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飞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11-22 17:45:35 | 只看该作者
  春,秋还没看。
  家,很悲剧!
  特别是大哥的命运,他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没有做任何的抗争,结果生活还是没有眷顾他!没有勇气的人,让人同情,只是在现实面前,个人的力量也许确实是太过于无力的。
  顺其自然也许是那个时候大部分人的选择,也许到今天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努力过,往事还是往事,虽然说也许努力了,结果并不一定好,但是至少对得起自己了。
  生活就是一种状态,努力去突破一些障碍,也许会很累,但是累是有价值的。
  生活只有一次,有时候我们别无选择的时候,反而会看到出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11-22 17:45:36 | 只看该作者
   巴金先生的《家》中,设置了很多悲剧——鸣凤与高觉慧的悲剧,梅表姐与高觉新的悲剧,高家大宅没落的悲剧……正是这众多的悲剧和黑暗的社会背景成就了《家》。巴金先生是明智的,他能巧妙的利用读者的同情心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反其道而行之,使《家》成为一个彻底的悲剧,而让它具有可赏性,可读性,并且有了一定的深度。
    试想,如果觉慧如愿以偿地和鸣凤结婚,那么全书就会丧失很多文学价值、观赏性和真实性——以当时的社会基本情况来说,这基本不可能——士族大家的少爷和自己府中的丫鬟再怎么也不会扯到一起,而老爷子还在世,更何况按照觉慧的意思,鸣凤是要当正房太太的, 那么,我们只能说觉慧和鸣凤太倒霉,没有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生。或者是暗暗地咒怨当时的社会太黑暗,阶级矛盾太激烈。因此,鸣凤跳湖自杀,觉慧远走他乡,终于使其成就了彻头彻尾的悲剧。很多人都觉得,鸣凤不应该自杀,但是,除了自杀,她又能再做什么呢?她还能够做些什么呢?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佣们的命,是不值什么钱的,因为允许人口自由买卖——她们的人生,她们的生命,她们的一切,都是属于这个主人的。
     而梅表姐和觉新的悲剧,又是因为觉新的懦弱,而高老爷子太过强硬,但是,我们相信,高觉新这也只是无奈之举——年幼丧父,下面又还有弟妹,“长兄如父”,多年来,高觉新不得不担此重任,帮助母亲管理好一家人。后来与梅相恋,却意外得知家里已经帮他订婚,而生性懦弱的他,依然怀抱侥幸心理,以至最终梅嫁人,后又成寡妇,最后孤独的死去。我们都能看出来——即使后来高觉新结婚了,梅也嫁人了,但是他们依然深爱着彼此,社会的舆论和家庭带来的压力让他们只能把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深埋心底。而最无辜的,大概是觉慧他们的大嫂了——嫁给高觉新之后,一直默默的爱着他,知他喜梅花,就为他折梅花枝,为他绣梅花——而后来她既然知道了高觉喜爱梅花是因为梅,她又能做什么呢?只能苦笑出声罢了——自己爱了这么多年的人,甚至完全没有爱过自己,在他心的深处装着的,却是那个与他青梅竹马的表妹。然而,在这个时候,她已经一无所有了,只剩下自己身边这个人和他的孩子。
    那么,在这之后呢?在梅死了之后,在高府没落之后,在觉慧离开之后,在最后的最后,到底怎么了?
  鸣凤的死,除了高觉慧也许会记得,对于高府其他人来说,便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或者,连当初信誓旦旦许下承诺的觉慧也会把年少时的这点悲伤,这点情感,忘却的一干二净——更甚至连当初为了自己放弃生命的女子的名字也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生命之中。觉慧最终离开,也是想要忘却这些事。那么,当高觉慧在之后的哪一天,对着坐在身旁那个并非鸣凤的女子轻描淡写地谈论这段时光,又或者是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起当年高府有个丫环因为不愿意嫁给孔令山当小妾而自杀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高觉新还在慢慢地过下去,日日颓唐,而多年之后,当他发现,梅在他心中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只是象征的东西,当他意识到他要珍惜身边人,当他发现身边的那人有多么无私,多么善良时,却猛然发现,一切都晚了——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而自己和身边人,也都老了,老到没有精力再去纠缠这些羁绊缠绕的琐碎。
  那么,在所有人都老了,都再没有精力去缠绕这些情感的零碎时,会不会在某一个黄昏,坐在夕阳下,孤独的躺在躺椅之上,回忆起当年的这些凌乱无章的记忆时,缓缓地感叹一声:“当时年少”?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11-22 17:45:37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翻出以前的笔记本了.
  “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
  “因为在各人的前面都横着那个未知的将来,那个带着阴郁的样子的将来,各人都想着自己的心事,而且都为着自己的前途充满着疑惧。”
  “仅仅在一刹那间,就可以毁坏她十几年来苦心惨淡地造成的一切,易卜生说的"努力做一个人”,到了这个时候这种响亮的话又有什么用处?
  “你愿意抛弃你所爱的人,去做别人的玩物么?”
  --------------------------------------------------------
  “我从没有把自己写进我的作品里面,虽然我的作品中也浸透了我自己的血和泪,爱和恨,悲哀和欢乐。”
  “那个时候我的心因爱怜而苦恼,同时又充满了恶毒的诅咒。”
  “J’accuse(我控诉)”
  “你含着眼泪忍受了一切不义的行为。”
  “我如今年过三十,性情却似乎比在少年时代更加偏激。有一位朋友替我担心,怕我发狂。我感谢他,不过我更相信自己。读完了《家》,我禁不住要爱觉慧。他不是一个英雄,他很幼稚。然而看见他,我就想起丹东的话:“大胆,大胆,永远大胆!”我应该拿起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11-22 17:45:38 | 只看该作者
  巴金实在是个残酷的作家,一夜之间教人看到了多少牺牲。
  
