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书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父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发表于 2012-8-21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我想,作者最大的功力,应该是把一群作恶的坏人写得如此人性化、可理解化,甚至在读者的内心越来越倾向他们,甚至忘记了他们是黑帮,在做的其实都是犯罪的事实。
  
  我觉得,其实麦克是个很会隐藏自己的人。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人会在心理和行为上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变,而发生变化除了外因刺激以外,不得不说有个人潜质的内因。其实,麦克已经超越了自己的父亲,他比老头子更加残酷无情,更适合在这个血腥的世界里生存。所以,当后半部分面对他的转变时,没有太多惊讶,理所当然。就像他的哥哥,有的是勇气与暴戾,但是缺乏的是冷静与智谋,因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是死在了自己的手上。
  
  不过对于教父这部作品,还是有一定让我觉得很奇怪的地方。首先就是,在中后部分,觉得作者有点过于赘述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对于人物和场景描绘得太过详尽,但这些又游离于主旨之外,这未免有悖于美国小说故事紧凑的风格。另外就是,麦克对于自己的女友(虽然后来成为了他的夫人,但是不得不说是因为凯的坚持和深情)似乎太过无情,这与他先前的有情有义又有点矛盾,不知道是何缘故。
  
  不过这些,终究是瑕不掩瑜,教父仍不失为一部优秀伟大的作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发表于 2012-8-21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维托.考利昂在大萧条的时候,迫于生计的压力,和克莱门扎以及忒希奥这两个小混混一起做非法的勾当,没想到遭到了地痞法怒其的敲诈,维托愤而谋杀了法怒其这人渣。尽管没有目击枪杀,克莱门扎以及忒希奥依旧明白其中的奥妙,从而对维托五体投地,甘心当他的马仔,维托也走上了一条教父之路。出人意料的是,命案并非没有目击者,唯一的目击者便是维托的大儿子桑迪诺,对桑迪诺来说,这是他悲剧的开端,从此,他性情开始变化,变得崇信武力解决问题,父亲的成功让他愈发对自己的认识坚定不移,直到在家族战争中被妹夫出卖进而被敌人暗杀。因为,武力解决在教父的法则里往往是最后使用的,桑迪诺只看到了表象,滥用了武力。
  往往是,愚者看到表象,智者看到本质。就长相来说,唐.维托的三个儿子,最不像他的便是小儿子迈克尔,非但如此,这家伙甚至违背老头子的意志,在二战时去当什么海军陆战队。但那不过是表象,比起嗜杀成性的大哥桑迪诺和从懦弱堕落为放荡的二哥弗烈特,他骨子里更像父亲维托,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懂得了韬光养晦,刚柔相济,而非一味诉求于武力。一切都要从那次迈克尔亲手执行的暗杀说起,他干净利落地在饭局上除掉了威胁其父生命的毒枭索洛佐和被敌人收买的警长麦克罗斯基,然后远走西西里。就像他父亲一样,沉稳、冷静中不乏凶狠、残暴。教父命运的传承,就开始于这维托和迈克尔分别完成的谋杀中。
  失去了大儿子,二儿子又如此不肖,为了让小儿子回到美国,维托不惜和敌对家族以及中立家族进行和谈。在教父们友善的拥抱中,地下世界仿佛归于平静。但那不过是表象,当教父的重任传到迈克尔的肩头时,血腥的报复再次展开,一切考利昂家族的内鬼和敌人,都在短时间之内,倒在杀手的枪口下,即便这内鬼是迈克尔的妹夫卡罗,即便迈克尔的妹妹要因此守寡也在所不惜。这不单单是因为唐.维托留下的遗命,更是迈克尔的命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克莱门扎对迈克尔恭敬地说出:“唐.迈克尔(迈克尔老头子)”的时候,这种命运的传承已然成功完成。同时完成的还有,迈克尔的老婆恺也追随她的婆婆,皈依了天主教,这理由相信就像她婆婆所讲:祈祷他的灵魂不下地狱。不要以为只有教父和他的马仔们罪恶,在书中描写世界里,政客、法官、警察、商人,哪个不是有着双重身份,哪个又能逃得脱和黑帮的干系?
  在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真正的智者巴尔扎克如是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发表于 2012-8-21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说起《教父》主角迈克尔的一生,很多人评价是一个由纯良转而走向无边的堕落,进而一步步蜕去人性的外壳的过程。人们似乎总是对老教父津津乐道,说他尽管手段非凡,但依然有温情脉脉的人性,而迈克尔几乎成为凶残,冷血,丧心病狂的代名词。其实,纵观《教父》,迈克尔的命运是我所了解的人物中最具悲剧性的,他一如鲁迅笔下孤独的斗士,在黑暗中踽踽独行。
  
