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帝是个不合格的药剂师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04: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铮/文
  
  
          其实,娱乐不需要评论。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娱乐不需要由文字工作者正儿八经地加以评论。这是由娱乐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的:娱乐供给的就是口头议论(gossip)的资源,在大众媒体上正儿八经地谈,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减损了民间口头议论的快感,从而违反了娱乐生产的基本原则。
          目前中国媒体上的绝大多数娱乐评论家,实际上是所谓“常识提供者”。也就是说,他们所写的,常常只是民间口头议论的延伸,是口头议论精炼化的产物,从本质上讲,不妨称之为“纸面上的口头议论”。
          写作者若想超越这一层次,途径恐怕只有两条:一是将娱乐本身“学问化”,建立娱乐的知识谱系和评价体系,二是从社会学或文化研究的视角观察娱乐,将娱乐置于更大的社会背景中。我读韩松落的娱乐评论集《上帝是个不合格的药剂师》(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8月版),发觉他在这两条途径上或多或少都有探索。
          韩松落谈喻可欣,说她出现在1982年琼瑶巨星公司出品的《燃烧吧!火鸟》结尾,“在片尾的三分钟里,一共露面两次,台词只得两句:”好漂亮啊!""你骗人!"“紧跟着补充说,”那是喻可欣的首次银幕之旅“。在学术界,常有见多识广的学者”炫学“,谈喻可欣这段也可说是娱评人的”炫学“了。娱乐成了一门学问,可以辑佚,可以考据,是为”娱乐文献学“。在这方面,韩松落很有本钱,不必多讲。
          理论化地解剖娱乐,企图心也露出端倪。单看韩松落竟在娱评里引用黑格尔、桑塔格,就不难明白。尤其是谈张娜拉时引用了政治学家乔恩·埃尔斯特的文字,让人刮目相看,因为那段话出自埃尔斯特主编的论文集《协商民主》,主题是宪法的制定,虽然韩的引文有几个翻译欠妥的地方,不过也使人讶异其阅读范围之广了。
           或许是个人偏见:若就事论事地谈论娱乐,那真是无话可讲。要谈,怕只能跳出界外,谈点别的。韩松落的娱评,有时都不怎么提当事人的名字,当真是只谈别的。他讲王杰的一篇,叫《命运的程式化理解》,我佩服得不得了,故不吝大段引用:
          媒体写明星,和写小说近似,每个出现在文字里的明星,其实都不是他们本人,他们只是任人打扮的素材和原型,被赋予某种鲜明的个性,被挖掘出一个容易发力的写作“点”……尴尬人出门,天一定下雨;富太太每次都要笨拙地炫耀财富;莽汉子总是倒霉却总是逢凶化吉。而且,一旦这形象成型,别人也乐得偷懒,心照不宣地沿用,在任何事里都能找出典型个性的因子,大家齐心协力,把那个人塑造成需要的样子。
          假如到这里打住,我们已经可以说这是机敏的社会观察,然而韩松落在后面又继续写道:
          其实,我们理解命运的方式,也和读小说近似,得公式化并充满熟悉的桥段,这样才方便快捷,不制造理解上的麻烦,最好连感喟都是预备好的……“知音体”能够大行其道,不是没道理的那其实是一本理解命运的快捷公式大全。
          “最好连感喟都是预备好的”,真是如此。这算什么呢?肯定不是社会观察或文化研究了,往俗里说,姑且叫生命感悟罢。这当然也是一种“常识”。刚才不刚刚贬低过彼“常识”吗,怎么又对此“常识”赞叹不已了,岂非自相矛盾?说起来,的确是自相矛盾,盖因世间一切道理,绝无新鲜的,总归都是“常识”。能者成其高深,不能者成为gossip,如此而已。   
         
          摘自 《南方都市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9-7 04: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松落/文
  
          自2004年接了第一个娱乐专栏至今,八年时间,我写了上千篇娱乐随笔。电脑D盘的“娱乐随笔”名目下,有38个小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里,有三十到五十篇文章。当然,每篇文章因为反复修改,会以“XXXX2”、“XXXX5”的方式多次存在,但一千篇娱乐随笔,应该是有的。
          这些娱乐类的文章,此前结集出版过一次,就是2010年出版的《我们的她们》,当时遵照编辑的思路,选择了讲述女明星身世的篇目,重新进行了整合和修改。最终的成书,故事性较强,在网站摆放的时候,被放在了“传记”类别里。而随笔性质较浓的文章,之前并没有出过书,这次选择了一些篇目,集中在一起。
          整理稿件的时候,是从后往前翻检的,看到最初写的那批文章时,不免为早先的自己生出一额汗,怎么能写得那样坏?文字坏,见识不够,还咄咄逼人。怎奈记忆无论如何也回不到现场,也插入不到当时的思维,不知当时的自己,怎么会那样写,那样想,只剩惘然。想起网上游荡的一个说法,说人身上的细胞每七年时间就会彻底更新一次,有没有依据不知道,但我再度看到那些文章,却完全是新人看旧人的心情,有一个人看另一个人的讶异。
          这几年的努力学习,努力磨平性格中的齿豁,多少是有点滴的吧,至少,看见那些文章的时候,像被审讯间的白灯照着,每个字都格外刺眼。所以,最终选进书稿的,多数是2009年后的文章,未必多么好,但胜在多点温柔敦厚。
          有几篇文章在《我们的她们》中出现过,这次又放进了这本书的“浮花”部分。我的想法很简单,当时那本书因为制作粗糙,很受诟病,但我有把握,那些文字不算坏,只是被阅读气氛带坏了。所以,我小小地选了几篇,想看看当它在较好的纸张、印刷、封面烘托下,会是什么结果。也是做个试验的意思。
          娱乐类文字,在文字的世界里,似乎天然地低人一等。有位老师,也将我的随笔归为“泛文化随笔”,善意地回避了“娱乐”的属性。但我又觉得,娱乐类文字,比别的文字,更适合作为剖解人世人事的工具,也更具“黑匣子”功用,帮我们记录下一段时光,哦,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那个夏天,曾轶可参加比赛的那一年……,所以《改变1995》里,唱给天堂里那个人的,都不是所谓大事,而是时间里的各种花絮。我整理文字的时候,也像打开盒子,这几年的事情纷纷跟着来了,不得不常常停下来。所以,就大大方方地保留它的“娱乐”标签吧。
          要感谢彭毅文,她给了我自由度,容忍了我在不自信驱使下的反复修改——我校对和修改后寄回的,几乎是另一部书稿,还要谢谢上海三联的黄韬老师和王笑红老师。也要感谢刊发这些文章的老师们,叶倾城、徐庆华、邓雁、黄佟佟、汤灏、刘奕伶、闵小丽……希望没把你们的名字写错。
          还要特别感谢马凌老师(豆瓣上的malingcat),这本书中《上帝是个不合格的药剂师》译文的题目,来自马凌老师为《隐疾》所写的书评。后来,彭毅文在众多题目中,相中它作为书名。我跟马凌老师写了豆邮,讨这个书名,她爽快地答应了。
          一本书,其实也是一场戏,现在,与戏有关的事情,都交代得差不多了,就让铃声响起,大幕拉开,让娱乐娱事背后的记忆纷涌而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03:03 , Processed in 0.0408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