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作人传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4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时代,最后堕落为汉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 本书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8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3-7-22 00:33:12 | 只看该作者
      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思想历程。公正客观的材料陈述里,可以感知到一个悲观隐忍又常不平则鸣的人,如何在时代的潮涌里无奈地随波漂流,挣扎着只能是不沉落而已。
      本书对周氏兄弟早期经历思想的梳理,是我读过的最详尽客观的。此前我对这对兄弟的失和,总不能释怀。但我最近不了。因为想通了年轻时候的生命其实是一杯混沌的水,泥土和水彼此相融,而时间会澄清水,沉淀泥沙,沙和水没有高下之分,但沙只能是沙,水也只能是水。时间造就了个性的长大,总有人因此分离,也有人因此而相知。
      想当初是那么的亲密相知,而后面对无可奈何的绝裂,虽然痛惜,但也可以绝决地离开。因为该做的都做了。
      这个事件,实在是他俩人生里最为重要的事件,从此一切将改写。尤其是鲁迅。家是这么个寒心的地方,那么亲的弟弟都这样绝裂了,自己反正是早已不在乎自己了,那么是可以任性地活一活了!那么得罪所谓正人君子又有什么不可以!北京城里已然孤立,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了,不妨离开此地,另寻新的生活。许广平的爱拯救了他此时全然寂灭的生活,他挣扎一年终于接受了她,其实也是抓住了生活下去的一点温暖的理由。
      唉!说了太多哥哥跑题了。
      他们兄弟二人,一个激烈于外,悲哀其内;一冷静于外,凌厉其中。这透过字体和文风的大相径庭就一目了然了,真是完全不同啊!而其实又同是两个为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的人(但还是在乎的)。这实在又是像极了。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说:周氏兄弟最可爱。
      
      总之这本传记资料详实,客观简练,堪称公抄体,周作人的传记或许正该如此,没有褒贬,却澄清了人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10-19 09:44:22 | 只看该作者
      一九六七,五四遗事
      
      如果猛火还有余烬
      余烬将散聚一幅枯山水
      许是雪景,那人落落穿行去
      不辨清白,不辨川壑
      
      窄长中国,无桥无塔
      也无旗帜垂落
      包裹被热风破开的振臂
      飞廉战斗着穷奇
      
      有人吃德赛,有人吃主义
      你吃臭豆腐玉米面糊糊
      红楼虚构了赤都
      你不虚构废姓外骨
      
      仍有游行队列,你仍第一次
      碰触那温湿的战马的脸
      那分明是尼采的血
      你们认作饲马草上的露
      
      如果死者还在
      你们将用隐语交易一回:
      这妙皴的奇岭你袖去
      这冻凝的小河我带走。
      
      
                      2009.8.6.夜.
      读罢止庵《周作人传》后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10-19 09:44:22 | 只看该作者
      读传记,容易让人生幻灭之感。周作人十七岁时作诗《焚书》:“焚书未尽秦皇死,复壁犹存哲士悲。举世惟知珍腐鼠,穷经毕竟负须麋。文章自古无真理,典籍于今多丐词。学界茫茫谁革命,仰天长啸酒酣时。”诗末更有一番慷慨言语:“今世之人珍经史如珍拱璧,此余所最不解者也。其他不具论,即以四书五经言之,其足以销磨涅伏者不可胜数,又且为专制之法,为独夫作俑,真堪痛恨。至于浮辞虚语,以并名学家所谓丐词者,尚其最小者耳。余尝恨秦皇不再,并非过论。同志之士想亦为然,当不见斥为丧心病狂。然即斥为丧心病狂,亦余所不辞者也。”
      
      书的开头,是十七岁的周作人。书的末尾,便是一九六六年八十一岁的周作人。当年三、四月间,周还有乐观诙谐的精神,做“春风狂似虎,似虎不吃人,吃人亦无法,无法管风神”诗一首,八月份被红卫兵毒打之后,周转而消沉,九、十月间两次向派出所呈文乞死:“共产党素来是最讲究革命人道主义的。敝人已年过八旬,再延长寿命,也只是徒然给家人添负担而已。恳请公安机关,恩准敝人服安眠药,采取安乐死一途。”半年后的一九六二年五月,周作人独自一人死在自家后院小厨房的铺板之上。
      
      周氏兄弟反目之前,感情是很深的。一九零二年,周树人去日本后,留在水师学堂的周作人日记如下:“夜,雨霁。挑灯独坐,听窗外蛙声,如两部鼓吹,东风箫箫,吹白杨作响,声甚凄清。煮茗自啜,怀忆远人,思作日本信,因无鱼雁而止,当待考后矣。”
      
