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不是泛滥的爱情题材,有亲情,人性,伦理的题材,读后很引人深思
  
  哈森
  古人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在印度,从事劳力工作的苦工被称为肮脏的人。这是等级观念,是歧视,古今中外,这个想法一贯穿整个社会,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辛勤工作却永远换不来对等的尊重,而总有人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又道貌岸然的瞧不起这些付出的苦工...
  哈森就是那些底层人民的代表,他对阿米尔一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那个和他一起长大,亲如兄弟的少爷却在自己被侵犯的时候,默不出声,他抛弃尊严,向现实屈服,但由始至终效忠于阿米尔一家,他的顶撞是为保护少爷而遭到侵犯,对塔利班的反抗是为了保住阿米尔的家,纵使赔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隐忍退让付出,在生前,却换不来少爷的理解和尊重,唉,呜呼哀哉····
  
  阿米尔
  典型的富二代代表,同时也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他善妒,会妒忌哈森比他聪明,会嫉妒爸爸对哈森好,他懦弱怕死,不敢救正被侵犯的哈森,劝说维护正义的老爸,他聪明有心计,懂得栽赃嫁祸。他真实地可怕,看到就像看到曾经或许现在的自己。
  每个人都会犯错,也许有些要错穷尽自己一生的力量也无法弥补,但是我们仍然要尽力做些什么让自己的良心不那么难受。阿米尔最终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几乎拼上性命,最终克服各种艰难带着哈森孩子带离硝烟弥漫的战场,也花尽心思开导那个孩子,最后的最后,孩子的微笑,就是他那些罪过的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承诺真是千斤重哈
  ps:以一个腐女的身份回味这个故事真是恍然大悟啊,这不正是一个渣攻和贱受的典型故事么..嗷,还有主仆控和兄弟控~
  
  另附一些印象深刻的人物,阿米尔的老爸,铁血固执真汉子!阿辛汗,柔情治愈真汉子!!阿里,被百般压榨的绵羊但又让人肃然起敬的劳动人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2#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刚开始选择这边书阅读的时候,奔的是书名和书评来看的,就这样的慢慢的阅读了,可能对阿富汗那边的历史不是很了解,但多少也有了解。对于书中的人物哈桑一直难以忘记,他会对阿米尔一直好,会为了他千千万万,即使有委屈,即使受伤的是自己,但他都没有怨恨他,在他心里阿米尔是他的朋友,他可以为他千千万万,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对于朋友很多人都是认为朋友是用来出卖,是用来利用的,那份质朴的纯洁的友谊唯有在故事里找回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3#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关于忠诚与背叛 真相与谎言 希望与绝望的故事
  
