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小看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十年代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这书最棒的部分,是把徐冰的文章排在第一篇,让我看到再艰难的岁月,艺术家也有一颗水晶的心,再不公的命运洪流里,弱小的人还是发挥着巨大的向上的力量,虽算不上心如止水,但在那个动荡的年月,绝对是不卑不亢。不埋怨,不屈意,让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透过无数荒凉的画面感受人心底里怀有希望的温暖。
  
      在我看完张朗朗叙述他入狱被判死刑后获释放之后,对此书渐渐生厌,觉得已经变成了一部诉苦录。一部受过高等教育,能接触更广阔天地的阶层,在动荡年代被不公对待后的诉苦录。这个阶层是受普通人仰望的,他们的哀怨和唠叨格外受人关注,仿佛那痛苦在我等身上还可忍受,在他们身上是大不敬的。他们是精英,是栋梁,怎能如此待他们?
  
      但精英们也有人之常情,多年后回忆起往昔苦痛,难免声声叹息,纵然没有哭天抢地,字里行间也是有不平的酸味。的确,那个时代的人,有权利控诉,有权利为自己的不平发生,有权利将这怨愤传递。一切无可厚非。只是,你也有权利不控诉,不哀怨,不沉默。叙述回忆的过程并不仅仅只是控诉,控诉的反面也并不仅仅只有沉默。我看徐冰的叙述时,心里常暗暗惊叹,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生活,他的态度还是那么从容,公正,不偏不倚。此人心境的格局之宽阔,让人叹服不已。相形之下,那些带着不平感情的故事,仿佛吃葡萄时好几颗都不新鲜一样,吐不出,咽不下,憋屈。
  
      我相信编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那些对七十年代有探求心的人,了解真的七十年代是怎样的时代,但就算大气如北岛,也不能平心静气写下这回忆。心情怎样,写出的东西就怎样,仿佛镜子一般,再精妙的文笔也掩不住感情。我不知如今这些精英们是否能放得下心底的不平,但出书之时,这么多年的憋气仿佛终于有疏放口了一般,留给别人的故事里,也抛不开这声声的哀怨。
  
      都是凡夫俗子,你还要让我们怎样呢?要不你去承受那岁月试试?看看你能否气定神闲再评论?三十载过去,终究意难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本书所选的作者范围相当狭窄,多数都是当年北岛生活圈子里的人。如果说一切都孕育于七十年代,那么这本书中的大部分作者们都不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在那个年代他们是极少数,在当代中国他们也远非文化主流。九十年代的果子和这些人有多大关系?看看履历,如今他们半数都在国外了。也许他们中的部分人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成为了文化的先觉者,但恐怕他们对历史的作用不像某些人自认为的那样多。这个精英群体的回忆真的真的不能代表七十年代。我更想看到的是普通人的七十年代。
  什么灰皮书白皮书黄皮书、内部电影、古典音乐、禁书,在不少人的回忆中都透出了一种隐隐的炫耀之气,这也是京城文化特色吧,总之是令人看了心生不快。
  我最喜欢的几篇是:韩少功:《漫长的假期》,徐冰:《愚昧作为一种养料》,赵越胜:《骊歌清酒忆旧时》。前两篇写得真,最后这篇有些像小说,但主人公的经历引起了我的共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身为一个91年出生的新生代人,看了《七十年代》颇有感触。
  这本书给予我的不单单是许多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记录形式的,对于那个年代的细致描绘,更让我感觉到的是他们那代人从骨子里所透出的文化气息和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恰恰是我们这代人所缺少的。
  七十年代的人在我国现在的社会中,可谓是真正的中流砥柱。他们那带人给中国带来的力量和信念是前所未有的。但另我惊奇的是,其中不少人都选择了飘样过海,都出国了。这是中国的环境造成的吗?他们这代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为什么都纷纷选择离开自己所热爱的祖国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本书还没看完,才看了一半。不过从看第一篇开始,就有好多感慨。
  
  我一直很向往八十年代,虽然我知道向往来是没用的。我经历过,但我那时还是个基本无意识的小P孩。那个年代现在在我看来就是个极度精彩的年代,国外的思潮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国门,喇叭裤、蛤蟆镜、诗歌、摇滚乐……现在在我们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在那个年代的环境下显得那么珍贵,那么有意思。那是个诗意又张扬的年代。
  