      周作人后半生背负汉奸骂名,抗战后在南京下狱。很明显,他对爱国人士所谓的民族气节是很不服气的,在狱中做《修禊》一诗:“往昔读野史,常若遇鬼魅。白昼踞心头,中夜入梦寐。其一因子巷,旧闻尚能记。次有齐鲁民,生当靖康际。沿途吃人腊,南渡作忠义。待得到临安,余肉存几块。哀哉两脚羊,束身就鼎鼐。犹幸制熏腊,咀嚼化正气。”这首诗说的是两脚羊的典故,北宋覆灭时,山东忠义之民不愿做亡国奴,饿着肚子也要南下,于是一路就吃人肉,戏称被吃的人为“两脚羊”。
      
      周作人对日本的认识可以选他的两句话做代表:
      “这印象很是平常,可是也很深,因为我在这以后五十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更或是修正。简单的一句话,是在它生活上的爱好天然,与崇尚简素。”
      “中日同是黄色的蒙古人种,日本文化古来又取资中土,然而其结果乃或同或异,唐时不取太监,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雅片,又何以嗜好迥异耶。”
      
      周作人自南京出狱后,寓居上海北四川路横滨桥,自述这段生活如下:“……窗下潮水天天上落,我不常出去散步,看了也可以消遣。我自己不出去便只等客来,孺牛、齐甘、雪窗、克安等人时常来的客人,反正来的多是黄河以南的人,也用不着硬说国语,谈的更是畅快。”嘿嘿,南方人讲国语,就算讲得再标准,自己也觉得累。
      
      回到止庵这本书,只能说资料搜集得好,把周作人的文章、著作、书信、日记按时间顺序一一摘抄到书里。但这些材料可有什么主线串起来吗?没有。(高杉2010年1月20日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0-19 09:44:22 | 只看该作者
      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借了几个月了,总也借不到。看来,好书,总是难借。我本不看胡兰成的作品,一方面因为张爱龄,另一方面那两个字不提也罢,提了难免让人神伤。有次在书店,拾起一书《禅是一枝花》,心想,怎么会有这般好的书名呢,是谁写的呢?一看作者,便将书放下了。现在回想,那一刻的自己,真是残酷。
      
      葛兄曾来信:散文这种体裁被胡兰成和郁达夫两人做到了极致。照片上的胡兰成一看便知是一位地道的旧文化遗民,脸上露出的宽容抵得上一部四书五经。说是薄情寡义,其实一无所有,身家如飘萍,柔情逐浮云。没有一部书象他的《今生今世》平淡如许,他心里头的盛世,只需有“清冷冷的喜气”。
      
      葛兄的话从来都是不多的,偏偏这不多的每一句话,都对我深有教益,多年以后,也就是现在,我发现自己身上有种无可名状的浅薄,它淡然地存在,固执地存在。假使我心中的那棵树不能枝繁叶盛,那我该怎样更好地去聆听那一阵风呢?
      
      我很少看传记,也很少关注四围的世界,那日在图书馆找见止庵的《周作人传》,却很是欣喜。封面素洁,周作人说的那一段话,尤如他的一生,美却飘零。原本以为周作人总该是树人的哥哥,不想他追随树人多年,其一生的教益,最初多来自树人。后来的事,就不用说了,都是伤心事。
      
      晚年,周作人说:“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他们曾经是最好的弟兄,分道的痛苦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更何况两人都是富有革命性战斗性而在内心又必定是百般柔肠的人。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呢,周在年轻的时候很有些“破脚骨”的风味,他花去很多时间在街头上玩耍,他说他虽不是道地的“街之子”,但与街总是有缘。街上的事情知道得多了,人就容易惹事。敢惹事的读书人,是不多见的,更是可爱的,我喜欢有“流氓气”的读书人,更何况这个读书人对当时的妇女群体倾注了厚重的情感。在后来,他来到树人身边,树人叫他译书,他则只是沉默的消极对待,惹得树人有天直接向他挥起了老拳。
      
      《周作人传》写得朴实、淡然,书内作者不发表任何评论性的意见,作者也没有习惯性使然,将一个人的一生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止阉很专注于周作人的作品,他所有文字的基调都建立在周作人自己的语言基础上。
      
      周作人的语言,则总让我生出没有好好学国文的羞愧,以致于对文字只留有粗略的印象,要说能理解,要说有个缜密的思维,要说文字能在我的笔下起舞,那目前万万是不能够的。然,美好的事物当前,好好虚心、好好用心,也是种大收获的罢。
      
      我也是懒散的人,如有树人这般的哥哥,匡正我指点我挥老拳我该有多好呵。
      
      当年,葛兄也想一掌扇我,可惜太远,相隔着千山万水。之后,我的脸虽不疼,心倒也是疼的。
      
      一师难求,一友难求,如今,这些我却都拥有着啊,那么,幸福两字,是否足够形容?
      
