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遥远的桥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23: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一代人进新闻行,很大程度上甚或相当一些人,是受了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的影响——观念、态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资料搜集手法和写作风格。至今,我还会向新入行的晚辈们推荐这本书,只是不知道,忙忙碌碌疲于应付的他们是否有时间沉下心来细细地读一读。无论是做记者还是编辑,这本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应该隔三差五再回头看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范本,是一种经典,也是一种参照物。
  
  我一直都喜欢美国新闻同行所写的东西——他们的很多写作原则和方法可以从威廉·E·布隆代尔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那本书里一管窥豹,而且,我把他们的这些作品或者故事,当成自己学习的样板——无论从资料搜集的手段上,还是从写作手法上。其实,在《光荣与梦想》之前,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就已经让我注意到了这些,但是,《第三帝国的兴亡》那时给予我的,更多的还是其历史方面的价值。
  
  读的多了,慢慢总结出美国同行在写作上所使用的一般规律,借用绘画的术语来说,亦即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在类似的作品中,无论他们所描述的对象是历史还是现实,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这个规律,即:在大的事件上,有完整的或基本的“面”;在涉及事件的人群中,有不同的“线”;具体到事件中的个人,则有生动细致的“点”;而所有的这些点、线、面又纵横交错,近乎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让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事件的全貌,而且还可以看到这些事件对个人以及他们所属的人群的影响。就像拍电影,既有远景,又有特写;在史诗般的恢宏气势中,也不忘把焦点对准那些参与其中的个人,哪怕他是一个普通人。后来,很多电视纪录片所采用的手法,似乎也没有摆脱这个规律,甚至成为了一种标准的范式。
  
  这个规律,最近在读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的三部关于二战的著作时,感觉得愈发强烈。
  
  瑞恩(1920-1974)是爱尔兰人,晚年加入美国国籍。1943年,作为《每日电讯报》的战地记者进入二战的欧洲战场,随军报道直至攻克柏林,后又转至太平洋战区。当年他从战场上发回的报道,我没有见过,但是他的出色工作却在一些资料中有所见闻。不过,让我对他感兴趣的,还是他那三部关于二战的著作——《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最后一役The Last
  Battle》和《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按初版出版时间顺序)。
  
  这三部著作中的两部——《最长的一天》和《遥远的桥》曾经拍成过电影,这两部片子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其中,《最长的一天》开头和结尾处那顶遗落在海滩上的钢盔,《遥远的桥》里战斗的惨烈,都让我念念不忘。
  
  最近两个多月以来,集中读了关于二战的一些著作,包括美军、苏军、德军将帅的回忆录,瑞恩的这三部作品,以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相关;最难啃的丘吉尔的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现在仍在读中。
  
  瑞恩的三部作品,一般认为属于“历史文学”的范畴,但是,在我看来,其文学性固然重要,而其历史价值和新闻价值则远远高于其文学性。按照个人看法,我更愿意把这三部著作定义为“新闻报道性历史”或“历史性新闻报道”;因为这三部作品,基于大量的对当事人的采访、基于大量资料尤其是历史档案的搜集和占有,其写作的出发点严格基于史实的基础,而且“无一字无出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当成文学作品看待,其价值和意义都是多重的——首先是历史;而作为一个记者的作品,它们又几乎完全采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并没有很多的作者评述;最后,才是文学性,而这一点决定了阅读的快感。
  
  三部作品的准备和完成时间依次如下:《最长的一天》,十年;《最后一役》,三年;《遥远的桥》,七年。在《遥远的桥》的写作过程中,1970年,瑞恩罹患癌症,但他仍然以巨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1974年,该书完成,以最快的速度出版,同年,瑞恩英年早逝,此书遂成斯人绝唱,令人扼腕叹息。
  
  三部作品的中译本厚达近1200页,但读起来却并无劳累之感。每捧读一本,总不忍释卷,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这种畅快的阅读快感,应该归功于瑞恩娴熟运用的点、线、面相互交织的写作方法;其中,除了《最后一役》因为引用资料过多、基础调查粗放的原因而略显逊色之外,其余两部都堪称非虚构文学的经典。
  
  说实话,捧读这三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产生一种惊异——这样结构复杂、线索繁复的作品,不知道瑞恩究竟如何开笔;然而,这种惊异在阅读过程中又往往转变为一种敬意——对一个前辈同行的敬意,对态度和理想的敬意。
  
  一个人一辈子能写出其中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称得上“优秀”,但瑞恩用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三部这样优秀的作品,则简直可以称其为“伟大”。而我们,今天只能望其项背,如同面对《光荣与梦想》和《第三帝国的兴亡》一样面对它们,同时,心中充满尊重和敬仰。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0 06:35 , Processed in 0.0458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