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晃晃悠悠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从没想过也可以这样的理解二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1987年的大学,我还没出生。为什么我对书中的事情会那么熟悉呢?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一种迷离的状态是每个人青春年少时都有的,趁着年轻,要把坏事干尽。那种对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消失的一种莫须有的感叹也是真实存在的。
     看过以后会有点洒脱,这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生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没有什么真正的目标,事业、爱情都是。我想,即使有些人,年龄大了,也不会有太明确的。大房子、车、美女或者帅哥等等,这是目标吗?只不过人活着的某一个目的。大多出于动物的本能。于是,我们都在晃晃悠悠的生活状态里,模凌两可,恍惚不堪。
    于是,有的人在爱情中纯情的受伤了,有的人玩世不恭起来,有的人追求最现实的物质——
    于是,生活中有了看似多姿多彩的状态,有了看似戏剧性的变化。于是,乱了起来。其实万变却不离其宗。或许,生活本质的初始感觉就是这样的吧。
    如果可以,希望我在七十岁的时候能够清晰起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刚上大学,在假期回家的火车上,借着车厢过道昏暗的灯光,通宵读完了它。
      已经对书中的故事模模糊糊了,只记得刚看时候的感觉——这石康是谁?简直是朔爷的亲传弟子……后来又看了《支离破碎》和《一塌糊涂》,但感觉已经没有之前明显。
      多年以后,虽然早已远离学校,虽然已经不再享受颓废的青春,也不再追求混沌的人生,但我依然晃晃悠悠着。
      多年以后,我慢慢明白了,石康书中所写的,也许不仅仅是那个有点小浪漫,有点小情调的故事,而更多的是那份泪流满面的感觉,那种用羽毛搔你内心深处某一部分的感觉,这应该就是他的作品成功的原因,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一点点小情怀。
      石康的书里,没有男主角、女主角,只有“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读石康的书源自一个很偶然的下午,在某个大型商场里图书部的一个角落,一本翻得有点旧的图书,竟然还在等待出售,封面上《晃晃悠悠》这四个字吸引了我,感觉书名起的很随性,很舒服,就开始读起来,然后记住了书的作者,石康。
  
      后来又陆陆续续的读了他一系列的书,比如《在一起》、《支离破碎》、《北京姑娘》、《那些不值钱的经验》等等。不是在书店,就是图书馆或者商场,但目前为止我从没有过想买他的书的打算,因为我虽然觉得他很努力,但他完全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值得我去收藏的作品,但到目前为止我仍在期待中。而王朔顶峰时期的作品我却买了合集。我想可能是由于他的写作风格某些方面和王朔有点像,所以才会读石康的书,而王朔的顶峰时期又太短暂,怒放一下,很快就只剩回忆了。但王朔顶峰时期的作品部部旗帜鲜明,读王朔的一部分用了心力的作品你多少会读到那种热血沸腾的东西,在玩世不恭之下那颗怦怦跳动的心,无论他的人或他的作品,都很像昙花怒放,他后期的作品《爱你没商量》完全是个任性的错误,《我是你爸爸》还有些特立独行,但当《看上去很美》出了以后,风格归于平淡质朴,但给人一种美人迟暮忆当年的感觉,有点让人感伤。
  
      幸运的是在有着诗人气质的王朔离我们日渐远去的时候,很散文的石康填补了这个空白。
  
      我发现我读石康的书一定是在我很无聊的时候才读,比如严肃的书看累了,或者太幼稚的书或电视节目让我想吐的时候。他的书对于我而言最大的好处是让无聊的时光可以过的不觉得责任重大,也不那么令人反感。他的语言没有王朔早期的犀利简练,但他不温不火的通过逻辑性挺强的本事,还是把事按着很放松的本性说明白了,其实这挺不容易的,他虽然慢慢悠悠,但你还是能读出来大爷就这样的那股子狠劲和冷漠,那是他石康独有的风格,不拿语言漂亮说事,不用幽默感迷惑人,有时候你可能会读到一些冷冰冰的味道,那只是因为他骨子里的理性哲学在作怪罢了。
  