      周作人回忆教他书的先生,第三位先生是这样的:以前应考,出榜时见自己的前一号坐号的人录取了,(他自己自然是没有取,)就大怒,回家把院子里的一株小桂树都拔了起来。
      
      他说中国在文学与生活上都缺少滑稽分子,不是健康的征侯,或者这是伪道学种下的病根。
      
      说起滑稽分子,突然想起王朔,这个充满了京味的男子,他书中讽刺性的情节常给人以欢乐以刺痛,不是谁都有这般的幽默和能力的。
      
      又,中国小说之所以毫无成绩,是因为“不肯模仿不会模仿”;我们要想救这弊病,须得摆脱历史的因袭思想,真心的先去模仿别人,随后自能从模仿中蜕化出独创的文学来,日本就是个傍样。
      
      到今天,我也是很同意周先生的这段话的,一个人的思想总是有限,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也总是有限,在这些都是有限的前提下,诸如我般的女子,不如先对着一片叶子,观察它的脉落,分辩它随四季而不同的色泽,心内总会有另一番景象的。怕只怕,一个人缺乏一种淡定,仰首向天的时候,不懂怎样专注。
      
      “鄙人是中国东南水乡的人民,对于水很有情分,可是也十分知道水的利害。”由此,周作人创作了诗歌《小河》,正如他所言,物质的生活是一律的,精神的生活是可以自由的……文化与思想的统一,不但是不可能,也是不能堪的。
      
      诗歌《歧路》中,他说:我如果有力量,我必然跟耶酥背十字架去了。/我如果有较小的力量,我也跟摩西做士师去了。/但是懦弱的人,/你能做什么事呢?……
      
      跟耶酥背十字架,多么微小又多么动人的想法呵。我相信他不是个懦弱的人,所以对他一生中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平,心感沉痛。他自己在《破脚骨》一文中也说:“非有十足的忍苦忍辱的勇气,不能成为一个像样的‘破脚骨’。”那么他最后成为破脚骨了吗?到了晚年,他已完全回归到平淡自然,他只是想好好翻译他的希腊文学。他说以前我们似乎多喜欢那边(这个那边指什么,我至今不甚明了)所隐现的主义,现在所爱的乃是在那艺术与生活自身罢了。他也说过生活不是件容易的事,生活亦如他所言,用素雅的陶瓷茶具泡茶,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对于文学的价值,他这么解释:假如征服了政治的世界,而在别的方面还有不满,那么当然还有要到艺术世界里去的时候,拿破仑在军营中带着《维特的烦恼》可以算作一例。
      
      对于作文,他又有言,却极富情趣。
      
      “我们在门外草地上翻几个筋斗,想象那对面楼上的美人看着,(明知她未必看见,)很是高兴,是一种办法;反正她不会看见,不翻筋斗了,且卧在草地上看云罢,这也是一种办法……我是喜翻筋斗的人。”
      
      “据我多年杂览的经验,从书里看出来的结论只是这两句话,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
      
      ……
      
      止庵写的这本书,的确是好书,再好不过的书。它从逻辑上来说,是畅达的,从语言上来说,是极富有密度感的,从感觉上来说,是容易让人爱上这样的一本书以及周作人这样的一个人的。所以,感谢止庵,感谢生命中那些曾经、现在、将来都在用笔耕耘着的人们。
      
      
      
      2010年1月15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10-19 09:44:22 | 只看该作者
      止庵文字学知堂,有几分神似,所以先生来给周作人做传,该是上佳人选。此书,装帧素雅,文字亦平淡,仿佛知堂写的自传,呵呵。  有评论说此传无一字无来历,不过倘若“来历”过分局限于知堂先生自己所写,难免没有片面的嫌疑。而对于附逆一案,止庵其实走的谷林老人的路子——所谓发菩萨心而已,只是没有明言罢了。我的疑问是:对于行为,或者人生,经过排列的文字到底能代表多少?  书倒不错,文字,无论作者文字还是大量引用的知堂文字,都是好文字,算作冲淡平和派的教科书也不为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10-19 09:44:22 | 只看该作者
      止庵先生这本在自序里强调“传记属于非虚构作品,所写须是事实,须有出处;援引他人记载,要经过一番核实......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合理虚构’······这都还不足以保证作者能对自己的预设立场保持审慎。
      
