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晃晃悠悠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石康好象是哈理工的硕士,不免让人对《晃晃悠悠》的主人公联想一番,印象中他好象是写剧本的吧,怪不得小说写的不咋滴。读着感觉有时候离我们很近,有时候离我们很远(我),我肯定不会认为自己出了问题,上这么多年学,谁也没说过我不正常,看样子问题是出在书上了。不过,从小到大一直是乖孩子的,没颓废过的朋友可以读读,(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比较向往周文的那种生活,以前只是意淫,现在有了这书,可以手淫了。)应该不会把你领入邪路的。读完后,你可能会微微一笑,“原来痞子也那么喜欢读书,还都是我没听说过的书。”亦或许你会想也许就是那些书使他们成了痞子,幸亏我没看过。这是逻辑中的因果关系,就看何为因,何为果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前一阵看完了石康的《晃晃悠悠》,起初是略看,第一遍看快就看完了,没别的,只是心中有种不太好的预感。于是拿出来很仔细的重新看了一遍,觉得自己看明白了。也正因为这个,哥们儿颓了好一阵子。趁着缓过劲儿来的这两天时间,写点感慨吧。
  
  读了这么多年书,作为80后中坚分子中的一员,我的生活也许跟很多同龄人一样,不断地失望,而又不断地希望。回想一下过去,没什么有意思的,可自己却经常失控般的怀念小时候,动辄喜欢回忆过去。
  
  大学过得迷迷蹬蹬,最有同感的就是跟周文的经历一样,大一大二的补考不过,要留到毕业前的清理考试来解决。心想TMD怎么北京高校十几年的规矩都不变。石康写那本书的年代比我早了大多,但那种说不出的感受竟然相同。我只能说这本书写的好,写的有意识,让有同样类似感受的人愿意为之疯狂。
  
  不论如何,大学好歹算是过来了。毕业后工作两年了,经历了不少挫折,消磨了不少锐气,但至今也还有所收获和成就。现在回想以前那段日子,算是混的一塌糊涂,不过很幸运,我也跟一个正常的毕业生一样,一路算是走过来了,其中的辛酸与失望就不提了,书里写的挺明白。
  
  工作久了,总觉得圈子太狭窄。如果拿现在的眼光来看过去的自己,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愤青。颓废,无聊,愤怒,一切事情都挺傻逼的。但那时候,感觉一切都挺真实,觉得现实就该是这样:有时候颓废,有时候疯狂,有时候愤怒,有时候放纵,总之非常的自我。
  
  以前的自己,虽然出身理工科院校,但没有放弃对文学与艺术的热爱。我爱看电影,喜欢读点自以为值得读的书(当然是计算机课程之外的)。说话言论从来都信马由缰,没什么好掩饰的。包括自己写的那点东西,也一样,参加学生会,在校园网上发点影评,写写书评,表达感慨,一切的一切都源自真实,敢于表露自己的感受,宣泄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那样才是写东西。
  
  我从不会遮遮掩掩的去半死不活的去声讨什么,那样的声音,太脆弱。
  
  在豆瓣,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不少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同龄人。我喜欢跟那些有思想的朋友们交流。我看了很多人写的东西,影评,书评,他(她)们的那些文字或是阐述道理,或是体现思想,里面的很多东西都值得我去探索与思考。这一切,在工作圈子里我是绝对感受不到的。这里的交流和讨论,既没有奉承拍马,也没有卖弄风骚,很纯净。文字这种东西是用来卖弄的吗?只能说那样的文学创作,来的太虚伪。
  
  也许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时间久了,慢慢也都会变了味道。石康的晃晃悠悠,让我认识了过去的自己,他帮我写出了那种曾经埋藏心底很久但却不知如何表露的感受,写的深入骨髓,写的切肤刻骨。看看现在的自己,变化太大了,我知道这一切都已过去。虽然偶尔仍会彷徨和迷茫,抑或颓废,但我懂得如何去调整状态,去抓住点什么,让自己丰富,让自己充实。很多时候也不再呐喊,很多时候不再疯狂。
  