      读他的作品,我读到一个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慢性子的浪子形象,甚至可以说他是浪子里的中庸派。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成就了他早期那两部白描式爱情小说的独特风格,但理性哲学的善于大彻大悟性来得太早,还没等他的语言变得更洗练,思想走得更深入之前,他随后的爱情作品便已经无新意和火花,更像是性的必须的诠释。而当他想把心思放到永远会感兴趣的哲学性主题上时,又发现这个社会可以接受哲学浪子的另类浪漫,却无心关心他真正关心的哲学,大众可以接受买一赠一的浪漫加哲学,却不能对哲学加浪漫产生兴趣。因为大家更关心的是浪漫的放松,而不是十万个为什么的探究。
  
      但现实的冷酷带给石康的最大好处是他挖心挖肺探讨的理性哲学虽然只能带给他一声叹息,让他对形而上的追求倍感挫败的同时,当他把这种哲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却真真正正的可以尝到甜头,比如《奋斗》的成功。《奋斗》是写给无奈一辈打发无聊的最佳无聊甜品,节奏堪比百集的韩剧,但披上了小说和电视剧外衣的哲学看法明显是更得人心,因为观众看时大多只是娱乐,根本没想的那么深和那么远,所以叫好又叫座。显然后期的王朔没想明白这一点,赤裸裸直奔主题的对话却换来大众骂声一片。因而比较起来石康的理性思维在这里起了大作用。他在晃晃悠悠走上曲高和寡死胡同之前,紧急刹车了,但对于认为他有可能写出的更好的作品的我,就只能是接着期待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我为了找一张图,就把以前的文件都翻了出来,然后当然是华丽丽的伤感了。然后就叹气了,再一看满桌的书和文件还有A4纸,我就气愤的起来收拾书架,然后,当然是悲剧了,书倒了一片。。。。。其中就有石康的晃晃悠悠。
  
  
  以下是一些回忆,无关书评。
  
    石康是我哥哥推荐我的,那时候我还只有高中,好像也是个夏天,应该是2002年吧,好像晚饭后的散步吧,在南湖渠的路口,那时候南湖渠还一片狼藉,经常听到某某在一个夜黑晚上骑车被过路歹徒捅了一类的故事。我还记得吃的太饱,边走路还边踢着路上的石头子,路边植物茂盛,满头繁星,然后我们还讨论很严肃的学术问题,我记得是在说卢梭。然后我哥就说,你看过石康吗?特别逗,还表述了一段石康描写上厕所的情景。我想我当时的表情一定是一脸茫然。
     对了我忘记说了,我哥哥是双子座A型血,所以大概能理解他们跳跃的神经了吧。插一句,很有意思,我完全不能忍受双子B 或者O ,太吵,应该说是呱噪,双子o,b一开口我基本上自动选择了放空,特别是b。所以,我所认识的双子或者说合拍的双子都是A型血。说到这里再插一句,以我多年的体会来说,双子真的不花心,你见过谁能数年坚持如一日给老婆打电话,絮叨一个小时?你见过谁能在动荡不稳定的生活坚持无数年直到抱得美人归?都是双子,都是双子。前提是,那是面对他真心喜欢的人。相信我,双子真心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的表白技术很烂,很烂。
      扯回来,我哥哥大概在我的初中和高中投下巨大的影子,小时候我偷就看他的七龙珠;在大一些了,他就常常给我写长篇书信,基本上影响了我的人生观(掩面泪奔)。后来在北京,基本上都划定了我的读书范围。那时候北京的书市还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卓越当当呢。我哥骑个车驮个我,从美术馆,到沙滩,路过红楼,穿过南池子,北池子,故宫。插一句,我觉得最浪漫的交通工具一定是自行车。九月的北京,天气好的一塌糊涂,城墙红的也意外妖娆,下午的树影稀疏的投在上面,自行车就吱吱呀呀的骑着。不过比较煞风景的是,只有108斤的哥哥驮的n斤的我,十分可怜,一边气喘吁吁一边还可我讨论远大理想问题。
      关于读书,我一没有计划性,二没有目的性,而且还一目十行读书速度飞快,算是猥亵了一些书吧。加上都是扫荡一个比我大4岁的男性的书架,所以我尤其热爱胡说八道的,越是正经的就越是胡扯淡那个类型。不要花哨的深刻,就爱真实的浅薄。石康就这么一路陪过来了。
      然后就再大了一些,自己也恋爱,也失恋。反而连翻开晃晃悠悠的力气都没有了。再老一点,连自己的事情也没有力气去回忆了。
      我天生懒,怕疼,怕痛,怕回忆,怕很多。
      所以我觉得石康能牛的,能经得起无数的痛苦折磨。还把一个字一个字码下来,还不断修改。真是不怕痛啊。
      总之,整理过去,基本上我大脑就死机了,苦恼了我一个整天,我苦恼啊,你看过去是过去了,画上句号就是画上句号了,但是过去在你脑子里是过不去的,就像夏天拍在书里的小虫子,变扁了,变干了,但突然某一天翻书,他还掉出来,吓你一跳,满心不愉快。但你又总会遇见未来,以什么心情,什么姿态。
    恼的我,气血攻心。倒床了叹气。
    
