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九八四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相继出现了以《我们》、《美丽新世界》以及《1984》为代表作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在这些作品当中人们走向了另一个反面,体现了人类被科技所异化,人性被囚困于自我枷锁中无法挣脱。一部作品往往受身处的大时代所影响,20世纪也是后现代思潮蓬勃发展时期,《1984》以其先锋性、否定性和颠覆性显现着后现代主义特征。本文将通过颠覆传统语言、小说的政治化以及反英雄视角等方面深入解读《1984》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借此探讨乔治奥威尔对人类生命的关注,以及小说对未来政治环境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预见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反乌托邦;反科技;反英雄;不确定性
  
  作者简介:
  杨森, 1989年6月生,性别:男,民族:黎,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日语专业学生
  邓亚晔,1974年12月生,性别:女,民族:汉,于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任日语教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主功日本文学方向
  Title: Postmodernist criticism of the dystopian novel Nineteen Eighty-Four
  Abstrac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works like We, Brave New World and Nineteen Eighty-Four representing dystopian trilogy have appeared successively. In these works people reached another extreme, which indicates that human being is the alie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at humanity is trapped in the self-shackles cannot break free. A work tend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era it lives in. The 20th century is a flourishing period for postmodernist. By its pioneering, negativity and subversion, Nineteen Eighty-Four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sm. Through aspects such as the novel's subversive of traditional language, politicizing and anti-hero perspective, this paper will take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postmodernism characteristics of Nineteen Eighty-Four. Then based on this to discuss George Orwell's concern for human life, as well as the novel's prediction of futur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ism development .
  Key words: postmodernism, Nineteen Eighty-Four, dystopian tri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nguistic subject, dystopian, anti-technology, anti-hero, uncertainty
  
