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剥洋葱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11: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那是耻辱,60年来我一直把这段历史视为耻辱,并努力忏悔。对战争的反思也定义了我后来作为作家和公民的行为方式”,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说。
  
  
  格拉斯是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更让人轻易联想到的是他的另一标签:他自曝曾效力于臭名昭著的党卫军,也正是这样的不光彩行为,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正如他前文所说,60多年来,他一直选择忏悔。
  
  在此之前,他遭受诟病,多数与他是二战队伍中的一员有关,很多人对他没有好感,甚至不怀好意。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文称格拉斯作为作家和德国公民的勇气,没有被忏悔削弱,反而增加了,“格拉斯是一位勇敢的作家,一个国家良心和灵魂反思的楷模。”
  
  在反思的过程中,格拉斯的反应也足够坦诚。他先是承认自己的不光明之举,并为自己辩解为把参加党卫军,归咎于自己的幼稚和对家庭的反叛,“对我而言,那时我首先想的是走出那里,离开家庭。我想彻底与家庭断绝关系,这就是我加入军队的真实原因。”之后,他宣称在整个二战期间他没有开过一枪,他一生成为了道德说教者。
  
  可是,战事却成就了格拉斯的艺术人生。
  
  二战经历,让“死亡”二字,在格拉斯的笔下光芒四射。烟火战事与死亡魂灵,这一主题后来成为了成了格拉斯反复表现的文学题材,其中包括《铁皮鼓》,这个以一座城市为背景的小说,让格拉斯声名鹊起、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中的这座城市便是二战中著名的但泽市,在1927年,格拉斯就在那里出生。
  
  早先,格拉斯曾在许多场合暗示,对于战争和党卫军经历的反思将是自传的主题,“自传花了我三年时间,我想说的都在里面。”
  
  这就是《剥洋葱》。
  
  
  “回忆就像洋葱,每剥掉一层,就会露出一些早已忘却的事情,层层剥落间,泪湿满襟”,这是写在书的封皮上的一句话。我在北京一个窗外飘着雨丝的书店里买下它,只因为这句话,或者因为格拉斯足够的真诚和冷峻的诗意。
  
  这是格拉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共有十一章,采用第一与第三人称交替的视角,以线性方式叙述了他从十二岁到三十二岁的经历:二战时的童年,家庭的拮据,先后参加希特勒青年团、青年义务劳动军、党卫军,战俘营生活,战后的黑市买卖、当矿工、学石刻、学习雕塑,以诗人身份加盟“四七社”,以及之后旅居巴黎完成《铁皮鼓》,并叙述如何成为职业作家。
  
  把自传命名为《剥洋葱》,并在刺激和辛辣中,层层剖析自己的青年时代,道出参加过纳粹组织的真相。却不曾想,激起了千层浪,一些社会评论家、道德捍卫者纷纷发表言论:骂他是“伪君子”、“撒谎者”,还有人要求格拉斯“退还诺贝尔奖”,更多的人则是不断追问:格拉斯,你为什么要将自己参加党卫军的这段历史隐瞒这么久?
  
  当然,批判的背后,也有力挺的坚实力量。美国作家约翰·欧文说,“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道德指南针,格拉斯在我眼里仍然是位英雄。”而《纽约客》杂志评论说,“人们在逐渐淡忘这本书引起的舆论喧哗后,才能意识到它所真正拥有的美和力量,及其背后无与伦比的文学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仅在想,为何对于一个早年犯错、晚年悔改的人,却不容恕?为何对于忠于记忆、志于写作的作家如此苛刻?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赵孟頫是南宋后裔,但是更迭朝廷,到了元代卑躬屈膝,有人对此“薄其人遂薄其书”,以鄙薄赵的为人而贬低赵的书风。今天看来,实属不公,他的墨迹在今天也在日本、美国等地被人们妥善惠存。
  
  再者,按照中国文人的脾性,对自己的所为不加“粉饰”、不找“借口”已算少有,主动揭短、拷问良心者更是凤毛麟角。但是,格拉斯却清醒认识到:“我曾被纳入一个体制,而这个体制策划、组织、实施了对千百万人的屠杀。即使能以没动手干坏事为自己辩白,但还是留下一点儿世人习惯称为‘共同责任’的东西,至今挥之不去,在我有生之年肯定是难脱干系了。”六十余年,他一直为罪责感蒙羞。
  
  
  
  今天,他袒露了自己不为人知、却遭人辱的“过去”。对格拉斯本人来说,无疑是又一次的死亡和剥皮,这不仅是一次痛苦的回忆,更是一次痛苦的探源之旅,面对诘责、面对拷问、面对中伤、面对诅咒。
  
  相反,读者却喜欢窥探着这一有着“伤疤”的自传血书,出版业在制造着让更多人欣赏到一位忠心文学、担当德国良心的作家把记忆之刀插入自己心脏的“真人秀”。假使刀子进入身体,没有鲜血喷涌,或者刀锋没有伤筋动骨,将再次发动攻讦,并对作家之作表示出极大的“不满意”。这,也将对格拉斯不公。
  
