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法源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10: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没有资格去评判作者,因为李敖的书看的并不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李敖,这真不是一本多么惊艳的作品。就以这样的水平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真是要我轻看了这个奖项。也可能因为我性别女,按照他的本意,“这是一部阳刚的作品,严格说来,书中只有一个女人,并且还是一个坏女人”,所以其中苍茫大气非我辈所能完全体悟。他花六个星期完成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我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中国近代史那本课本的小说版。
          在他自信的前言中是这样描述这本书的内容的:
          “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经世济民)等等,都在论述之列,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李大师的功底深厚,他列举的内容的确一一阐述,并且深入展开,历史依据信手拈来,诗文推敲多见妙悟,而这样的阐述与探讨却让这本小说失去了小说的颜色,倒是多了教科书般的苦口婆心。说是那么多的主题,归根到底都落在了三个角色上:法源寺、康有为、谭嗣同,尤其是对谭嗣同的刻画。就像书的名字“北京法源寺”,法源寺就是整本书的背景,有时候作者写着写着,看似要跑题了,又会回到这个主题上,当他感觉谭嗣同刻画的太多了,谭嗣同就去拜访住在法源寺的袁世凯,当他觉得康有为费的笔墨太多了,康有为就去法源寺偶遇了李十力,这座悲天悯人的祠堂在整本书里时隐时现,像是配角,却无处不在。它在冷风寒夜里供来往路人一碗热粥,在午门刑后给闭眼之人一个安身之所,它包容万物,上善若水,你挑剔、你抱怨、你醉生梦死、你气雄万夫,在它檐下都众生平等,佛永远对你报以永恒的宽慰的笑。
         写的最多的,还是谭嗣同。看到一半差点没以为这是谭嗣同传。其实我最初对谭嗣同的印象并不那么确切具体,因为当时人教版的课本上都配有一张谭嗣同的照片,和我们初中的语文老师长的特别像,我们当时的语文老师也秃头,区别只不过是没辫子,因而看到这位戊戌六君子中灵魂人物的时候总是少了很多了解的愿望与应有的尊敬。
         读完这本书,再去看那张经典照片,就给了人不一样的心境。在李敖的书里,他让我看到的是一位精通琴棋、文武双全的壮士,一位在大漠边塞体会过“海阔天长,不知归处”的沧桑,在是非不定的群众面前慷慨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游侠义客。他要做公孙杵臼,他要做殉道者,他要用自己的死来呐喊,用自己的失败为他人来日的胜利起航。往常我体会不到满腹经纶是何种出口成章,李敖倒是活现了那种学问人你来我往文质彬彬的对话,每一次说服之举都是引经据典,并且剖析的细致入微,所有的对话怕是作者精心准备,颇有要叙事让步的意味。
         虽然李敖说,书里只有一个坏女人,但是他写谭嗣同的时候,总算也让我看到了他善解人意的妻子。他的“与妻书”写的一点不比林觉民差,要说温情,那么整本书的阳刚悲壮之中,只有这么一点是属于让人落泪的柔弱处了。谭嗣同在被捕前,写了五封信,给妻子李闰的信是这样写的:
         闰妻如面: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此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殇儿与我,灵魂不远,与君魂梦相依,望君遣怀。戊戌八月九日,嗣同。
         他们的儿子出生不到两岁就夭折,夫妻结发十五年,聚少离多却伉俪情深。当年李闰看到谭嗣同的信痛哭流涕,取他狱中诗句“忍死须臾待杜根”之句自号“须臾”。谭嗣同死后,她年年都做悼亡诗,只可惜文革时候大抄家,活人的死人的一并抄了走了,下落不明。可是,能看到的那首中,一句“惨澹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折煞人也!!!
  
          除了谭嗣同,康有为在我脑海里也变得饱满立体。我是知道李敖的滥情与康有为小妾众多,两人估计有一拼,不过作者未写一字,看来立场相投也不发议论。倒是规律的断言了先知的悲惨命运,“他只有未来,却只能活在现在”,他作为先知,被一切人放过,也算好运气。李敖借王五的口说了大实话,“他康有为是有大学问的人,我们不懂,但三哥你懂。我们只是担心有天大学问的人除非不犯错,要犯就一定是大错,大得收不了摊,要人头落地”。   
          知识分子的改良就是这样,不管不顾,只要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你是满腔热情,一团焰火,他是冷若冰霜,一片汪洋,就算是落花有意,怎奈何的了流水无情。改革要成功,除非两情相悦,比如商鞅变法,当年和秦孝公好到了几乎要穿一个裤衩,这种事儿也和谈恋爱一样,周瑜打黄盖也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身上动动刀子的状况,谁愿意吃这种苦痛。百姓顶多,也“无非求碗热汤喝”,而历史让知识分子看得更远,思考让他们想得更深,文字带着魔力让他们看轻生死,让他们不畏权贵,国家危难更让青年担起使命,拳拳报国心,满眼赤子泪,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试他一试。
           
           早前看人人上有图片,是拍《血战》的电视剧在武大取景,那是一个学生游行抗议示威的画面,作者在底下大致是说,当下哪还会有当时那种热血与激情,我们都变的畏缩与乐享安逸,一点都没有了昔日大学生该用的激昂与勇气。
           而我想说的是,不论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安逸的时候有安逸的活法,战争的年代有备战的状态,我们不能强求这个时代的人活在以往的悲苦离愁中,思考和阅读依旧需要,对自由与民主的呐喊依旧需要,但国家在成熟,人民也在成长,我们的国歌不是白唱的: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当我们的民族能够给我们提供盛世安宁的和平,我们也要学会不对他人的生活横加干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一样。但当我们出现了危亡的契机,千百年我们生长的大地赋予的最原始的情感和连结,那种神圣却亲切的集体感,那种保家卫国而理直气壮地无畏,又会从我们心底涌现出来。在任何英雄辈出的年代里,奸佞也是一样的多,甚至更多。所以担心什么呢?“惟上智与下愚难移也”,不论世事变迁,百姓还是过百姓的日子,帝王还是有帝王的故事,但到了唇齿相依的关头,他们还是会紧紧拥抱在一起。现在总有一种论调“惟民国上”,哪知民国的人们也对它抨击的不得了呢?“民国呵,它离名义的帝国业已遥远,它离实质的帝国却还那么接近。它在许多方面,只是帝国的代名词”,我们只是迷恋那些红尘旧事,才子佳人,其实千秋万世,一代一代,不过是一场场轮回而已。
          
          借来龚先生在海棠花瓣前的叹息: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千年。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2 18:45 , Processed in 0.0761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