      值得称道的是,先生对自己的立场始终力求谨慎,理性,客观。
        
        看此书的同时,对照以前看过的《周作人生平疑案》,《回望周作人》专辑,感喟:对于争议的历史人物,止庵先生做到这点不容易。
        
        个人还欣赏的是,止庵先生提出的思想作为一种存在,与行为这种存在之间的可能关系。虽说也就是结语里的几句话,足以令人深思。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10-19 09:44:22 | 只看该作者
      在上班来回的地铁上,看完了《周作人传》,后面看的有些潦草,真佩服止庵,全书下来,几乎不着一丝评论,全用事实讲话,这样的传记,看上去虽然有点资料罗列的嫌疑,但算是客观公正,我比较喜欢;或者,我也喜欢另一种褒贬非常鲜明的传记,尤其是以贬斥为目的的传,如果是以偶像的角度去写传记,45度华丽仰角,肯定写不好的。贬斥,也许会有种敌对的平等,难免失之偏颇,但总比拍马屁传记更加接近真实。迄今,看过堪称公正客观的传记,这算是一本,还有一本是傅国涌写的《金庸传》,大学时期读冯尔康写的《雍正传》结合着《雍正皇帝》的小说看,很好玩。但都带有褒贬。大致上没有走样。
      
      周作人的一生,可谓波澜不惊,总体感觉,他是个内向的人,无非想好好生活,安静生活,做些学问,译些小说,写点文字。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他也没有过度的热情,始终是个不瘟不火的人,没有强烈的爱,亦无强烈的恨,甚至有时候有些迂腐,就是这样一个几乎算是无所求的人,也历尽了艰辛。最后,被批斗的毫无尊严,凄凉的死在冰冷的床板上。
      
      他的选择,仿佛都是别人帮忙做出的,王小波在 《思维的乐趣》里,一派天真的回忆小时候和哥哥一起偷爸爸的书看,他说: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人有兄长是好的。决裂之前,周作人几乎一直沿着哥哥鲁迅的足迹走自己的人生的。读洋书,赴日留学,归国写作。。。。。鲁迅是个合格的兄长,离乡之后就不断的给弟弟寄信寄书,信件介绍了外面的世界,书籍则是那个年代最宝贵的财富。周氏兄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牛逼,他们俩的科举考试,连考三次,都考的很差。
      
      兄弟反目的事,也是一笔就带过去了,大概真的是需要为尊者讳,为逝者讳吧,这件事对周作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至于所谓『汉奸』一说,大概是这么一回事:当时周作人在北大任教,而日军侵华,大家纷纷避难离开北平,众所周知,他们到云南办了西南联大,而周作人因为挈妇将雏,不愿逃难,加上他精通日语,也有不少日本友人,想着留在北平也不会有什么大碍,于是就留下,于是就被作为『留校教授』,为了保护校产,他不得不出任所谓日伪职务。1945年,开始公审汉奸,他被定为死罪,至少也是无期,所谓患难见真情,那时还真有些不明真相的青年,欲置他于死地呢,这些也都是如今响当当的人物呢。读到此处,深觉悲哀,你爱你的国,为何非要把这么一个与世无争的可怜人置于死地呢?中国人啊,中国人。
      
      后来,多得朋友襄助,加上民国时还是讲法律的,他也遇到一个好律师,改判10年,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北,周作人因此也就出狱,蹲了三年没来由的大牢,而此后,他的半生都背负着汉奸的名号,及至文×革,虽然已经垂垂老矣,还是不能善终,被折磨致死,这样看来,真不如像鲁迅那样,早点撒手人间来得痛快。
      
      周作人的文章我看过的很少,如今已经全无记忆了--这不能全怪我,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这些属于被封杀的范畴。以后留意,或可以看上几篇了。
      
      周作人比鲁迅稍高,长的很像鲁迅,不同的是,他总是戴一副金丝眼镜,精光的头皮面皮,留一撮日式的小胡子,目光也总是冷冷的。他精通日文懂得俄文希腊文西班牙文,一生写作翻译了千万字的作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10-19 09:44:22 | 只看该作者
      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时代,最后堕落为汉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这书写的也是随时代的感受而写   大家可一看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10-19 09:44:22 | 只看该作者
      鲁迅对中国古文化的批判,似乎对我这个迷恋古文学的人来说,是见不得的。  但是,我仍旧很认真的读完这本书。  喜欢,很简单,缘于鲁迅这个人,他的脊梁骨,是那个灰暗时代里,中华民族的柱梁!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03:32 , Processed in 0.0534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