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柳如是别传(全三册)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8: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是从熊逸的《春秋大义》看还是梁由之的《百年五牛图》,
  陈寅恪斯人寥落一朝绝尘而去,都让人欷歔不迭。当年夜读陆键东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手不忍释卷,一篇读罢时已明晦交接。梁
  由之固然妙笔生花,而熊逸掷笔掩卷未尝真学释迦佛拈花之故。二
  人都不约而同择取了陈氏《答北客》一诗,也都注解寥寥,可思李
  劼叹息历史只前进了三平方米是闲文人的酸臭,大可一笑而过。
  喜读陈氏,而读之维艰。陈氏之早年文字,多畅晓简明,而晚
  年隐晦甚深。《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为陈氏心迹之代表篇
  目,易诵上口,可读之再三,
  海甯王静安先生自沈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
  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
  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
  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
  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
  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
  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
  先生之着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
  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斯为陈氏一生轨迹。
  然卅年之后,枯眼困顿,泣涕牛衣,恐怕也是陈氏未曾料想得
  到的。《答北客》一篇在北京来人之后,前有《给科学院的答复》那
  是说给大家听的,而《答北客》附于书信中,故更见陈氏真意。全
  诗如左,
  多谢相知筑菟裘,可怜无蟹有监州。
  柳家既负元和脚,不采萍花即自由。
  七言绝句,句句用典,以至于当代学人以查访其中一句之典故
  来阐其幽境。胡晓明作《陈寅恪惆守老僧之旧义诗文释证》抓住第
  二句,征引苏轼《金门寺中见李留台与二钱惟演易唱和四绝句戏用
  其韵跋之其二》,欲问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佐以欧阳修《归
  田录》卷二:“……每云:‘我是监州,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
  制。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
  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可谓信矣。
  而末句化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句,至于柳氏作之深
  意,可置而不论,全诗如左,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
  我曾简言之,柳氏是积极自由不得,陈氏是消极自由不得。
  首句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以求大宰。公
  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文虽菟裘归老,
  而陈氏实是隐世避祸。
  至于第三句,他曾有《寄傅斯年》诗云:正始遗音真绝响,元
  和新脚未成军。此用刘禹锡《酬柳柳州家鸡之赠》,
  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付官奴。
  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
  其实看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之一》更能明白陈氏之意,
  诗谓,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唐元和年间,柳公权书法流行朝野,同是柳家人,刘禹锡因此
  玩笑柳宗元。数百年后,苏轼有外甥亦姓柳,故寄诗勉励其“莫厌
  家鸡”,且不必“问人”,但学好自家“元和脚”也是很够用了。陈
  氏点字为“负”,进而言“既负”,便毋需论是老孤僧之意抑或高飞
  不逐群。越来越晦涩这般文字的背后,越来越清晰的陈寅恪如此浮
  现出来。而陈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亦可再添一句,坚决之
  意志,至死而终不可移。
  更已注定了他“苟全性命看白眼,著文为剩颂红妆”的最后二
  十年。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3 11:48 , Processed in 0.0459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