  Author:
  Name: Yang Sen, Date of Birth: June 1989, Sex: male, Nation: li. He is the student majoring in  Japanese in Zengcheng Colleg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一.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文学
  从16世纪托马斯莫尔创作的《乌托邦》开始,乌托邦文学边成为了西方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样式。成为了游走于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交叉文类,虽多以小说题材为主,但表现着更为复杂的内涵。既有创作出完全虚构之地,寄托作者理想化情感,也有写成讽刺黑色幽默文学,针砭社会的荒诞。二十世纪开始,出现了乌托邦文学的另一个分支,这就是反乌托邦文学。
      反乌托邦(Dystopia)一词解释为:“一种想象的国家或地区,这里由恐怖、剥削或高压所造成极度恶劣的生存状态,或描述这种国家地区的著作,由此引申为糟糕透的社会。”(赫茨勒 45)十八世纪欧洲开始了工业革命进入了极其技术时代,各项科学技术的提升使工业时代的发展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但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着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辟了世界历史新阶段。知识分子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社会历史进化论愈加失望,由此孕育出了反乌托邦文学。一反传统乌托邦文学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美好憧憬,将人们带进了无边的黑暗。其中以”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最为著名。
  当人们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战争,以及现代工业机械化冰冷的社会思考并试图反抗时,当人们对现代理性主义社会感到深深地失望后,也就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向后现代主义社会发展。
  二.《1984》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现代工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孕育于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母胎,并在二战后与母胎撕裂,徘徊于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反对单一、固定不变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变革与创新,强调开放性、多义性、无把握性和不可预见性。冲破现代性所营造的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世界,使整个世界进入多元的、表明的、短暂的、散乱的、无政府主义的、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维度中。与“反乌托邦”主题十分契合。
  奥威尔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贫困和战争中体会到了极权的可怕之处,作者以丰富的阅历、异端的后现代思想、超前的意识,深刻的社会关怀为我们描述了极权社会全景。《1984》运用了第三人称但并非传统的全知视角,深刻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征。本文通过对《1984》的后现代主义解读,探讨乔治奥威尔对人类生命的关注,以及小说对未来政治环境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预见性。
  1.反科技
      马尔库塞就曾强烈批判过科学技术反人性一面,他指出工业社会的负面效应:“技术进步=社会财富增长=奴役加强。”(陈世丹 78)
  《1984》中描绘的“大洋国”是高度技术化国家,但也是高度极权化国家。每一户人家都必须安装电幕,统治者可以随时通过电幕观察每一个党员动态。同时还有思想警察对人们内心思想监控,人与人之间相互告发更是家常便饭,书中的柏森斯便是被自己的两个小孩所告发。对于被抓捕具有异己思想的人,国家机器则运用高科技设备对人进行改造,进行惨无人道的洗脑工作,使用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对人的天性进行扼杀。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工业社会非但没带来人们幸福,反之成为了统治阶级奴役人们的工具。扼杀了每一个自然人的天性,使整个社会整齐划一、麻木、等级地位鲜明。
  《1984》对于现代工业社会所营造的条理分明、井井有条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反抗。“绑着猩红色‘反性’腰带的茱莉娅从表面行为举止看似个模范党员,言论举止纯洁,举大旗参加游行,喊口号,热心参加公社各种活动”。(115)但实际上茱莉娅对于党却是无比憎恨、厌恶,她通过与温斯顿乃至其他党员发生性关系, “对了,就像梦境里所见一样---一拉就把衣服脱光往地上一丢,其潇洒壮丽的姿势,好像足以把整个英社的文化毁掉。”(119)以此表现对整个极权机制的反抗。两人第一次秘密幽会时她曾说过:“我憎恨纯洁,憎恨善良。我不要看到美德在任何地方存在,我希望每个人腐败的无可救药。”(120)从中可以看到作为组织内的一员,她对极权社会、对“老大哥”权威的反抗。
  科技垄断了一切,表明上看是科技实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科技让人类陷入了无法超越自我的悖论。科技如同一个枷锁,囚禁了人们的天性。自此,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人为物奴,人本身被异化,从而丧失了人格和自我。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思维方式的中心性、权威性、单一性、禁锢性,主张非中心性、多元性、异质性、创新性等。《1984》中的温斯顿与茱莉娅的反抗虽然失败了,但他代表着人们渴望冲破这种科技的枷锁回归人类自由天性的努力。
  2.反政治的政治
  自从马基雅维利以来,西方政治学一直把政治定义为权力的游戏,而捷克现任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哈维尔却提出要以道德,以良心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正因为如此,他把这样的政治叫做“反政治的政治”。
  作品中奥威尔与哈维尔一样追求人性的存在,温斯顿在日记本上写道:“如果还有希望,只有寄托于在无产者身上。”(185)无产者们虽然过着极其简陋的生活,但他们没有被灌输英社的意识形态,没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至少还存在着原始的人性,无产者们并不是出于恐惧而凭借谎言生活的现实,他们“在真理中生活”。
  《1984》中战争是一个十分深刻的话题,奥威尔将战争提升到了任何一部反乌托邦文学都从未达到的高度。书中构想了世界由3个超级大国构成。“在从前,战争之所以为战争,无法是它早晚有完结的一天,谁胜谁负,骗不了人,如果局势发展牵涉到了军事上的胜负,就不能再讲假话了。”(186)但在《1984》中三个大国不断进行着战争,却维持了一种相对平衡,没有绝对胜负。“装腔作势的战争,也有其意义。一方面耗尽剩余物质,另一方面又维持等级社会所需要的精神状态。战争的目的不是放在侵略或侵略别人,而是保持现存的社会结构一成不变。”(195)至此点明了开篇提出的“战争即和平”这看似矛盾口号背后真正含义,只是出于统治的需要。奥威尔彻底地揭露了战争的本质:战争不过是极权统治阶级贪欲的结晶,也是少数利益阶层维护利益手段和目的。
  一场突然爆发的社会动乱,表面上铁板一块的政权内部的剧烈冲突或者社会和文化界气候发生无法压制的转变,所有的问题的关键被谎言厚厚的外壳掩盖着。无法弄清楚什么时间那最后一刻会来,那最后的打击会来。”因为那是一个荒诞的道德沦丧的极权社会,要摆脱那样一个社会,“必须回到政治的原点——有个性的个人,必须唤醒个人的良知”。( 哈维尔 78)奥威尔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将希望寄托于无权者的权力,赋予温斯顿这样一个小人物以良心和对个性的追求,尽管这一切最终都失败了。
  4. 颠覆传统话语
  在后现代主义语言观看来,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我只是语言体系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非我说语言。”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人无意识构想,因此人在语言中只是载体的作用。
  一直以来乌托邦以及反乌托邦小说中,语言并未占有十分重要位置。扎米亚京誉为“白银时代”语言大师,但其在创作《我们》时使用的仍是自身写作语言。但奥威尔却有别于此,他在《1984》中通过对传统话语的拒绝与颠覆,创造出了极权统治的语言系统—“新话”系统。“这样大家采用了新话,忘掉了老话以后,异端的思想,也就是违背英社原则的思想,就根本无法思想,只要思想是依靠字句进行的。”可以说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目的。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本体存在。
  在《1984》中,语言并不是对事件或进程表达,与事件和进程也没有一一对应,割断了与历史的联系。因为语言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事件,起到了界定世界、构建现实的功能。语言成为主体,人退居到语言载体的地位,被语言控制。书中赛姆作为主管新话制定人物,解析了新话如何起到洗脑作用:“你难道看不出新话的全部目标就是窄化思想范围吗?到了最后,我们将会让思想罪变得完全不可能再犯,因为没单词可以表达它。每种必要的概念将被一个单词精确地表达出来……年复一年,词汇量一直越来越小,意识的范围越来越窄……实际上将不再有思想了。正统意味着不去想—不需要去想,正统就是无意识。”(44)奥威尔带有一种务实的政治态度,以敏锐触角感受到了语言对于人类统治作用,并创立了一种与众不同语言,作者使用了一种预言性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后现代主义画面,创造了一个比现实更现实,比真实更真实的荒诞世界,对于极权社会进行深刻反思。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但可以描述现实,而且还可以塑造现实。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词汇手法手段,将自己之所见变成他人的所见,构建或塑造的现实变成他人默认的现实。所以小说的附录中,对“双重思想(doublethink)、犯罪思想”(thoughtcrime)” 等的完整补充,令这些词汇被收入《牛津词典》当中。
  5.反英雄
  后现代主义创作“反对现实,反对偶像崇拜,反对或躲避崇高。他们追求卑微、低级、虚无死寂题材。”(王岳川 26)哈桑曾说:‘后现代文学总是寻找边缘,接受枯竭。以有声的沉默瓦解自己。”(王岳川48)《1984》中,因为科技力量的强大以及极权对个人压制的存在,人被无限地弱化和压抑。英雄被消解,出现的角色都是反英雄,即使是主人公也无法幸免。书中不崇尚人的善良,而是一种在黑暗笼罩下的反面人物。
