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地密码2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10-20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是很好看    我的几个同学 包括我的舍友都有看     什么时候也借来看看,吼吼~!
  我的鞋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来看看哦,谢谢~!http://shop33761995.taobao.co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10-20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觉得更多的是亚马逊丛林知识的堆砌,没有什莫精彩的故事情节。或许是作者对那里不像对西藏那末熟悉,所以没有1那末吸引人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10-20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如题。
    名字很大,来头也不小,很是值得推荐。更多的是希望能了解到西藏那块神秘的土地,结果多少有些失望。从第一辑读到第三辑,觉得本书多少有些堆砌繁絮,象极了一个啰嗦之人在重复地说着不痛不痒的一件事,就在一片丛林里,就可以搞定一本书,还不知所云,有点看过的美国大片的感觉,情景都似雷同。
    个人感觉本书似乎在仓惶中,急急地推出了第三辑,依然没有结果。还需要等待,似乎在考验读者的耐性。如果其文笔或者故事性极强,那是好事;如非如此,倒是成了坏事。
    《藏地密码》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如果是因为现在的商业运作机制而创作的作品,我想这个机制确实也是需要改良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10-20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有两本书摆在我的面前,左边的一本是《藏地密码》,右边的那本也是《藏地密码》。它们分别是第一部和第二部。从2007年的冬天,看着这部稿子从某网络论坛连载发表,到现在由出版社正式编辑成册,出版发行,直至连续霸占了各大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排行榜的榜单前五名的盛况,一步步走来,宛若一个当代畅销书市场化操作的经典案例,从中可以窥见一部畅销书孕育生长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折射着网络时代人们阅读趣味的变化与当代图书商业化操作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题材的选择。对于畅销小说来说,设置一个陌生的环境展开故事以吸引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是一种讨巧的做法。数一下近几年的畅销小说,蔡骏系列,鬼谷女系列,直到《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等等等等,作者们就像辛勤工作的矿工一样,带着读者朋友钻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相比之下,何马留给人们的地上时间多了不少。但他们的相同之处同样显而易见,去一个没人能到达的地方:西藏地区中印交界处的某个山洞,南美丛林中千百年来去过的人都无一生还的玛雅古迹,危险重重的黑森林,这些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景,无一不是足足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其次,是小说情节的庞大构架之下此消彼长的悬念。何马在《藏地密码》中,以“紫麒麟”的传说开头,逐步引出“帕巴拉神庙”的传说,在不停地转换故事场景的同时,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引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小说之中。随后,读者们遇到的是冰川地洞、消失的部落……直到千年之前的“禁佛”传说,故事峰回路转,悬念迭起,总是在生命千钧一发之际,发现一个新的天地。何马在小说中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来自远古时代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更接近于《哈利波特》和《魔戒》。
  
  以上两点,可以说是当代畅销小说必需的两要素,即具有吸引力的故事题材,设置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的悬念。从这方面来讲,《藏地密码》无疑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是,在这部看似非常优秀的畅销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当下图书市场选择畅销书时的一些缺陷,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作者的文笔。在关于这部小说的网络评论中,有不少网友认为相对于第一部,《藏地密码》的第二部显得拖沓冗长,沉闷到让人不忍卒读,尤其是一些句子读来生硬无趣,令人索然寡味。其实,翻开《藏地密码》的第一部,就已经开始出现这个问题了。每当主人公卓木强巴谈起西藏的风土人情,或者对于探险装备侃侃而谈,就会如旅游介绍,或者产品推荐一般的大段大段的句子,似乎有脱离小说语境之嫌;到了第二部,这种趋势愈加强烈,尤其当卓木强巴等人穿越“叹息丛林”,走近南美丛林中的食人族,并最终到达玛雅文化的宝藏“白色神庙”的过程中,作者何马在此将大量笔墨用在对于南美文化的介绍上,包括对一些珍惜动物的介绍,每当一种不知名的动物出场,作者都会借由某个角色之口对之进行介绍,仿佛赵忠祥老师主持的《人与自然》以及早期的《动物世界》。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单凭这种并不成熟的文笔,尽管有庞大的故事架构做背景,要想在当下的图书市场获得如此的成功,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正是下面要谈到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市场营销手段在图书销售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是如何引导甚或是误导读者的阅读趣味。
  
