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由在高处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16: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阵子,听闻《自由在高处》一书热卖,又觉得书名听着有些意思,便前后抽空翻看了下。前后约看了二百来页,对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大体上也所了解,我无益于鼓吹该书种种不着边际的优点。首先方可谈谈我读出的大致的印象。首先,我对书名“自由在高处”始终有所偏见,感觉不甚恰当。书中的向读者展示了近来社会上一些争议颇大的的实例,同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当然对大部分观点我持肯定的态度),作为一种对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的新思潮,值得肯定。但是说“自由在高处”,高处有多高?我们广大群众又能否拥有。但倘若它真的存在,意味着人人心目中均有一把恒定“标准”的尺,这里作者的理解有所偏颇:作者爱写社会评论,当然是作者对社会事务有独到的见解,读者即便是接受了他(指作者)的见解,也未必能受到几分自由主义的熏陶。自由的思想就要承认人人都要能有不同的诠释,对同一件事物,辅之以适当的引导,达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的效果。而粗度此书,每篇评论的最后总有一个程度或轻或重的逻辑结论,况且好些言论过激,听说作者在该书出版之前有一本书《重新发现社会》,这书名比“自由在高处”好得多。
  下面,我想谈一谈书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前半部分是书中最精彩的,稍后我会谈到。先以几个典型的实例来概括一下作者的思维逻辑立场,在《洛克如何理解超女?》一文中,作者强调“审美自治”的重要性,文末说:“相信每个有着自由心智的人可以做出合乎自己需求的趋利避害的选择。”倘若初读,作者的观点也不觉新鲜,有关于不盲目追星的评论报道早已随处可见;细读一遍后便有一些问题,全文借洛克的认识论讲述了一个观点,即意义形成于个体自身。以此逻辑,超女的轰动固然只是一时间的文化潮流,但无数追从者对超女的认识应该是他们个人自由思考之后的结果,思考的正确与否是另一回事,但他们思考了就得承认存在“审美自治”,因此,与作者最终的逻辑结论是毫无意义的。个人认为,这里追星的根源可以归咎于理智和情感的问题或者是个人文化的提升导致的审美观念的改变。另举一例,在《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文中,作者大批“冒充中国的不高兴派”,甚至将其骂成“侵略者”、“意淫犯”,且不论言词的粗鄙,就逻辑而论,我认为是行不通的。作者认为“一些对今日中国时局的思考过于封闭和偏执的知识分子”没有代表中国不高兴的权利,然而对文化的改良做出贡献的胡适却可以冒充中国表态。难道胡适在五四时期的表态一开始就遭到各界好评吗?不是的,当也有守旧派认为其的思想“偏执”,莫非胡适也要被骂成是“侵略者”、“意淫犯”?
  要论此书的亮点,我想还是有许多的。前半部分的文字优美得多,尤其是开头第一篇《国家与玫瑰》用近似诗意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美好生活的重要。又如在《梭罗的树林》里在批判了物质对现代人的奴役之后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象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可以我们可以碎步徜徉在梭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堕落,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于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穷”语句简练,立刻能引人入浪漫无比的境地。
  总的来说,这本书从语言到思想,不时有闪光点出现,作者的言论也慷慨激情,但在逻辑上还有待完善,并且很多观点过于碎,无法形成判然的体系,可能是本书的欠缺之一。
  当然每一本书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评价,以上粗糙言论,望批评指正!
  
                                                 二〇一二年八月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9 03:55 , Processed in 0.04760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