  温斯顿在面对即将被老鼠吞噬的刑罚时,大喊道:“让老鼠咬茱莉娅!不要咬我!我不管你把她怎么样折磨,让老鼠吃掉她的脸,我不会哼一声,但不要咬我!”(243)他放弃了以往坚持的原则,也舍弃了对茱莉娅的爱,为了存活选择了出卖茱莉娅,最终得以幸免于难。在两人后来的碰面时有过这样的对话:“他们折磨你时,你真的希望有人替你受苦。你知道除此以外再无自救之道,唯一的方法是牺牲别人。你才不管替你受罪的人结果多惨呢,因为你只想到自己。”(245)最终,茱莉娅与温斯顿都选择出卖了对方,如同书中那首靡靡之音所唱的“我出卖你,你出卖我。”至此,作者展示给读者看的是人性中动物性的、丑陋的、原始的、野性的、龌龊、弱小方面。人已不可救药地走向了卑微,人类已经无法超越自身狭隘,陷入自我邪恶中无法自拔。
  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主体丧失了中心地位,没有了自我的存在。人变成了一个非中心化的主体,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的联系。成为了没有中心的自我,没有任何身份的自我。正如米歇尔福柯所认为的“‘主体’让位于系统或结构,主观性被客观性所取代,‘人’消亡了。”(陈世丹 45)
  6.反形式
  哈桑曾为后现代主义创作列出一个表单,提出反形式(分离的,开放的)、混乱、过程/表演及不确定性等为后现代主义作品的一些特征。《1984》突破了常规性手法—冲突、发展和线性情节,采用了反体裁、拼贴等后现代主义手法,将读者带入了另一层思考空间。
  《1984》并没有非常明确意义,它提供给读者的只是在切断时间中进行阅读,作品而是随着时间变换而变换。历史的事实是不确定性的,每一句话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后一句话推翻前一句话,后一个行动否定前一个行动,形成了一种不可言喻的自我消解状态。在书中就曾出现一幕,五年以来大洋国一直和欧亚国交战,但在仇恨周的集会讲演中突然消息传来,与大洋国交战的不是欧亚国,而是东亚国。内党党员声音和态度没改,内容也没改,但敌国名字改了。在一瞬间,人们仇恨的对象就此改变。这一切仿佛就是一场表演, 人们在狂欢中上演着极权下的无知与盲目!
  后现代主义作品的语言往往没有准确意义的意图,但其却蕴含了深刻含义,超越了僵死不变的体系。如《1984》开篇即提出了三句自相矛盾口号:战争是和平,自由是奴役,无知是力量。表明没有出路、没有目的,没有具体唯一的方向,人们生活在一切都不确定中,而不确定性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制度”。
      同时后现代主义作家写作时,并不给出一种结局,往往将同种可能性结局组合起来,在这种结局中事物的中心并不存在,事物没有必然性,一切都可以偶然,同一性的哲学层面就此消失了。《1984》的最后,温斯顿如愿吃了子弹结束了斗争。但奥威尔却没有继续交代未来,这一切都留给了读者自行去思考,剩下的一切都包含着可能性,这样一种开放式结局正是后现代写作一大特点。
  作为现代走向后现代的特色产物,奥威尔运用了许多后现代流派的手法,如拼贴倒叙、电影蒙太奇手法以及类似于意识流片段,丰富了人物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文中将各个不同时期的片段像镜头一样交替闪回:“此刻他母亲在他下面一个地方坐着,离他远远的,抱着他妹妹突然他站在柔软的草皮上。这是仲夏的黄昏,夕阳的阳光染黄了大地。电幕传来震耳欲聋的哨子声,是办公室工作人员起床时候了。”(236)在此处作者摆脱了时间与空间了的束缚,片段与片段间互不衔接,读者随着它们四处游走。这些片段每个独立、意义、人物和情节都不连贯,但却也给人们对世界构成有了更深感悟。后现代作家怀疑任何一种连续性,认为现代主义的那种意义连贯是一种“封闭体”写作,必须打破形成一种充满错位的“开放体”写作,使文本的空间时间不断分割切断。
  三.结语
  《1984》起源于乌托邦文学,但最终脱胎于乌托邦文学,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奥威尔作为一名自由主义者,使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向人类展示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并未帮助人类正确的认识自我,反之使人们迷失其中。科技越发达,人们则愈发空虚,缺少归属感。现代工业社会实用主义的过度发展,让人们越加焦虑。《1984》从一个破的方面逐渐走向了后现代主义,同时也赋予了反乌托邦更多的含义:叩问人的内心,寻找人类最终的本质。《1984》打破了传统的文学界限,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对立所消解,采用了非现实的表现手法思考了极权对人性的迫害以及号召人类对权威反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老早就知道老大哥的存在,他几乎长了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就像在希区柯克悬疑故事中的形象,一个墙上,一只可以洞察细微,无所不能的眼睛。
         我一直纳闷一个没有机会经历过苏修红色恐怖时代和中国文革时期的作家,一个外国人,一个生活在崇尚自由平等,一个既守旧又开拓的国度的绅士,是如何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国家将要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是的,这就是1984的成功之处。一个伟大的作者,总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
         你可以把它当历史去看,看着它,随时可以找到曾经的揭露批斗严打的可怕历史,你也可以当它是科幻书,里面处处讲着未来。因为世界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永远存在着三种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而下等人渴望的就是地位的交换,而人类历史就在这种交换中,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这是一个灰色的结局,是大人看的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所谓经典无非就是被你买来束之高阁,而悬于口舌的斯文法宝。一部经典无论有多么畅销,有多么影响深远,也并不能改变其真实读者稀少的事实。然而一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恰恰是因为它在其横空出世之时影响了一批人,而等到这些“圣徒”逐渐掌握话语权,反复引用其中的妙语与观点,而经典也就被列入仙班。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不读经典本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个好的当下的小说家不是一个人,他可能是福楼拜、莎士比亚等人的灵魂附体,读他们的小说,而放弃哪些多少有些古老的不易读懂的经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已经足够了。而另一方面,当你真有耐性将一本经典还原成一本书读下来的时候,你的见解或许与“圣徒”们所宣扬的精神迥异。
  “老大哥正在看着你。”这一句《1984》里的名言早已为人熟知。而老大哥也代表着任何试图奴役人的极权统治者,他们通过真理部等思想警察帮人洗脑,实时监控人们的想法。“谁能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能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因此,在当下的中国当人们谈论《1984》时,人们更愿意把它看成和《动物农场》一样的政治寓言小说。由于这部经典的影响,我们在不少影视作品中看到类似于“老大哥”的角色,比如MATRIX(黑客帝国),而村上春树在他的最新小说里也以“1Q84”为名,同时发明了一个叫“小小人”的事物向奥威尔致敬。
  然而相较于《黑客帝国》被看成时一部电影,《1Q84》被看成一部小说而言,《1984》则被长期被人看成是简单的政治主张。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奥威尔的小说流毒就在于它将一种现实无可挽回地缩小在纯政治的范围内,而且只局限在这一范围的否定面上。但如果一本小说仅仅是一种政治工具,那么奥威尔的作品又与哪些真理部的出品、样板戏有什么区别呢?
  这似乎还得回到作品当中。样板戏里《智取威虎山》里小常宝向杨子荣哭诉血泪史,说母亲跳崖后父女二人隐居深山老林,唱道:“白日里,父女打猎在峻岭上,到夜晚,爹想祖母我想娘。”很显然,在革命题材里男女私情是不存在的,因此爹不能想娘,只能想祖母。这种对人性的刻意扭曲,以突出某种意识形态,才算得上成功的政治宣传。这种遗毒之深,以至于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如“女交警被违法车碾断胳膊 泪求医生别剪警服”之类新闻。
  在《1984》里,或许是奥威尔对老大哥制度的描绘如此真实、如此震撼,以致人们处处感觉到一种恐惧。但这种恐惧并非是政治主张,因其恐慌的根源来自人的内心,使读者更为感同身受。而奥威尔并没有像昆德拉所言,将生活缩小为政治,他也试图用诗意来对抗政治。
  比如在描写男主人公的爱情时,奥威尔写道:在黄昏的小屋里,男主人公和情人从缱绻后的睡梦中醒来,窗外夕阳的光芒投射在她的身上,外面有一个洗衣妇人的歌声和尘世中种种车来人往。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光,多么美好的爱情,然而这一切将终被揉碎,就如后来两个人互相道歉、互相背叛。与昆德拉自我放逐式的对抗不同,奥威尔选择的是将诗意揉碎,如果前者是荒诞剧,那么后者则是悲剧。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讨论老大哥,不再讨论真理部,那么你可以试着去读书中最珍贵的爱情,如此之绚烂,也如此短暂,以致无声悲恸。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在723事件发生后,重新回想起这本书。以前只当是虚拟世界才会发生的一切,已经活生生得发生在我的身边,书里描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啊!!!!只是我们已经沉睡太久,不识其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一
      我这是第二次读《一九八四》了,第一遍读完就想提笔写点什么,但又感觉无从谈起,就像面对一个极其恐怖、无处不在却又未曾谋面的魔鬼,除了保持缄默,休想说出像样的人话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觉得空虚、浅薄、轻浮,跟老大哥的深邃、厚重、残忍相较起来简直连尘埃都算不上。
      于是乎,我怪自己并未“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就又把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和散文集《我为什么写作》找来读,结果依然是“捕风”“捉影”,猛干一场后空空如也,正如哑巴想说话、瞽叟欲极目般无可奈何了。于心不甘,终于我又把《一九八四》认真看了遍,就当牙牙学语勉强说上几句,以供大方家谈笑。
      《一九八四》激起了我对政治学的极大兴趣,深深感到政治的控制力,既带着恐惧又夹杂着解脱的希望,希望自己有一天至少让自己的思想不受政治左右。每当我厌倦政治学时,就翻一翻这个小说,仿佛在告诉自己,一九八四不远了,好好研究至少知道自己会怎么死。
  
