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06: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书店里有越来越多大学教授们的讲课集子,伴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这个趋势应该会持续下去。这是个顶好的事儿:看讲稿不像读论文,它更生动,浅显,信息量大,互动性强,读着有味又能学到不少新知识,适合专业人士以外的广大普通读者。要想领略不同高校不同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授课风范,在以前是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如今通过读书就能实现了。说来挺羡慕现在的中学生们,他们能接触和学习到的知识,比我那时要多得太多。在现有的讲课集中,“三联讲坛”是最值得推荐的,今天谈其中的一本: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如果你先前一点不了解西方的“后学”,读这本书肯定会有被SHOCK的感觉,因为葛兆光在尝试用后现代理论来阐释解读中国思想史上的诸多问题。
  后现代理论之纷繁复杂,许多学者都整不拎清,更甭提我这样的门外汉了。所以与其一头扎进去期冀能缕得头头是道,不如敬而远之观其大概。也许可以抓两个字眼和一个人物来大致看看“后现代”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历史”、“建构”和福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历史”是不怀戒心的,仿佛它是免检产品,天然真实。说起古人的某件事儿,要问你怎么知道的,“古书上写的啊”,只要这古书不是你瞎编或后朝人伪造的,六个字就足以挡住所有的质疑。《史记》的的确确是西汉司马迁写的,那里面记载的事就没什么可怀疑。但人们看文革交代个人历史问题的材料时却不会这么当真,尽管它也确是某某人某某年写下的,因为大家知道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会不得不写些违心的东西。为什么在面对“历史”时,大家就把这点给忘了?再古的古书也是当时的人写的啊,就算世风日下,古人不像我们今天这般爱弄虚作假吧,但谁就能保证他们笔下的每个字都是真实的?《史记》中屈原投江的段落甚是精彩,被人传诵至今。只是屈原独自披发行吟至江滨,怀石自沉汨罗以死,他和渔父那段“举世皆浊”的著名对谈,理应没有第三人在场,百年后的司马迁又是如何知道的,且描绘得绘声绘色?难怪后现代历史学家怀特会说“小说家创造故事,历史家发现故事”了。可要是文字不可信,那么真实的历史在哪里呢,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全部历史靠得都是文本啊,难道一切都成了故事而已吗?詹姆逊说“历史不是一个文本,可除了文本,历史不可企及。”后现代历史学在追究并质疑文本的真实性之后,采用了全新的策略,他们“小心剥历史的外壳,先是虚构的历史,之后有虚构者的心情和选择这些事件真实的想法,反映着一些价值取向,背后是一套用观念包裹起来的思想”,他们“将叙述的历史和真实的过去分开,把过去的真实悬置起来不去讨论,而是讨论一层层的包装是怎样建构起来的”。
  “建构”出现了。既然“历史”不是免检的,不是先验的,我们就要拿来研究,这个大粽子,这只大尾巴狼,怎么就在我们身边安然地埋伏了上千年而不被察觉,它究竟是怎么个货色?
  法国人福柯是识破无间道的大师,世面上关于他的各类研究著作已经汗牛充栋,研究文学、历史、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等等等的,似乎都绕不开他。我对福柯的了解很浅显,尽管如此,已足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葛兆光把福柯的主要理论概括成三点,简明清晰:第一,他要用考古的方法,重新考察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知识、思想、信仰等被建构起来的过程;第二,他认为所有的知识、思想及信仰,实际上都是和权力有关系的;第三,他的目的是揭示我们现在习惯接受的知识、历史、常识、思想等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它的基础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们凭什么得到这些合法性并拥有了合理性。我想要说得再简单点儿,也就是福柯认为,历史(包括所有的知识、思想、信仰)都是被权力建构出来的,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建构的过程(了解的过程也可以视做解构的过程)。这便是各路后现代学说的精髓之一。
  
  http://spaces.msn.com/cub18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0 22:31 , Processed in 0.0446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