  生活依然充满艰难,用以前大学的自己来形容这种状态,那就是:God says fuck you。但我现在不会再对上帝说fuck you,god。
  
  忽然间我能明白为什么我变了。这是代价,这是成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花了2天的时间,看一小会儿工作一会儿,又看一小会儿又继续工作一会儿,就这样断断续续的看完了晃晃悠悠,看完后甚至记不清之前的一些情节了,感觉也挺晃晃悠悠的,里面的后半部分都一直是周文在说自己在没有阿莱的情况下是怎么怎么的难过怎么怎么的痛苦怎么怎么的空空洞洞,这么一来我反倒更喜欢一开始看的那些,在学校的一切都比毕业后看的让人舒服痛快多了,记得还没毕业的时候班里的一个人对我说,如果你毕业一年后还能和上学时同样的喜欢一个人的话,如果程度不变的话,那就是真的喜欢,我当时没明白,现在也同样没明白,喜欢的话就会好好喜欢,不喜欢了的话也就是真的不喜欢了,这和毕业,和工作是没有关系的.整本书都是不断的回忆,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有些倒还挺真也很可爱,可是有些我总觉得是石康为了凑字数添进去的一些不痛不痒的文字,看的让我有些心烦,但又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因为我想知道为什么阿莱那么爱他还要跟他分手来着,后来答案也就只有一个,原来最可笑的原因是因为周文他劈腿,而且是一次不长记性,第2次苏黎来北京找他,他撒谎,他不顾结果的快活,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你做了的话就永远别想说个不字,只要你做了别人就会知道,这简直是就是定性,这么多的有外遇的夫妻,也没见过哪一对能够瞒天过海的安然度过一辈子的,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辈子,我不知道阿莱在知道周文跟苏黎躺一张床上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书中一点也没写,但是一定很痛苦,比起周文,阿莱简直是个棒级了的姑娘.曾经一度认为周文这么喜欢阿莱的话,那就一定不会出轨什么的,但如果讨论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哪个更可怕,当然该属精神,总的来说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是很可怕的,我不知道后来周文和各种不同的女人上床是不是因为阿莱走了而精神恍惚或者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才这么堕落的,但是始终是很难让人原谅,最起码,整本书从头至尾,完全没看到周文有丝毫的后悔,或者是从自身去找问题,当然后悔也是绝对没用的,也许男人总觉得他们那么做没错,但是我很替阿莱悲伤,也为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悲伤,看最后两段的时候很痛快,因为周文可怜透了,但这都是他应得的,不过整本书有一句话最靠谱最实在那就是阿莱的那句话:"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甜蜜的名字,痛苦的名字,我叫你离去。美丽的眼睛,忧伤的眼睛,我叫你过来--你神奇地出现,带着你全部的矛盾和叹息。你为我带来狂喜和战栗,你叫我充满无法言喻的柔情,也为我带来无可解脱的绝望。
  
    你是我黄缎子一样抖动的阳光,你是我的清凉泉水,你是我无法捕捉的影子,你是花的碎片,你是云的碎片,你是天空的碎片,你是旷野里消散的烟雾,你是最美丽的白色泡沫,你叫我狂喜,同时,也叫我悲恸欲绝。
  
    我的冰凉牛奶,我的寂寞夜晚,我的纤细琴弦,你在哪里?你是否像我想你一样在想我?你是否像我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尖锐的分离?你是否在深夜默念着我的名字人睡?当你想到我时,你是否感到欣喜和甜蜜?你是否日日夜夜地惦记着和我见面?当你做爱的时候,心里会不会叫喊着我的名字?你驾车穿过街道时,会不会为一个像是我的背影而惊悸,而泪流满面?在我们分离的时候,你会不会为记忆中的柔情而望眼欲穿?当你吃饭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我们在一起吃的盛在小碗里的可怜的汤面?当你聊天的时候,是否以为我就坐在床角而聆听?你梦见过我吗?在梦中,我是一副什么模样?你的柔声细语会换来像我一样的热情和温存吗?你的漂亮的花床单上,还留着我们融合在一起的体温,你能感觉到吗?你有一双漂亮的缎子鞋吗?那天放过的磁带还插在录音机的带仓里,你还记得是哪首歌?我漂亮的长睫毛,你现在能够知道我是多么爱你吗?你知道我是多么无尽无休地需要你而永不厌倦?我的黑眼睛,你离开我后笑了几次?在你笑的时候,你真的感到快乐吗?我可爱的小嘴巴,当你再次想起那些由接吻而引起的柔软的接触时,你还会再去寻求别的温存吗?还记得我们最后一次做爱吗?还记得雷声吗?我告诉你,天上打雷了,你问我,是真的吗?你后来注意到窗外的急风暴雨了吗?每次接到我的电话时,你抓话机的手是不是在颤抖?听到我的声音后,你的心是不是像听到的声音一样疯狂?我亲爱的眼泪,我亲爱的夜晚,我亲爱的寂静,我亲爱的秋天,我亲爱的小乳房,我亲爱的嗓音,我亲爱的脚踝,我亲爱的手指,我亲爱的腰肢,我亲爱的短头发的阿莱,你听到我的声音了吗?透过夜色,你能否看到我的疯狂的眼睛,在黑暗里焦灼地张望着你无处不在的身影?在梦里,你能否感到我干裂的嘴唇,饥渴地吸吮着你散发出来的绝望的爱情?你的面颊能否在我破烂的翅膀扇动的火焰中感到温暖?你还能爱吗?你是有灵魂的夜风还是没灵魂的欲望的肉体?你听得懂我只为你讲出的语言吗?
  