  鸣凤(*):我实在想像不出会有这样好的女孩子,真正的世外仙姝为什么总要在污浊的环境中备受煎熬,她那种逆来顺受的温柔,甚至叫我不禁有一种做她保护神的念头,虽然从最开始我就明了她难逃牺牲的命运,觉慧是有热情的,但是那种粗糙的热情根本无法挽救她的悲剧,觉慧对于她的感情里,有太多轻率,太多不假思索,甚至盲目的怀疑,客观存在的不平等是这两个年轻人无法逃避的事实,尽管心在滴血,我们只能原谅,他们毕竟太年轻,只是动荡的大社会中不起眼的两叶浮萍。
  
  觉慧:你能感觉得到在他身上发生的变化,从壮志满怀、懵懂单纯到沉稳坚定、冷静执着。但我却总觉得,他抹不掉的有一种自私的感觉,他对于大哥觉新的态度,是索取、是不满,是批判,达不到目的,便化作鄙夷,他爱鸣凤,却从来是幻想居多,且不说他在鸣凤面临残酷命运之时逃避了,放弃了,单是寻常的时候,也不曾看到他对丫头出身的女孩儿有什么体贴与保护。这些自私,我们固然可以视作公子哥儿的身份带给他的,不必苛求他完美。
  
  对于觉慧的另外一些思绪,我却抹不掉,因为它关乎我自己,觉慧在我眼里,是幼稚的、莽撞的,与他在长辈眼中的看法一样,我担心这一点。我不认同他的价值观,我在乎生命、感情甚于他爱国理想、青春激情。前一段时间在报纸上看了一段关于独生子女的评论(**),我当时就在这样想,真正国难当头时,舍生取义吗?我所受到的熏陶带给了我明哲保身的理念,我当真认为生命诚可贵。这种困惑有些折磨人,究竟有没有明显的正误,恐怕我过完了一辈子也不会知道。
  
  觉新:我认为这是《家》里最丰富,最立体、最悲剧化的一个人物,他生活在上下两代的夹层之间,早年丧母、丧父的厄运更给他带来责任的枷锁。觉新,字面来看,他有新鲜的知觉,可是却无法有新鲜的作为。他不仅是弟弟们所爱恨着的帮凶,他是自己抹杀自己幸福、抹杀爱人幸福的凶手!不,“凶手”这个词太过沉重,我不能忍心这样称呼他,但他还能是什么呢?梅与瑞珏,他爱的最深的两个人,命运最痛的两个人,一个男人能连续两次痛失爱人,他不窝囊?他不可恨?可是我硬是不忍心责备他一丁点儿,他确实是无私的,他不仅牺牲了自己,更牺牲了爱人,却仍旧无法填补封建的血盆大口,不必要的牺牲铸成了必然的灾难,我只能希望,觉新的两个儿子,可以期待一种不同的人生。毕竟感谢巴金先生,留给了我这一点希望。
  
  梅&瑞珏:她们在我眼里是一样的人,一样的温婉,一样的灵秀,爱同样的男人,难逃同样的命运,觉新、梅、瑞珏这三个人的性格都实在相近,太坚韧又太柔弱,如果说她们是花,她们是蒲公英,没有保护自己的硬刺,雪白潺弱,暴风到来之时,没有抗争,不顾自己,只是将爱飞撒到整个天地。
  
