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15|回复: 7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寅恪与傅斯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4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陈寅恪先生弟子何兹全与著名评论家朱大可、何三坡、陈晓明、白烨、李建军、谢有顺、葛红兵、解玺璋、张闳、唐晓渡,联袂推荐。
  傅斯年先生是北大培养出来的,对北大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相对乱世策士梦这章,章诒和的回忆录就过于怨气了!!!!!
  相对乱世策士梦这章,章诒和的回忆录就过于怨气了!!!!!
  相对乱世策士梦这章,章诒和的回忆录就过于怨气了!!!!!
  相对乱世策士梦这章,章诒和的回忆录就过于怨气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一开始,就把陈寅恪的死亡原因写错了。
  
  按照陈先生的意愿,思想不自由,我宁死。
  何况把一个人的死都写错了。
  
  只好送你一个中指。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不是我短,我写的内容你说不适合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大师成绝响《陈寅恪与傅斯年》
  
      这么厚的一本书看了很多天,喜欢岳南的书是从《南渡北归》开始的,和这本书一样,《南渡北归》也是这么厚厚的一大本,而且分成三册。只看了第一本就迷上了岳南。这么厚的书,写的是学术大师们的历史,却让人看得放不下,一口气看完,真的很不容易。为此岳南老师下了很多苦功,和现在的那些几个月就炮制出来的书可不一样,这里面岳南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大量的阅读。在每个章节的后面都有好长好长的注释,这是很多年都看不到的风景。
  
      在岳南的书中,让我们看到当年民国兵荒马乱中,中国人仍然保留这自己的传统,中国的文化精英们在军阀混战,日寇入侵的岁月中,在辗转颠簸的环境里,依然创造着学术的奇迹,让中国的文化之脉延绵不绝。
  
      在《陈寅恪与傅斯年》这本书中,详细描写了两位当年的学术巨匠的一生,而且也讲述了和他们相关的各种事件。让两位大师在我们的眼中清晰了起来。了解陈寅恪大约是在二十年前,陆续在书中看到这个名字,知道这是一个牛人,晚年眼睛盲了依旧能够依靠自己的记忆力来做学问,据说读遍了中国古书,绝对是泰斗级人物,就是我们了解的大学问家钱钟书都无法企及。不过当时却看不到陈寅恪的书,一次到一个农村的同学家去玩,她说在她们中学的图书室里就有一本陈寅恪的书,精装竖版繁体,大家也都读不懂,但是都知道是一本好书。我让她想办法借了来,就带回了家。虽然我读过抄过很多古书,竖版繁体并不是障碍,但是我仍然没看懂。后来又在书摊上买到一本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也是如获至宝,前几年《柳如是别传》出版的时候,也买了一套,读是没读懂,但是留做纪念。至于傅斯年,只是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却没买过他的书,也不清楚到底出版过什么书。看了《陈寅恪与傅斯年》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傅斯年去了台湾,而且在抗战后期一直担任国民政府的高官,是蒋介石的嫡系,所以在大陆这么多年都很难见到他的书,甚至这个名字都很少被人提到。
  
      这本书最让人感叹的是书的最后几章,傅斯年去了台湾以后,陈寅恪留在了广州中山大学,从此两个再也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了对方的音讯。最悲惨的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提到文革,虽然看过很多传记和回忆录,但是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强烈的感受,在时代的巨浪面前小人物的命运毕竟微不足道,但是陈寅恪这样的大师也没能逃过文革的浩劫,就让人不能不感叹了!陈寅恪解放以后眼睛就已经盲了,但是在中山大学仍然教课,通过岳南的描写我才知道了陈寅恪的本事,陈大师把古书烂熟于心,每次上课都必须教新的东西,一旦成书就不再讲授这个内容了,让学生看书就可以了。在中山大学他讲述元白诗证史,后来成书就是《元白诗笺证稿》,在讲白居易的卖炭翁的时候,一个学生的一个小小的问题,“回车叱牛牵向北”那么这个牛车开始冲着什么方向,陈寅恪几次考证,一次比一次给出了更详细的回答,具体到当时送碳的车可能走长安的那座城门,当时长安的地图什么样,去东市西市怎么走,感觉陈寅恪就好像是一个生活在唐朝的人,对这些都了如指掌。据说当年有个学生问他一个问题,杨贵妃到底多少斤,他脱口而出,一百三十斤,不知道是怎么考证出来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陈寅恪的结论都是有根据的,不会信口开河。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国宝级大师,没有去台湾留在了大陆,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因为文革而那么悲惨,最后被赶出家中,连去取自己的存款的申请都不被批准,最后夫妻二人在红卫兵的迫害下惨死破屋之中,一带大师竟然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真是一场悲剧啊!再看看傅斯年,傅斯年虽然去了台湾,但是他的三儿子坚定的留了下来,后来被迫害自杀,不知道自杀的时候他会想到什么。儿子的死信,过了很多年才传到了台湾,傅斯年一直到死都不知道。到了文化大革命,傅斯年母亲在重庆的坟墓被炸开,头颅被点天灯。傅斯年的傅家,还有妻子俞家,都是名门望族,聊城傅氏一门自大清入关三百年兴盛,傅家祖坟近百座在文革中全被炸开抛棺扬尸,傅家还有俞家留在大陆的骨血,都被迫害自杀。那时候北大的未名湖每天都有很多教授去投湖,扑通扑通的声音彼此相闻,未名湖浅,很多人只能把头扎如湖中,然后用水草缠绕脖颈以求一死,那是真是一场恐怖血腥的人间惨剧,那死去的不是小民,是中国的大学者,是中国的文化大师啊!这些大师的离去,这么多年都让我们的传统出现了断裂,我们的学术出现了断裂,不知道要补上这段空白还要多少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是在史学概论这门课的推荐书目表中看到了这本书的名字,当时是看到标题“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即刻萌生想要一读的想法。此书和《南渡北归》一书所写相似,惜痛的是当时整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命运哀歌。
      浏览了豆瓣书评,很多人都对作者的写法与评论持不同的意见。对于史料的搜集和运用,以及里面有些地方凌乱的叙述;还有对于陈、傅二人的撰写等等。但我看完此书时总体印象并没有像各种书评上说的那样觉得不好,纵观整本书大体还是值得一读的。的确,作者搜寻史料花费的精力在文中处处见之。很多一手的材料还是十分有价值的,传记最精彩的莫过于尊重传主的原本生平面目;论从史出是最需要坚持的原则。
      但此书也有许多地方稍微显得过于煽情,可能我更喜欢较为冷静的叙写。于平淡之中感受力度会更加让人觉得深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流水账一样的记录下想法吧。
  