  二
      《一九八四》描述的世界不仅没有光明、自由、权利,而且是彻头彻尾绝望的极权世界,连光明世界的半点妄想都不许有,任何怀疑反抗都是苍白徒劳的。老大哥绝对高大权威, 压倒一切,甚至压倒你最隐秘的心灵和感情。温斯顿、裘莉亚原本是有血有肉,有个人想法和感情,他们相爱了、幽会了,被思想警察逮捕后彻底洗脑,最终变为行尸走肉,思想纯正,甘愿赴死,化为乌有。《一九八四》以老大哥画像上神秘的微笑终结,温斯顿“战胜了自己,他热爱大哥。”这是小说的神来之笔,绝望的快感袭击了我心头,绝望中掺杂了沉重、惋惜和思考。
      《一九八四》一直拉着读者认同温斯顿,可以说,小说所写到的一切就是温斯顿的所见所想所闻。从开始怀疑老大哥到思想警察的出现,读者一头扎入认同的圈套,跟温斯顿的想法一样,此刻有爱情,有反对派,有自由光明的希望,在绝望的坏境下这一丝丝梦想就像生命一样宝贵,因为梦想是人之本性。可是,到这儿这些树立起来的一点点光明就在友爱部的酷刑和辩难中彻底消失了,前方拥有的只是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
      事实上,这个小说算不上有什么情节,但它就是如此耐人寻味,唯一戏剧性的地方就是温斯顿对裘莉亚和奥勃良判断的完全颠倒。原以为思想正统的裘莉亚竟然如此不纯净,而以为是反对派成员的奥勃良却成了党绝对忠诚的爪牙。
      而且,奥勃良的忠诚跟派逊斯还不一样,派逊斯是愚忠,无头无脑,毫无思想的正统忠诚,奥勃良却像魔鬼一样绝对忠诚于自己的“恶”。对于他来说,权力就是一切,权力就是目的。奥勃良深不可测、绝顶聪明,对极权的运作了然于心,甚至对温斯顿想什么、做什么、感觉到什么、将要做什么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像上帝一样俯瞰着可怜的温斯顿。温斯顿绝命的反抗呐喊只是一丝微弱的风,一道细小的涟漪,微不足道。或者用小说里的话来说,温斯顿就像一只甲壳虫,被奥勃良放在放大镜底下研究,从内到外完全通透,毫无保留。奥勃良是如此可怕神秘,他的伪装又是如此高明。不论读多少遍,读者心中只有恐惧,绝对的恐惧感,像血管一样爬满全身。
      但是,这种在我们看来已臻于极限的恐惧还只是一小部分,老大哥才是读者恐惧的根源。他从未出现过,却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他神秘、高大、坚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不仅制定出一切规则,还透彻这规则的动机,任何人站在他面前都像是蚂蚁被大海吞没一样。老大哥就是一切,老大哥就是魔鬼,就是上帝。他的一个小小的爪牙奥勃良已然使人胆寒,可想老大哥应是奥勃良的千倍万倍。奥威尔之所以不让老大哥出现,因为他无法描摹这个重于千钧的人物,而且任何直接的描述只会减损老大哥固有的威风,神秘就是老大哥的本质,也是对老大哥最好的书写。
  