  琴&觉民:红颜不薄命的,就只有琴了,坚强勇敢热情,她身上有很多和觉慧相似的东西,唯一可惜的是,她似乎缺乏细腻,刚性太强,才会使剑云的爱情无处托付,好友剪短发时,她又犹豫踌躇,虽说是出于体谅母亲,但终究是没有与大背景彻底隔裂的勇气,同《家》其他人一样,她的身上存在强烈的矛盾,或许矛盾就是《家》的最大特色了,时代、社会、民俗、变革,人与人、人自己全都发生着矛盾,而希望与超越就从矛盾的废墟里滋长、茁壮。对于觉民,我没有太多感想,他更像是觉慧的一个影子,一个符号,他与琴的相知,是建立在理想热情之上的,是冲破古旧桎梏的一个标志,一种意像,所以难以察觉出纯洁与感动。也许这两个角色的安排,是一种刻意的谋划,所以会有雕琢的痕迹,不是太完美的。
  
  注
  *“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 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家》
  **成长风险:子女夭折或重病,对家庭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成才风险:父母的爱过分聚焦,期望过高,养教方式不甚科学;
    家庭养老保险:父母越老,独生子女的养老风险就越大;
    社会发展风险:上述风险如发生,一定会波及社会;
    国防风险:一旦发生战事,独生子女能否奉献?                           ----北大教授  穆光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11-22 17:45:39 | 只看该作者
  《家》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无论是从它的文字还是它所表达的思想,它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领会的。它把当时的社会现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人们的麻木 ,以及新思想的进入,把一个大封建家庭展示给我们,耐人寻味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11-22 17:45:40 | 只看该作者
  1.你的父母也可能是你的敌人
  2.很多恶行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
  3.父母所谓的爱有些是根本扯蛋,就是为了他们自己,把儿女当工具牺牲品
  4.中国传统的所谓孝顺是杀人的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11-22 17:45:41 | 只看该作者
  啧啧,我应该十年前看这本书的。
  
  我知道巴金老人家的本意是想“鼓舞年轻一代人,要反抗!”
  十年前我应该会因此而振奋,因此向往反抗。
  
  now。不是!
  
  现在的看鸣凤,觉得她不懂事。死什么啊,嫁老头是不很好,可是人家是有钱有地位老头,不是应该当别论吗?!没看现在21世纪的小三们挤破头排队吗。而且鸣凤爱的觉慧不是也没在以为她嫁走的当时去争取吗?他一句话没说,除了心里的波澜一下。
  
  
  是的,我的思想堕落。
  是的,我物欲
  甚至我找对象的条件变为了只要有房父母有固定工作跟我家庭条件配上的男性。其他不管。管他爱不爱。
  我不敢恋爱了,不敢恋爱了。小时候想象的美好爱情,被现在的我看成了一个屁。
  
  想说很多的,可是干这活好累。算了。权当发泄吧。小朋友看见了,别信楼主姐姐的话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11-22 17:45:42 | 只看该作者
  读完巴金《家》后,感触很深。非常同情觉新,有句话说的很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为一个悲情角色,一直以来,他无时无刻不经历着强烈的思想斗争。一方面是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思想,一方面却又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家族等级观念。他有着当今年轻人少有的责任感,他承认自己懦弱,他奉行自己一直以来的无抵抗主义,他不怪觉慧总是责怪自己没勇气、没胆量。父亲死前,他承诺过要好好照顾弟妹们,不管觉慧们如何看待他的行为,但是,在他自己看来,他一直在履行着自己的承诺。在后来,他冒着被爷爷责骂,甚至遭所有人责备、说闲话的风险,帮觉民逃婚,助觉慧离家。  或者,一直以来,他以为自己是长房长子,天生就要肩负家族的使命,不过对错,自己愿不愿意,他都忍了。他认命,不抵抗。十九岁,便被逼着成亲、放弃学业并开始步入社会,接触家族生意。他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但他不反抗,他以为这是自己的命,本就应给承担这份责任。  其实,他根本就不可以像觉慧那样一走了之,他办不到。或许,他没有觉慧大胆,又或许,他肩上的确背负着太多太多了,心里边始终都放不开,这就注定他要在悲伤和矛盾中度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11-22 17:45:43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学生时代看的书,现在看起来应该是别有一番风景,据说是现代版《红楼梦》,其实我《红楼梦》也没看过,闲来无事还是补补课的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11-22 17:45:44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能够有不同的看法
  不觉得觉民有什么不好,时代之下,他身上的是一种很符合很美好的担当,没有什么可以谴责
  或者说,对于觉民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偏爱。无疑,能够像觉新一样走一种新的道路,那确实是幸福的,但是觉民的身上有太多的责任与担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觉民不是长子呢,如果社会家庭没有赋予他这么多责任,他又何尝不想去选择和自己的公主长相厮守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奈,在那般的残忍与痛苦中,他的存在也是种别样的艺术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20:57 , Processed in 0.0498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