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月亮和六便士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1#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
          这本书的名字叫《月亮和六便士》,但整本书里,既没有提月亮,也没有提六便士,而是一个比较不一般的人的传记。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名字真难记),传记的主角,以一现实画家为原型,从书的内容看,这是一个可恶的家伙。抛家弃子,还有让自己的救命恩人家破人亡,这些真的不大符合一本小说主角的形象,可没办法,这书就是这样写的。
          不过,即便这样,我还是无法忘记他说的那句“我要画画儿”。可以这么说,整本书,这句话,这段情节(情节见最后)给我的震撼最大。他是一个选择月亮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这两个词一般的解释是: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他们就象征理想和现实吧!
          无法想象,一个四十岁、温饱不成问题、有家有事业、有儿有女的人,会为了以前从未干过的“画画儿”抛弃这一切。如果把这人摆在我们面前,恐怕只会被冠以“疯子”的名号吧。
          “你是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
          当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作何选择?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来说,我觉得其实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现在的我们,天上有什么?月亮?嘿,连星星都不知道有没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2#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狷狂的尼采曾说:“他(叔本华)让我有勇气并自由的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我发先,叔本华之于毛姆亦是如此。
  
  毛姆小说中无处不透露着叔本华的思想因子:
  
  一,“人,生而痛苦”
  
  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开始的铺垫中,毛姆就很清晰地表达了他的观点:
  大多人在过着一种好像总欠缺着什么的生活。
  在这部小说中,毛姆通过一个天才画家追寻艺术的艰难历程展现主体在摆脱各种意欲时遭受的痛苦。思特里克兰德对艺术的狂热追求,对物质欲望的厌弃和面对死亡的无法逃避都让人感觉在现实中已经无法存活,必须寻找一个可以解除束缚的空间。最后,作者带着思特里克兰德找到了这个空间一塔希提岛,主人公也总算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然而终究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一切又只是幻梦一场。
  同样,小说《刀锋》中的拉里在经历战友的死亡之后,也变得迷惘起来,残酷的战争使一切价值体系面临崩溃,他不得不在痛苦和焦虑中探索人生真谛。毛姆由此更加靠近了“悲观主义”。
  
  但毛姆绝不是个沉溺于无望中的作家,他一直像关在瓶底的飞峨想要冲出瓶口。
  他也在为痛苦的人生寻求解脱之路。
  
  思特里克兰德看上去只是个索然无味的普通人,毫不引人注意。他本是个有一定经济地位的证券投资人,家境殷实,妻儿和睦,可他最终为了自己心中的月亮一绘画抛弃了世俗中的六便士。由对思特里克兰德这一天才形象的态度,不难看出小说家天才观念的认识基础和叔本华的天才论是极为相似的。
  我们来看叔本华眼中的天才轮廓:“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摆脱他们(欲望),而立于于漠不关心的旁观者地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美好人生和最纯粹的欢愉。如,纯碎的认识,美的享受,和对艺术的真正的喜悦等皆属之。但这些都需具备特殊的才能才行,唯因他们的智慧特别卓越,对于苦恼的感受自然比一般人敏锐,个性必与一般人相异,故他们都难逃孤独的命运。”
  --------------这简直就是思特里克兰德的剪影!
  
  叔本华认为只有当个人遇上逆境时,智力才能较容易从意志的纠缠中挣脱。因为智力急于脱离逆境,会以更大的冲劲投向外在世界。这种强力冲破束缚的智力才更纯净,更为客观。天才的优越智力总在人的不幸遭遇中产生,因此他必须与忧郁、孤独结伴才会有惊世骇俗的好作品。
  在毛姆看来,无论是不是天才,个人要实现灵魂的净化都需要无穷无尽的磨难,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思特里克兰德在现实中饱受折磨,他离家出走远赴巴黎,住在一座肮脏不堪的破烂小楼里,生活贫困不堪。在为艺术四处奔走的时候,他经常是忍饥挨饿,身无分文,就连创作最需要的两种材料一颜料与画布也时常没有着落。这位天才艺术家有“六个月之久每天只靠一顿面包、一瓶牛奶过活”。
  最后叔本华描绘的只有天才才有的动力,促使思特里克兰德创作的那股动力“一直在毫不留情地膨胀壮大,正像肿瘤在有机组织中不断长大一样,直到最后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必须采取行动”。毛姆将主人公意志与反意志双方斗争的情形描述成蜘蛛捕捉苍蝇的过程,最终象征意志的苍蝇落败,掉进了蛛网。
  