  据统计,首版15万本《剥洋葱》半天内就卖出13万,出版社随即又加印了10万册。一本灵魂赎罪的精神自传,在出版商、媒体翻山倒海的轰炸下,演变为一本全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也是一个喜人的景观。奇怪于人类的窥视欲之强,喜人于阅文字精品的人数之多。
  
  
  
  相比格拉斯为人的毁誉参半,《剥洋葱》被认为基本是一部杰作。《纽约客》的评论认为,《剥洋葱》不仅是一本自传,更是一部冥想式的回忆录,“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天生说故事好手的笔下”。《独立报》的评论认为,书中字里行间,星点地挥洒满了他从前小说中的原型,有着魔法的气息。
  
  从文本上看,格拉斯写出了足够令人不安的恐惧,也写出了一个德国人庞杂的身体细节。许多批评家指出:格拉斯拯救了德国已被纳粹糟蹋了的语言。这样的自传让人们看到格拉斯波希米亚式的田园诗生活,与爵士乐结伴,与一个艾略特的四重奏诗歌语言相契的即兴、惊艳和天分、灵感。
  
  格拉斯的这本回忆录与他的小说一样,很少用说教或争辩的口吻,在文中可见的是,一个曾当过雕刻师的作家,在试图用各种方式来收拾往日的情感,在力争以救赎的方式在语言上印记着一个命运多舛的心路历程。可以说,《剥洋葱》与《铁皮鼓》一样,是一个时代的巅峰创作。
  
  
  
  小说家回忆录,层出不穷,但是很多都令人觉得只是写法充满技巧。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这样几部自传:卢梭的自传体小说《忏悔录》,芥川龙之介的《侏儒的话》,黑泽明的《蛤蟆的油》,以及中国散文大家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
  
  个人以为,《忏悔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自传,是文学届的一处奇葩,足够显示卢梭一辈子的怯懦和真诚,读者无不感动于卢梭剖析自我之深,勇气之诚。《侏儒的话》则一如再现出芥川龙之介的冷峻文笔和情节诡异,书中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具有着一位日本“鬼才”的高度艺术性和深刻讽刺性。《蛤蟆的油》,以“瑰丽”成为了去年一度的畅销书,最大的引人之处,在于一位世界级电影大师的“生命减去电影,等于零”的信念恪守,还有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过人谦逊和羞愧。
  
  相比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借我一生》,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则更朴实和真诚。《借》有着余氏惯用的文字矫饰、语言精美,但是周国平除了在“心灵自传”中交代一个藏于世间的郭世英之死的尘封谜案之外,还向女性读者们表达了一位思路通畅、哲性十足的大男子主义见解,真是应和了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男人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人不可不看周国平”。
  
  《剥洋葱》与它们不相上下。这里有着一位德国的良心透出的“人有良知”的信号,也有着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仁不让的深厚笔力,文中没有匠气,只有真诚。《剥洋葱》最令人屏息的地方,是格拉斯对自己不诚实的坦诚:“我一直在把玩寻找藉口逃避的技巧。”
  
  
  
  有一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人性的边缘来审视自我,有忏悔录的味道。这个道理放在《剥洋葱》来看,格拉斯以作家少有的勇气和坦诚,向读者交代了对自我的审视。更为真实的是:在每一个字中,在每一句话中,都能找到冷静的知趣和理性的忏悔。
  
  这种忏悔的痕迹,在《剥洋葱》的开篇就能看到,“无论是现如今,还是在前些年,用第三人称把自己伪装起来,这始终是一种诱惑:当‘他’快十二岁时,却还眷恋着母亲的怀抱时,某些事即将开始,某些事已结束。但是,那些开始,那些结束,能精确地说到某个时刻吗?只要是涉及到我的,我能”。
  
  这段文字的勇气接近于《忏悔录》的开头,人性的反思和人本的忠诚。这段文字的阴冷,又有似于中国先锋小说家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以孩子啼哭开篇的开头。
  
  再往下,格拉斯开始忆旧,“回忆像孩子一样,也爱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会躲藏起来…你若是缠着它,向它提问,回忆就像一颗要剥皮的洋葱。”
  
  为什么是洋葱,而不是其他?我猜想,以洋葱为比,首先因为其辛辣,其次因其下面潜藏着密码和谜团。“第一层洋葱皮是干巴巴的,一碰就沙沙作响。下面一层刚剥开,便露出湿漉漉的第三层,接着就是第四层第五层在窃窃私语,等待上场”。
  
  
  
  每一层洋葱皮都出汗似的渗出长期回避的词语,外加花里胡哨的字符,似乎是一个故作神秘的人从儿时起,洋葱从发芽时起,就想要把自己编成密码。
  
  好在,格拉斯逐步解开了这个洋葱密码。揭开了二战期间个人之举的不光明,揭开了人性灵魂之初的向善,也揭开了伟大的德国作家一直遮掩粉饰的心结,同样也保存了一位耄耋老人的晚年贞洁。
  
  所以,与其辱骂鄙薄,不如悉心读赏。
  
                         2008年12月11日,非诚毋载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 23:22 , Processed in 0.04730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