    我黑色的长头发,我细细的长头发,我会哭的长头发,我的粗辫于,我的细辫子,我忧郁的短头发,我颤动的短头发,我随风披拂的无数的短头发,我的橘黄色,我的青绿色,我的天蓝色,我的黄金色,我的银白色,我的呻吟,我的小船,我的波浪,我的枯萎菊花,我的凋零菊花,我的折断的藤萝,我的冷漠的蝴蝶,我的伤心的露水,我的苦涩的海水,我的不会说话的鱼,我的明媚的秋光,我咬在嘴里的长头发,我惟一的长头发……阿莱,我将叫着你的名字游荡在北京大街小巷,我将叫你跟我一起走,我将带着你穿过漫长的时间,我将叫你闭上眼睛,叫你忘记害怕,叫你得到平静,叫你感到幸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继《搏击俱乐部》后又一次触动我的作品,一样的感同身受。就在昨天,一个下着小雨阴冷的工作日,我翘班四处闲逛,在公车上听着Keane的《We Might As Well Be Strangers》看完这本书,雨水飞溅到车窗上,我就像周文一样漫无目的地独自游荡在这座冰冷的城市里,心里突然难过极了,经历过的欢笑、悲痛一下子又都涌上心头。一切就是这么真实残酷地剥离在我面前。想到黄耀明的《这么远,那么近》,终有一天,当你在左转,我便行向右,终不会遇见。也许再熟悉的人最终也都会有最向陌路的一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石康的作品充满了意识流。
  
      仔细地分析他的行文,会发现叙事和抒情是分开的,暂且把它叫做抒情吧,虽然糅合了很多意境的描写。这基本上算是石的强项。原文没记住多少具体的句子,大概类似于“泡沫”的词语很多,就好像在作者脑海中正在经历着一场自然演变过程,作者娓娓道来,读者不觉枯燥,反而有一些共鸣。
  
      我想,我们是否能把他的作品看作是一幅抽象派风格的油画?也许这样的想象存在于我的潜意识里面,一个对事件漫不经心的描写,仿佛在油画的中下部用黄色的涂料斜着画出一条直线,当发生下一个事件时,又连接上一条直线,继续用浅色的涂料来延伸出直线,直线不断的延伸。在叙事的间隙,石康常常会泼洒一些深色的涂料来点缀,甚至喧宾夺主,让我更多的思考深色的部分,但不时地看到一些浅色的直线,这真让人混沌。
  
      他的叙述有目的吗?他的抒情有对象吗?就像你现在所想到的,你不再为期末考试的成绩所困扰,你不再为了青春期的问题而困扰,那这些问题存在过吗?答案是肯定的。经过的事情,变成了过去,我们难道会再去要一个答案吗。或者说,这些目的、对象一旦说出来便无味。
  
      写这篇评论时,我有一个错觉,我以为石康写这样的小说是为了娱乐。娱乐?或许是别的词语。原谅我对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身处不同的环境,跟不同的人交流,你所说的词语,在每个群体中都有不同的含义。石康写作时的生活状态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混合了,于是作品产生了。这样看来,满足了我们窥视的欲望,而他当时所处的群体是什么样的人或事件组成的,我们无法了解。于是更伟大的意义产生了,这书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情。
  