  《教父》三部是以迈克尔的命运为主线贯穿始终的,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历来为人所称道,就其本质作用而言还是展现迈克尔的心路历程的载体。我们且除去迈克尔头上教父的光环,从人的本质角度来分析其命运的悲剧性,他悲剧的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孤独。
  
  父亲的意外
  
  可以说,父亲一直都是迈克尔心目中的一座高峰。迈克尔不像第三代教父文森,本性中并没有狂热的权力欲,他对父亲的爱完全是出于亲情。他曾经说我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但我爱他。这种爱之纯粹,使他听说父亲出事以后,不顾一切的去保护自己爱的人。在他赶到医院发现父亲面临再次被枪杀的生命危险时,镜头展现了最动人的一幕:他伏在父亲床头,轻轻抚摸着父亲苍老的脸,说没事的,爸爸,我来保护你,我和你在一起。接着吻着父亲的额头,不能动弹的父亲留下了一行热泪。在整个家族最危难的关头,在父亲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时刻,他可以不考虑自己作出全部的牺牲,毅然担当起除去毒枭和警察局长的重任。请注意,在此之前他从未直接插手家族事务。我们看到,在第二部结束时闪回中迈克尔坚定的弃学参军,对自己的前途已有了规划,可是现在所有曾经积极参与家族事务的人都站到了一边,而由迈克尔以毁掉一生前途为代价来挽回父亲的性命。影片在塑造迈克尔的形象时非常注意眼神的运用,这也是帕西诺这位演员的伟大之处。迈克尔的目光一直都是非常坚定的注视着同一方向的,很多人评价说,你看着他空洞洞的目光,就会有不寒而栗的感觉,但在迈克尔要枪杀毒枭和警察局长时,他的目光是唯一一次散乱的时候。他并没有注视对方,而是低垂着头,像是不断的寻找什么东西,随着窗外火车声的临近,气氛越来越紧张,而迈克尔的眼神也越来越游离,最后,他毅然抬手射出了决定他命运的子弹。这一场的重点渲染主要是为了展现迈克尔在命运最大的转折点时的心理状态,从他眼神的暂时迷茫可以看出他正在进行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他要付出的,是他的一生。至此之后,一如他冷峻的眼神,迈克尔走上了一条无可复加的道路。
  
  父亲一直极力反对他卷入家庭事务,在其伤愈后听说是迈克尔除掉了仇敌时,镜头中出现的是父亲的逐渐暗淡的表情,摇头叹息之余闭上了双眼,作为父亲尚且对迈克尔前途已毁痛心疾首,迈克尔本人要承担多大的痛苦?但是迈克尔从来没有表现出这一点。在老教父与迈克尔花园谈话那一幕中,镜头处理的很巧妙,父子俩人一前一后,预示着两代人最后的交接,在镜头靠前的父亲说:我一直不希望你插手,希望你能出人头地,希望你成为可里昂州长。而处于靠后位置的迈克尔此时思考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他已经独自担当起了家族的事务。一方面,他要劝慰父亲对家族放心,一方面还要努力实现父亲一直以来希望他出任头地成为合法世界上层人物的希望,那句我告诉你我能支持的住,我就能需要多大的毅力在背后支撑啊!在父亲逝世以后,迈克尔可以说更加孤独,他在心灵上再也没有与之契合的人,唯一能够理解身处教父位置处境的父亲也离他远去,这种感觉在第二部中迈克尔一次与母亲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房间的色调处理得很暗,唯一的亮光是壁炉的火焰照亮了迈克尔半边脸,预示着他极度矛盾的心理。他问母亲:告诉我爸爸的想法,他是很坚强吗,为这家族坚强,为家族他失败过吗?......这不是我的失去,而是整个家族的失去。母亲说:你不能让整个家族失去啊。可以说,整个家族的重任都由迈克尔一人来承担,他一直努力让自己坚强,为了家族的不失去而坚强,但这种坚强背后隐藏的却是令人心酸的孤独。
  