  自《藏地密码》出现在网络上的那一天开始,背后便有着整个策划团队的身影在时隐时现。从论坛连载的进度把握上,也可见一斑。和许多有策划痕迹的网络小说相似,在刚开始连载时总是每天一段,按时更新,伴以真真假假的各种争论,便逐渐在论坛上形成了一种讨论的气氛,并从这部小说中找到一个话题。这时,连载的速度便开始慢了下来。也许,会有一个新的争论点开始产生,即使是一些离小说的故事本身差距较远的话题。比如,有人对《藏地密码》这部书中大量的野外知识和古代佛教知识,以及大量的南美大陆玛雅文明的介绍,都对其准确性表示怀疑,更多的人在一种论调的引导下,认为这部书的大量内容来自于百度和谷歌等网络搜索引擎。网络是不可信的,即使言之凿凿。只要稍微对西藏古代文化了解多一点儿的人,都会知道,“玛雅文化来自遥远的西藏”,这种观点在藏文化研究中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尽管没有人能够完全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但作为一部小说,《藏地密码》能够将其作为一个故事的文化背景,是既聪明,又足够大胆的。关于这是不是一部“来自百度的小说”,网上争论很多,仔细看的话,似乎更透着一股子图书策划商的诡异,就像金庸写的周伯通的“左右互博”,也正如近现代文学史上尽人皆知的刘半农钱玄同等人为“古文派”设下的圈套。尽管这是一部无关考古严谨性的探险小说,但媒体的引导力量,在这样的争论中一览无遗,而这种强大的力量,也正是在对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走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藏地密码》火了,占据了各大书店的榜单前列,但是我们仍然只能认为,这是一部文笔一般但故事结构足够精彩的畅销小说,并没有太多的经典性。而人们的阅读趣味也正是在媒体的引导下转向了《藏地密码》,以及与这部小说性质类似的畅销小说。相对于经典文学名著,《藏地密码》没有可比性。它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似乎这正是小说的本质,小说本来就是为了给人们讲故事听的。但是,如果没有媒体的轰炸式宣传,谁敢保证这部小说会像其他的畅销小说一样,进入市场,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从市场上销声匿迹呢?对于小说的销售来说,媒体宣传,功莫大焉。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宣传却不停地干扰着人们的视线和判断力。这种销售成功,但文本并不具备经典性的小说,究竟是在回归小说的本质,还是只是市场化竞争中的一个畸形儿?我们并不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一直在不停地期望着有一部文笔与故事俱佳的畅销小说的出现,显然,《藏地密码》还算不上这样的作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10-20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看完《藏地密码1》以来,就对何马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又推出了《藏地密码2》,虽然网上的连载只是皮毛的皮毛,依然掩盖不了他的光芒。作者以120万字的磅礴体系来支撑这个藏地文化探险类小说,讲述涉及到西藏的千年秘史及藏传佛教的历史遗案,可谓独具匠心功力超凡。我一直替作者担心,第二部是否会出现臃肿拖沓的情况,然而看过之后,才发现这种想法是完全多余的。
    
     在《藏地密码2》中,小说延续了第一部惊险刺激的情节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但故事的背景已不再局限于西藏,而是进入了神秘危险的南美洲亚马逊丛林,试图寻找玛雅神迹和帕巴拉神庙的关系。在探险过程中,特训小组分为两队,以卓木强巴一组的探险经历为主导,而方新教授一组只是象征性地在开头闪了一下,并未过多叙述,想必作者是想把精彩的故事留在最后,对于我们这样在网上阅读的只能空留遗憾。
    
     小说定格在亚马逊丛林,讲述了卓木强巴和他的伙伴们避开毒贩子和游击队的追捕,寻找消失的玛雅遗迹,他们遭遇过杀人蜂和食人蚁,在狂蟒与鳄鱼的尖牙利爪下逃生,经历雷暴洪水等恶劣天气,从最后的食人族手里逃走,终于在丛林中发现了玛雅人的白城,和那些密藏教义和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谜团。
    