  三
      读《一九八四》时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作品竟是出现在英国?英国从未出现过极权,而且英国的政治流血极少,很温情很人性,后来学者的解释是:奥威尔参加西班牙战争,接触到了社会主义者,通过他们的谈话了解到苏联的情况,并糅合自己的政治经验想象而成的。
      我的纳闷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我希望《一九八四》的作者是中国人,而且只能是中国人。小说里极权主义的种种手段——对伦理的破坏,思想的控制,人性的扼杀,历史的篡改等与几十年前的中国太相似了,简直就像是奥威尔在1948年对1984年中国政治的预言,虽然这预言有些地方很夸张,但模样儿大致不差,正如白居易《长恨歌》说的“雪肤花貌参差是”。故而,这本书在中国人读来都会异常亲切,历历在目。
      《一九八四》的影子在当下中国社会还残留不少。每当我不得不学着官腔说正统话语,做官样思想汇报,赞美党的时候,我会想起“双重思想”;当我想反抗又不敢但又不能对领导说个“不”字的时候,我会想起“老大哥”;我们的社会等级、历史教科书、官员形象、新闻报纸等无不渗透出老大哥的气息。
      实际上,老大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人都有对权力的向往,有支配他人的嗜欲。那些自以为持平等观念没有权力欲望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过权力,没有体会过支配他人的快感,就像尚未沾过血腥的虎仔还没有食人的念头。
      权力欲隐藏极深,一旦释放出来伤人伤己,而且地位越高伤人越多。我们要做的不是掩藏、遮盖,不是用高调的官话去装饰赤裸的权力,不是用伪善的面孔装悲悯,而是正视权力欲,并且敞开在阳光下,交由他人批判监督,这样才能把权力欲关进理性的牢笼。
  因此,正视权力欲,正视老大哥,我热爱老大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控制现在就是控制过去,控制过去就是控制未来。这是使大洋国存在的箴言。
  某种程度上大洋国也是一个“乌托邦”,一个思想麻木不仁被完全控制的行尸走肉的乐土,一个寡头政治家们玩弄权力的天堂。
  他们为了钳制可以使出一切手段,也可以制造一个格尔因斯坦,在煽动人们仇恨情绪的同时诱捕所谓的异端。
  没有哪种意识形态更高级,只要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就是英明的就是伟大的就是永垂不朽的。
  而关于人民的生存状态,他们才懒得管。他们只是权力的热切追求者,底层人民永远生活在底层,等级社会也是永远存在的。公平?和谐?只是调和社会矛盾的把戏,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更大程度上的揽集更多的权力。
  可怕的双重思想,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颠倒的是非黑白,亲眼所见的非真实。对老大哥只许绝对服从,老大哥说东你不能往西。在老大哥的催眠下,万事皆可以。
  二加二都可以等于五。只要老大哥愿意。
  被洗脑的同时人性也被彻底摧毁。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乌托邦”啊,一个建立在恐惧冷漠仇恨残忍之上的空中楼阁。当温斯顿----作为最后一个人也妥协了也消失了的时候,我所能体会到的也只有彻骨的绝望与寒意了。
  但愿我们不在大洋国。但愿我们没有生活于这样的时代。
  而对此也只能是“但愿”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强烈过分的讽刺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使人颇感快意。它为我们和日常生活所见的情况之间设置了一段距离,使我们能经常逃避于慵懒、熟视无睹和自以为是的状态中。奥威尔早先出版的《动物农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书中的主人公全是动物,因此书的内容也是荒诞不经的。它的喜剧色彩遮蔽了恐怖,使其停留在知性的水平上,使我们不必担心受到情感上的屠戳。但是《一九八四年》却是一部纯粹的恐怖作品,这种恐怖瞬间即至、震人心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重读《一九八四》
  ——被误读的细节
  