  关于婚姻
  
  婚姻是一种将两个人放在一起共同抵御孤独的形式,但迈克尔的婚姻却让他更加孤独。第一次婚姻是形式上的孤独,在被贴身保镖出卖后迈克尔亲眼看着美丽单纯的姑娘被炸身亡。而第二次与凯的婚姻是本质上的孤独。首先,影片设计凯这个形象是为了说明从普通人眼中看到迈克尔的感觉,因为她是唯一游离于这个家族以外的一个人,从凯的角度是理解不了迈克尔的,也就是说,迈克尔是不能被普通人理解的。但更深层的意义是,作为更重要的妻子的身份,凯同样不能理解迈克尔,妻子形同虚设。其实最开始她和迈克尔能走到一起说明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凯身上的很多优点迈克尔也有,可是事情是在变化的,凯却用一贯的要求来要求迈克尔。可以说在迈克尔为家族事业苦苦挣扎时,凯没有任何支持,却简单的将迈克尔理解为一个越来越丧心病狂的人,以至于这种看法到了极致凯将小孩人工流产了。最痛苦的是,妻子是迈克尔尽力保护的对象,他越是尽力的保护,妻子就离他越远。这种痛苦是巨大的,但是迈克尔一如既往地自己承受,抱着从来在历史中,这些人遇到可怕的事情,可怕的不义,但他们仍然预期着时来运转,厄运会过去的希望,维系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只有到了第三部时,迈克尔才第一次向妻子坦言:我要你原谅我,一切,我需要某种更亲近的东西,你不能理解那段日子,我爱我的父亲,我发誓我永远不会和他一样,但我爱他,他有危险,我该怎么办?后来,你有了危险,我们的孩子有了危险,我该怎么办,你们是我在世上最珍爱的人,现在我正在失去你们,我已经失去你了,你走了,这一切都是枉然,因此......你得了解我,我对命运做过完全不同的计划,我并非你认定那种人,我在西西里的每一夜,我梦到我的妻儿,以及我是如何失去他们的。 但此时,迈克尔已经独自度过了大半生。
  
