泊吗?我们整日的忙碌又为了什么呢?尽管人物是虚构的,但我想社会上也许会有成千上万的,和吴狄有同样想法的人。有人问杨丽萍是否是为了舞蹈而54岁不生孩子。杨丽萍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目的不同,有人是为了享受,有人是为了成名立万,我是为了旁观。我的目的只是为了看清世界上每一条河流是怎样缓缓流动,每一朵花是怎样静静绽放。吴狄们,他们在这个败金的社会中,步履维艰,如履薄冰,只为了坚持自己的初衷。不被吴魏和小伍们改变,他记住了自己最初的方向的信念,于是他赢了。纪伯伦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而许由,他记得,他以天下苍生出发,尧已经把天下治理的很好了,就不需要自己。这样的淡泊明志大概也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楚国和魏国都曾想拜庄子执政,然而庄子心中无政,只念着在自己的天地中神游,所以断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试想如果庄子这样的心态和学问,真的执掌大权,百姓们能不被战火侵扰吗?
      还是没忍住不提起范蠡。政界风云之后果断隐退,将自己莫大的功业留在身后,此后转战商海依旧无人能敌,得陶朱公美名,也终于抱得美人归。实现了双赢。这才是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可及。这样的进退有道也是道家精神的体现了。
      
      
      惠施是庄子的好朋友,也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个名家在当时大概算是“先秦非主流”了。惠施学问的主
      
      要精华是“离坚白”和“合同异”,我觉得跟诡辩学差不多。会是本人和庄子是好朋友,当时名家还有公
      
      孙龙。他和惠施几个一起,整理了一个“二十一事”的学说,流传至今,得到很多大师的论证,特别好玩
      
      。其中有好多诡异的说法,例如“鸡三足”“火不热”“簇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疾飞的箭头既
      
      不动也不行)”“郢有天下”等。但在当时,“二十一事”出世伊始就在到了四大显学的轻蔑嘲讽,但同
      
      时却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就连庄子也来凑热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惠施的原因,庄子对名家非
      
      常感兴趣,也可能就像是黄老邪见到黄蓉提过的杨过时对了脾气,结为忘年之交差不多吧。反正庄子专门
      
      有《天下篇》对天下学问进行了批判论证,其中就包括“二十一事”。相较其他大家的不屑为伍,庄子这
      
      样就显得十分的难能可贵了。这儿是庄子不流于世俗,淡泊从容。虽然骂尽天下学问,但却皆无恶意,因
      
      为庄子待事,从来都让自己“站在门外”,只参加,不参与。所以才能和名家这样的学派和而不同。终究
      
      是叫人佩服。这样的庄子,怎能不“成仙”呢?
      