       第一次看《一九八四》大概在十七还是十八岁这样,那个时候对《一九八四》也就有个懵懵懂懂的理解,了解它讲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大概是什么内容,记得当时好像忙着抑郁症,看了一半中途放下再也没拿起来过。我一直对《一九八四》的评价不是很高,常年对它的理解也就是保持在“差不多王小波”的样子——政治小说写得再好能写到哪里去,它不过是本装逼犯差常聊的启蒙读物罢了。
  
       我最近把曾公的读书十二条写在案头,决定读书不二,每日必读,写读书随感。于是把书架上的《一九八四》拿了下来,昨日,从中饭前到下午六点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结果,看完后,我心情非常沉重,非常难过,这种情绪甚至持续到今日的早晨,甚至昨夜睡觉都做了相当让我发狂的噩梦,一觉爬起来我决定为它随便写点什么。
  
       不得不承认,我错了,我之前太忽视这名英国作家了,乔治奥威尔哪里是王小波能比的上的,虽然王小波对他有过蹩脚的模仿,但是差得实在太多了。近代世界文学是无法绕过乔治奥威尔的,我更无法只把这本书泛泛而读。
  
       《一九八四》所描绘的完全不是那些普通“右派”们所理解的单纯主题:民主啊,自由啊。《一九八四》没有试图给予任何出路,甚至连希望都没有留给读者,乔治奥威尔不是以鞭笞社会的心态在写这本书,而是以看着它毁掉的心态在做记录而已,他虽然是个老牌资本主义英国的公民,但却是铁杆的“英特纳雄耐尔”,当自己的一生的事业即将付诸东流,当最纯洁、最崇高、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理想被一群暴徒践踏的时候,乔治奥威尔能做什么?他躲过了斯大林的迫害,逃回祖国,拿起笔,试图为未来记录点什么罢了,冷静、悲观、绝望的“为了未来”。
  
       读第一部分的时候,那些仇恨会,思想警察,电屏,老大哥什么的,描写的如此逼真,就在乔治奥威尔死后,这些场景在遥远的东方一模一样的出现了,细节的相似竟然惊人的雷同,我搜索了一个打倒刘少奇的聋哑人视频,简直如出一辙啊,灰暗阴郁的画面中,人们冲上去撕毁刘少奇的画像,十秒之后,画面一下子变成彩色,毛主席的画像以温暖坚毅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中,背景的太阳从地平面冉冉升起——简直神了,难道乔治奥威尔看到未来?简直是照着描写的。
  
       不过这些并没有带给我太大的震撼——这不过是种“小聪明”罢了,这种小聪明,很多小作家都有过,只不过乔治奥威尔首创先河,描写得与未来惊人的相似,的确是个先知,只不过他是把事情描述得更逼真,但是没有再多说什么,我开始以为这一本书都是在这样压抑的情调里,残忍的描述未来,然后安排一个凑合的结局就此结束,灰暗,政治,小伎俩。
  