  我是看了电影后才来看书的
  
  我却觉得电影改编的很好 甚至比书好
  
  我在看到主人公和他父亲在离开阿富汗的车上 他父亲挺身而出 大声斥责不公之事时 我竟然哭了
  
  因为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那么做
  
  更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履行自己对孩子的正义教导
  
  让我印象深刻的正是主人公和他父亲之间的种种
  
  也许我偏离了这本书主要想表达的情节
  
  但我依然为他的父亲 一个做了错事 更做了正确的事的真实的人而感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4#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豆瓣的评论已达十万九千多条真没想到它这么受欢迎,而我后知后觉的到现在才完整的看完!
  对于中东那些国家,我的信息止于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石油、战争,新闻中的恐怖主义、塔利班...我只知道那里是一片战乱,于他们的民族、文化、信仰、地理、气候都是不够了解的。所以读的开始我难以理解哈桑那“该死的忠贞”、阿里的忠心耿耿。
  阿富汗是一个信仰笃定的国家,之所以这么说实在是难以理解他们对其他信仰同族的迫害,也有阿塞夫这类,这么残忍是对自我的捍卫?
  这样一个民族偏见根深蒂固的国家,为什么躁动的不是多年饱受压迫歧视的阿拉扎人,而是普什图人,是他们对自我身份价值的认定?
  阿米尔身上总有每个人童年的影子---迫切获得父亲的认可夸赞,所以他可以自私的霸占每个和父亲独处的机会,他会隐瞒对他不利的事情(待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蔚蓝如洗的天空白云,矫健奔跑的幼小身影,他满溢出快乐的宣誓:“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的最初,阿富汗还是一个生活的乐园,虽然有贫穷和富裕的差别,有阶级的不同,大多数的人们却简单善良、乐于助人、相信彼此,拿根树枝划痕就可以去面包房当作赊账的凭证。那时候阿米尔和哈桑还是孩子,仿佛双生子一般朝夕相伴着,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亲的同样经历,令他们越发像依偎在一起的树苗一样孱弱却蓬勃的成长起来。
  他们是一样的孩子,都有着孩子般的纯真善良,也有孩子的虚荣和浅薄,纵然阿米尔喜欢哈桑的陪伴,却会因在意别人的眼光而想远离他,哈桑是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哈桑也是哈扎拉小跟班。
  他们是不一样的孩子,身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地位,地位养成了性格,纵然在本应最无邪的孩子心理阶级意识也根深蒂固,阿米尔是少爷,可以读书学字,哈桑是奴仆,要早早起床为阿米尔叠衣备食。连他们自己都会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阿米尔害怕父亲又渴望亲近他,渴望得到他的认可和夸奖,于是,阿米尔想要赢得阿富汗的风筝大赛,进而赢得父亲的欢心。哈桑是一个称职的小伙伴,他的一切似乎都是为阿米尔,连生日礼物也是要一个风筝,一个能够帮阿米尔参加比赛的良好风筝。
  当那些大孩子出现欺负阿米尔的时候,哈桑纵然害怕的战栗不止,还是会拿出弹弓,对准他们假装凶狠的威胁说:“放开阿米尔……”;阿米尔的心情和故事,他是最好的倾听者;阿米尔想要赢得风筝比赛,他就是追风筝的那个人……
  哈桑信誓旦旦:“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
  另一方面,在哈桑最需要阿米尔的时候,他可耻的逃跑了。事后,阿米尔一度很愧疚,他想要哈桑指责他、鞭打他,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也就久久无法获得救赎。继而,这种愧疚被奇异地转化为对哈桑的仇恨。阿米尔的父亲说过,阿米尔很懦弱,是的,他很懦弱,懦弱到没有办法面对自己的懦弱、没有办法面对哈桑—他的朋友呀,哈桑对阿米尔全心全意毫无怨言,看看他却做了什么?他没有出现,他躲了起来,他没有办法原谅自己……于是,阿米尔开始疏远甚至栽赃哈桑盗窃,想要赶走他,似乎这样就能让一切龌龊不堪的过往远离生活。当被责问是否盗窃,哈桑飞快的看了阿米尔一眼,虽然不懂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但,哈桑承认了盗窃。即使不得不就此离去,哈桑仍恋恋不舍频频回眸,“为你,千千万万遍”,他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
  哈桑知道吗?他知道当初阿米尔没有站出来救他吗?阿米尔来了又如何呢,他没有能力呀。可是,他知道吗?有没有能力是一回事,敢不敢站出来、有没有尝试过拯救又是一回事吧?可是,阿米尔那么反常的一段时间,哈桑应该是早就知道了吧~
  忍不住感叹:孩子之间最深的爱,即使你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没有站出来,即使你做错了天大的事儿,我还是会原谅你。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再一次面临抉择,历经岁月磨难,增长了学问和见识的阿米尔终于成为了像他父亲一样勇敢有担当的男人。
  阿米尔克服重重困难从阿富汗的战火中救出了索拉博,可是,谁又能说索拉博不同样是阿米尔最大的救赎呢?
  最后的时候,你能看到吗?同样的蓝天白云,守候着饱经磨难的阿富汗及它的子民;同样的风筝,乘着笑声和期望越飞越远向更广袤的天空;同样满溢出快乐的誓言回旋在耳边:“为你,千千万万遍”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6#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之前看过《伊恩的救赎》,这本书同样是写主角对自己过失的救赎,说实话就个人来看,没有这本书让我来的感动。
  
  在看这本书之前看了很多的评论,之前以为这本书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主仆两人的友谊,但看完之后发现这本书之所以感人不在于主角的友谊。
  
  在阿米尔小时候,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与其说是友谊在我看来更接近于主仆忠诚,阿米尔在游戏、学习、生活方面都是在一个相对优势的位置,阿米尔和哈桑的交往中始终一个主人的高度来交往。他从学校学来的东西想怎么教给哈桑就怎么教,生活中他的早起、衣物都由哈桑处理,在风筝比赛中最终的风筝始终是阿米尔的,哈桑只是追到最后一个风筝然后交给阿米尔。我觉得最后阿米尔的内疚是因为作为仆人哈桑充分做到了仆人的义务,而阿米尔却因为自己的懦弱不仅没有保护好自己最忠诚的仆人反过来还陷害于他。几十年后在巴基斯坦回想起当年自己的懦弱、卑鄙以及听闻哈桑是自己兄弟而产生的那一丝亲情,在拉辛汗临死前的央求下才决定找回哈桑的孩子。
  