  我的兄弟姐妹
  
  迈克尔是家里的幼子,但他在家族中一直处于孤独的状态,他内敛的性格和对家族事务的淡薄让他和兄弟们一直不能完全的平等的沟通,这一点从桑尼对他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在第二部结尾闪回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迈克尔说自己已经报名参军后兄弟们都非常震惊并对他多有指责,后来大家都去为爸爸过生日,只留下迈克尔独自一人坐在偌大的餐桌前思考着什么,这种形式上的孤独反映的是他内心的孤独。虽然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他们不能沟通,但迈克尔确实是从心底爱着他的兄弟。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又怎么能让一个正常的人承受得住呢?兄长桑尼被人当街乱枪扫死,其状惨不忍睹,影片中在迈克尔得知兄长遇害的消息时又一次用到了迈克尔的眼神。迈克尔是个非常坚强的人,他的眼神永远都充满了冷静和坚毅,而他的情绪也从来不会轻易流露,很难从他的外部表现上看出来,无论遇到怎样的状况,他都一如既往,在他几次受到重大打击的时候只能从眼神的小小转变上窥得他内心的变化。迈克尔得知噩耗这一场镜头采用的是正反打,迈克尔敏感的意识到有事情发生,坚定的看着带来消息人的眼睛,当他听到哥哥的死讯时,眼神稍稍的下移到对方的胸前,黯然无神,持续了好几秒。这时在他内心翻腾的万般情绪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眼神这小小的变化中。而自己深深信任的兄长佛雷多的出卖更是让迈克尔碎心,影片中突出表现了迈克尔发现这一事实时的细节:当他职业性的意识到哥哥就是内线时,镜头是迈克尔持续好几秒钟的近景,迈可垂下双眼,下意识地转过身,用手摁住太阳穴,虽然理智告诉他自己的判断不会错,但要他怎么接受这样的事实。而当他在舞会上找到哥哥,他忽然间抱着他的脸,狠狠的吻着哥哥,我知道是你了,我知道是你了,你伤透了我的心! 迈克尔一贯都是非常有节制的,这是他受重大打击时幅度最大的一次动作,说明了这件事对他的冲击有多大,无奈而失望的感情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在纷繁的斗争中,自己为了家人付出了一切,而同胞的兄弟却是背叛者,迈可心里的悲凉有谁能知,这在他心里留下的是怎样的伤痕!而于自己的妹妹,由于妹夫卡洛的长期出卖而导致家族失去桑尼陷入困境,迈克尔只能选择牺牲妹妹的丈夫来成全家族,但家族间的仇恨又一次的全部转嫁到了他的身上,而他同时承担的还有妹妹数十年的不理解,而他一如既往的在任何她需要的时候接纳她。迈克尔从年轻时的一种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心理孤独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失去的孤独,而他做的,是代表全部兄弟姐妹维持这个家族。
  
  权利与罪恶的牺牲品
  
  如果说围绕家族内部的种种描写只是从个体层面上来展现迈克尔的孤独话,那么影片通过将作为权力牺牲品的迈克尔这一孤独的个体置于家族与社会的一系列关系中则深刻诠释了社会和制度的罪恶。我向来反对将《教父》视为一部黑帮片,黑总是与白对应的,但现实生活中只有灰色的状态,作为社会的存在,制度本身就是罪恶的,有多少顶着光明正大的名号的所谓事业暗中没有充满欺骗,残忍和犯罪?我们的社会在实质上就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的,只是《教父》蜕去了那一层伪装,采用外化的形式揭示了这个永恒的主题,其思想意义和内涵远远超越了暴力的范畴,将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中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在最本质层面上,迈克尔的人性悲剧就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他的那些为众人所指责的举动只是符合游戏规则的行为。
  