     从藏地一开始,作者就带我们进入了古老神秘的西藏,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这片净土。从公元841年赞普朗达玛灭佛事件,直至此后100余年波澜不断的战事,再到如今人们停止厮杀,重修藏地时,居然发现,土蕃在全盛时间所积累的财富竟然全都不见了,可惜在那一段无人记载的历史中,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那些珍宝随着历史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英国探险家特尼德的出现,让人们将目光再次锁定在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西藏。他从印度与西藏交界,在藏族说唱艺人那里听到了神秘的阿里王史诗所指的帕巴拉神庙,在福马不断的寻找下,终于发现了一丝端倪,找到了一些隐秘的珍宝,并绘制了通往帕巴拉的入口,于是探险家们蜂拥而来,踏遍西藏的每一块无人区……
    
     就是这样越来越离奇的情节,越来越神秘的故事,将我们的思维渐渐带进这本《藏地密码2》中,跟随着作者的思路步步前行,与卓木强巴一伙探寻玛亚人的遗迹,享受着热带雨林的美丽景象和追捕过程中的惊险刺激。
       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的真实,勇敢的卓木强巴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与毒贩、与凶猛野兽与万变的天时地利的斗争中从来不是一番风顺,受伤失败都是难免的,但是这些却组织不了前进的步伐。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值得每个喜欢探险,喜欢藏族文化的人甚至对藏族文化一无所知的看客看上一看。写到这里,衷心的希望作者能越写越好,早日出版《藏地密码3》,将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向读者交代的清楚明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10-20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的流行当然免不了大肆的炒作和宣传的作用.不过看了下来整体来说还是不如<达芬奇密码>等国外的悬疑巨作来的紧凑.剧情有点散.就国内那么多网络小说来讲,还是算的上精彩的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10-20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说,《藏地密码》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虽然我对它开头的那点唬人的噱头很不以为然,但是越往后看,我越来越沉迷其中。
  
  在第一部中,主人公卓木强巴得到了一张疑似是传说中的“紫麒麟”的照片,由此引出了一个危机四伏,精彩纷呈的探险故事。而作者在描述扣人心弦的探险历程时,又穿插介绍了西藏的风土人情、风俗历史和流传千年的神秘传说,使读者在受到强烈感官刺激的同时,也了解了许多关于古老西藏的知识。应该说,作者对文章的把握是很强悍的,除了开头的时候略显拖沓,后面的故事一直都弥漫在一股令人压抑的紧张之中,让人欲罢不能。
  
  第二部延续了第一部的写作风格,但是背景从西藏转移到了同样古老的亚马逊森林,搜寻的对象也变成了同样神秘的雅玛遗址。卓木强巴和他的队友深入雨林地区,抽丝剥茧般寻找雅玛文化和西藏文化,玛雅神迹和帕巴拉神庙的关系。在传说中,大约一千多年前,古藏人就曾抵达南美丛林深处,那里曾建有繁华的城邦,古藏使者将关于帕巴拉神庙的一些重要线索遗落在那里。学术界对此也有类似的看法。当然,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就本书而言,作者设置的背景和书中提到的文化渊源,起码不是空穴来风,肆意胡言。
  
  在第二部书中,作者描写了古老的亚马逊丛林,神秘的玛雅文化,将读者的眼光从中国带到了世界。主人公面临的危险也增加了不少,除了在第一部中就像吊靴鬼一样一直跟着他们的莫金和手下的佣兵之外,他们还要面对游击队的袭击,以及古老丛林中的一些奇异生物的侵袭,故事的节奏非常快,让读者时时刻刻都在紧张中。
  
  可以说,《藏地密码》将文学和历史传说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使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接近迷雾背后的真相。当然,也正如作者何马所说,《藏地密码》只是一个好看的故事。书中的真实并不见得就是历史的真实。但是对于我们读者而言,只要能够看到一个好看的故事,了解一些从来不曾了解的东西,这就足够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10-20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自从看完《藏地密码1》以来,便一直对《藏地密码2》念念不忘。作者何马以120万字的庞大构架来支撑这个藏地文化探险类小说,讲述涉及到西藏的千年秘史及藏传佛教的历史遗案,可谓匠心独运,功力超凡。我一直替作者担心,第二部是否会出现臃肿拖沓的情况,然而看过之后,那颗提着的心终于释然了。
     
      在《藏地密码2》中,小说延续了第一部惊险刺激的情节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但故事的背景已告别西藏,主人公进入了神秘危险的南美洲亚马逊丛林,试图寻找玛雅神迹和帕巴拉神庙的关系。在探险过程中,特训小组分为两队,以卓木强巴一组的探险经历为主导,而方新教授一组只是象征性地在开头闪了一下,并未过多叙述,想必作者在卖关子,想把精彩的故事留在最后。
     