       在第一部分结尾,主角单纯的相信奥布兰是志同道合的人,而茱莉亚是个蠢货,他甚至准备把她拍死。我就隐隐预感女人也许完全不一样,而奥布兰恰恰是更可怕的。第二部分一开始,茱莉亚的那张小纸条上的大字“我爱你”如同全书鲜活的一笔红腰带,惊艳,美丽。
  
       当他们在郊外野和,茱莉亚把那红色腰带一扔,场景是如此的唯美。这种爱情,一下把全书都活跃起来,如同火焰。最让我感动,甚至由衷赞叹的一幕是:
  
       当主角悲观的站在野外看着小鸟,他说:“我们死人。”而茱莉亚极了,反驳道:我们还没死。我和骷髅你更想和睡?
  
       然后放荡的用四肢抚摸他,挺过青年女性特有的饱满乳房,顶着主角。那种生命的活力一下子就让主角死灰复燃,又有了生的希望——多美啊。太美好了!我得偷偷得说,我也曾多么希望有个这样的女人,走到我的身边给予我这样粗俗、简单、本性的热情。
  
     
  
       但是!这也是乔治奥威尔被误读最多的地方,茱莉亚第一次和他上床的时候,他问她搞过多少个?茱莉亚放荡的回答:“几百个喽,——至少也有几十个。”然后男主角一顿兴奋告诉她:“你搞得男人越多,我越爱你!”只要是腐化的、堕落的就是反对D的…
  
       曾有多少青年被这段误读?盲目崇拜这一种腐化、堕落、自暴自弃。甚至王小波也对乔治奥威尔的这段爱情有过蹩脚的模仿(《黄金时代》里面那段打屁股),但是王小波只是徒有学其表,根本没有像奥威尔想得那么深。
  
       乔治奥尔威赞同这样的自暴自弃吗?不!他不赞同,完全不赞同,如果你觉得他是如此认为,甚至潜移默化的把这种价值观引导进生活里,那么你又和乔治奥尔威通篇所反对的有什么区别?
  
       茱莉亚的作为,茱莉亚的反对,无论从方法和思想上都是没有任何责任感的,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革命年代之后成长的人,她所有的自暴自弃、对抗,不过是为了极大限度的自我享乐罢了,她不关心族群、人类、未来,更没有对未来有任何责任感(后来温斯顿很期望她读那本书,但是她却听睡着了。还有,主角讨论被改变的历史,她也漠不关心。。)
  
       换句话说,茱莉亚的反抗不过是为了反抗剥夺他享乐权利的集权而放抗,争取的不过是争取自己享乐的权利而已。说来说去,不过是向另一种残暴抢夺自己享乐的权利,而为此她也愿意付诸同样的残暴——当奥布兰问他们:
  
  你愿意屠为革命杀人吗?
  
  我愿意。
  
  去干可能导致几百个无辜百姓丧命的破坏活动吗?
  
  愿意。
  
  去向外国出卖你的国家吗?
  
  愿意。
  
  你们愿意去欺骗、造假、勒索、腐蚀儿童思想、散放毒品、教唆卖淫、传播性病——做任何可能导致道德败坏以削弱D的力量的事情吗?
  
  愿意
  
  比如说,如果向小孩脸上破硫酸这件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你们有利——你们也愿意吗?
  
  愿意
  
  ……
  
  
  
  很多人只被茱莉亚最后回答“你愿意——你们两人从此再也不想见吗?”,“不!”而深深打动,我刚开始阅读也是只被这里而感动。但是,你们注意到没有?当你们为了反对某种不公,而以更残暴、不公,自暴自弃的堕落来反抗的时候,那么你又与你所反对的有什么区别?
  
  乔治奥威尔难道赞同女人的堕落?赞同残暴的反抗?赞同过激的行为吗?不,必然不。而这也正是在主角妥协和崩溃时,当他自誉为自己是“最后一个人类精神守卫者”时,奥布兰放了这段录音,又给他看了自己的形体的时候。
  
  他们从外表和内心都同时让主角自惭幸亏,愧疚的主角没有什么脸再自喻“人类精神的捍卫者”,从此彻底的被打倒了,乔治奥威尔没有给我们什么出路,但是他至少知道什么不是出路,他并不赞同茱莉亚的那种出于自己享乐的自暴自弃,甚至就连茱莉亚和温斯顿的爱情在最后,女人也是迅速的背叛了他,而温斯顿也在面对恐惧的时候背叛了他,让这一闪而过的温存都渡上了令人作呕、龌龊的情感。
  
  这也是奥威尔被误读的地方,甚至被推得高高的王小波也差不多在宣扬这种误读,更不要谈那么多以《一九八四》为圣经而实施残忍、自暴自弃的小青年们的误读了,我希望读者们能注意到这点。而然,乔治奥威尔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们再慢慢说来。
  
     
  
       当读到第二部分结尾的时候,我又被乔治奥威尔感动了,他说“靠得就是无产者”。主角准备为未来做一点事情,被劳动人民给打动,被最后单纯的美好给感动——这也让我有所感动,或许多年的CP教育让我也多少有些时候寄望于“无产者”。
  