  其实单说救赎这一部分,这本书写的并没有那么出众,在阿米尔回到巴基斯坦之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只是还不错的书,虽然不错但没出众的地方。而文章后半段作者在回到阿富汗找回哈桑的孩子时大部分时间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残垣断壁阿富汗,回想起书开头对小时候阿富汗的描写,作者将两个阿富汗做出了残酷的对比。当阿米尔回到阿富汗时那些无法想象的国家悲剧: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义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身体,跳着以前街头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这些东西给人的震撼已经超过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了。看到这里我心中所想的不在是两个人的友谊,而是过去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对比。我们无法想象几十年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如何生存的。
  
  写救赎的书很多、写友谊的书更多,但是能将友谊和救赎提升到国家的救赎不得不说这本书做到了极致,假如到此结束这本书已经堪称一流,但在这个夹杂友谊、救赎、国家悲剧之中一个父亲让这本书有了一丝伟大的感觉,这本书让我想起朱自清的《父亲》,父亲的爱只有在一切谜底揭开之后才能看的清。虽然平时看不到但最后它会印深深的印在你的心中。
  
  假如问起我对这本书的印象我会说我被被阿富汗这个国家的悲剧所震撼,但问起我记得哪个人物我会说我只记得阿米尔的父亲,虽然我记不清他的名字但我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做父亲就可以了。
  
  最后想起书中的话:
  我是有名分的那一半,社会承认的、合法的一半,不知不觉间充当了父亲疚恨的化身。我看着哈桑,阳光打在他露出缺了两个门牙的笑脸上。爸爸的另一半,没有名分、没有特权的一半,那继承了爸爸身上纯洁高贵品质的一半,也许,在爸爸内心某处秘密的地方,这是他当成自己的真正儿子的一半。
  
  
  PS:有些文章之深奥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读通的,但这本书给我感觉是那么的深刻,让我有种写下来的冲动。思考的不是那么缜密,说的不通顺或者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朋友给推荐了这本书,直到读完最后一页重新来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这其实只是一本小说。但我不会相信这仅仅是虚构的故事,如果阿米尔不是本书作者的化身,那我只能惊叹作者的写作功力实在太强大,强大到让我坚信他肯定不会只有这一本火遍全球的小说。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想到自己曾经的同桌——那个性格如哈桑般的男孩,那个善良却傻傻的男孩,他如此把你当做朋友,以至于迁就你几乎所有的缺点与过错。
        哈桑的一生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悲剧的,但哈桑的爱和虔诚却让他看到的全是美好。对于这种人,我们除了怜爱还能有什么其他的感情呢?
        说来主人公也并没犯多么大的错误,儿时的任性让他背负了很多的自责与痛苦,但年轻时候谁有能如此理智呢?谁又应该对一个小孩子如此苛责呢?
        如此说来,主人公最终完成心灵的救赎,也早已超出了他所应该付出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8#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有个习惯,不喜欢关注正在popular的事物。对待the kite runner也是一样,早几年当它正稳居各大排行榜top 5的时候,我没有看。现在它变得不那么风口浪尖了,我觉得是时候沉下心读读了。零零散散地读,有时候一天几页,有时候一天几十页,终于在今天读完了。
      嗯。。。是本好书,阿富汗对于我来说,变得不仅仅是伊斯兰,塔利班,911这几个关键词那么陌生干瘪;这个民族国家,有自身的温暖,只是在连年的或侵略或内乱中,变得畸形迷乱了。
      依托在国家民族沉重的大背景下,我看见哈桑纯净的眼睛,郑重认真地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不知道再来一次,阿米尔是不是会为正在受辱的哈桑挺身而出,但我知道,哈桑仍然会的,会为捍卫那支蓝色风筝不惜自己受辱。这就是人性吗?有些人天生纯净高尚善良,你在他身上会更多地看到人性的光辉和正面力量。对于他人来说,肯定是温暖而鼓舞的,但是对于哈桑自己,是不是会伤害更多呢?我不知道。
      对于阿米尔,更贴近现实中的每个人,有人性的弱点,自私、懦弱、嫉妒,但他也有悔恨有自责,最终也走在了救赎他人、自我救赎的路上。如果过错可以换来善行,我们能一直揪着过错不放吗?
      浅读一遍,认知也很粗浅,希望隔段时间再看一遍,能有更深入点的体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9#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会下载很多排行榜上的书,放在手机里面,以便兴起的时候能打发时间。后来发现此文无意间下载了两次,却只是随意读了几段。
  