  我以前在空间里表达过对八十年代的向往,一位爱读哲学的大学同学留言说,她觉得我们经历的九十年代就是一个大杯具。我挺赞同她的,虽然这种想法还非常模糊。
  
  今天要说的是这本《七十年代》,说起作者,他们的名气自不待言。北岛、王安忆、陈丹青、阿城、韩少功,其他的虽不熟悉,但也听过一些名字。七十年代这个词未免有一点敏感。这些经历过上山下乡,经过过大动荡的人,就像是“漏网之鱼”。七十年代就像一张大鱼网,能从鱼网里挣脱出游到时间的下游的鱼,带着在狭小空间里成长的思想和文艺细胞,顺利地活到了八十年代。他们是仅存的一些硕果。
  
  七十年代的年轻人,怀着极大的热情对待生活,对待这个国家,然而国家把他们送到了乡下,到农村种地,到山里修铁路,年轻的心要用什么来填满呢?偷偷看书,写诗,画画,甚至是办杂志。捧着一本书在山坡的歪脖子树下,如饥似渴地读;晚上怕被发现,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为了能够继续画画,就把绘画的热情倾注到了村里的黑板报上;可以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只身前往北京,考北京的学校;为了能够看一眼女孩的脖子,还要特意凑到机器旁穿着严实工服的女工身边找话说……
  
  十几岁的年纪,苦难的生活,在他们的笔下居然显得这么有诗意。不知道这些50后或者60后是不是都商量好了,即使再苦的回忆,也要写得浪漫十足;或者是苦酒放了三十年,反倒酿出甜味了。
  
  当然也有些“浑水摸鱼”的部分,比如王安忆。我看过她的《长恨歌》和《桃之夭夭》,对她的文笔不是很来电,感觉腻得很,看多了难受。她收录进来的作品比较低调,都是在说些当初在文艺队的琐事。还有徐浩渊,也比较平淡。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片子,一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说,他们的老一辈上山下乡,我们这一代人追求的就是上酒吧跟自己的女朋友喝酒跳舞。我就想,我们这一代人到底在追求什么?按照我一个同学曾经的说法,他觉得我们这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过得很安稳,基本有书读,不用种地。我们可以顺利地上大学,反正大学都扩招了,过本二就行,没过本二也没关系,无非就是家里多给些钱。我们从小唱着自己是接班人,上中学时多么自豪地认为资本主义是万恶的,直到大学,很多人还以为马克思就是最厉害的哲学家,大学教育我们现在在初级阶段,还没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在大学也过得规规矩矩,没做过多少出轨的事,想出轨就是拍些猥琐照放到网络上。
  
  等大学毕业了,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于是蚁族出现了,还经常被90后耻笑……
  
  不过垮掉的一代我们也没资格当。美国为什么会有垮掉的一代?按照我的理解,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年轻人的思想却面临着巨大的空洞,他们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该追求什么,于是用他们颓废来代替积极上进。
  
  想起小时候,我们经常说的,要做个四有新人。不过现在看来,除了有道德、有纪律,有理想和有文化还真难做到。我觉得南怀瑾先生说的挺对,他反对五四运动,因为五四运动把中国传统文化给截流了,再经过七十年代的浩劫,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所剩无几了。即使这样,我们颓废得起吗?不努力工作,我们怎么生存,养老怎么办呢?我们没有信仰,于是很多人只能投靠宗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张郎郎
         
  
         