      在小时候的科普读物上,有这样的命题,一张地图只要四种颜色就可以把任何地域分隔开来,简称四色定律。石康的作品就是地图,而他的描述方式就运用了四色定律。你明确,因为它色彩简单,你混沌,因为色彩混乱。这些在物理学上有更好解释,你处于时空的交界处,当你行动时,你不知道是走过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距离,你没有稳定的行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书名是《晃晃悠悠》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说,大学没有上过对他不熟悉只是知道人人都想上,我也有过想上大学的念头但是被我自己扼杀在我自己的大脑里了。想去没有去了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第二遍看《晃晃悠悠》,第一次看纯粹是因为他的朋友告诉我说:看看吧,有些地方和他挺像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情绪很激动,作为女人,相信看了这书的,大都会有狠狠地抽那个周文的冲动,有些鄙视那些可耻的男人,那样可耻的晃晃悠悠……
  
  由于之前的恶劣印象,本来不想看第二次的,没想到他去买了一本石康的青春三部曲回来,看得爱不释手如痴如醉。于是也趁着睡前无聊的时候想说看两页消磨时间,没想到开始看之后,居然有些停不下来,仿佛回到了初高中那段嗜书如命恨不得把一本本书吞到肚里而后快的情形。早上起床后抱着书继续看,一直看到离上班时间20分钟才依依不舍的放下书,狂奔到平常30分钟才走的到的公司,正好赶上正点打卡。迷迷糊糊的坐了一早上,午饭时又迫不及待的在线看,终于看完了。
  
  第二次看,第一印象是原来作者的文字功底很不错,这从小说里面堆叠的成语和几段大篇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略见一斑。看到中间部分,还是有些想抽人的冲动(似乎最近有些暴力倾向),却也有些颓然。确实,书中所描写的青春显得那么的可耻,可是每个人却似乎都可以在其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距离第一次看的时候已经三年,心境际遇的变化也让自己在激动之余,不禁思考一些问题。虽然距离作者“晃晃悠悠”的岁月已经有了十到二十年之久,但是那种晃晃悠悠的游离状态在所有的中国大学校园里还是随处可见。
  
  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毁了几代人,我们从一出生,似乎就在按照别人的意愿按部就班的活着,大学之前,我们就在自己封闭的天地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考上大学为目标而埋头苦干至面目全非。可是考上大学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迷茫了,没有家长“考不上大学就没前途”的谆谆教导,没有老师试卷月考的尽心督促,没有动力,没有目标。于是,有人去搞学问,有人搞音乐,有人搞文学,有人搞男女关系,但是搞来搞去,搞得无非是自己的青春。于是我们愤怒,我们颓废,我们奢侈,我们堕落,带着永远思索不出所以然的问题在一个又一个迷茫的泡沫之间晃晃悠悠……
  
  我们越是厌恶这样可耻的青春,可耻的生活,就越是无法从这样的青春,这样的生活之中逃离。就像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但是我们活着。或许我们可以上升一点高度来说:这就是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P.S. 忽然有了十分渴望看书的心情,可能是因为《晃晃悠悠》中陆然所说“一个人就是从20岁读书读到70岁,也不过五十年时间,即使每天读一本书,一年也不过读365本,十年不过3650本,五十年不过18000多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读了多少遍,忘记了,只记得第一次翻开是初二。
  这么一段青春,早就教会我其实世界没那么美好。有点点无聊,欺骗,欲望,无耻,无奈。
  不喜欢缅怀,因为生活总是向前冲,但记忆中的某些镜头总会让人有流泪的冲动。
  似乎还想起那个女孩,总会在生气时剪掉长发,然后又会因为头发长长了,原谅你。
  还有那个无所谓状态的男孩,其实他很讨厌自以为是的人,比如学习委员,还有那个公司管理员。
  总有那么段时光,晃悠的校园,我们夸张地讨论着那个催眠的老师,无知美好的少年。
  其实生活就这样,朋友总有一天会有点变得无所谓,那些曾经的美好换来难堪的沉默。
  
  我的生活不颓废,我一遍遍地看,只是为了找到被打动的感觉,只是为了告诉我要珍惜一切,拥有的一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基本上石康的小说,我都读过,晃晃悠悠是最喜欢的一本,石康的书和钱钟书的《围城》有点类似,有点宿命论,有点颓废,看后,个别人好象还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实际上,最吸引我们的,还是文字的魅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经历和生活状态,以及心理活动,但在他们的独特视角和妙笔生花下,有时显得滑稽可笑,有时又显得那么生动而有趣味,你在里边,能找到自已和熟人的影子,这类书,真的能唤起我们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就像大热天喝冰镇可乐的感觉,其实没有什么营养,只有爽的感觉!
  
  烤红薯官方网址www.kaohongshu.net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4 07:15 , Processed in 0.0456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