  
  二,“‘性’是个坏东西”
  
  叔本华认为只是对自己的生存维护,是十分容易满足的。如果生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人类便会重新堕入悲哀。他一直极其淡漠地看待人的性冲动,觉得那不过是为完成种族延续而必须进行的一项工程。毛姆则通过思特里克兰德面对性欲控制表现出的厌恶与憎恨契合了这一观点。
  然而毛姆呈现了与叔本华不一样的姿态。他笔下的生命意志痛苦呼喊有部分原因是意欲带来了强烈的美感。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旦从情欲中得以释放,仿佛沾上了神性的光辉,“好像同飒飒的微风、同绽露嫩什卜的树木、同波光变幻的流水息息相通”。思特里克兰德仿佛经受了一场洗礼一般,整个人都洁净了。正是因为如此,主体在选择脱离这些欲望的时刻显得更加挣扎与痛苦。
  同样,《刀锋》中毛姆将主人公拉里描绘成为一个清心寡欲的人,因此意志的痛苦则更多的体现在与之对比的人物身上。热衷于社交活动,注重身份地位的艾略特总为自己在绅士圈中的价值患得患失,最后郁郁而终;拉里昔日的恋人伊莎贝尔为物欲选择嫁给了格雷,还是念念不忘与拉里之间那份纯真的情感,婚姻稳定幸福却依然无法满足;索菲挣扎不出苦难,选择了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结局是惨遭杀害;他们都没有从无休止的意欲中找到得救之路,只能让一个接着一个的不满足吞噬自己,失去欢乐。
  
  
  三,“少跟我谈‘道德’”
  
  叔本华与毛姆都处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战争和经济危机爆发带来了迷惘与惶惑的情绪。理性万能的幻想由此破灭,非理性主义必然要独立出来成为另一面旗帜。叔本华公开向理性主义发出挑战,强调人的生命、个性、本能,尤其推崇人的直觉作用。毛姆的小说中也无处不流露出他渴望打破理性束缚的诉求,极为强调人的本真与天性。
  可以说他们都有离经叛道的伦理价值观。
  叔本华把理性清除出道德主流。他从根本上否定人类道德的真实性,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从动机、过程到结果都是出于利己主义,没有道德价值可言。
  显然,毛姆对此也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小说中主人公的动机是意志从内部对自身的
  直接认识,也就是叔本华心中真正的意志自由。
  
  毛姆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无一不颠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思特里克兰德,世人眼中冷漠无情的疯子,抛妻弃子,与朋友妻子私奔,可毛姆却把他描绘成一个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艺术家。原本的道德观念对克兰德起不了任何束缚的作用,因为他内心只对自己的需要忠实。
  世界不再遍地是温暖,而美德也不一定就存在于康德说的“至善”之中。
  
  
  四,“爱情是虚无”
  
  叔本华在其代表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卷四中提到“自我保存是他第一个目标,当他一旦完成了这个准备工作后,便只要致力于种族繁殖,作为单纯自然物而言,他不可能有其他要求”。
  毛姆对爱情的理解与叔本华的爱情伦理内核是相似的。
  毛姆在小说里对爱情做的比喻:“爱情是个很不行的水手,你坐一次船,它就憔悴了。
  在他二者看来,不管看似多么绚烂神圣的爱情,最后却归结于人的性本能冲动。一旦得以满足,随之而来的便是空虚。
  