      小说定格在亚马逊丛林,讲述了卓木强巴和他的伙伴们避开毒贩子和游击队的追捕,寻找消失的玛雅遗迹,他们遭遇过杀人蜂和食人蚁,在狂蟒与鳄鱼的尖牙利爪下逃生,经历雷暴洪水等恶劣天气,从最后的食人族手里逃走,终于在丛林中发现了玛雅人的白城,其间自然少不了那些密藏教义和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谜团。
     
      提起西藏,人们必不可少的会首先想到那巍峨挺立,气势宏伟,壮观如人间奇迹,让人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凛然升起神圣而庄严那种感觉的布达拉宫。但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的宫殿,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所修居的住所,有殿千间,收藏大量珍宝,两度毁于战火,我们所能见到的,是第三次重建的布达拉宫,虽然规模较以前有所扩大,但其内在珍品,已远远不能和千年前相比。可是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进一步给出了答案。公元841年,发生赞普朗达玛灭佛事件,此后100余年战事不断。当人们停止厮杀,重修藏地时,居然发现,土蕃在全盛时间所积累的财富竟然全都不见了,可惜在那一段无人记载的历史中,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那些珍宝随着历史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直到英国探险家福马--特尼德的出现,让人们将目光锁定在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西藏。他从印度与西藏接壤处,在藏族说唱艺人那里听到了神秘的阿里王史诗,史诗说:西藏有一个世界最大的藏宝之地,那就是帕巴拉神庙。在福马不断的寻找下,终于发现了一丝端倪,找到了一些隐秘的珍宝,并绘制了通往帕巴拉的入口,于是探险家们蜂拥而来,踏遍西藏的每一块无人区。
     
      然而据传说中的古德尼玛衮诗和古格金书所载,所有的圣洁被完好地保存在帕巴拉神庙,而有关帕巴拉神庙的光照下的城堡被使者带到了天边,去了一个神秘国度,那里有高耸入天的树,到处是吃人的植物和动物,那里的宫殿高大恢弘,神庙更是由四方高大的三角形拼在一起,那里王将使者带来的光照下的城堡永久的封印在神庙之中。那光照的城堡究竟是什么?那多如海水般珍宝的帕巴拉神庙是否就在玛亚人建造的金字塔中?那么玛亚文化和藏族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
     
      就是这样越来越离奇的情节,越来越神秘的故事,将我们的思维渐渐带进这本《藏地密码2》中,跟随着作者的思路步步前行,与卓木强巴一伙探寻玛亚人的遗迹,享受着热带雨林的美丽景象和追捕过程中的惊险刺激。所幸的是,书中并没有将卓木强巴一伙塑造成不败战神。他们遇到猛虫毒物一样会害怕,遇见毒贩或游击队员一样会受伤。因此,放大的文化特色和仿真的人物情节是本书最大的看点,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值得每个喜欢探险,喜欢藏族文化的人看上一看。写到这里,衷心的希望作者能越写越好,早日出版《藏地密码3》,将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向读者交代的清楚明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10-20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翻开书满页的强巴少爷强巴少爷
  连军人也这样叫
  莫名其妙的忘年恋
  前后性格不搭的反派
  神棍一样的墓地
  唯一的优点就是主角不像其他yy小说里那么无敌
  打发时间看看还行,完全没有吹嘘的那么好
  完全没有必要买实体书的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10-20 12:40:4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营销之上的年代。而炒作,无疑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营销手段。
  
  
  炒作的要点之一,是重复。典型案例如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毫无创意的广告词,千篇一律的广告画面,但就是凭着锲而不舍的重复,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让国人被迫记住了脑白金这个品牌。要么赏心悦目到极致,要么恶心到极致,但都会使人铭记。这就是广告的终极目的。要么流芳千古,要么遗臭万年。脑白金所坚持的路线便是后者。脑白金成功营销的案例,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理论的坚硬程度。
  
  
  通过炒作,“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让众多默默无闻的少男少女一夜之间红得发紫,来势之凶猛,似乎有些让人颇不知所措并且百思难解。
  