  让我们来看看迈克尔的事业。迈克尔在家族事业的传承中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雍正皇帝的处境非常相似,作为康乾盛世的过渡,雍正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虽然一直备受后人指责,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是唯一能够救国于水火的方法。同样,迈可在形式上延续了第一代教父的辉煌,但实际上,他面对的是父亲留下的一个貌似强大但实则岌岌可危的家族,他自己也意识到:时代变了,我父亲那套行不通了。如果说在他父亲的时代尚能够通过局部的人际关系网来生存的话,迈克尔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复杂的社会,此时已经不再处于父辈原始积累发家的阶段,而是同时面临由非主流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问题。一方面,迈可要在从前父亲的圈子里完成接替后的位置重树,另一方面,也是迈克尔一直看到和努力的方向,就是艰难的迈入社会的主流阶层,在这一点上他一如既往的秉承着自己对父亲和妻子的诺言。在这一过程中,影片强烈的揭示了两种不同形式下权力背后所隐藏的同样的罪恶和内幕,不管是喋血街头明目张胆的黑势力还是套上正义公平温文尔雅外衣的主流社会,都是一样的腐败。迈克尔作为游离于两者之间的个体,要不断地做出抉择。首先,在父亲逝世后,他面对的是五大黑势家族对他的彻底清洗,就连在父亲的葬礼上迈克尔也没有权力悲痛,因为葬礼早已成为各派势力摸底的集会,失去父亲的痛苦只能深深的压抑在心中,因为他不能让悲痛冲昏了自己的头脑从而影响自己冷静地分析形势。其次,在无休止的黑帮斗争中,迈可还要考虑另一条发展之路,当他将不合法经营全部盘点出的时候,一场直升机伏击使他险些丧命,他痛心疾首的说:当我以为脱离那一切的时候,他们又将我拉了回去。而在那所谓合法的世界中,迈可面对的是手段更加卑劣的众人,迈克尔曾说:我的一生,我在社会上力争上游,高高在上的事总是合法,正直,但我怕得越高发现越卑鄙,何时才会有终了?国会参议员盖里接受他的教育基金捐款,在大众面前装出一副善长仁翁的社会贤达形象,但当两人在书房中谈生意时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种肮脏无耻的面貌。盖里一方面肆无忌惮地向迈可索贿,同时却又大言不惭地奚落迈可的人格尊严。面对这种侮辱,迈可一口回绝了盖里的合作条件。那些西装革履道貌岸然实则手段毒辣的高层人物一方面成为迈克尔在黑道的竞争对手利用合法的指控手段试图扳倒他的工具,一方面又在迈克尔参与国际不动产试图走上合法化道路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万般阻挠,他们奉行着财务就是一把枪,政治是知道何时该扣扳的理念,控制着金融命脉,玩尽了一切政治手段,不惜一切代价要置迈克尔于死地。在影片这一部分中,还集中涉及到教会的问题,虽然三部《教父》中对教会都有涉及,如果说在第一部时迈可在圣水和鲜血的洗礼下成为了两重意义上的教父,其对教会的批判已初显端倪,那么在第三部中更是直接描写教会的黑暗与腐败,这对于希望通过教会来拯救灵魂的人而言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教会已经成为一个附属于社会高层的工具,在它天然的外衣掩饰了多少罪恶!
  
  由此可见,《教父》这部影片的矛头暗指着所有的权力中心——黑手党只是一个隐喻,迈可的形象只是整个制度的见证者,也是整个制度的牺牲品,在这个世界行走,还能有第二条选择吗?迈克尔在将家族事务交给文森的时候曾说:我试过不让事情演变到这个程度, 但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里不可能,你会无法回头的,你会和我一样,我这辈子一直想退出,我想让家族退出。
  
  如果说在前两部中,影片是通过外化的表现手段来突现迈克尔的心理冲突,那在第三部中,对社会批判的同时,影片又将主视角回到了迈克尔孤独心理状态的呈现上,从开头霍塔湖萧条的表现,到聆听儿子演唱时回想起以前西西里的一段美好往事,再到向神父祷告的时候流露出的沉重负罪感,直到最后的回忆段落,出现了很多次迈克尔的心理独白,在迈克尔向教士告诫时留下的泪水中,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孤寂的灵魂在忏悔,此时的迈克尔已经牺牲了所有属于他的东西,包括他的心。我为何会那么害怕,为什么,我原本也很正直,我原本想做好事,是什么背叛了我,我的意思,我的心?我为何如此谴责自己,我发誓,凭着我子女的姓名发誓,给我一个救赎的机会,我就永远不再犯罪。晚年的迈克尔已经失去了一切可以支撑自己的东西,除了子女,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子女,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再像他当年无奈的走上这条道路。他曾深情地对女儿说:为了你,我的女儿,我宁愿在地狱里忍受烈火的焚烧。对女儿的爱是很等的深沉,但是这深深的爱最后换来的却是亲眼看着女儿死在自己怀里。影片在这里处理得非常巧妙,迈克尔趴在女儿的身上号啕大哭。我们听不见他的声音,音乐将一切都掩盖住了,通过他绝望的神情我们看到他那颗被击碎的心,自己爱的支柱在顷刻间摊倒,终其一身的奋斗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给了凯一个近景,镜头中呈现的是她悲伤中透出一丝迷惑的脸,她在迷惑什么?也许她一直以来都没有看清楚迈克尔对子女会有如此深层的爱,她刚刚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她一直想象的迈克尔。但是,理解总是来得太晚,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迈克尔撕心裂肺,他最后唯一的支柱已经坍塌,影片最后以闪回的形式将一幅幅照片呈现在迈克尔的眼前,梢纵即逝的画面透含的是时光飞逝,往事历历在目却已成烟云的无奈。接着画面上叠映出迈克尔那张苍老的脸部特写,终其一生伴随着他的孤独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伴随他离开了这个纷繁的世界。
  