  爱情,对于叔本华和毛姆来说,成了更高精神追求的一种障碍。因此他们二者在论及这一方面时显得尤为冷酷无情,当然,这个和他们对女人的偏见有莫大关联。
  
  
  以上我只是粗略的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毛姆小说主旨与叔本华思想的契合,其实二者的契合之处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琢磨。
  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毛姆创作缺乏哲学价值,事实上毛姆并不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作品内容的深度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3#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无意中看到这本书,便随便下来看看。还以为会像其他的小说一样让我看了一会就看不下去,在看到前面,中间部分的剧情就已经猜得差不多了,只是后面的岛上麻风病让我有点意外。看了一段后反而让我手不释卷,难道是我老了?也该老了
        难道天才都是那么的异类?主角自从离家出走,看起来貌似无情无欲,却在行为中仿佛透露出都被他有意无意的的压抑着,到最后假的也变成了真的。勃朗什在一开始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冲突就有些令人觉得会有些情节,以及勃朗什在接下来一系列反应过激的行为让她注定成为情节的垫脚石,也行挂了是她最好的结局。施特略夫,不可否认,这也是个天才,能别人所不能,在别人都看不出思特里克兰德的画是那么与众不同的时候,他却有慧眼识画。能够容忍思特里克兰德种种行为。只能说太善良!好人终究没有好报。历史总是那么相似!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从看不到那六便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读了毛姆的三本小说,真的发现他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每本书我都是几乎一口气读完的。the painted veil ,up at the villa ,这两本书都是关于成长追求的,情节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月亮与六便士,我承认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没搞明白,没看下去。于是我往后翻,从感兴趣的地方开始看。但一看就被吸引住了。看了会再回头看起,也就觉得没之前那么云里雾里了,反而一气呵成。看完后,我很恨自己早期为什么没有关注毛姆,直到我快毕业了才发现这位伟大的作家。现在的每个人都在忙着考证为将来就业做准备,而我却每天在宿舍床上翻看着毛姆的小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喜好特长在哪,拿不定主意将来做什么。思特里克兰德尽管已经四十岁才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但他毕竟是有梦想的人。而我却从来不晓得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昨天得知一个亲人突然去世了,哭泣伤心之余,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命运的无情。一个人可以毫无征兆的迅速的从这个世界消失,想想都觉得可怕。所以我再也不能虚度人生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和你所爱的人就突然消失了。爱自己,爱父母,爱朋友。之前老师说过,如果想找到理想的工作,要么继续深造读研,要么多读书。我还在迷茫中,只有在书中才能寻找到天地。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其实想一下,我现在所追求的都只是世俗的东西,每个人都几乎拥有的。我为什么就像男主人公那样不关心房屋的布置,不关心饭菜的好坏,不关心生活的优越,唯一关心重视只是心灵的解脱,情感的释放呢?也许只因为我只是一个寻常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5#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毛姆的的《月亮与六便士》,感叹毛姆的写作能力,把一些平凡的故事描写的绘声绘色。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以前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证券交易员,为了追寻自己的一个理想,在不惑之年舍弃了一切来到巴黎学习绘画,看的时候被他离开时的决绝和为了理想那种舍弃一切的勇气所震惊,最后他死在了南天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最后心里不由得感伤,为什么他活着的时候没人注意到它的价值还备受大家的冷嘲热讽,死了以后大家都来怀念他褒奖他说他是天才,真是莫大的讽刺!舍与得之间的平衡和心理上的满足,只有自己知道,岂为外人道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6#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头翻夹在书里的书签时发现,篇幅最长的是“我”与思特里克兰德关于那些被他伤害过的人的讨论。“我”为那些被他辜负和毁坏却执迷于他的受害者申诉,而他只消淡淡不屑便将其化解。
  
  “想到那些你从来不认识、从来没见过的人被你的画笔打动,或者泛起种种遐思,或者感情激荡,难道你不感到欣慰吗?每个人都喜爱权力。如果你能打动人们的灵魂 或者叫他们凄怆哀悯,或者叫他们惊惧恐慌,这不也是一种奇妙的行使权力的方法吗?”
  