      大哉庄子,奈何斯人已逝焉!唯生者如斯,凭怀吊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10-18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能读懂庄子的通常有两类人,一类像陶渊明一样,完全放弃功名利禄,只过平淡质朴生活而无怨言;一类是像苏东坡那样,虽然获得了功名利禄,但在现实中又遭遇了很多挫折,于是借庄子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有时就能获得短暂的快乐,从而表现的很旷达。
          从本质上说,第一类人已经比第二类人高出一个境界,可以拿慧能跟神秀对比。慧能和神秀在五祖弘忍座下学禅,两人分别写了一首偈子阐述心得。这两首偈子大家是很熟悉的。
            慧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废话不说了,总之能看出慧能心中已无清净尘垢之别,而神秀犹停留在保持清净的境地。这就是两人的境界差别,正如读懂庄子的人,第一类人是真读懂了,第二类人顶多算是读了个半懂。现在像陶渊明、慧能那样的人很少见了,但第二类人倒不少,很多学者、名人大谈特谈自己对庄子心得体会,还希望普通人能学学他们把什么都看淡点,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或许能像苏东坡那样从庄子悟出点东西,但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抛弃俗物,想学庄子只是自欺欺人,只会更加逃避现实。如果非要读庄子,那就尽管把它当做文学作品读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10-18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我看的不是这个版本,而是《诸子文萃》中的,从小到大,这本书帮我解决了很多问题,或是人生 ,或是心境...甚至在我高三 的学 习 中也给我指导了不少,那时我曾一度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偶尔翻到了“佝偻承蜩”一篇时,明白了“不以万物易蜩之翼”的道理,顿时豁然开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10-18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是选编,就是类似庄子思想的那些文章的集合,并不全是庄子的语录或者文章。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10-18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庄子继承而发展下来,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该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中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己,人籁则比竹是己”,“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地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
      自然纯朴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朴素美,因为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庄子主张“物顺自然”,他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成玄英解释说:“雕琢华饰之务,悉皆弃除,直置任真,复于朴素之道者也。”庄子又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可见庄子把自然朴素看成是一种不可比拟之美,一种理想之美。但“顺物自然”反对雕饰,并不是庄子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而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它指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及其后学在《渔父》中还借客之口提出“法天归真”说,对于“天”,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而对于“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 渔父》进一步说,就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言简意赅。庄子在《天运》篇中用“丑女效颦”
      的故事,生动的阐发了她崇尚自然朴素之美,反对雕削取巧之风的思想。她说:“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指出了美女西施“之所以美”,是由于西施“貌极妍丽”,既病心痛,颦眉苦之,出自自然,出自真情,益增其美;而邻里丑人,见而学之,不病强颦,故作媚态,倍增其丑。所以说,“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史庄子关于自然的审美思想。
        这种自然美拓展开来,就体现为“顺物之性”,尊重个性的发展,发对人为的束缚。他说:“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这就是说,天下万物,各有常分,应顺物之性,任其天然发展。庄子《马蹄》篇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庄子的意思是说,马,处于真性情,放旷不羁,俯仰天地之间,逍遥乎自得职场,不求“义台路寝”,真有怡然自得之乐。
      “道法自然”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他对美和人生的追求永远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回归自然,重视自我,是我们要一直延续和铭记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10-18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题外话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个名字叫做〝止母念佛〞故事,它来自冯梦龙主编的《笑话选》。原文是这样的:
      翟母皈心释氏,日诵佛不辍声。永龄佯呼之,母应诺,又呼不已,母愠曰:“无有,何频呼也?”永龄曰::“吾呼母三四,母便不悦,彼佛者日为母呼千万声,其怒当何如?”母为少悟。
      这个笑话翻译成白话文内容大概如下:
      有个叫翟永龄的人,他的母亲信佛,每天念佛不住声。永龄假装叫她,母亲答应了,他接着又一连叫了好几声,母亲不高兴的说;“别喊了,为什么啥都不说有叫个没完?”永龄说:“我才叫了三四声您就受不了,那佛祖每天被你呼叫千万声,还不知道气成什么样呢。”母亲听了以后,便稍微有了些醒悟。
      笑话归笑话,笑完以后我们可否进行一下反思:除了笑以外我们从中还能得到什么呢?我觉得是一种超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超出我们的惯性的思维模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智慧。它给了我们当头棒喝:我们习惯的、熟悉的、往往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未必是合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说我们的行动往往与我们的目的是相互矛盾的,甚至是南辕北辙。而本文也正是想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所了解的、从我自己的生活中所读出的庄子。因作者年幼才疏,学识浅薄,本文借用《庄子》的几个片段来草述作者自己的一些观点,其中难免有贻笑大方之处,诚望观者恕之。
      ”
      “草狗”的是与非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
      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繡,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中以文繡,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齧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上面便是我们所熟知的“草狗”的典故,当然还有“东施效颦”的由来。“草狗”象征着上古礼仪,孔子讲礼仪,并沿用上古的有效规范了人民的做法,这似乎并没有问题,可庄子却对他予以否定,原因何在?我们一般有这样两种解释:
      一 庄子认为礼仪要随时代而变,不应拘泥于古法。
      二 庄子崇尚逍遥,认为礼仪是一种对自由的束缚。
      这二种说法都很有道理。尤其是前者,符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的时尚观点,也符合人们对庄子顺应天道的理解。对这两种看法,我二者都认同,但有些认识的不同。孔子讲礼仪,庄子其实也讲礼仪。讲礼仪的目的是让世人的行为变得更文明,以促进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孔子循古法,而古代的礼仪在它的时代起到了好的效果。这一点孔子明白,与孔子同时代的很多人也应当知道,我相信这也应该是孔子提倡将之发扬光大并身体力行的进行推广的原因,可是古礼毕竟是古礼,它一定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却还要一意的推广它,能达到礼仪的初衷吗?不能!而且是把人们引向了一个比现状更加不妙的境地。如果像方才所说的孔子是出于好的目的而讲古礼,那么他的错只是不智,以至于使自己行为和目的南辕北辙。但是假如、只是说假如孔子认识到了这一点还执“草狗”不放,那么他便有了借推广古礼仪沽名钓誉、甚至是恶意的去误导世人的嫌疑。而这恐怕是能够看透的人都会觉得不齿的。
      撇开以上那些不谈,事实上三叩九拜、牲畜祭祀……这些繁文缛节就真的达到了我们讲礼仪的目的了吗?未必。世上道貌岸然者大有人在。真正的礼仪应该是从内而外的,是人内在品质的一种自然流露。要进行礼仪的推广,只要在潜移默化中改善我们的精神、思想,那么外在的一些行为约束就变得多余了。庄子不是因“崇尚逍遥”而认为礼是一种约束才说“惜乎,而夫子其穷哉!”,而是认为孔子所做的不是真正能够实现礼仪目的方法才有了如此的感叹。
      老聃死,秦失笑
      唐伯虎的《桃花庵》诗中有这样两句:“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这恐怕是大多智者的共同点。《庄子内篇养生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一定要为之痛苦不已吗?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庄子有言“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然随而哭之,是不通命也”,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算一笔账的话,一个人的死去是固定成本,那么我们因此的苦痛都是额外的付出,不但不能挽回什么,还会增加损失。死者已逝,不管活着的人怎么做他都不会活回来了,而如果要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情感的话,这不啻于缘木求鱼。
      当然我们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可以来反驳这笔帐,那就是我们的感情。再理性的人也没有充分的理由驳倒感情,因为他无论再怎么理性也还是个人,不可能毫无情感。可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只能通过其死后去痛哭来表达吗?如果死者和你没有多少关系的话,那么你的痛哭要如何解释?如果你和你的长辈有感情,在他在世的时候多孝顺他一些岂不是来得更实际?如果你和你的朋友有感情,在他活着的时候多给他一些你的友谊多好?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在丧葬场的哀嚎不是在给活人作秀的话,那就是一个蠢才在犯傻。
      “老聃死,秦失笑”或者“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恐怕都不是“疯癫”两个字所能涵盖得了的。
      至仁“无亲”?
      《庄子》的《天运》篇中有这样一段: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谓也?”
      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
      曰:“何谓至仁?”
      庄子曰:“至仁无亲。”
