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小看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与父辈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10-25 15:45:22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我没有那个年代的记忆。但,笔者对父亲,大伯,四叔的描写让我觉得好像距离我很近,很近。虽然没有过多的煽情,但是平白地文字也能让我深深理解我的父亲。变革时代的中国,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每个人都是牺牲者。
  
  不过,买本2手的价格上会比较划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10-25 15:45:22 | 只看该作者
文字的写法实在不敢苟同。缺乏一种感染力。
写父亲这一章应该不错,不仅写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对那个时代的观察也是到位的,比如随时怀疑身边有特务,比...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10-25 15:45:22 | 只看该作者
从那儿望过去,我们都已可以清楚地看到死亡了,可以听到死亡走来的脚步声,可以听到死亡在路上的交耳言谈和细语,可以看到死亡手持的通知和预告。这样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10-25 15:45:2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用他河南人特有的人气劲*写成了这本家族人物传。很有味道。很受感动。一个个活脱脱的中国农民形象被成功塑造,不能说塑造,应该是重现。我信里面的都是真人真事,因为它真实。读的过程中两次落泪,一度哽咽不止
  
  *将人的价值观、精神、习性等等诸多性质杂糅在一起提取后便是人气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10-25 15:45:22 | 只看该作者
    初识这本书,还以为是一位女性的作者。因为好像书名“我与父辈"此类的字词不容易出现在与父辈交流甚少的男人笔下。也许这只是对于我们这一代的误解罢了,就如我所说,我是个很少与父辈交流的人,对于书中的作者所提到的父辈之间的感情,只能靠脑中不断构造的画面来填充那样的场景那样的剧幕,因为对于我来说,作者经历过的事更贴切于我的父辈。
    那个年代的父辈们为了自己的子女的婚娶姻嫁,会不辞辛苦的苦上一辈子。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他们虽过着那些干乏重复简单的日子但也终有价值意义的定义吧。通过作者的视角,也让我了解了那个年代的父辈们,对于柴米和油盐,生老和病死或许就是他们一辈子的宿命吧。可是谁又能逃出这样的宿命的呢……只不过在现在看来,选择的方式多了躲避的技巧也衍生多广。
     生活和日子之间的区别在哪里……作者对于四叔的描写让我很深刻。与四叔700多天的相处之后,原先对于四叔的模糊的印象变得不怎么模糊,清晰的又不再那么清晰……我们所认识的事件只是事件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来刺激内心的感觉罢了,真正清楚的原来还是当事者。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四叔在酒醉后嚎嚎大哭,嘶喊着这日子过得怎么那么苦的心情了,那一份在城市人眼中的“农村人”的一头沉,那一份在心底仍然放不下老家农事的惆怅。我想,对于那个年代出生生活过日子的农村父辈们一辈子挂念的事情也大致如此了吧,单纯淳朴一心为子女与劳苦辛作为伴的强韧行性情。
     我突然有想起了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对于面对死亡的态度。当我们的青春年轻的经历渐渐耗尽衰老不再从前精神,是否也可以不再恐惧不再生杂念安心享过这副残皱旧慢的身躯应该拥有的安稳了呢……
    不知道,于我,我想我会慢慢体会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10-25 15:45:22 | 只看该作者
  阎连科这代人是我的父辈。由于历史原因,对他们身上的文化积淀、社会态度与洞察力,我一向有所保留。所以对他们的观点和表达方式采取了更加宽容的态度。
  
  这本书基本贯穿和穿插了城乡矛盾和作者不够深刻、不够坦率的内省和有所局限的眼光。
  
  对于我和四叔的描写,写出了城乡之间那种深刻的鸿沟,人为地划分城乡,让农村人十分无奈,从社会层面上也就阻隔了下层架构的改变。我猜,城市化中止于一九九八年的住房商品化。这令农村人变为城里人的可能性隔绝至今。现在,进入“城镇化”的中国将要建起N多县域城镇,这将是从未有过的结构。农民工以后就要居住在“城镇”里了?中国社会结构将会如何发展?不得不说,两百年来,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剧烈,让人应接不暇招架不了。所以,在美国的中国人会觉得美国太平淡了,你说人究竟想要什么呢?
  对于上一辈人的城乡冲突,这一辈人的城乡冲突,下一辈人的城镇(?)冲突,值得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好好思考。我的父辈,为何、怎样?我?子侄辈又如何?
  
  作者的父亲和大伯是纯正的农民生活,很难说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民是幸福的。他的父亲就是积劳成疾哮喘而亡,他的大伯是精神空虚、中年连丧二子。作者着重写了他父辈的善良,我不否认,但这绝非全部,人之恶相被他有意地掩盖了。
  在作者的描写里,我分明看见了中国的华北、东北、河南、山东广大农村的生活(西北与南方的农村生活如何我不熟悉)和农民的人生轨迹。宗族、祖坟这一结构现在看来其实有些怪怪的了,中国就是一个奇异的世界。
  
  对于所谓的新中国和军队,作者大概既感到无奈与忿忿(对“自然灾害”和堂弟在部队无故死亡的经历),但同时由于自己也是身在其中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态度上显得十分的暧昧和模糊,尽管不满但绝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我想,这也是多数1950、60后体制内人的缩影吧。
  