  
    晚上,错过饭点,遇到赵同学,拉上去吃西瓜,夏天啊,真是最美不过西瓜,啃了西瓜,心情已经大好一半,再听赵同学絮叨家里长家里短,心里已经是一片温暖啊。再仰头,没有满头星空,我突然就顿悟了!作为我这么一个普通人,胸中既没有大志也没有点墨,苦恼啥啊,吃饭,睡觉,打豆豆,该干什么干什么,没有遇见就继续呗,遇见了就遇见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再不行,咱还可以躲啊!
      所以一扫前几天的阴霾,又是活蹦乱跳的谢好汉!
      但是我还是不知道推荐不推荐别人看石康。不过我又一想,仁者见仁,淫者见淫荡,还是看看吧,总能找到你的看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年少时特别喜爱的一本书。推荐给所有正年轻着的朋友。
  
  我们都渴望拥有那样纯粹而美好的爱情。哪怕只是一次也好。
  
  阿莱,你是我的救命稻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陆然写给周文的几封信
  虽然是抽文艺的风 但是看他写出来就是爽,也很真实
  
  以前,我认为我们,所有的我们,包括那些曾经的我们、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是一些怀着梦想,煽动者破烂翅膀妄想飞到云端的傻瓜,是一些特别的人。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们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几个,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青春啊,非要挣扎到奄奄一息才会有人主动扔给我个救生圈么。
  其实那有什么救生圈啊,基本上都是到了最后自己学乖,不再去碰水。
  
  蔡康永说相比20岁,他更喜欢30岁的自己。
  大概是说经历了许多磨难走到最后心态也会慢慢平和起来。
  这种平和我现在还理解不了,说不清到底是默许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反抗,或者是屈服也说不定。
  
  读了两年大学,我还是不知道大学里有什么,参加大大小小的社团,不知道违心的叫了别人多少次哥哥姐姐,也不知道无耻的被别人叫了多少次姐姐,认识的人比高中多了一倍,知心的还没有高中一半那么多。
  