  “滑稽戏。”
  
  由此大概可以看出端倪。爱情作为最不恶心的一种权力关系,没能捕获男主人公。即便是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也不为他所动。这正是他最强大最可怖最可憎的地方。连爱的约束都能挣脱,他必然是个无耻混蛋,拥有高超的技艺和对美强烈的把控,却没有心,没有爱。
  
  爱和美,又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
  
  这让我想起很多角色和身边的一些人。他们都好像没有心,对周遭人的付出表示出极大的不耐烦和鄙视,然而,他们仍然偶尔臣服于某种“conncetion”,完全孤独又会令他们紧张和软弱。而思特里克兰德,老天,他走到了极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已经不记得如何发现这本书的,但是最初吸引我的只有三个原因:奇怪的书名、证券经理人,半路出家的画家。
  
  首先这个书名一眼望不出这书是讲什么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而且名字有月亮,足够我生出莫名好感了。另外不管怎么说,专业和第二个因素相关,理想也想向第三个靠拢……
  
  最初让我惊喜不已的是作者辛辣的文字和一针见血的点评(翻译地可真好啊,生硬感全无)。但是不久发现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甚至是对环境的描写都叫我深深着迷(要知道,我可是个看书一定会跳景物描写的没有耐性的家伙啊……)。人物各个鲜明,而且只用了两三句话就能立刻刻画出一个鲜明地就好像此刻正站在你面前一样(这可是少年漫画要通过好多个分镜才能表现出来的啊)!景物描写令人着迷,不仅可以清晰地勾画出相应情景,我甚至还可以体会到文字背后流动的情感。天哪,这可是迟钝的我从未感受到的诶,不知道是太我孤陋寡闻了,还是自己的感受力确实有所进步?不,我倾向于第三者,那就是毛姆太强大了。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青春过青春却马上要逝去的大龄青年,活到这个岁数才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这个社会教导我们想要的。自己想做的事只是想心无旁贷地画画,努力想把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画出来。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基础各种薄弱,下笔各种无神,但是比起在大学里接受的教育(所谓的专业?),只有这才是我发自内心喜欢的,无论多苦多累都能开开心心地去做的事。(读书读了这么多年,对考试考证什么的现在不是麻木,而是当做瘟疫一样能躲就躲……)但是出于自身性格的软弱,总是对现实妥协,天真地希望能够通过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理想,又比较浮躁,总是希望有过来人给自己一些指点。前几天刚看了奈良美智的《小星星通信》,为了获取他创作出好作品的秘籍去看的,找到了一些方向。但是从这本书的主人公(名字太长了总是记不住!)的身上根本找不到一点参考啊!只感到一阵阵的绝望啊,觉得自己不可能想他那样超脱、专心地只忠于自己,不管周围,是不是不太可能画出好作品了……(其实是想太多了吧,根本连说的过去的画都画不出来想那么远做什么……)
  
  最后作为一名时不时会写一些小说自娱自乐的家伙(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完全不行,总是苦于寻找恰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完全不能驾驭情节的发展),我表示也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希望)不久就要结束马拉松一样的学生生涯的我,这个时候才终于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虽然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的时候大概还是会选择逃避理想,向现实低头吧……但是我希望自己能从本书的主人公身上找到一些勇气,即使暂时没法为所欲为(啥?),但只要有一点机会都应该珍惜,多渺小也不可以为了脚边的六便士而忘记头顶上高悬的月亮!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承认这内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我现在的部分思想。幸运的是我并没有那么豁达。渴望并恐惧着。。。
  空有一颗爱自由的心,享受内心的纠结,主人公的人情冷淡,是我所向往的,抛开一切什么都不带的走。
  风筝的一生都是在为了一根线而冒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我读《月亮和六便士》:人生是没有自我的,所谓“自我”,这种东西你得跟世界划清界限才会有的。通俗一点说,人,必须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你将是壳子或零件,是附属物,是被投射的镜像,被填塞和转动,被需要和满足。划清之后,自我与世界,月亮和便士还得并存。这个过程可以逆推,不能顺导。(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0#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读《月亮和六便士》,比较主角思特里克兰德和书最后提到的布吕诺船长,有一些感悟~)
  
  “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懵懵懂懂来到世间,浑浑噩噩的过活,命运不济时,我们只用考虑如何活下去,如何给那颗不停跳动的心提供能量;如果幸运一点,生逢乐世,不用为了生存担忧,我们反而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了。人本就如此,没有选择的时候无忧无虑,有了选择之后却茫然失措。我们开始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想要找到一个指引,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个航向,找到一丝光亮,驱散笼罩在眼前的层层迷雾。我们想要找一种激情,去支撑我们的生命。
  