      问题就出在这个“至仁无亲”,可笑我们总是根据字面的意思及对庄子的普遍认识将之理解为“对天地万物一视同仁,故无所谓‘亲’”。毛佩琦先生在他的《图解庄子》中《天运》篇的题解里就有这样的解读:庄子认为“至仁无亲”,对天地间万物一视同仁。为什么说这种认识有问题呢?接下来大宰的提问也许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疑问。
      “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的回答中谈孝尚不足以言仁姑且不说,我们且看这几句: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忘我难”
      庄子所拥有的是至仁,是高于孝的存在,那么他是否就已经对孝无所谓了,或者将孝当成了达到至仁的绊脚石呢?答案是否定的。孝必然是构成更高层次的仁的一部分,而“至仁无亲”的“无亲”也只是表面的无亲。试问孝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双亲更好的生活。“爱”的孝要比“敬”的孝要好是因为一个肯定是发自真心的而另一个未必,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要让父母感觉自己很孝敬,要让旁人看到自己很孝敬。我不否认子女的孝敬很多时候会给父母带来幸福感,但是我们可否想到当父母觉得我们很不错的时候,他们将为此付出什么?无时无刻的为你担心,无时无刻的为你牵挂,想尽办法把自己的一切给你……只为了补偿你的孝顺,他们所还给你的要比那所谓的尽孝道所付出的要多得多。
      你达到了你尽孝的目的吗?适得其反吧!如果不是出于那一颗颗并无邪意的心,我甚至想说这是一种诈骗,利用父母的感恩之心进行诈骗、利用路人对美德的向往进行诈骗。
      只有融入父母的生活,在父母全无觉察之中做我们该做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尽情的享受我们所给与他们的那一份报答之中,而非深陷于如何回馈你的孝顺的惶惶不可终日里。而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我们尽孝的目的,同时这也就达到了所谓的仁。父母尚不能感觉到我们的作为,更何况俗人的眼睛呢?说这样是“无亲”并无不可,而它的实质是令人无法感觉到的至亲、至孝,也是至仁。
      天道
      说到庄子,不能不说一下“天道”,而所谓的天道,真的就是那么玄虚,不可捉摸吗?恐怕未必,起码作者认为“天道”并非不可捉摸。
      上文“至仁‘无亲’?”、“老聃死,秦失笑”、“‘草狗’的是与非”所说的种种,其实都是一件事:我们以为没有错的很多行为其实在背离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或者可能只是一些人在利用人们错误的认识来欺世盗名。
      将这个道理推广至“忠孝节义,礼仪廉耻”,再推而广之以至于“济天下”,哪个又不是此道理。庄子下面的论述可谓深入骨髓!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予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要做好一件事,就应该用能够将这件事做好的最佳方式,不要为那些外在的东西所累,以致影响自己达到做事的目的,甚至使自己的行动与目的相背离。”将这个最佳方式推之于世间万事万物,那就是天道。
      庄子其人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庄子也同样是人手一个的 “哈姆雷特”,而我的庄子,还想借用唐寅初的那句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来形容。
      我脑海中的庄子就是手执利刃的庖丁,穿梭于世界的骨隙之间;就是满身污泥的老龟,自由的徜徉于泥田;就是世人眼中的“疯子”,活在一个别人看不穿的世界。
      谁说庄子是一个冷漠的人?那是因为你看不到他炽热的心;谁说庄子是一个自私的人?那是因为你早已被世俗的行为模式蒙蔽了眼睛;谁说庄子不讲礼仪道德?那是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能算礼仪道德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它。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想说其实庄子也是普通人,他也想像“乌龟”一样更长久的活在这个世上;也讲忠孝节义的美德;也对亲人、朋友充满关爱……又或着说他是一个更明智的普通人吧!
      他更理智的知道怎么样去行动自己的这些情感才真正意义上得到了释放 ,并且他将自己所领悟的这种行为方式进行了推广、记述。正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些我们所未看到的真理并将之付诸于行动才使我们觉得他是如此“疯癫”;才使我们感觉他如此深邃高远;才使我们觉得他的一切是如此地游刃有余、恣肆汪洋,如此“疯癫”。
      再说题外话
      一日作者“偶发奇想 ”,请同班的男生吃饭、喝啤酒以排解心中因吃多了同学们的生日宴带来的欠债感,理由是:本人也要过生日。说是一个班的男生,其实也就八、九个人,在一个小饭馆的包厢里随便点几个菜、叫几瓶啤酒就算是请大家吃一顿了。与往常相比,这一餐“生日宴”有些不太一样,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相同的酒、相同的菜,不一样在哪呢?大家喝得不一样的尽兴。有同学提出来说我“面子大”云云,我一一给以否定:我非富非贵,再加上平时为人孤僻乖张、张口就伤人,谁会买我的面子这笔帐。那究竟为什么会更尽兴呢?仔细一想,才知道正是因为我面子小、大家少了以前的那些琐屑计较使然。“寿星”不用坐在某个位置上,大家也不用给“寿星”敬酒、说一些祝福的套话,大家自然放得开了,这样我请大家喝一顿的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
      明白了这个原委,再将它与生活中的其它事拿在一起一想,其实有多少能够逃出这个道理?我们所做的多少事不是在缘木求鱼?或许道理是很多人共知的吧!只是真的没看见多少人真正有明智的行动,这真是一种悲哀!又或者好多人是因为太明白这个道理才有了某些看似不智的行为呢?这应该会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吧!
      
      
      
      
      引用书目;
      《笑话选》
      《图解庄子》
      《汉文学史纲要》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0 21:52 , Processed in 0.0485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