  可惜的是阿莱和周文的爱情。
  看见阿莱说自己怎么像一个结婚已久的家庭主妇心里确实莫名的感动。
  沾染了疯狂的大学生活,你还能逍遥多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爱情的路啊,我们都曾经走过;关于爱情的歌啊,我们已听的太多;关于我们的事啊,他们统统都猜错。”李宗盛的这首《生命中的精灵》,应该是石康迷惘青春、曲折爱情的最好配乐。
      这是个倒叙的故事,关于一个人的成长挣扎,两个人的感情纠缠。“1995年4月8日夜晚11点48分, 周文和阿莱在国贸职工宿舍前分手,结束了长达8年之久的感情生活,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小说的简单开头,却是主人公悲伤的结局。一度固执地认为,人的感情、悲欢和苦乐,走过的路、吃过的饭、喝过的酒……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定额的,对于爱情,或许有一个透明如玻璃、闪亮如水晶的瓶子盛放着,遇见一个人,爱上ta,用一点就少一点,直到青春走过,爱情耗尽。
      “多少次我独自一人遥望天空,发出长叹,叹息之余,又无可奈何。”青春中的周文是抑郁的,这种抑郁来自于对命运的不可猜测,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足,来自于过于顺利导致的无所事事。但是,有幸的是,他身边始终有着聪明、懂事还有难得幽默感的阿莱做伴。周文和阿莱,看似很完美又相爱的一对儿。我始终无法理解,爱情的死亡究竟是时间作恶,还是来自于内心的不满足;但我又深深地认同,对于周文来说,再也不会如同19岁那年,只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和阿莱一起晃过8年;对于阿莱来说,我隐约觉得,这一次就是一世,再也不会那样纯真又纯粹地爱上一个人。姑娘的爱情是绝望的,深爱后没有结局,她还需要像完成仪式一样,嫁人生子,平淡完成性别给予她的责任。或许这不算什么,起码她有过回忆。不少人,是凭借回忆,坚强地走完剩下的日子。
      是的,爱情的残酷在于,对于男孩的烙印,远远小于女孩,石康或者周文能够用一本书来祭奠爱情,但是我们呢?或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消化这段记忆。吊诡还在于,背上爱情烙印的男人远远比白纸一般的男孩吸引人。听这个男人讲过往,就像讲故事、讲前世、讲梦境,人是那个人,经历是他的经历,我们眼中带着欣赏,看那些前程往事,那么投入地爱过、激烈过、纠结过、遗憾过,才有了今天完整和丰富的这个人。
      其实,我很想弄清楚,一段投入的爱情对于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但是,似乎爱情都是和青春相伴,我读不懂青春也就读不懂爱情。MSN上的文艺范儿师兄说,他回了一趟武汉,一个人到武汉后,晚上随便叫了辆出租车到处转悠,还是有哽咽的感觉。“倒不是怀念某个人,某段感情,而是怀念种成长的感觉。”我相信这种感觉,他也有迷惘的青春,也有爱情的伤痛,也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了自白,他那本小说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5。对于他来说,所谓爱情、所谓经历,在成长的感觉前似乎都被剥离了,相关的人和事都是背景,成长了,就剩下一颗坚强和柔韧的心。他以及像他一样的男人还可以用这颗坚强和柔韧的心再相恋、相守,只是以成长后的新方式。
      书中还有很多段落,让我有瞬间的共鸣,“陆然去了西藏,据说要在那里思考一些问题。”这是陆然成长中的难题和出路,对于他来说,一定要有段距离、一种空间,让他整理心情和过去,然后再重整出发。即使,即使会有人舍不得,但是,又有什么比尊重一个的成长的选择,更重要呢?
      “我很喜欢阿莱,阿莱就老对我这说,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用。”是的,我也会这样,把好多事情就放在心里,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痛痛快快地哭,也不再像大学的时候能抱着几罐啤酒和隔壁宿舍的姐姐爬到宿舍的楼顶,就着一点零食,对着月光,不管不顾对面男生宿舍的惊叫声,大大咧咧地喝纯生。初来北京的某个夏天,我又开始怀恋大学那段借酒消愁的夜晚,虽然没有陪伴,虽然不去倾述,只是喝啤酒,一罐罐的从超市搬回冰箱,尝试各个牌子各种口味,晚上的时候就开上一罐,看着泡沫溢出慢慢欣喜,一个人喝一口口嘬,可以听见滑过喉咙进入胃的声音,喝着喝着身体就温暖了,足够抵御空调的寒意和内心的软弱。对,我的青春和成长都是软弱的,不敢面对内心的欲望和声音,不敢放纵,不敢迷失。酒精是有温度的,热乎了就可以和自己说话,说那些自己一直想说,却说不清说不出来的话。
      “回家的路上,我第一次感到,我们对别人的好奇心消失了,我们也不愿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苦闷,我们分头流落到自己的一角天地之中而羞于见人,我们对比较野失去了兴趣。也就是说,我们长大了。”石康的书中也描述着成长。如同我一样,他也怀疑成长是件好事还是坏事,通透了之后,似乎快乐不够多,或者笑得多了,但是什么都不会往心里去。我开始害怕有一天,我的青春真的远去,连惊喜、感动、激动甚至烦躁、愤怒,是不是都没有了……感觉的消逝,伴随着爱情的离开。
      那时候,我是不是该也为我们的相遇,写下一段长长的回忆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很早以前看的那本书,正好在对的心境。看书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比如在小学时看《小王子》,之后这本书突然巨红的时候,你记得的还是当年单纯的片段,你不会有“为什么这本书那么红?”的疑问。比如在初中时看杨威利,若干年后大家一起回忆时,你记得的还是当时的惋惜和感动,你不会觉得“我怎么无论如何都看不下去?”
  
