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半生为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06: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我同生同气的小友Shan Ting 看了徐晓的《半生为人》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看徐晓《半生为人》只看了几页,人就好像霜打得茄子。我记得上次看这么情感悲痛的书是看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类书的作者固然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向读者动之以情,但读者也要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看来这本书只能到此为止了,不是作者写的不好,而是没有人愿意背负这种精神负担。”
  
  小友今年芳龄22,跟我有着17年的时间差,她出生于我上大学那一年,因此对同一本书的感悟,有着截然的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通读全书后,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精神负担,反而有了一定的充实感和收获感。徐晓讲述的人与事,发生在文革期间和文革结束以后,虽然我生于文革末期,对于文革的直接记忆只是墙上贴的毛主席画像和家中积攒的上百枚毛主席像章,但是那么浩大的一场政治运动,很难波及到三五岁的孩童,只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摔碎了一枚毛主席像章,爸妈非常紧张,小声商量着,把像章拿到和屋子分开的小厨房去,用榔头砸成碎末,并且叮嘱我不要往外说。这个情景如此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实在是因为当时爸妈紧张的程度太給力了,让我想不记住都难。
  
  我与作者共同经历了文革后的八十和九十年代,但是在北京这些文化青年如火如荼地复兴文化时,我还在从小学向中学过渡,北岛,舒婷这些闻名遐迩的诗人名字,对我来说非常遥远,我在中学时的固定文学刊物是《小说月报》,接触了当时知名的一些小说家,但对于诗歌,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基本上处在理解不了,不感兴趣的状态。当年我对自己读不懂诗表示失望,现在才明白,有些东西,必须是有过一定积淀以后才会懂,并不是资质颖悟就可以理解那些超越自己年龄和阅历的事情。
  
  因此,这本书可以帮助我补上因年龄差导致的一些认知上的匮乏,让我有了一种“补课”的收获。
  
  另一个收获是徐晓的文字恰好是我喜欢的,丰富而深刻,洗练而睿智,其中最吸引我的,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在那个年代,这一群体所代表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敢于怀疑的理性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 我们正处在一个乱象丛生的年代,整个民族失去了信仰(或许从未有过),人心浮躁,物欲横流,而且这种情况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不太可能拥有一个良性发展的大环境,但就个人而言,能在个人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提升一下精神层次,尽可能地摆脱庸俗的趣味,在传统文化中寻觅一些精髓,从同代的智者身上获得一些感染, 应该是我后半生的走向吧。
  
  徐晓和她在书中提到一些文化先锋,成长于一个风云迭起的时代,她的一些同龄人,抱怨一生被文革毁掉了,可是有些人,即使在那样一个颠倒黑白、人人自危的年代,仍然在艰苦的环境中恪守作人的底线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他们创办了《今天》这本如同号角和灯塔般的文学刊物,对于文革后迷茫的青年来说,起着着非同寻常的号召和引航作用。除了赵一凡、史铁生这些身残志坚的理想主义斗士以外,更打动我的是大家为了共同信念走到一起的那种向心力和凝聚力。那些不图名利、为《今天》而呐喊的文学青年,“他们是一些真正的精神贵族,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理想主义不是创作神话,而是身体力行地试图将神话变为现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展示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姿态、一种生存方式、一种人文精神,所以可以穿过昨天而历久弥坚。”
  
  徐晓的文字中,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有坚贞不屈的友情,有激越蓬勃的热情,有饱含哀伤的亲情,在对一桩桩事儿、一个个人的回忆中,贯穿着不加雕琢的、力透纸背的评价和反思。与当下很多沽名钓誉、粉饰太平的学者和教授相比,我认为徐晓的人生态度更踏实、更令人敬重,越是那些敢于揭历史的旧疮疤,揭自己的旧疮疤的人,越是真实可信的人。
  
  在《半生为人》的第一篇《永远的五月》中,徐晓这样评价她的丈夫周郿英,让我感触很深。
  
  如今,当我把有关他的故事放在同一张稿纸上来写,把他的身体、他的经历、他的性格放在同一个屏幕上来看,当生命无可挽回地逝去,一切已经成为历史,坐下来从头到尾细细地读完他人生的全文,我发现其实这些不难理解。试想,如果他为名为利为金钱所累,他还是爱他的朋友们心目中的老周吗?如果他不把自己看重的东西强调到极致,生活在分裂的时代怎么可能保全自己不成为一个分裂的人?一个男人,体弱多病饱受折磨,没有强健的体魄、耀眼的成就,凭什么葆有尊严赢得敬重?当年我又为什么崇拜他爱他嫁给他呢?如果说他的淡泊、退避、极端是他赖以生存的策略——每个人不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策略吗——他是成功的。他站在社会的边缘,与现实的喧嚣、浮躁、萎顿形成反差,这本身已构成了意义,并给社会提供了意义。当然他不是尽善尽美的,他选择传统中的光明,也被传统的阴影所笼罩;他蔑视世俗,却不能改变生活于分毫。如果有人因为把他看得尽善尽美而对他失望,不是他的错误。那么作为承受这一切的我,该抱怨什么,又能向谁抱怨呢?是的,生活在不断变化,不惜一切代价忠于一种观念已经使人疲惫不堪,我们不该固守陈规,也没必要总对往事耿耿于怀。但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男人和女人、老年人和中年人不都或多或少或心理或生理或内在或外表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吗?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把自己所尊崇的生活准则贯彻到生命的始终呢?
  
  作者的哲学性思考渗透在很多追忆中,例如在《爱一个人能有多久》中,作者说到:
  
   人的心啊,简直像是一个牢笼。每一种思绪,每一种情感,每一种本能的冲动,每一种社会的理念,都像是一头怪兽,互相纠缠,互相冲撞,互相折磨。你东逃西撞,左奔右突,但是你看不见出路。你的心是牢笼,心里的东西是困兽,没人能够拯救你。你是你自己的囚徒。你是你自己的结果。
  
  在对丈夫周郿英的缅怀中,徐晓写道:
  
  我们的留恋是千丝万缕的,我们的胶着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的瓜葛是没有穷尽的……我的坚强在你的忍耐里,你的尊严在我的执着里,你的生命在我余生的记忆里,我的余生在你死亡的阴影里……
  这一段让我格外动容,试问人世间,有多少对夫妻能在天人永隔时有这样荡气回肠的情怀?
  
  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从中看到了五零后的沧桑史、苦难史和拼搏史,看到了理想主义的火炬曾照耀在荆棘丛生的人生旅途中,看到了人性在黑暗的岁月绽放的光芒。徐晓,无论从她的个人经历和群体的经历,都可以将她的笔化成利剑,刺穿那颠覆人伦、泯灭人性的年代,但是她在审慎的思考后,选择撷取更美好、更光明的片段,这是一种蜕变、也是一种升华,也唯有如此,人才可以从时代的悲剧中超越出来,避免成为历史的终身牺牲品。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4 01:28 , Processed in 0.0425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