  端午难得的一天,坐着在电脑前看了一上午。难怪被推荐,故事如此细腻伤感,扣人心弦,眼泪不受控制,自我放纵。
  人物心里微妙而清晰,仿佛能真切感知哈桑的悲凉。他从小追随玩乐,细心伺候不曾越距的少爷,却选择将他抛弃。他说过喜欢他的家,他一定想过如父亲忠于老爷一样,一直伴着他的阿米尔少爷到老。
  
  哈桑,忠诚而质朴,他说,阿米尔少爷,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父子离去后,之后的文字我读得匆忙。我只是合适看故事吧。
  哈桑是不是知道他和他尊从的少爷不只是被同一个女人所喂养,还有同一个父亲……
  
  如果你希望我离开,那么如你所愿。一经离去,就再也不曾相见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0#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再在脑海中浮现不禁感到心酸。
  
  在我读到哈桑和阿米尔的童年生活时,想到哈桑为阿米尔少爷的种种心甘情愿,阿米尔对哈桑拥有父爱的嫉妒,哈桑为阿米尔的挺身而出,阿米尔对与哈桑之间是否为朋友的界限所犹疑等等,心中不禁恨起阿米尔,觉得哈桑太忠诚,忠诚的发傻。
  
  可是两个人的感情不论是否算是深刻的友情,还是童年纯粹的玩伴儿,总是被派别所远远扯开。我记得我的语文老师说过,小说写的是什么?小说写的是一个社会的背景。不管这句话是否准确,可是从无忧的快乐生活到阴暗、让人急于想逃离的窒息的社会环境,阿富汗国度的起落也给了推动故事发展的沉重基调。也正是因为是在这样一个跌宕起伏,慌慌张张的社会里,哈桑和阿米尔两个人注定不能成为像阿米尔的父亲和拉辛汗这样的真正朋友。因为生来就不平等,这是无法改变的。往后读,我反而越发觉得阿米尔算得上幸运,即使他内心懦弱,甚至忽视哈桑,像是一个被人欺负的对象,但他依然在祖国最乱的时候能够与父亲顺利逃离到美国,并在后来有了自己算是幸福的家庭。可到后来,我又觉得他也是可怜的,当他要带着对哈桑的回避与负罪感一生一世,当他目睹自己曾经的乐园千疮百孔,当那些沉重的往事在他心中像卡了带的幻灯片,当他被阿塞夫打得几乎送命,当他终于感到自己拥有的其实是父亲的权利与地位的象征,而并非像哈桑有着父亲真正的爱时,他又是那样沧桑,好像老了很多。这好像就是生命的轮回,读到阿米尔要在人中以下的嘴唇缝线——成了兔唇——就像哈桑,这种轮回的感觉又更加清晰起来。而这,又是悲伤的轮回。
  
  在我读到索拉博向阿米尔描述自己的童年时,“爸爸带我去蓝色清真寺,我记得那儿有很多鸽子,在那个回教堂外面,它们不怕人。它们朝我走来,莎莎给我一小片馕,我喂那些鸟儿。很快,那些鸽子都围在我身边咯咯叫。真好玩儿。”索拉博多么想念自己父母,那么怀恋过去生活——就像每个人都怀恋拥有过的美好片断,也曾低声叹息道他想回去,回到过去。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一切都会不去了,什么都丢了,是一个追不回来的风筝,飞了。我对索拉博的遭遇而心痛,如果他的父亲是阿米尔,是不是也就不会有着与哈桑类似的遭遇,是不是也会得到待遇的不同。
  
  我觉得风筝可以有很多的意思,我们可以随便赋予,赋予一种我们追也追不到的东西。这部小说是十分悲伤的,甚至有些悲哀。各种人,所有人,在追着自己想得到的,太多太多,在这途中又有更多的人早已血肉模糊,背负了挥也挥不走的负担,是一种心灵上的重负。
  
  我忽然想到,如果在那个角落,阿米尔不是袖手旁观,或是再之前哈桑不要掏出弹弓对着阿赛夫的眼,可能一切都会改变。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4 13:34 , Processed in 0.0489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