          一、为什么说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七十年代》有非常豪华的写作阵容——陈丹青、北岛、阿城、王安忆、李零、阎连科、韩少功……,哪怕是在如今相当不景气的中国文坛,这么多知名文人聚拢在一起也还是有相当吸引力的。除了职业作家群,该书还收录有专业知识分子群的回忆录,包括徐冰、高默波、许成钢、徐浩渊等,这拨人当中的一小撮,路子相当之野,我很喜欢。
          不过,吸引我掏钱买书的主要原因倒不是豪华写作团,而是“七十年代”这个选题。中国当代史比较吸引我的有两个点:一个是“五七反右”,一个就是“文革”。因为这两段历史背后隐藏着我从大学以来就一直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境遇问题。《七十年代》不全然讲这个,本书的作者们在当时也不过是十七八的毛头小伙子,还谈不上什么知识分子。但同时,《七十年代》与这个话题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一,作者们的父母辈大多是当时最受冲击的知识分子阶层,比如徐冰在《愚昧作为一种养料》中写道“我在异国街头遇到过四个老同学;纽约三个,曼彻斯特一个。这四人中,有两个是爸爸自杀的,另两个的大姐至今还在精神病院”;其二,作者中觉醒较早的,比如北岛、许成钢之辈,在当时严酷的政治气候下已经开始写反动小说、反动政治经济学文稿了,初具知识分子的雏形;其三,大多数作者最后都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茁壮成长为知识精英,探索他们的思想源头就不得不回到七十年代,正如李零所说“八十年代开花,九十年代结果,什么事都酝酿于七十年代。”
          当我还是一名伪文青loli的时候,我很迷恋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调调,如果哪位男士能像奥巴马“yes,we can!”那样来一段,我一定飞身猛扑。后来年纪大了,就逐渐觉得这种宏大叙事模式颇为靠不住,用日报体来说,这太容易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煽动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基于此,我现在不太相信一切历史教科书。我宁愿读点相对原始的历史材料,因为原始资料没有经过高度抽象,因而有细节,有血肉,有趣味。
          从这个层面上讲,《七十年代》提供了丰富、多样化的叙述,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历史文本。我以为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真实。一方面,因为是个人回忆,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演绎的是自己的成长经验,所以这些经验里浮现和呈现的历史环境就显得立体,有狂热,有欢欣,有悲情,有苦难,有置身于世的切肤之痛,又有时候事后反观的沉醉与清醒;另一方面,由于作者群性格、学识、经历的多样化,各个文体呈现出来的“七十年代”没有一个统一的图像。在诸篇文字里,“或隐或现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态度,是有差别的,甚至是相反的,对立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真实。对历史,乃至对世间任何事物的判定不可能只有一个标准。于我而言,去解读这种不同背后的故事和逻辑,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二、对该书呈现出的“同与不同”的一点认识
          根据作者当时对革命形势和时代潮流的认识,我认为《七十年代》的作者群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其实我还只读了四分之三本书,概括可能不太全面):
          第一种是走在历史潮流的前端,在某一时期内对时事起过引领作用的先觉者。这一类人在七十年代初就对毛泽东、对时局抱一种怀疑的态度,在当时貌似一片大好的革命形势下暗流涌动。他们一般都生活在全国政治中心北京,读的是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名校,父母或不是高干那必然高级知识分子。所以他们有圈子,能读到当时社会上罕见的禁书,能接受最新的政治动向。这类人的代表人物是北岛、徐浩渊、唐晓峰、朱正琳等。他们中的部分人物为此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比如朱正琳做了几年黑牢。
          第二种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往前走的人。这一类人初时一腔赤诚地相信毛泽东、相信文化革命之正确性、相信上山下乡之必要性,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悖理了他们的初衷,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默默忍受,到文革后期就逐渐发展处一种冷眼旁观、静候机会的姿态来。这类人的代表人物如徐冰,严格说起来陈丹青也算是吧。徐冰文章的题目是《愚昧作为一种养料》,我觉得非常好。
          第三种是超然于历史大环境之外,甚或对那一段历史有美好记忆表现地依依深情的人。这一类人认为自己的青春热血挥洒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个时代的人简单、淳朴而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站在如今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21世纪,回首自己的知青生活,恍然就有了一种田园诗式的美好。这类人的代表人物是朱伟和王安忆。
          虽然每个人的回忆和叙述形态迥异,但我觉得《七十年代》还是有一些关键词可以抽取。许多篇文章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甚至同一首诗去展开论述。比如许多作者都把七十年代的起始之年放在了1966年,把最后一年放在了1976年;有半数以上的作者都提到了“林彪七一三事件”和“五七一工程纪要”,并将之作为偶像崩溃的一个标志性节点;在北京的作者都提到了一首诗以及这首诗当时带来的心灵震撼——郭路生的《相信未来》,全书至少出现五到十次的“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完整叙述整个七十年代的作者都绕不过毛泽东的逝世,其中犹以陈丹青为最,他花了大约2000字去描述当天下午听电台时自己“怎样吞咽有罪的笑意,同时心生恐惧”……
  三、我对该书的几点直观感受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写出上述这么多废话来。怕是最近有点寂寞,话痨了。其实我写这个文章的原意只是为了这第三点,直抒胸臆地谈一下我看完该书的直观感受,也非常期待和看过此书和打算看此书的同志们一起八卦一下。
          以人物论,我最爱张郎郎和许成钢。我读张郎郎的时候,心情有点小high。用周迅的话说“他满足了所有我对男人的想象”。先是一张英气逼人的黑白二寸照吸引了我的眼球,而后一篇散发着荷尔蒙气息的雄文扑面而来,牢牢抓住了我的心。我觉得他作为一名死囚,散发出来的浪漫、勇敢、才华横溢、善于苦中作乐的诸种精神气质非常man。So,我爱张郎郎,我最爱张郎郎。而许成钢,没什么可说的,我就爱他那牛逼哄哄的IQ。以文章论,我觉得陈丹青和阎连科的写得不错,陈丹青煽情,阎连科朴实得有点心酸。
  当我还是一名伪文青loli的时候(不好意思,又用了一遍),我的一个朋友送了我一本《长恨歌》,据回忆,封二可能还有她“早生贵子”的题赠。当年,我无聊时也曾仔仔细细研究过一遍《长恨歌》。据说小说开篇关于上海石库门、街道、鸽子之类拉拉杂杂十几页的描写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赞誉,但我不懂得欣赏,硬着头皮才算读完。窃以为,这次王安忆的《魏庄》和那十几页是一个风格的。可能文章是好文章,但放在这样的文集里,映衬得王安忆的文字品格不高。王琦瑶分明就是王安忆自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对那个大变革的纷乱时代换了一个角度去审视~
  北岛,徐冰,陈丹青,张朗朗,徐浩渊……当今知名的知识分子,从不同的眼光回忆起那个年代,对自己,对社会,以及点滴的记忆……全部汇集在一起,成为一部500余页的书籍,里面包罗的东西,丰盛,平实~
  这些年近花甲的人们已经洗去了当时的疯狂,激越等等尖锐的情感,反而呈现出一种对往昔的淡定~
  从个人角度去审视历史,去回忆历史,更有一种真实感和亲和力,历史因此有了血肉,鲜活饱满,彰显着生命力。
  七十年代,文革,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红色热浪一步步退潮。在那个迷茫的时代中,这些人们开始觉醒,反思自己,反思社会,拼命学习,开始创作。诞生了很多的沙龙,读书会,《今天》、星星画展……这些人,这些事,冲破着那个封闭的时代,青春的热血在文艺气息之中挥洒蔓延,恣肆奔流~
  大的时代中衍生出每个人的姿态,那个时代的可怕,我们现在绝对无法忍受。然而他们度过,成长,积淀,以至于文学艺术没有灭亡,反而产生了“朦胧诗”“伤痕文学”这些新的活力,所以内心深深钦佩 ~
  正如书中所言:八十年代开花,九十年代结果,什么事都酝酿于七十年代~
  那么现在呢?新一轮的轮回是否开始?
  