  不管怎样,把让父母获得慰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是必做的也是难做的,说实话。能够互相理解,理解背景,理解观点,理解历史,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想着对方,与对方沟通,是必须的、是困难的。
  自私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10-25 15:45:22 | 只看该作者
    呕哑嘲哳难为听,是在读不下去,他的语言风格是怎么造就的呢?难道也是流派一种?给两星是给的立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0-25 15:45:22 | 只看该作者
  比起阎连科其他的小说来,我更喜欢这本。文字朴实,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就像是一个长辈再向我娓娓的说着故事!说着我们小时候怎么也理解不了,长大却突然明白的那种情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10-25 15:45:22 | 只看该作者
  
  
  将土地的桎梏矫情到底——《我与父辈》
  
  去年末,某晚躺在床上戴着耳机收听央广的节目,在半梦半醒之间再次听到了姚科舒缓的声音,伴着音乐将这本《我与父辈》中的片段娓娓道来。那片段间透出的温情与质朴着实在寒冷潮湿的上海冬夜给我划亮了一根火柴。
  两天后当当给我送来了这本书,一看腰封:“最让世界震撼的中国作家”,一种媚俗、矫情的风情跃然纸上,愤然一把扯掉腰封,随便把书放进书架,束之高阁不愿再读。某日,与老妈为一个看法分歧较大,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自己气哼哼的缩到沙发上看书,这才勉强把这本接灰几月的书挪了个位置。
  
  一、内容:
  书正文分了四章,分别以自己、父亲、大伯、四叔为主角独立成章,讲述其各自在那一段岁月里的人生轨迹,以及作者从中忆苦思甜、以小见大感悟到的诸般人生真谛。
  二、评论:
  这种以人物命运的坎坷经历见证社会变迁的写法在大多乡土文学里算是惯用的手法。然而刻意为了一点“调调”就动辄大段拗口词语的堆砌的表现手法,重复描述一段时期内大众生活却矫情地拔高的叙事,以及煽情描述艰苦岁月的创作套路,却真的对不起这个本该温暖或者缅怀的书的题目。
  甚至连起码的,这本书完全否定了作为一个名作家应该有的、必须具备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以至于有读者直接给出了“中学作文”的评价。
  正如豆瓣上别人的评论:“当你准备拿个人家族史说事而且还要公开出版,做为一名严肃的职业作家,除了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还要对得起自己的名声。显然,阎连科低估了受众的文学审美(能力)”。
  
  读完觉着整本书透露着一个农民孩子面对亲情、生活挥之不去的木讷和本不该有的消极。
  
  三、错误:
  ①P14 第二段
  作者的大姐病痛缠身,在艰苦岁月里尤其痛苦,却因为家里经济拮据而没有认真医治。作者阎连科根据自己的理解,在2008年写书时给出了诊断“以今天的医诊,可能是所谓的腰椎股骨头坏死……”。我挺无语的,首先,腰椎和股骨头是两个根本不在一起的解剖结构,一个在腰上,一个在大腿上;其次,根据P60描述的情况来看,作者的姐姐更像是“强直性脊柱炎”
  ②P67 第一段
   在用了15行文字纠结了“命运-原因-结果”后仍然不知作者所云,不过结合文中多处记述作者对命运、人生的感悟后发现,作者哲学素养非常“不高”,逻辑混乱,基本的唯物主义范畴都理不清,甚至连自圆其说都困难。百度搜索发现居然其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按说专业对口,难道这学历是买的么?
  ③P101 最上面一句话
  作者这样写:1949年的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挺想告诉阎作家,你用的双引号表示全文引用讲话者原话,可是这不是主席的原话啊,如果不确定你该打开土豆网,搜索开国大典,听听主席说的是什么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啦!”
  
  四、感悟
  书中作者讲述的他的父辈作为河南一个乡村里的农民,一辈子就是“盖房子-娶妻-生子-盖房子……”这样的土地模式。
  中国是农业国,5千年的土地文化是根深蒂固的。不只是农民,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到现在都觉得人生应该围着房子转,只有有了房子才有老婆,才有生活,才有炫耀的资本。一辈子辛苦给银行打工就是为了在国家的土地上买一个有号称70年居住权的房产,仿佛没有这房子,就人生无望、爱情无望。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根植于这土地上一间不知何时会被写上“拆”字的房屋。
  
  如P45所写“土地与劳作,是农民人生的一切苦乐之源”。
  文中父辈的男人,都在严酷环境下拼死拼活为儿子盖房子,然后村里互相攀比,结果房子好了,父辈倒下了。之所以世代走不到那“百里之外的古都洛阳”,都是被这土地、这房子给栓牢的。
  P25第二段的内心刻画,赤裸裸地透露出作为一个身在城中的凤凰男内心对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别而放不下的自卑。这一切都源自从小所见所听的教育,凤凰男的内心从来就没有跳出过乡下,虽然淳朴,可也愚昧,更无从谈起从未自知的尊严与民主。
  
  
  房子,是一个桎梏人生的囹圄,是一个精神上的枷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10-25 15:45:22 | 只看该作者
  偶然我在图书馆读到了
    立马坐下一口气读完
     读了很多人书评
   没有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过
  怎么能体会的到呢?
    仿佛我又回到了十年前
   那个已过去的农村
   父辈身上的气息
  那个环境的气息
  一次一次的冲击我
  遗忘了的
  说不出口的
  表达不了的
  激起了我心里的涟漪
  久久不息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13:16 , Processed in 0.0484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