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21|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纽约琐记(修订版)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09:4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4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4-21 09:57:07 | 只看该作者
      如题。这句话最具体,最素面对人,也最容易让人信服。
      
      另对作者描述纽约艺术画廊的商业化与推动艺术繁荣的关系印象颇深。
      
      艺术与自由: 有创见的人与国家是完全对立的。对国家来说只有一个办法-扼杀那些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如果社会这一观念是为了支配一个人的思想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注定要毁灭,反之,要是没有扼杀个人的国家,也就不会有真知灼见的人:只有在这么一种时刻,在这么一种压力下,才会有真知灼见的人。人只有在越过无数障碍之后,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家,因而对艺术非但不该加以鼓励,相反应当压抑艺术。-毕加索的这段见地甚为奇怪,不过跟“愤怒出诗人”的说法有一拼。艺术总应当是尝试跳脱出秩序和既有规则,才能保持新鲜和活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4-21 09:57:09 | 只看该作者
      书还没有看完,投入的气氛i健看健少。。总觉得同是生活在纽约,可是距离却实在是太远,可能因为时间相差了十多年,亦或者职业相差了估计36行都不止,书里描述的除了万年不变的街区号,我就没有办法再联系起我现在生活的这个纸醉金迷的大纽约了。不过,不管如何的改变,总是有些贯穿始终的东西存在。
      要说初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就算不遍地黄金一如它给人的金钱欲,至少也应该满足国际化大都市的干净整洁。可是来了你会发现这个城市呈现一片老态,地面也满是垃圾,甚至连地铁都没有信号。可是它还是尽他可能的去包容每一个到这里来的人,给他们提供机遇,让他们成功。就像书里的那个长相俊逸的少年,虽然不专业亦或是没有到达专业的天份,他却从不失去为此奋斗的勇气。
      书里印象最深的有四个片段:
      1、完整的诚挚。作者说他已经失去了这种可贵的诚挚,只能接受,不能付出。其实不只他失去,而且极少有人还保有。我们通常会顾及太多的东西,顾及关系,顾及面子,顾及日后的相处,顾及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顾及这,顾及那,于是面对外人,我们一派祥和,和事老一般的唯唯诺诺,不会说任何不好听的话,只会把那些不满意,不喜欢,认为不该做的留在心底,自己腹诽。之前听到过别人说,遇上个给你诚心诚意希望你好的挑错的就随了吧。这年头能真心给你指出问题的人才是真正对你好的,因为他们是真的从心底把你当成朋友,并且希望你能幸福的人。
      2、对梦想的执着。这个就是在说上面的那个少年,即使失败,即使不被认可,都没有自己放弃自己来的彻底。其实我内心里曾经应该还是有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的,不可及到都不敢告诉别人,因为一定会被笑话。所有人都会指着鼻子告诉你放弃吧,你不可能成的,然后就真的认为这个是不切实际的是永远没法实现的,再然后,它就只能永远的被遗忘,i因为无论自己还是别人都说不可能啊。可是还是有那么一小些人,他们的内心强大到可以不为所动的坚持,我爱着他们的执着,也感动着他们的坚持。不管最后他们是否成功,那份不放弃的精神就足以让我铭记。
      题外话:我之所以喜欢看海贼王也有这个原因,就是对梦想的坚定不移的追求。在所有人都笑话路飞,甚至连游泳都不能的情况下,他一次又一次,没有一丝一毫犹疑的说,我要当海贼王。还有佐罗,为了儿时的同伴,拿起了三刀流,势要让自己的名字响彻天堂。还有为了追求all-blue的山治,还有为了画出全世界地图的纳米,为了朋友出海的乔巴,为了有更多故事讲的乌索普。。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己,为了朋友拼命。
      
      回归正题:
      3、“无事”
      小学的时候写日记,开始还是每天认真的写,写到后来实在写无可写,于是只能写到“今天和昨天一样,没什么好说的”。彼时至今,我一直因为自己的睿智,想出来这么又可以应对差事,又讲出实情的日记而感到骄傲。然后发现,鲁迅他老人家先我几十年的就高端出着,以“无事”这简练、精华的词语涵盖了我以上的一切想说的。我一直以为名家名人那都是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不浪费一分一秒的奋斗着的非人类,却不成想也是有“无事”这种赋闲时刻的。不过,有着“无事”的人生也才是完美的人生,你说是吧,一天24小时,一个月平均30天的话就有720小时,一年12月,就有了8640个小时,而那些你认为是事儿的又能占用多少时间呢?人生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既然“无事”了,那么就好好的去享受“有事”之前的宁静吧。
      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章应该是《桑兰和莱奥纳多》。那时候的桑兰也才刚把腿摔着,还没有出什么告养父母,忘恩负义等负面新闻,而莱奥纳多在我的印象里也还是那个叫着“rose,i love you”的帅气jack。看到标题的时候,我以为会写成纪实性的会晤,或者内幕新闻的爆点等,没成想,就是毫无意义的表面文章而已。作者流水账的记录了i一天的生活,以及一天之内的毫无联系的新闻点。只是为了说明不是任何事情都有意义的。就像我去大都会看展览,每次电视上那些名家在欣赏的时候都能或多或少的说出一幅画的意义,而我只能走马观花的看个外在,还以为是自己浅薄,今天终于被一个实在的画家解密,原来在创作的时候的想法远没有后来被解读的多。可能当时就是看到了,然后联想到了就动笔画下来了,没有意义,没有隐喻,没有画外音,就是你看到的原始样子。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套个正义的理由或者内涵给某个东西,殊不知他原本就是毫无意义的样子存在着,不可改变,不可解读。
      
