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保护才能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05: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是否有意安排,此书以手记开篇(撇去代序《保护才能》),以格言集结语,两者一开一合,巧妙地形成一大漩涡,一大仿佛可以吸纳一切的开放式漩涡。显然,中途出现的不管是文论,还是访谈,作者都会无一幸免地带上一定的策略性(这不含任何贬义),可当它们很妥帖地放置在这个漩涡中央的时候,它们的“性格”就被灵动地抹灭掉了,进入到一种无性格,或者说是更大的性格当中。
         手记、格言类文字,可以说是我们进入一位写作者“幽暗内核”的最简洁方式,不论这座花园再怎样小径交叉,我们也能有效地避开繁乱表象,直抵本质。它暗涛汹涌,它沙里淘金,它有时甚至越过“作者写作”的范畴,而以“神性写作”的状态出现,神性总是柔和的,因此,唯有当我们“浑身上下没有一块硬肉”的时候,我们才能清楚地接收到上帝的讯息。
       接收到的还有什么呢?我想,那还有颤栗、肌肉惊悸、尾骨紧缩,以及冲向制高点时的喘息。那惊鸿一瞥,醍醐灌顶式的瞬间,让我们一下从没有硬肉状态进入到力往一处使的紧绷,这才有了我们后来最自然,最真实,最破而后立的放松,这才有了我们后来缓缓向小说释放的脉动。
       更有趣的是,陈卫身上最卓越的才能,正是那种鞭辟入里、直抵本质的洞察力,从95年他23岁时的手记开始,就完美地显露出“取消个体经验,无我亦‘无情’”的洞悉,所以当这本集子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即能很轻巧地获得直抵本质后的直抵本质,这就是他的才能。甚至有时候,它能吞噬掉部分写作者的暗光,至少,让他们感到害怕。
       这时再反观他的小说,我们也即轻巧地获得了他的“幽暗内核”,譬如《两只空气同时落球》,譬如《你以为你能走多远》,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真的是这样吗?我们难道不是经常沉陷于捷径,却还为此沾沾自喜吗?他无门的写作,不正让我们去接受另一个事实吗:在他这儿,你只有多走些弯路,多吃些苦头,才能获得与之共振的弹跳。这时候,他中途的文论,的访谈,就显得多么的必要,必要到我们可能像一只饥饿的野兽,恨不得一口气吞下去,但他也幽默地告诫我们:“不因免费而暴饮,不因昂贵而空腹”,我们还得一口一口慢慢来。
        塞林格、歌德、纪德、杜拉、卡夫卡、博尔赫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因为总在被谈论,因为谈论得过多,险成为“流质”,而到了这中途,却成为一口一口慢慢来还可能磕到牙的干货,这得益于他一贯的对当下时尚阅读的浪漫反动,这得益于他“长时间的对身外涌现的人事缺乏兴趣的生活”——卡夫卡被圈入“观念艺术”的地界,图森也被划入“被强烈设定的轻松”的境地,博尔赫斯让我们喜欢的是他的博氏语言,而非其审美趋向。“你可以采来玫瑰,但采不来玫瑰的香气”,能够撞击我们整个心灵的美,成为陈卫评判艺术,评判作品的唯一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在暗处发光的手记和格言所产生的作用,可若这中国瓷器是迥然相异的两只,那也无以获得吸纳一切的能力。于是我们又折返回来,细心地打量摸索,紧接着,颤栗的一瞬终于也降临到我们身上:他的写作,他的生长,他的生活,的确是一脉的,的确是那酷似树木的生长。然后,我们又在最真实的放松中得知了:“种子”早已埋下,到底能生长成哪样,依靠的完全是后天绝对的水分、养料、光照等诸多因素,这正是他发出“保护才能”这四个大字的源头警戒,绝非只是简单的22条。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05:15 , Processed in 0.05874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