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故一九四二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23: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本文集,我只看了《温故一九四二》这一篇。
         我是从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中知道当年河南的那场大饥荒的。我想对于大多数九零后来说,在这部电影出现之前,没有几个人知道那个故事。或许在这个民族所有人的记忆中,除了那些亲历者和历史研究者,谁也不会关注“1942”这个数字。
         饥饿对于我来说并不十分陌生。我并没有经历过任何饥荒,但在我的家乡,我时常听到老人们讲起1958年的饥饿。在这个共和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我们把1959—1961这三年称作“三年困难时期”。但在皖北那片大地,困难从1958年就开始了。也有可能是旧历与新历的差别,但“58年”在我的家乡就是“饥饿”的代名词。老人们并不是逢人就讲那个时代的苦难,但看到年轻人浪费粮食时,他们总会感叹一声:唉,你们是没经历过58年饿jian啊,唉。我至今不知道“饿jian年”的“jian”字怎么写,老人们念做“见”,也有说应是“歉”字的。
          跟电影《一九四二》描述的一样,人们没有粮食了就啃树皮吃草根,有的人为了保命离家要饭。情况好些的就整天吃水煮土豆。家乡人把土豆叫做地蛋,可是就是这大地生出的蛋,远不比鸡生出的蛋有营养,他们吃得够够的。当饭桌上出现我们这些孩子们喜欢吃的土豆时,他们早已没了兴趣,恨不得一辈子不要见到土豆。有时我想,他们是把自己年轻时挨饿的经历都放到了58年,在短短的一年里,哪能有那么多的故事。在与我的曾祖父一个辈分的兄弟中,有一个要饭要到了东北,然后就在东北安家落户了。我小的时候不太懂事,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在遥远的东北还会有我家的亲戚。我妈妈的奶奶,那时候带着他的大儿子出去逃犯,政府为了面子把他们抓进了监狱,她的大儿子年轻,又把大儿子送去挖河建水利。可后来,人们再也没有见过我妈妈的奶奶,只是人们都说,她是被饿死了。当我像探秘一样问起我曾祖母这些事情时,她也讲过谁谁也是被饿死的,但我对那些谁谁十分陌生,不知道他们与我家是什么关系,也不知道他们的后代都是谁。我的曾祖母现在还活着,已经快一百岁了。她没有上过学,三十多岁开始守寡,带着四个孩子,还要关心死去的丈夫的几个年轻的弟弟的家庭。
         几十年过去了,亲历过当年苦难的人有的死去,尚在人世的已垂垂老矣,身后是一群他们的子孙后代。苦难对于这个民族来说也许并不算什么,但若把苦难缩小到具体的一个个人的身上,我们才能体会到苦难的含义。
         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刘震云表现出来的是对政治的极端不信任:老百姓就是老百姓,委员长什么的才不会真正理会你们这部分挨饿的人的苦难。老百姓就是老百姓,谁给食物就帮谁干活,汉奸乎?人民乎?填饱肚子才是真理。这是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时得出的可怕的结论。可是,事实不就是这样吗?我常想,我们历史书上写的满是大义凌然的话,可这些与老百姓有关吗?军阀混战,抗日,国共战争,大跃进,文革,我的年近百岁的曾祖母都经历过这些时代,可是,像许多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一样,她只是一个默默的承受者,打仗了就躲,挨饿了就啃树皮吃草根然后去要饭,他们组建了集体食堂就去食堂吃饭,文革了看看他们戴着可笑的高帽子,高帽子上面写着不认识的字儿……
         而在电影《一九四二》中,仍然有那些处于社会上层的政府官员们对老百姓表现出一丝关爱的情节:蒋介石还会去教堂反思,省政府李培基还会为灾民争取救济,这些都是在原著《温故一九四二》中难以看到的。
         在电影《一九四二》的末尾部分,老东家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陕西没活路吗?”“陕西有活路,就是我没有活路。”老东家为了活命逃亡陕西,可逃到最后一大家人只剩下他自己,往回走“想的就是个死,就想死得离家近点”……
         难道中国人就只有这样的命运吗?难道历史总得在重复中行进吗?
         我不知道答案。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0 13:26 , Processed in 0.0466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