       可是读到第三部分,当温斯顿和茱莉亚站在窗口感慨万千的时候,温斯顿说:“我们是死人”,茱莉亚附和道:“我们是死人”,有个声音说:“你们是死人。”(小细节,茱莉亚前文中还用自己的身体和热情说服温斯顿,而此刻也附和起温斯顿,她是那么易于改变,容易被影响。不过,茱莉亚的方法奥威尔不赞同,但这个女人还是很可爱的。)
  
       原来,主角给予希望的“无产者”,古董店老板也不过是名思想警察,连温斯顿最后的希望都被毁灭了,乔治奥威尔的自己的革命经历,让他有更深刻经历去理解马列所谓“无产者最能反抗”的那一套学说,实际上无产者最没用,他们关心彩票,繁殖,吃喝嫖赌,对未来更没有什么兴趣,甚至他们就是思想警察。
  
       当奥布兰回答温斯顿,英社为什么要那样做的时候。温斯顿想回答:什么人民不善于管理自己啊——这种说法,早有人提过。我以为这段会和陀氏《宗教大法官》里面那段一样。可是恰恰相反:D要权力,就是为了权力,没什么道貌岸然的借口。一旦他们为自己的目的而彻底承认丑恶,他们也就真的什么都不怕了。
  
       而真正打倒主角的不是拷打,而是当主角所谓正直良心也能做出什么屠杀、奴役…的录音。最后一击,在于主角面对发自内心的恐怖,也彻底放弃了爱情和最后一份尊严。那些所谓的正义、快乐、欲望也被羞耻、折磨、殴打相互柔和在一块,所有的美学、希望、热情都被打得粉碎。《一九八四》所构建的世界是个完全黑暗,完全想不到出路,完全没有希望的世界,到最后主角已经无法再单独感受任何情感,所有情感都是有双重思想的,他只有一个出口——热爱老大哥,甚至这热爱都是和仇恨交杂一起有着双重思想(这种热爱也体现在那些愚蠢掉渣的邻居身上,所以他会在睡梦里说:打到老大哥,不过是完全彻底的贯彻了双重思想)。老大哥并不是仅仅要求温斯顿从内心里去热爱他就行了,而是拥有双重思想的去热爱:热爱并仇恨着老大哥——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仇恨即热爱。
  
       乔治奥威尔表达什么?在我的理解看来,他是反对超人哲学的,无论什么出路,如果寄托于人的自我升华是不可靠,人总是会有最欲望,最恐惧的事情,当人们面对那些事情最终会妥协,仅仅是有的人意志强大一点,有的人意志薄弱一点(比如茱莉亚的背叛更迅速)。而然结果仍然是,他们彼此背叛了。奥威尔真正关心的重点并不在政治,而是人类——怯懦、孱弱、有渴望、有恐惧、丑陋的人类。不是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于人的精神的自我升华,也就是所谓的“超人”。
  
       乔治奥威尔不仅仅是反对集权,要求自由。他更具有人文精神,作家的人文精神,从作家的意义上来说,他做得非常棒,拥有一个作家该有的智慧和品质,这也是其他政治作家,如王小波之流无法超越的(王迷请绕道,我不是反对王小波,仅仅是说客观事实)。
  
       最后,关于一个小细节,为什么奥布兰故意还要把禁书给他们看,因为那本书只不过是一个“在思想上走的更远,更高大的人”把温斯顿早已知道的事情“更系统化的说出了而已。”实际上那本书也没有给予任何出路。今天有很多人庆幸,我们要比以前好,至少还能看到《一九八四》,可这本书不也就是把我们早知道的事情更系统化的表达出来了吗?——不过,一切不自我们始,一切不自我们终。
  
  
  
  PS:我读得版本是孙仲旭的版本,如果有兴趣读的人,请不要买这个版本,推荐董乐山的版本。孙仲旭翻译的实在是太生硬了,上文中的名词都是用孙版本里的,大家凑合看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迫害的目的是迫害。拷打目的是拷打。权力的目的是权力。如何彰显权力的作用?没错,让其他人受苦。 --《1984》
        党并不单纯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当权,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它要权力因为群众都是软弱的、怯懦的可怜虫,既不知如何运用自由,也不知正视真理,必须由比他们强有力的人加以统治,进行有计划的哄骗。 --george orwell《1984》
        
       权力本身的倾向便是恶的,没有人肯承认,追求权力仅仅是为了满足对权力的无穷欲求。 从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 一但人人都能享有闲暇和生活保障,原来因贫困而愚昧的大多数人就会学习文化,打破知识垄断,就会认识到少数特权阶层并未发生作用。他们就会把他们扫除掉。
     
    如果可以心无郁结的坦然说是出所谓党的领导人们,仅是一群平庸无奇,满嘴昭然若揭或自欺欺人屁话的混蛋,算不算一种民主的胜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记者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的力量也更加坚定!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这就是我读完更加坚定的结果!为了心安,为了读懂真想,为了让更多的人懂!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8 11:44 , Processed in 0.0523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