  
  本文同时发表于我的博客 澄箴的梦.海http://blog.sina.com.cn/vincent199336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目送  
  ISBN: 978-7-108-03291-1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龙应台著     定价: ¥39元  
  版次: 2009年9月第1版 印次: 2009年9月第1次印刷   ……   
  
  --------------------------------------------------------------------------------
  
  
    
  
  老子十八讲  
  ISBN: 978-7-108-03305-5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王蒙著     定价: ¥29元  
  版次: 2009年10月第1版 印次: 2009年10月第1次印刷   ……   
  
  --------------------------------------------------------------------------------
  
  
    
  
  孩子你慢慢来  
  ISBN: 978-7-108-03363-5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龙应台著     定价: ¥28元  
  版次: 2009年12月第1版 印次: 2010年1月第2次印刷   ……   
  
  --------------------------------------------------------------------------------
  
  
    
  
  七十年代  
  ISBN: 978-7-108-03166-2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北岛.李陀主编     定价: ¥42元  
  版次: 2009年7月第1版 印次: 2009年7月第1次印刷   ……   
  
  --------------------------------------------------------------------------------
  
  
    
  
  我们仨  
  ISBN: 7-108-01880-2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杨绛     定价: ¥18.8元  
  版次: 2004年12月第1版 印次: 2005年8月第20次印刷   ……   
  
  --------------------------------------------------------------------------------
  
  
    
  
  中国大历史  
  ISBN: 7-108-01036-4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黄仁宇     定价: ¥19元  
  版次: 2007年2月第2版 印次: 2007年4月第22次印刷   丛书: 黄仁宇作品系列   
  
  --------------------------------------------------------------------------------
  
  
    