  通过炒作,芙蓉姐姐红遍全中国,天仙妹妹、后舍男生、网络小胖,甚至宋祖德、山东二哥,都竞相走进公众视野。
  
  
  炒作的本质,在于研究人性的特点并加以有效利用。人们喜欢看热闹,喜欢新奇的事物,喜欢独特而卓尔不群的个性,于是各色人等纷纷利用炒作大胆出位,甚至为博得大众关注而不择手段不计代价。炒作的对象可以是团队,也可以是消费品,可以是人,还可以是文化,炒作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影响着人们的选择。
  
  炒作最直接的体现是名,而终极追求是利。
  
  
  当教育产业化,当作为文化商品的图书其商品属性大于文化属性,当利益最大化成为主导,我们无法回避地认识到,现在已进入一个炒作的年代。似乎不炒作就找不到自己的地位,不炒作自己的产品就比别人的难卖,不炒作品牌知名度就比别人提升得慢。酒香也怕巷子深,吆喝成为势在必行,炒作就是一种“吆喝”。于是我们看到,各行各业的策划人在为企业或个人进行推广时,奇招迭出,花样不断,在品牌与大众之间扮演了第三者的重要角色。
  
  
  纵观近年国内的图书市场,几乎每一本畅销书,销量的背后都有一条明显的炒作轨迹。
  
  从《诛仙》、《鬼吹灯》,到《女心理师》、《山楂树之恋》,每一本书的营销要点,都是提炼出该书的最大卖点,然后将其放大无数倍,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平台将其最大限度地传播,制造轰动效应,接着就是口口相传人云亦云。《诛仙》,以虚幻世界的随意性间接实现当代人们寻求改变和再创造的心理;《鬼吹灯》,将中国几千年的鬼神文化神秘性和盗墓行为的具体化有机结合,很大程度满足了人们的猎奇欲和参与感;《女心理师》最大程度地将毕淑敏心理咨询师的权威身份和著名作家身份合二为一,借现代人对心理问题的日渐重视而一举上位;《求医不如求己》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普通百姓对医院的巨额收费及收费行为的不信任,提倡自己动手治病救人,博得了无数低收入人群的好感;《山楂树之恋》,则是充分唤起知青们的怀旧情绪,以“纯爱”为噱头,以众多名人推荐为引导,再辅以文化产品娱乐化,成功使一本平淡无奇的小说跻身于畅销书行列;而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更是名人效应加文化娱乐化的典型案例。
  
  必须注意的是,在近年来的这些畅销读物里,质量方面良莠不齐,出品方在炒作上的用力,远远大于对产品本身的打造和挖掘。这无疑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最近图书市场上风头最劲的是一本叫《藏地密码》,有数据显示,上市两周,销售已突破10万册。目前该书在当当小说类排名第二,卓越新书榜排名第二。今年2月,该书在网络上忽然蹿红,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地,国内几十家出版机构竞相争夺出版权。据调查,这个长达120万字的探险小说最早现身网络是在半年前,一直没有大的反响,直到2008年年初,改名为《藏地密码》在各大网站连载后,一下子就火了。所以我们断定,从这本书的名字开始,策划的力量已经渗透其中。
  
  
  除了出版前网络前期的大肆宣传和一些知名人士的推荐外,该书的独特内容是这次成功炒作的一个有力保证。《藏地密码》的内容和名字很符合,他把西藏历史文化和探险这两个要素结合得很好。遥远的西藏、藏传佛教的隐秘历史、震撼人心的西藏奇观、民间传说、可可西里、冰川溶洞、藏獒、阴谋论、探险,同时涉及到地理、历史、生物、宗教、军事情报学、气象、摄影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任何一个读者都有着相当的吸引力。再加上正好碰上西藏事件,所以有关西藏题材的小说就比较吸引大家眼球,所以可以肯定,这一系列的炒作,才至如此火爆。
  
  
  有没有不需要炒作的事物?有。但必须是经典。比如文学名著、百年老店等,其文化的经典性已远远超越实用价值。除此之外,一切快速消费品包括被称为“快餐文化”的通俗读物,均不甘落后地融入炒作的大潮流。但说到底,炒作是一把双刃剑。炒作的技术性值得重视,炒作对象的质量更是不容忽略炒作。炒作不是褒义词,不是贬义词,而应该是不折不扣的中性词。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 11:25 , Processed in 0.0484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