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23: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Fast Line
  
  读《和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By Henry/2010.11.10
  
  
  
  这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墓志铭。
  
  作为驻外记者,他的足迹遍及五洲四洋六十多个国家,特别是深入拉美、非洲、中东等人迹罕至的蛮荒地带,亲临火线,发回弥漫着硝烟的真实报道和照片。
  
  作为一个诗人作家,他六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创作了二十余部文学作品,有的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波兰作家卡普辛斯基的人生的每一个维度都值得一个人作为毕生的追求,他付出了什么?在如此不平凡的人生中他经历了什么?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卡普辛斯基2004年出版的人生最后一部作品给出了完美的答案,有评论说《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这本书是一份最恰当的遗嘱。
  
  
  
  (1)印度情节
  
  
  
  卡普辛斯基说:“那些令你着迷的国家会激起你对生活的激情,那些刚刚崛起的新大陆,尽管那里还存在着贫困和饥饿,但这一切都与对美好明天的憧憬相随。”
  
  可以说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发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活的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或是印度人,然后义无反顾得踏上了前往这两个亚洲国度的旅程。他对于印度的热爱,他对于北京的种种描述,常常让我会心一笑,一直到后来尼罗河沿岸的非洲,他眼中观察的国度和自己钟情的地域竟然有这么多的重合,从这一点来说,读《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是让人愉悦的。
  
  几年后,纵使在非洲的土地上,他还是在不停回忆印度,“看着这个服务员,在这样的夜晚,在这种大热天里,听着这里的蝉鸣,吃着香蕉喝着茶,令我触景生情,再次勾起了我对印度的回忆,让我回想起,我在印度度过的那段迷人的时光和迷惘的日日夜夜。如今,我身处此地,所看到的一切都让我强烈感觉到,这里和印度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甚至令我觉得,能闻到来自印度的气味,但这其实是来自阿尼尔身上的一种香味,是他衣服上带着的那种特殊的植物——麒麟草和薄荷草发出的幽幽的香味。”
  
  有很多东西,其实就是一种情节,我们姑且叫做“印度情节”。
  
  
  
  (2)魂牵梦绕的要做的事
  
  从印度回来后,卡普下一站选择了中国,他一边认真学中文一边读《毛泽东选集》,思考孔子和老子,同时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了六十年代北京的长城,以及有着灰色瓦顶的一排排平房和上面的乌鸦。中国在卡普辛斯基看来,是“一个崭新而又陌生的世界”。他在从中国回到波兰的笔记中写道:“我渴望了解它,渴望把自己完全熔化和溶解在这个对我来说仍像是一个外星球的世界之中,并成为它的一员。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我就是土生土长在这儿的人,我的生活就在这儿。我十分渴望立即学会中国的语言,能够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它的一切书籍,了解对我来说这块十分陌生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但同时,“这个国家的文明历史是如此深邃、厚重、丰富、复杂而又呈多样性,即使我能弄懂一点皮毛,即使我可以做到一知半解,也需要耗费我毕生的精力。”
  
  这种对于陌生文化的好奇心和被拒之千里之外的沮丧,这种对比是那么强烈,是每一个现代人尝试融入某种远古文明时,不可避免碰撞出的一个火花,在卡普看来,但凡要想成为一名印度学学者、中国学学者、阿拉伯学学者或者希伯来学学者,是必须跨过这一个坎的,成为具有渊博知识的专家。
  
  而在这个时候,这个世界更能吸引着他,去接触更多的新人新事,探寻新的道路,发现新的蓝天。去跨越一下国境,探究一下国界的那边究竟能看到什么,卡普看来,这是“魂牵梦绕的要做的事”。
  
  
  
  (3)更遥远的世界
  
  
  
  卡普辛斯基的旅行在中国而印度之后抵达了更遥远的边界,他的笔下出现了六十年代的尼罗河,从开罗到喀土穆的风土人情,到刚果的内战,他描写了纳赛尔时代的埃及社会,自己喝完捷克啤酒后却不知道瓶子该往哪儿扔,好不容易爬上了开罗的宣礼塔却遭到了抢劫。他写非洲的沙漠,沙漠就像一个谜,令人感到不寒而栗。他的文字是简单而独特的,他观察别人忽略的细节,然后写出动人至深的文字。
  
  卡普辛斯基的注意力一点点转向了非洲,他对这块大陆的了解和爱与日俱增,在这些对于自己全新的国度中发生的一切也带给了他全新的世界观,教会了他写作、历史和记忆的含义。
  
  在一座叫做“达累斯萨拉姆”的非洲城市的记录中,我找到了这种观念的转变,念了几遍才发现这在阿拉伯语中是“和平之城”的意思,由于不断的移民,这座人口二十万的城市汇聚了各种不同民族的人们,互相交往、共同生活。“他们之间似乎不需要任何调解。”卡普在这里突然发现了一种不同于自己习惯的欧洲中心的世界观。
  
  这时,卡普意识到在非洲,或者说在欧洲之外,各个民族和社会都能找到自己享受生活的方法,保持自己的传统习惯,当然各种问题也交叉存在。不管怎么样,这个世界,对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是陌生的,这里的现实,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现实。
  
  这是我们为什么值得不断行走的原因,走在我们所处时代的世界边缘。去认识到同住在一个星球上的另外一些人们。这种接触打开了卡普的眼界,改变了他至今未知的世界范围,这让他耳目一新,因为他了解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比例。
  
  
  
  (4)希罗多德的世界观
  
  
  
  卡普辛斯基纷繁复杂的人生如果有一条主线的话,那就是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卡普辛斯基一生的旅行都带着这位作家留下的著作《历史》,反复的阅读。
  
  把希罗多德的这本巨著翻译成为历史这个名字实在有些过于简单,那个时代,源于希腊文的这个词“History”,实际上,它的原意是“研究”、“探索”的意思。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希罗多德视为自己的行为榜样。希罗多德游历各地,尽可能的记下他遇到的所有事情,正如希罗多德自己所说,“其目的是防止人类活动的轨迹被岁月所抹去。”
  
  在希罗多德的时代,人们书写历史没有百科全书,没有图书馆的资料可供查阅,他首先得迈出脚步走出家门去旅行,去求索,而这样的人生的意义对于卡普来说,在希罗多德身上就找到了慰藉,希罗多德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之心使他渴望去天涯海角,不惜一切代价去观察,去亲身经历。卡普也问自己,“那这不就是我们所有记者本应做的事吗?每每遇到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不就是立即打起行装出门旅行吗?旅行就是我们原始资料的来源,就是我们储存财富的宝库,就是我们的财富。记者只有通过旅行,才能像在自己家一样,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5)旅行的奥秘
  
  
  
  书的最后,作者站在四周闪光的暗处,终于发现了旅行的奥秘。
  
  按照卡普的话说,我们应该走出去探索, 别的文化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自己,为的是使我们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
  
  这也正是为什么希罗多德发现了这个奥秘之后,每天早上,他一次次振作精神,又一次次踏上旅行的征程。
  
  
  
  《和希罗多德一起旅行》/作者:雷沙德·卡普辛斯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9 15:44 , Processed in 0.0440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