      4、艺术与良心
      艺术与良心作者举了两个例子去描述,都是奥斯卡颁奖,不同的是一个是以自己的良心在审视着台下众人的,另一个是台下众人在检视着台上人的。
      前者是马龙白兰度,获奖后去拜托以为印第安人去领奖,并将颁奖词写成印第安人如何被迫害的历史。他用自己的行动去震醒其他人让他们去重视,去直面自己的良心,这是优。后者是拍《欲望列车》的导演获颁终身成就奖时的被漠视,因为他背叛了自己的良心,在年轻的时候出卖了朋友,出卖了同样的从影人。原本应该全部起立鼓掌致以敬意的观众在面对这样一个人的时候选择沉默,他们无法接受像这样的人致敬的g情景,他们用自己的良心履行着艺术的真谛。
      看这章的时候不禁让我想到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赵文卓和甄子丹事件。我有时候真的是特别不理解,某些z低素质,低能力,有如流氓一样的人是怎么就洋洋自得的红了起来的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4-21 09:57:1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常常拿“插队落户”一段往事鼓励自己面对一切眼前坎坷的画画的人,来到纽约,租一间便宜的画室,有个在当代艺术横行的现今执着于古典主义绘画的邻居,有一群在语言障碍下仍然互相心领神会的画友淡淡如水地交往着,参观学校、介绍同行、讨论画、为争取租来的画室游行。与三两好友相约共赴一个展览,然后各自分开展开一段脑中被空白紧紧充斥的奇妙旅程。
      
          偶尔脱离纽约的生活回到中国,好像完全换了身份,纽约的一切都如前尘往事远远的。
      
          我在琢磨,书中写到的“但愿诸位每天过的是同我非常不一样的生活:非常有意思,而且说得出是什么意思。”
      
          我想起《北京人在纽约》,对一些特定的人来说,生活在纽约应该是个未完成、正在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梦吧。非要说为了什么呢,身在梦中,便就是这样了。过着这样的日子,就可以了。说不出什么意思,但还是这么过着,才是比较好吧。
      
          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没人能比作者本人概括得更精悍准确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4-21 09:57:12 | 只看该作者
          看完这本书有好多天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名为“回顾展的回顾”这一篇配图长文,记录了他十几年来在域外美术馆和画廊的所见所感。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所选画作也大多是我在美术课本中未曾见过的,很新鲜。作者说他从千余幅画中最后挑选了最终印在书中的这些,看似在画旁随手注解的文字也颇多妙语。身为画家,陈丹青的眼力可谓高出普通人,并且长年累月的浸淫在纽约这所现代艺术之都中,眼界大开,写出来的东西也更透彻和好看。         
          读过之后,心中对于西方美术隐约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一般人们比较中西方绘画,都认为西画写实,讲究透视,而中画写意,讲究气韵。其实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中西方绘画的源头都一样是写实的,请看古希腊罗马陶罐上的人物画和敦煌壁画(敦煌现在已是世界公认的艺术的圣地了)。这之后,也许是作画工具和颜料的不同,中西方便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写实的风格依然被各自继承了下来,这样的例子在西方举不胜举,单说我国,顾恺之的人物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这些不都是写实主义的旷世杰作吗?时间再向后推移,来看看十九世纪,西方的油画从顶峰上开始在走下坡路了,其中委拉斯贵支被新兴的印象派画家誉为画家中的画家,即便获此美誉,也不得不让位于西方绘画的“异端”——印象主义了,此后各种主义交替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像野兽派、达达主义、极简主义等等。再把目光投向我国,明清时代文人画兴盛,文人兼画家已经不再去画唐宋时的大幅作品了,而纷纷选择创作短制,热衷于画山之一角、水之一端,按《美的历程》一书中的说法就是画纸上全是“残山剩水”。也因此,写实风格趋向了写意,即便是扬州八怪中的专业画家也如同印象派诸位元老一样,各自探索新的画法和技巧,印象派捕捉大自然的光与影,而徐渭和朱耷等人则用水墨画出别样的自然。此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冷战开始,这个世界除了政治,似乎把很多东西都遗忘了,艺术更加被打入冷宫,乏人问津。于是在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人短暂繁荣之后,便没了传人,断了线,至于本书作者陈丹青,漂洋过海才能瞻仰到几百年前的数量可观的珍贵画作。到了这样的地步,也难怪他在书中总是抱怨中国美术界和美育的落后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4-21 09:57:13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摘自《和毕加索在一起的日子》。
      