  人——教父
  
  回顾了迈克尔的一生,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悲剧和孤独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什么造成了迈克尔的悲剧呢?我想是人与权力,制度和社会永恒的对立关系。人性是复杂的,是因为人总处在本我、自我、超我的不断平衡中。这种平衡涉及到的不只是个人,而有其更复杂的社会的原因。人作为个体,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失掉自己的本性,而迈克尔的情况更加特殊,因为他要完成的是从一个纯粹的人到教父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家庭期待社会期待等因素不断促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因素要压制到最小,因为一个人越成为既定规则的一部分,越是要降低自我的比重。在这一转换中他面对的是强大的制度,而且教父角色的特殊性使迈克尔必须要面临权力与罪恶这一贯穿于社会中的问题,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个体人这一最无助的角色要面对来自自身群体所构成的最黑暗的深渊,如果不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那只能成为其现实的牺牲品。这个深渊有着宗教的光环,有着触目惊心的血腥,有着文明的外衣,但其中最深层次的却是人性恶的集成。人的群体性是人能从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生存到现在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展现人性的最好舞台。在群体的关系中,人类建立起一系列平衡制约的制度,但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出于同一本性,这就注定了这一制度的本质。但这种制度对人有强大的约束力,只要不按制度行事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人永远都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制度,也正是这一点促使迈克尔不断的失去自己,被抛入更黑暗的境地。如果说在第一部《教父》中康妮的小孩在圣水的涤荡下完成洗礼,那迈克尔就同时在鲜血的洗礼下完成了由个人到教父的转变,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他的生命将成为另一罪恶的祭品,这就在本质上揭示了人类之间建立在权力之上的关系。《教父》通过这一个人物要表达的,其实是全人类的问题,个人是无助的,也是不能逃脱的,老教父说他终其一身奋斗的是拒绝成为大人物手中的玩偶,那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成为所谓的大人物,迈克尔同样遵循了这样一条轨迹,对个人来说的悲剧成为了唯一能生存下去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孤独自然就是永远伴随个体心灵的一种状态了,这也是人在如此环境下还存在良知的唯一来源,这种孤独来源于个体与群体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中,人不可能因为融入群体而不孤独,因为融入群体的是本我,但自我永远都是潜在心灵中,默默地看着一切,这也是为什么人都是以个体存在的原因。自我受到来自群体的各种因素的挤压,面临着随时以牺牲自己换取平衡的境地。它唯一的支撑来自于人类的血缘关系,这是唯一一种纯自然的关系,一种面临现实困境时理想的出口,总是寄希望于后代,或是为自己所有的行为找到心灵的支撑,这是人类的美德之一,完完全全的无目的的自我牺牲只存在于这样一种关系之中。但是,当人失去了这最后的希望时,一切也就完全回到了黑暗的深渊,孤独又成为了永远萦绕于心灵中的不可逃避的状态。
  
  迈克尔从人到教父的转变过程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呢?也许,人生的悲剧和人性的孤独,真的是人类的宿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
发表于 2012-8-21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很早就不知道在哪弄了本好像盗版的 看了一阵发现其中的名字实在够复杂 XXX.可来昂尼 晕 一会又唐 勉强看完婚礼那场终于算是忍不住 放弃了
  