  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从绘画中展现内心,一种高度的自我实现。为了自己的绘画理想,不在意世俗的态度,毅然决然抛妻弃子;为了发泄自己的欲望,毫无愧疚的霸占了救命恩人的妻子;为了寻找心中的美,独自一人到塔西提岛和土著人一起生活;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毫不在意自己毕生才华的结晶,将最巅峰的作品付诸一炬。“他痛苦一生似乎就是为这些壁画做准备,在图画完成的时候,他那远离尘嚣的受折磨的灵魂也就得到了安息。对于死他毋宁说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因为他一生追求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的一生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旁人看来,他是一个极度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人性的人,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只不过是随心而欲,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交给了自己的本心,彻底斩断了与世俗的锁链。这正是很多人渴望寻找到的生命的意义,一旦找到,所有的问题对我们来说都迎刃而解,我们只用将一颗心奉献出去就行。
  
  对于布吕诺船长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家人,将生活变得更美好,为家人谋求幸福。为了摆脱贫困,让生活更美好,他在破产之后和妻子远涉重洋来到南太平洋群岛;自己盖房子,清理灌木,把一座荒岛建成了种植园;为了更好的生活,远离文明社会,在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年。“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这也是很多人在寻找的生命意义,一个可以支持自己顽强的走下去的信念,一种发自内心的斗志,找到了它,你就再也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和鞭策。
  
  两个故事,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两个人生命的意义好像也完全不同。其实,他们寻求的却是同一件东西。支撑自己活下去的激情。“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我在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布满的海滩的。”思特里克兰德所做的一切事情,取得的所有成就,归根结底,只不过是在寻找一种生命的激情。 “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激励着他的那种热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布吕诺船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和思特里克兰德同样的人,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人,有一份激情支撑自己前行的人。
  
  蛮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们自出生就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恶劣的自然环境、凶猛的野兽,让他们没有任何选择,对生存的渴望构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现在的我们不用担心恶劣的环境,不用担心食物的匮乏,每个人的生活都舒适安逸,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支撑生命的激情。我们试图寻找各种各样的激情,暴力、性、酒精、麻药……然而这些激情都不能持久,它们不能支撑你整个生命。我们在寻找一种激情,能够代替我们祖先身上背负的巨大的死亡阴影,能够像生存本能一样无时无刻不督促我们前进,能够时刻充满力量并且和我们生命一样持久不衰。
  
  布吕诺船长说,这种能够支撑生命的激情是“美”。“人们动不动就谈美,实际上对这个词并不理解;这个词已经使用的太滥,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因为成千上万的琐屑事物都分享了“美”的称号,这个词已经被剥夺了它的崇高的含义了。一件衣服,一只狗,一篇布道词,什么东西人们都用“美”来形容,当他们面对面的遇到真正的美时,反而认不出它来了。”只有去追求真正的“美”时,我们才能释放出生命所有的激情,为达目的,在所不惜。当然,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因为好像生活中所有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东西,都可以冠以“美”的名义。我们可以说思特里克兰德寻找的是绘画之美,布吕诺船长寻找的是生活之美,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寻找的是真理之美,莎士比亚寻找的则是语言之美……如果这么解释的话,我们可以说这种能够支撑我们生命的激情是对真正的“美”的追求,不过还是感觉有些笼统。怎样才能更直观的描述这种激情?思特里克兰德的话能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激情。“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的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一种像溺水者渴望呼吸一样的激情。
  
  上边写的只是我对《月亮和六便士》的一些思考,绝对不是标准答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活着为了什么?我们在坚持什么?”这些问题也经常出现在我的脑子里,为什么一定要有答案?如果让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明白了生存的意义,那么我接下来四分之三的生命要拿来做什么?生命本该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生命最美的也恰恰是其不确定性。如果在我二十岁的时候就对生命有了透彻的理解,那么接下来的日子该有多无聊!其实,单凭想象、理性的推演很难对生命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只有怀着一颗好奇心,感受生命中的喜怒哀乐;仔细体味人生百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经历;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生命,更好的感悟生命。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12:29 , Processed in 0.0615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