  当时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也许源于小学的一些不愉快的记忆。之后,我就对自己说,我不可以在乎任何东西。只要不在乎,就不会有伤害。小孩的话不可信,不过晃晃悠悠倒一直是我持续时间最长的状态。若干年以后,当我知道此书作者石康还写了《奋斗》之后,一口血差点喷出来。
  
  装逼一点说,晃晃悠悠不一定是指生活状态,更多的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比如有人在弹琴,你就拿了一个炉子过去BBQ,提示他琴砍了也就是一堆木柴。有人在品茶,你就举着一瓶爽歪歪走过去,提示他饮料的本质在于解渴。有人在大声朗读古诗词,你就在旁边唱狼爱上羊啊爱得疯狂,提示他两种行为都在直抒胸臆。破坏意境是门艺术。看不爽高雅的人,就像佛祖看不爽摩登伽女谈恋爱,揭露美好的东西下一切不美好的东西,引导他的眼光看到足够远,尽头都是杯具。顺便,可以测试一个人的心理到底有多强大口牙,同学!
  
  书中的阿莱最后决然的分手,不知道有多少人感到痛心。我觉得这是一种快感。榜样终于木有了,而且还转换成了让自己继续堕落的理由之一。阿莱在某个程度上是积极的象征,她不绝望,她还有很多办法可以救自己,即使她毫无退路,她也能为自己争取出一条出路。现在我们安全了,没有对比,没有光明,没有黑暗,我们的人生沉浸在一碗汤中,没有肉吃,也饿不死。
  
  晃晃悠悠,我们的拖延症,我们的港湾。如果我们太上进,我们得到的是杯具;如果我们太积极,我们撞到了墙。人生就在这不上不下之间漂浮,等待很长很长的时间,突然波动一下,再等待很长很长时间。晃晃悠悠是安全的,事情不成,不会丢脸,事情成了,正好谦虚两句。我们没有温暖,我们的温暖都是装出来的。里面,是一颗冰冷的心。换着不同的面具,演着不同的戏,这么不停地走下去。不在乎一切,不在乎一切,我只想像最普通的舞者一样,在阳光下不停旋转,直至dying in the sun。
  
  我过平凡人的生活,我剥着豆子点日子。我买菜,做饭,洗碗,清理油污的下水道。我用价位中等的茶叶泡茶。我在太肥的时候开始跑步。我在早晨挤公交,买3个豆沙包子当早饭,有时候喝豆浆,我在公司吃午饭,我和同事们八卦女经理的屁股太大,我有时候骑自行车回家,如果我遇见2个红灯,第3个一定是绿灯。星期天,我在市场上顺了小贩一把葱。我好久没吃过红烧肉。阿莱,阿莱,当我的双手开始蜕皮的时候,我会想起你,想起我们曾经相交过的日子。阿莱,你可知道,我为什么永远达不到你的要求,我为什么永远满不在乎,我为什么永远晃晃悠悠,我为什么只能站在这里,永远站在这里。
  
  懒得写了。结尾:我就是看不爽太上进的人,你们怎么着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10-28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始终认为,这是石康写的最好的一本书,已经记不得推荐给多少人了.后面的<在一起>等三步曲以及后来火了的<奋斗>跟这简直没发比.
  十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正经历着和书中一样的迷惘状态,所以很有共鸣,十年后的今天,当时让你迷惘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可依旧会有新的迷惘产生,也许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很多次这种迷惘的轮回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石康做为愤青作者一个,不知道要经历比我们多多少的迷惘呢,无论如何,做为他的老读者了,还是希望他越走越好,从名不见经传的时候就追随着他的作品,功成名就了更没有离开的理由,只是希望<奋斗2>不要太雷哈.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4 02:19 , Processed in 0.0437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