  后来过了很久 突然搞到了教父电影123 一口气看完 精彩精彩
  
  今天中午无事翻出已经有点破的教父 翻看了一阵 发现感觉完全不同了 每个怪异的名字都变成了具体的人 读着里面的句子 想着老马鼓着个嘴 说着NX的台词 舒服 一口气看到教父中弹 终于读进去了 真不容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发表于 2012-8-21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教父写得实在太精彩了,这是我看得第一本英文小说,同时期看的还有荆棘鸟,飘,简爱,十日谈,儿子与情人等。这本书我看得不少于10遍。里面有很多俚语,什么whore,a hardon,dick,out of the hook,pull the string等等,都是从本书中学的,至今都没有忘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6#
发表于 2012-8-21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喜欢这本书,感觉怎么说呢,一个人真的只有一个命运。教父不断的帮助别人摆脱不幸,但同时这些不幸却又是他一手造成的。现在才明白,愤怒是没有用的,有用的是做了之后再说。很想把电影版的找出来再看一遍,很奇怪怎么演出来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
发表于 2012-8-21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昨天看电视,介绍美国爵士歌王西纳特拉,竟然和教父里方丹的情节如此相似.而且那为歌王还是出身在西西里岛一个小镇里,与现实中的美国黑手党家族在一条街上.
  相信教父的很多故事应该取材于真事件.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
发表于 2012-8-21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是写黑帮,但白帮又如何。很感慨主人公的心思缜密、识人深透,突然想到王熙凤,其实他们都是人情练达之人,这是教父高明之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
发表于 2012-8-21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本来这部小说我想力荐来着的,结果因为那个恐怖的翻译变成还行了
  
  
  很不喜欢这翻译,完全是让我不爽
  比如“老头子”,“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老头子”这种话怎么看怎么别扭
  比如“男娃娃”,我看到的时候真郁闷
  还有书下的一些注释和前言,都让我有回到七十年代的错觉……
  
  
  不过书还是不错的,透过那些不中不洋的翻译还是能感觉到震撼的
  所谓男人的圣经啊……
  不必当什么,只是一本畅销书,一般很值得看的畅销书
  
  有时间的话看看英文版吧,看看那些经典的句子的原样
  比如“一个人只有一个命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发表于 2012-8-21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18061269.html
  
  两周,教父。又完整的重温了《教父》三部曲,并第九次为马龙·白兰度的威严与庄重所折服,第一次读完了马里奥·普佐的原作。教父系列对于我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电影与小说。我相信很多男人都对此深有同感。“是什么让男人们如此迷恋《教父》?”梅格·瑞恩在《电子情书》中不解的问。汤姆·汉克斯诡秘的回答:“它就是我们男人的圣经,那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智慧。”我记得,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过狄更斯,说他的作品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要多。”套用过来,普佐在《教父》中揭示的领袖学原理与权谋手腕,比所有这方面的专著合起来所作的还要多,而且来得生动、逼真、务实。
  
  我在读书笔记上写下这样的箴言:1.如果一个人很慷慨,那他就必须把自己的慷慨表现得充满感情。2.友谊就是一切,它比天赋更重要。朋友比政府还重要,朋友简直等于自家人,千万别忘记这一点。3.使用威胁乃是最愚蠢的自我暴露,事前不想一想,就大发脾气乃是最危险的任性表现。4.人生中除了有一个敌人过高估计你的缺点,就再也没有更大的自然优势了。4.女人和儿童粗心大意一下倒没有什么,男人一粗心大意可就不得了了。在干事情的时候要显出从容不迫的样子。5.你对你所爱的人不能随便说“不”字,也不能常常说,这就是诀窍。当你说“不”时,你得把“不”字说得听上去像“是”字一样悦耳。另一个办法就是你得设法让他们说“不”字。你得耐心,还得不怕麻烦。还有最经典的两句话:1.我要同他讲道理。2.每个人只有一个命运。此外,我以为这本书最令人惊艳的佳句是这个,昆汀曾把它用在《杀死比尔》的电影中:报仇好比一盘放冷了之后味道才最香的菜。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18061269.html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22:12 , Processed in 0.0547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