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7|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史新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07: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本治史大家的通俗著作,作者纵观中国历史,选取社会演变、传统政治、士、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历史人物、文化传统六个方面,选取过往的论文与演讲稿,成此一书,其中意见与《国史大纲》无多违异。既是通俗本,则必有通俗本的特点:虽然本书语言简明、逻辑严密、分析全面且视角多元,但征引并不详实,简单举例来说:第15页关于汉代奴隶地位的一段,即是以现成结论作为论据;另外,“据历史记载”这样模糊的说法,全书多次出现。关于考据,尚存其他疑问,囿于篇幅,不再赘言。总之,读此书,读者虽可在短短几十页中读到作者几十年潜心研究的一个概要,但若有心细究,则感力不从心。我猜测本书大概是《国史大纲》的提纲挈领之版本,在历史专业学生读来,内容肯定比旁人读来丰富许多,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虽为“通俗本”,实际上却并不适合门外汉读,因为其在结论上的笔墨要远多于考据,实则不能让读者接近治史真谛(当然,这真谛是我想象的)。
  下面扼要转述一下本书内容:
  1、        西方所谓“封建”与中国所谓“封建”不是两个可以混用的说法,前为封地采邑,后为封邦建国,中西“封建”是恰相颠倒的。西方封建是个社会形态,中国封建则是一个政治制度。中国不曾有过西方所谓“封建社会”,也不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路。
  2、        作者将中国社会的演变归纳为“游士社会”(战国)-“门第社会”(魏晋南北朝)-“白衣社会”(直至清末)。其划分标准即为士阶层的地位和活跃程度。作者又谓中国社会自春秋战国以下为“四民社会”(士、农、工、商)。这种演变过程与西方社会之进程又有不同。
  3、        “若我们说西方政权是契约的,则中国政权乃是信托的。契约政权,时时带有监督性。而信托政权,则是放任与期待。因此中国政治精神,不重在主权上争持,而重在道义上互勉,这又已成为一种历史惰性,并不因辛亥革命而消失。”
  4、        士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机是社会性的,着眼在下层之全体民众,为政治而政治是他们所不齿的。这与中国传统教育也有关,它注意如何培养出一辈尽职胜任的人才,却不叫人如何争取政权。
  5、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不是做一理想的特殊人,而在做一理想的普通人,这里向总要作用于社会全体,因此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总附随有一种宗教精神,为大群而完成其个人。而此四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不行所最缺乏者正在此,一味慕效西方,没有照顾到社会下层之大整体。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1 12:40 , Processed in 0.0510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