  从内容上讲,最受触动的是陈寅格求学时候的叙述描写,对自己当下的不靠谱行径深深汗颜。什么叫求知,什么叫读书,太可怕了,但也太羡慕了。陈寅格为了真知而读书,不求学历学位,为了学历而读书太浪费时间,不能容易的转换关注点。我包括身边的一些同学都有此想法,不同的是我们以此为借口娱乐了,而陈先生是在求真知,写到这脊梁骨有点发凉啊。
  
  有些事阎王做得,小鬼做不得,也做不了。陈寅格先生没有学位,入驻清华成为四大导师还是破费周章的,但是靠王国维和梁启超的力保还是成功了。靠的就是这些家族的世交关系,书香门第之间的互帮互助,换做旁人即使能有陈寅格的学识,没有关系也成不了。天朝自古就是靠关系的社会啊,不论阎王还是小鬼。
  
  书中一直强调二位大师的学术天才,也许是我知识深度还不够,能体会到的只有二位先生的学识广博,做事认真,如何为人等。对于学说以及贡献没什么感觉。个人感觉如果书中能更详细点介绍一些他们的学术成果,拿几篇他们的文章出来就更好了吧。不过书结尾部分介绍的一些论断感觉很是新鲜。
  
  另外一点从书中看出来的是天朝以及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如果没有那场灾难,大师之后应该是会有大师的。怪不得越来越感觉国内文化没积淀出来什么,应该是因为当代人要从断层重新开始记录了吧。
  
  这本书是在火车上读完的,如果不是旅途,应该很难安下心来看完吧。有点厚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记忆最深的就是封面那句话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里面写傅斯年的治人、治学和治事
  当时是在7月份
  赋闲在家
  却没有心思静下心来
  一点点抠着读他出来
  大致的快读两遍
  不少奇人轶事
  感到是本奇书
  写出了那个年代大师的风采
  顺便说一句
  书太厚,书脊损坏,美中不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凌晨读完此书,真有“怅然”之感。之所以民国之后再无大师,根本原因恐怕是民国学人自然而然地植根于传统之中。因为他们与传统是一体的,所以他们对传统的继承、批判或阐释皆准确而得体。当时学者如果说“学点古文”,指得可不是一般的古文,而是甲骨文或金石学。而49年后将传统与学人撕裂,将学术、学者从传统的土壤中拔出来,文脉断绝,再想接续已不可能。这不是如何扼腕叹息如何学点大学中庸搞个国学班就能接续上的。斯人已逝。
        陈寅恪真不愧为300年一出的史学天才,如果给其好的环境,真不知会出多少成就。仅元白诗就考据出多少东西,精确到年月日,卖炭翁车头的方向,真是让人惊叹。可惜一生没有得到安定的学术环境。陈在传统陆沉的最后时刻出现,仿佛就是为了增加一分失去传统的遗憾。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视学术为生命,春蚕吐丝般既绝学、叙往圣,
  傅斯年为学也为官,是学者底子的社会活动家,对国共的洞察也很有见地。虽然也搞小团体、有心计,但到底是学者。
        作者岳南,可是老相识。当年小时候看《风雪定陵》就很激动。本书是作家而非史家笔法,所以不能强求,有些细节经不起推敲,比较情绪化。总之是本好书,特别是选取这两个人一起写,像光谱的两极,很有对照意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在校图书馆偶遇此书,却也心仪许久。读完,思绪非常复杂,陈乃三百年独此一人,傅也是学术之宗师,刚毅之“大炮”。陈与傅几经沉浮,在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创造了属于史学也是属于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巨大财富。而两位大师的为人品格自不用说,陈师晚年之遭遇更是令人悲悯之极。那一段悠悠的历史,中山大学,北京,清华,台大,都已回不到那个令人身累而又心醉的年代。纵观当下之学术发展,大陆高校之中,政治氛围太浓,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夙愿,依旧没有完全实现,高校充斥利欲熏心,骗取,套取课题经费而不为研究而研究,实乃研究之可悲。史语所那种学术的氛围,再也不复显现。神州亦无大儒,最多算个儒生,倒还有几个残喘着。学生亦不复从前的追求,这也是时代发展所不能避免的。
       企望今后的学术,尚可略开研究之禁,越发全面化,深度化,而非面子工程和所谓的经费导向型学术,那样的学术,受制于人,还不如解甲归田尔。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10-19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书名虽为《陈寅恪与傅斯年》,着力却在傅斯年。
  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傅斯年当得起此言。
  傅之行事有“故事性”,陈寅恪之风骨缺戏剧性,放在一起不妥。如可选择,分为独立2传更好。
  蒋能容傅
  
  为发表,凑字数,抱歉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9 17:02 , Processed in 0.0492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