       巴布罗说:“柏拉图为什么会说诗人应该被驱逐出共和国?就因为任何一个诗人,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反社会的 ,并非诗人和艺术家要这样,实在是他们只能如此,国家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当然要把他们驱逐出去;而他若是个真正的艺术家,那么,他不会想要被人认可,这正是艺术家的天性。
      
        "艺术家一旦被认可了,就意味着他所做的一切是可以理解,可以通过的,因而只是一顶破帽子,根本不值得一钱。一切新鲜事物,一切不值得一做的事,都没法得到承认。人们就是看不到那么深,那么远。说什么要捍卫文化,要给文化以自由,纯属荒唐。人们只能在一个广泛的意义上捍卫文化,譬如指继承文化遗产;而自由表现的权利是要艺术家自己去夺取,而不是由人赐予。它不像某个原则能够加以确认,而一旦确认后就得以生存下去。如果有什么原则的话,只有一条,即原则之所以存在乃是为了反对现存秩序。
      
        有创见的人与国家是完全对立的。对国家来说,只有一个办法——扼杀那些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如果社会这一观念是为了支配一个人的思想的话,那么这个人必定要毁灭。反正,要是没有扼杀个人的国家,也就不会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只有在这么一种时刻,在这么一种压力下,才会有真知灼见的人。
      
        人只有在越过无数障碍之后,才能称为艺术家,因为对艺术非但不该加以鼓励,相反应当压抑艺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4-21 09:57:1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这个闲的无聊的清明节,让我在家里静静地读完了这本书(当然,还有去福州的动车上,也看了不少东西)。
      是冲着作者来看这本书的,觉得书籍包装和版面设计就和艺术家本身的气质一般,很是吸引人。书的内容,更是要在寂寞无聊的时候静静地读,才能体会。
      恩,总之,好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4-21 09:57:16 | 只看该作者
      纽约琐记
      
      又是陈丹青的作品,或者说,是在无数被骗以后终于知道了陈丹青有几斤几两
      
      在之前的《退步集》和《荒废集》里,大抵觉出的是一个所谓“愤青”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炒作嫌疑
      
      在这本更早一点的文集里,陈丹青才是陈丹青,而文字也更多的关于艺术生活和中西文化
      
      《退步集》中说,陈丹青先生自己觉得中国艺术史是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学会的
      
      而这本书,却是若干年前他在大都会看朱耷、看八大的生活
      
      还有80年代出国时瘦削的、年轻的、艰辛而颇为真实的生活故事
      
      关于《陈丹青音乐笔记》(也就是后来的《外国音乐在外国》)大都是这个时期
      
      这一册是《纽约琐记》的第二版,而第一版分上下册
      
      写作《纽约琐记》的时代,陈丹青还在靠手写记录他的外国生活
      
      二版的续中,多了一张图片,一座当代艺术雕塑,一个人双手放在键盘上,而脸已经整个被屏幕吸了进去
      
      今天的文字,与其说是自己的写作不如说是电脑的写作
      
      而我们也再也看不到这个时代尚在思想,并将思想付诸于笔端的人的文字底稿
      
      《纽约琐记》中一篇文章占去了五分之一册书,关于各色回顾展
      
      惊叹于塞上先生何以一遍一遍用心的绘画,而晚年佛洛依德抱着宠物狐狸的照片也在暖光下很微妙
      
      再想到达利晚年牵着自己的宠物金钱豹在美国的高中开讲座,一切在国内都不可想象,直到今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4-21 09:57:17 | 只看该作者
      特别是对我这种伪艺术爱好者来说,更是如此,另外知道一个画家弗洛伊德原来是老弗洛伊德的孙子。搞得我想自己也画油画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4-21 09:57:18 | 只看该作者
      刚刚好武汉在展出很棒的画展,跑去看看看....一边看一边想到正在读的陈丹青的这本书。就觉得画画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通过深深浅浅的色彩、阴影,让看画的人知道你的心意,与你同悲同喜。但或许画画又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那一刻的感觉在画布上凝结成永恒,看画的人通过画看到自己的心思,看懂自己的心情。而不同的角度,或远或近,或光线的微妙差别就让你感到完全不一样,不禁想到,是不是阴天和雨天,他们都有不同的色彩。此外,印刷品、照片跟真真切切的画作真的很不一样。你可以改变你看画的位置,看画时你觉得画也在看你。那是印刷品永远无法传递给你的感觉。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13:49 , Processed in 0.0567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