  
  京味儿  
  ISBN: 978-7-108-03258-4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崔岱远著     定价: ¥18元  
  版次: 2009年12月第1版 印次: 2009年12月第1次印刷   ……   
  
  --------------------------------------------------------------------------------
  
  
    
  
  1944-松山战役笔记  
  ISBN: 978-7-108-03245-4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余戈著     定价: ¥39元  
  版次: 2009年8月第1版 印次: 2009年8月第1次印刷   ……   
  
  --------------------------------------------------------------------------------
  
  
    
  
  中国哲学简史  
  ISBN: 978-7-108-03079-5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冯友兰著     定价: ¥35元  
  版次: 2009年5月第1版 印次: 2009年5月第1次印刷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有关七十年代有关“文革”有关苦难有关幸福有关生存与成长的一段回忆,碎片一般零散,但过岁月的酝酿,拼出的是一幅幅真实而又震撼的画面,深刻再现出的不仅是那时的人和事,更是人性和灵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是想了解一下,70年代是什么样子?然而书看了大半,仍然没有头绪。仿佛盲人摸象,了解到的都是碎片,没法拼凑成一个整体印象。再想想也就释然,比如生活在当下的自己,对当下的世界就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么?恐怕也不是这样,无非也只是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自己关注的一点点吧。只是因为身在其中,理所当然的认为那就是这时代的全部了。
  这么看来,或许书里的70年代和我眼中的21世纪相比,还要更加全面些。毕竟那么多人都讲述了自己的生活,有人上山下乡,有人锒铛入狱,也有人平静生活。这其实挺有趣,说不上人生百态,也能看见各式各样的人物,比如有人对政治感兴趣,写出来的文章就像思想汇报,政治啊哲学啊心系天下;有人只关心自己的小心情,故事有浓浓的脂粉气,仿佛作者依然是个含羞少女;也有人就像在推销自己,历数一生取得的这样那样的成就……当然更多的是热血青年,无论走到哪里都不甘寂寞,想尽办法找书看书,作诗,唱歌,倾诉。
  原来无论在哪个时代,每个人都是一样,都有年少轻狂的一段时光,青春啊,热血啊,这些是一辈子的财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名80接近90年代出生的人,70年代实在有点遥远。以前学历史除了背时间表应试,剩下的只记住了那句用得最多的“地大物博”加“汉唐盛世”。对于近现代史,那是不屑的,用历史老师的话叫“一部挨打的历史”。
  70年代,父母只说一个字:穷。当然,倘若我问的是80年代,他们大概也是一“穷”到底。因为对于农村,那个时代的终极记忋就是“穷”。
  “山民们甚至连鞋袜也没有,为了御寒,不过是单衣外再穿一件同样破烂的单衣,拦腰捆着草蝇,双手擎着一枚小炉,炉中是温热的灰烬。我不记得哪位山民穿过中山装,也不记得在农家见过像样的棉被,多半絮花累累,经年的破烂,不辨颜色。”还好陈丹青下了乡,否则山民的七十年代却不知哪里找。他笔下的“小炉”后来还有,小时候回老家见村里的老人提着取暖。也是温热的灰烬,但却没有中山装。那时已是九十年代。
  比起物质的匮乏,全民的信仰也许才是七十年代真正的主题曲。那种政治狂热、个人崇拜,甚至到了集体狂欢的程度。以至小时候父母说到“毛主席”三个字都是带着神圣口吻,犹如基督徒提到万能的主。当然,少不了的还有那些《东方红》、《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红色旋律,以及同样红的那本“圣经”——《毛泽东语录》。
  听文化人聊70年代,那是历史。听父母长辈聊70年代,那是生活。
  可70年代是不是真如一个时间名词,一去不复返?当看到阿城那篇《听敌台》,想到而今的我们费尽心思翻墙“看敌网”,那实在有点历史戴着面具重舞的味道。
  然而,那终究不算一个太过灰暗的年代,相反,更多人的回忆里渗着笑,藏着青春期的躁动、年轻人的激情。阿坚的“四五事件”,像一部荒诞派历史小说。邓刚那篇《我曾经是山狼海贼》则如另一部“革命时期的爱情”。所以柏桦回忆他的七十年代借用了波德莱尔的那句诗: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乐。
  欢乐,却刺人心肠,对于七十年代,还有比这句诗更贴切的么?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9 10:25 , Processed in 0.0496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